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中國人的感恩節

西方有感恩節,中國也有,

清明節就是。

清明又到了,朋友們又開始忙著給已故的親人、祖先上墳掃墓。這其實就是一個祭祀活動。清明意味深長。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國家規定清明節放假,很得人心。

清明上墳掃墓是祭祀的一種,屬於時節祭。傳統的一些做法,不宜簡單化地一概斥之為糟粕而拒之千里。各地風俗不同,但大同小異。現不揣冒昧,不妨將本人所瞭解的有關常識作個發佈,供感興趣的朋友們瞭解一二。

關於祭祀

祭祀的概念

中國人敬神祭祖的傳統,自混沌初開之時,沿襲數千年時間。中國是個信奉多神教的禮儀之邦。無論統治者,或是老百姓,祭祀都是其生存活動一項重要內容。祭、祀二字很早就合成一詞。《尚書說命中》雲:“黷於祭祀,時謂弗欽。”凡是準備供品祭神祭祖的行為都稱之為祭祀。其目的一是表示尊敬,二是祈求保佑。故《國語·周語上》曰:“夫祀,國之大節也。”

中國也是一個信奉神的國度。對於漢民族,除信奉佛教、道教外,所敬奉的神祇也非常之多。草木山川、屋邊灶角,塋域之所,都有神位。地方有“方神”,家族有“家神”。很多地方老百姓敬奉神靈,除了去寺廟,也在家、祠中安放神位,時受香火。

崇拜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固有傳統。中國人認為,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祖先神一直往前追溯,也是自然神,昊天上帝的後裔。在根本上,他們都是統一的。有的地方民間習俗後人把自己的祖先也可當作神來供奉。還有一種說法是眾家眾姓崇拜的稱神,一家一姓所崇拜的稱祖。民間歷來祭神與祭祖並重,歲時節令,婚喪喜慶,都要祭祖。

清明節,中國人的感恩節

祭祀的本義

在民間,祭祀的意義往往被認為是由於神靈或鬼神的存在,在文化程度較低和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地區的人群中,祭祀往往被引入迷信極端,凡事都疑神疑鬼,這是認識的誤區,是背離科學精神、不足取的。

祭祀的本義,不在於是否有神靈存在這個前提,而在於人的內心,在於人的精神世界。這個道理古人早就說清楚了。如《禮·祭統》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論語·八佾》曰:“祭如在,祭神入神在。”中國明代王陽明先生也說的很明白:“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也。”(《王文成公全書·答季明德書》)“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傳習錄下》)。“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與王純甫書二》)。

人類的生存依賴與大自然。因自然力不可抗逆和世事無常,人類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卑微和無助,祈福禳災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祭祀,也是感恩情結的表達。《國語·魯語上》曰:“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下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祭祀也是一種與文化不可分割的禮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精神遺產傳承的不可或缺的形式。

祭祀祖先就是感恩、報恩

祭祀自己的祖先,是中國人祭祀活動的重要內容。

朱子家訓講:“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裡所說的“遠”的意思,是歷史久遠之“遠”,歷代歷世之“遠”。作為子孫者,不可認為自己並未見過祖先,對祖先沒有印象,而可不追念;“遠”也是路途距離之遠。作為後代的子孫,無論出門多遠、無論後來生活的地方與祖先生活的地方多麼遙遠,都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都要紀念自己的祖先。如無論民國時期還是現在,中國人都很重視每年祭祀軒轅黃帝的活動;改革開放這些年來港臺和海外華人絡繹不絕,不遠萬里紛紛到祖國大陸尋根問祖,都是這個道理。

作為“炎黃子孫”,崇祖敬祖,就要先從崇敬自己的祖宗開始。祭祀的意義,除了使族人瞭解、認識自己的祖先,繼承家族中好的傳統及精神遺產,增強族人凝聚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就是知恩、感恩。文明社會的人不能沒有感恩意識。西方有感恩節。中國人很多地方的祠堂也都是有關感恩的教化場所。如中華民國前總統蔣先生浙江奉化溪口鎮老家“豐鎬房”院宅的家祠,題匾就是“報本堂”。感恩之心與孝敬之心是密切關聯的,孝敬之心須有感恩之心而生。一個子女如對其父母沒有感恩之心,所謂孝敬就無從談起。故凡祭祀祖先,又必須是一個集體行為、並且必須是長幼皆應參與的活動,不能只看作是個別祭祀者本人的事情。對為父母者來說,對子女的感恩之心的培育,應當從祭祀祖先開始。

清明節,中國人的感恩節

崇祖敬祖也不是一句空話,必須體現於行動。體現於行動,一是要繼承先輩的優秀傳統並身體力行;二是又必須要有一些具體的形式。

漢族祭祖傳統自古而來,留傳下來很多形式和規矩。從基本形式看,有神主牌、家堂、祖厝、宗祠及宗親會等。這些形式一般都保持在社會地位和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階層和家族中。經過“土改”、“文革”、“破四舊”的運動,今天中國大陸,這些傳統的祭祖形式已不多見。祖厝、宗祠在北方經歷次極左運動破壞,基本蕩然無存,但在江南一帶,有的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今天國家保護的文化遺產和旅遊景點。社會在發展,也在變化,現在傳統的祭祖,其物質基礎如祠堂等在很多地方已不復存在,此外家庭格局大多也趨於簡單,今非昔比,故在形式上完全沿襲傳統在大部分地方、大部分家族顯然已難以做到。但是祭祀祖宗對家族、家庭來說始終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可輕廢。近年來在經濟較發達的東南地區,人們對祭祖的重視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