哲學社會科學怎樣引領思想再解放

原創 人民論壇網 2019-03-06 14:57:40

哲學社會科學怎樣引領思想再解放

在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全面深化改革正處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時期,亟需在關鍵領域取得改革突破。但是,改革的實際進展並不理想,原因除了表層的體制機制弊端和深層次的利益格侷限制外,思想不夠解放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推動改革再深入和工作再抓實,首先需要開啟思想再解放這個“總開關”,而哲學社會科學在此過程中不僅不能缺席,而且應當發揮引領作用,以推動新一輪思想大解放。

中國正處於一個需要思想理論也應該產生思想理論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界應當提高自身的學術研究質量

打鐵還需自身硬。哲學社會科學要引領新時代的思想再解放,前提是自身必須強大,方可令人信服。眾所周知,思想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就此指出,“從長遠來看影響人類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同為著名經濟學家的哈耶克也認為是觀念和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發展的進程。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或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發展之前,都有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所產生的思想和知識為之做準備。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一樣,每一次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都源於思想上的大解放,所以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指出:“解放思想是中國社會變革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支柱。”我國廣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此過程中,深入研究和回答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例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和厲以寧的學術研究成果,就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股份制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際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仍需通過理論創新,為解決我國現代化發展中如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提供智力支持,進而實現改革的突破和發展的跨越。不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客觀現狀,還難以完全勝任引領思想再解放的艱鉅任務,因為雖然從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指標來看,我國或許已是世界的哲學社會科學大國,但是從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等的能力和水平來看,卻又並非哲學社會科學強國,學術質量還不高,學術大師還稀少。可以說,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與自身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極不相稱,也辜負了新時代的希望,畢竟我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實踐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難得的黃金時代,是一個需要思想理論也應該產生思想理論的時代。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懷有歷史使命感和危機感,做站立在新時代潮頭的弄潮兒,致力於理論創新並引領思想再解放過程。

為此,我們首先要通過糾正愈演愈烈的官本位、行政化現象,來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無論是高校,還是專職的學術研究機構,官本位和行政化都較為明顯,學術研究所需要的寬鬆學術環境、自由學術風氣漸行漸遠,其結果是抑制了學術發展和理論創新。官本位思想的泛濫還使得“學而優則仕”和“官大學問大”現象愈發突出,學術資源越來越向學術官員集中,收入分配也嚴重地向學術官員傾斜,這既浪費了寶貴的人才資源,也加劇了社會不公正現象,挫傷了廣大學術工作者進行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其次是要加強學風建設,提高學術水平。學術行政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學術成果考核方面,過度重視數量管理和虛假的社會影響力,忽視學術質量,其結果是學者們為了生存需要,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學術浮誇、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現象,東拼西湊、粗製濫造的論文比比皆是,不少的所謂學術成果,根本上就是學術價值不高甚至根本沒有價值的文字垃圾。這些現象敗壞了哲學社會科學的聲譽,阻礙了理論創新。因此,我們必須下決心改變這種現象,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質量,以恢復其在人們心中的信譽,併發揮其對思想再解放的引領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界應當加強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導向,提出破解改革深層次問題的新理論和新方案

一般而言,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之源,因為理論創新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哲學社會科學要引領思想再解放,就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歷史上,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偉大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亦即是在認真聆聽和回應時代的問題中,發現了社會的發展規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當然,這裡所說的問題必須是直面現實的真問題,而不是逃避現實、閉門造車、憑空臆想、坐而論道的假問題,也不是隻看領導眼色並一味投領導所好的貌似問題的偽問題。對假問題和偽問題的研究只會浪費珍貴的學術資源,只會誤導黨和國家的決策方向,只會加重人民思想的混亂和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一言以蔽之就是給社會添亂。只有認真研究真問題,才不會有悖于思想再解放和改革創新,才能解決我們社會中存在的難題,促進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回顧我國的改革開放史可以發現,改革開放能夠不斷向前推進就與哲學社會科學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分不開。40年前,廣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巨大的理論勇氣,積極投入關係到中國將向何處去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他們旗幟鮮明地批判“兩個凡是”,重新確立了實踐標準,恢復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破除了教條主義的條條框框,從而啟動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其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不斷根據新的實踐推出新的理論,在諸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生態文明等具體問題上,都提出了具有原創性的思想理論。

