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的變與不變

隨著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宏觀經濟的週期性變化,普遍感覺現在的營銷難做。這兩年整個中國的廣告成交額約在6000億元左右,但是媒介的供給遠不止這些,如何選擇媒介,如何提高轉化率這些都是營銷人“頭痛”的難題。

營銷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消費者有需求,品牌有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價值、情感價值,兩者通過貨幣交換。過去交易的價值、交易的時間、交易的地點由品牌方主導,現在逐漸由消費者主導。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聰明和對等,消費者可以24小時在網上下單、可以貨比三家,充分了解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價格。營銷的最大變化就是消費者變了,從乙方變成了甲方,從前臺到了後臺,顆粒化生存。

既然消費者出現了變化,營銷的方法就需要適當變化,但是必須釐清變與不變的底層邏輯,分清哪些是變化的,哪些是不變的。

消費者對好產品、服務的追求是不會變的。好產品的定義比較難下,例如,家電產品,安全、耐用、顏值、功能(可能單點功能極致)、智能(IOT)、價格等;航空服務業,安全、準點、機上餐飲、服務態度、價格等。有些人認為粉絲、包裝比產品或者服務更重要,這些都是本末倒置,曇花一現。

而對於產品、服務研發和推出的過程可以分拆,逐步迭代,甚至和消費者“共創”,一開始可能並不很完美,通過試銷,吸收消費者的改進意見,不斷打磨產品和服務。

品牌傳遞的專業或情感價值也是不會改變的。有些品牌偏重傳遞專業(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價值)、有些品牌偏重傳遞情感價值,有些則兼而有之。

好的傳播是“內容+創意”這點也是不變的。沒有好的創意,失去了被消費者察覺和記住的機會,沒有好的內容,創意只為“博眼球”,為創意而創意。

而傳播的方法出現了變化。過去品牌方主動傳播的很多,現在需要增加一些被動傳播。品牌方需要做好消費者可能接觸到的所有媒介,搜索引擎(包扣銷售平臺站內)、官網、官微、微博、銷售平臺及評論、各種論壇、電話中心、線下實體店等,監控與管理好負面信息,在消費者“觸網”的剎那,就牢牢的吸引住他(她)們。現在線上的銷售平臺,是流量的平臺,也是廣告的平臺。

主動傳播時,要儘量避免“廣種糧”,此時的流量思維未必有性價比,絕大企業在目前天量的媒介面前,預算都會顯得捉襟見肘。現在營銷傳播應該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使用較小的資源去撬動這個市場。

例如家電行業應該考慮影響室內設計師、業主群群主、分銷渠道成員、各種新生活方式倡導的意見領袖、明星、老用戶等。

傳播時不用拘泥於“整合營銷的傳播理論”。不同的媒介,傳播的形式、內容可以有不同,但是內容的本質應該相同。比如,表達新產品的某個主要賣點,對於抖音、微信朋友圈、視頻網站、電視臺投放的TVC, 拍攝的長度、風格、內容都可以不同。不同的媒介決定了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但要呈現的賣點是相同的。如果拿TVC的15秒硬廣去投抖音肯定效果不佳,

以上只是粗淺的,用相對直白的語言,羅列了一些營銷的變與不變。如果用更學術的表達應該是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流程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出現了變化,還有包含促銷、公關部分等的變與不變不再贅述了。

總之,對於不確定性的商業乃至世界,我們要學會釐清變與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