在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應當在歷次思想解放基礎上加以深化和拓展,關注如何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決定的落實,關注怎樣解決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轉換政府職能、激發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的活力等問題,關注如何在國企國資、產權保護、財稅金融、鄉村振興、社會保障、對外開放、生態文明等關鍵領域取得改革突破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決定表明了中央堅強的壯士斷腕改革決心,也觸及到了一些深層次的改革問題,如“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承認“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障礙”,提出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指出我們的法律制度和行政體系在權利保障和依法治國建設上存在著缺陷,明確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完善社會治理”等,其後又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思想和一千多項改革決定。由於古今中外都沒有為我們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現成答案,以及一部分官員的思想封閉和理念落後導致的不作為,許多改革的新理念和決定都沒有化為改革的實踐。因此,哲學社會科學應該繼續爭當思想再解放的先鋒,認真總結改革開放實踐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經驗,認真研究新時代面臨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從而提出解決以上問題的新理論和新方案。這既能夠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解決發展問題中的指導作用,又能夠以發展中的問題來促進哲學社會科學不斷創新,以引領全社會的思想大解放。

哲學社會科學界應當立足於中國實際,發揚批判精神,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

思想再解放的實質和目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一樣,必須在立足中國社會實際的基礎上融匯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這首先要求我們在思想再解放過程中,不能生吞活剝地背誦和搬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詞句。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創新的開放理論體系,它不但沒有終結真理的探索,而且開闢了通向真理探索的發展道路,或者如恩格斯所言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的變化,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某個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當成教條,那麼毫無疑義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出現嚴重失誤。例如,如果我們還用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觀念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用階級鬥爭的觀念來討論中國的社會分化,用計劃經濟的觀念來討論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批判套用到對現實資本主義的批判,把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照搬到今天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等,那麼將極不合時宜並干擾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必須謹記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本本主義的危害的批判,即帶來“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要在新的中國實踐基礎上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廣大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身也要解放思想,摒棄明哲保身、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等違逆時代潮流的落後觀念,走出狹窄的書齋,走向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實踐,在研究中國現代化新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並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為此,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又好又快發展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關心人民群眾的具體生活要求和各種社會訴求,積極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著書立說、建言獻策,在治國理政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全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障礙,努力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大膽探索,加快理論創新和知識創新,以便為推動新時代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倘能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不斷向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能永葆生機活力。

要發揚批判的精神。理論創新來源於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來自於批判精神。改革開放的啟動就與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密切相關。在1978年5月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中,學者們從哲學理論的角度徹底批判了“兩個凡是”綱領,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該文所具有的批判性精神衝破了當時的思想禁區,從而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鄧小平南方談話所具有的批判性精神帶來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破除了意識形態的禁錮,樹立了改革開放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開放胸襟,指出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搞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可以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因為這些東西只是現代化的手段而已,沒有傳統觀念所說的階級屬性,從而破除了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的姓資姓社的抽象爭論,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們通過批判過去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的做法,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啟了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今天,在如何處理深化改革核心問題的政府與市場關係上,我們既要批判自由主義者忽視社會公平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也要批判新老左派主張與全球化脫鉤並回到經濟高度同質化的平等主義社會的反市場原教旨主義,特別是後者屢屢興風作浪,嚴重干擾了深化改革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吸取“左”傾路線在歷史上對黨、國家和人民所造成的嚴重災難的深刻教訓,牢記鄧小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的諄諄教誨,在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中勠力同心地將深化改革事業進行到底,最終實現現代化的新“三步走”戰略。

作者:王文章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馬驍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關注☞ 人民論壇網(微信公眾號:rmltw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