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作者 | 楊瑤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很多陪讀父母內心的真實寫照。

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孩子不會主動學習。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一位對孩子學習心灰意冷的小學家長的描述。

從心理學來說,每個孩子從小都有自主發展的潛能

就像孩子的“三翻六坐,七滾八爬”,模仿大人的嬉笑、表情,孩子只用靠平時的觀察就學會了。

這其中,有些孩子會學得慢,比如,別人都會這項技能了,但孩子遲遲不會,也許再延遲一段時間,不經意間發現孩子能做出來了。

有些孩子學得快,在別的小朋友還只會坐的時期,他已經學會爬了;當別人會爬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走了。

無論或早或晚,我們會發現,其實孩子在整個生長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都會一項項的完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需要催,在該完成的時候自然會完成。

這是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慾望驅使的。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如果把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節奏打破,孩子生命的秩序就會中斷,探索會變得索然無味,他也會變得不知所措。

如果你正在開心的享受美食,突然有人指使你去做這個,做那個;

如果你正在專心玩捏塑,捏一座城堡,突然有人跑來說,給我捏個小兔子吧?

你是什麼樣的心情?

如果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呢?

這不正是孩子生活中經常會遭遇到的狀況。父母不分時機的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破壞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最後卻埋怨孩子專注力不高,學習興趣不濃。

打斷孩子的節奏,阻礙了孩子的自主發展。

還有,家長過高的期望。

當你在操場上玩單槓,高中低三個,低的正好可以遊刃有餘的玩,中的蹦一蹦,也能夠得著,但高的,怎麼夠都碰不到。如果爸媽非要你玩一下高的,還會使用各種“提高”辦法,最後證明還是做不到。

你會不會有很大的挫敗感?一方面是父母的殷切希望,他們為此還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自己真的做不到。

帶著滿滿的負罪感和受挫感,孩子離目標越來越遠,變得越來越無力。

第三,是那些控制慾很強的家長。

一位家長:“老師,孩子的暑假我是這樣給他安排的。鋼琴每週一三五上午,籃球是二四六上午,然後假期是排的滿滿的。請問,老師,你覺得怎麼樣培養孩子的這種內在動力,讓他主動參與這些呢?”

家長都給他安排好了,還讓他怎麼去參與呢,怎麼讓它變成自主性?因為這件事情安排了,就變成了家長讓孩子去做的事情,你還要讓孩子自主的去做這些事情。

外在的壓力一般很難讓孩子真正從內心去接受這件事情,也許暫時做了,也是被“強迫”做的。

只有當孩子擁有內心才做的動機,才可以主動的去做。就像學習,心裡有了想要學習的慾望,才會自己去做。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一切強化外在動機的方法,都會削弱內在動機。如果想讓孩子主動學習,就強化內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

就是孩子做起來能夠非常專注、享受,並達到身心愉悅,意味著不用任何外在的條件約束、幫助,比如,懲罰,獎勵,負罪感,道德感等措施迫使達到的專注。

就像孩子玩遊戲時,媽媽看電視劇、購物時,爸爸玩網遊時,所能達到的狀態。這就是內在動機在發揮作用。

如果平時孩子的專注力只有三十分鐘,在玩遊戲中,往往專注的時間超過三十分鐘;爸爸玩網遊,一次可以達到兩三個小時。如果再有獎勵作為誘導,專注時間還可以延長。

什麼叫削弱內在動機?

比如,孩子玩排名遊戲,你要孩子在一天內達到排名前十,很明顯孩子是達不到的。玩遊戲變成了不是隨心所欲的玩,一定要有成績,玩的過程愉悅感就會下降,也就削弱了內在動機。

讓“我要玩”變成了“他要我玩”,自然興趣度、專注度都會下降。

一則眾所周知的故事很清楚的講明這個道理。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孩子們剛到園子裡玩耍,完全是內在動機在起作用,他們是發自內心的想在園子裡玩,不計回報。

但老人很巧妙的採用獎勵的辦法,削弱了內在動機,強化了外在動機。

當心理受外在動機支配時,把外在動機(獎勵的金額)一點點減少,孩子們“表演玩”的行為也就隨之沒有了。所以,孩子們發怒了。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叫做自我決定理論

其中,提出想要孩子主動學習,需要滿足三種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需求、歸屬需求和勝任需求

當這三種需求被滿足,孩子就可以不用任何外部的約束,主動的去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有個“小癖好”,就是老愛翻東西,抽屜裡、櫃子裡、茶几裡,只要他能翻到的都會翻一下,有些男孩會把東西拆開了來看。

孩子的好奇無處不在,正是這種探索心理促使孩子主動的學習。他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很享受,看見想看的很滿足,並且自已的行為能夠自己做決定。

這種自發的行為會增強孩子對未知的探索慾望,讓孩子熱衷於“學習”,如果父母能不打擾孩子,在此基礎上稍加引導,則會讓孩子探索的範圍更廣一些。

這就是孩子的自主需求。

此外,還有歸屬需求。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不是足夠好,無論孩子做出行為的結果如何,都能夠坦然接受,並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

孩子在家裡,能夠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尊重和接納。是孩子能否主動學習的心理條件。

最後一個,是勝任需求。

孩子去不去做,是主動的需求;但是孩子能不能做成,就是是否勝任的問題。

如果孩子信心滿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且他能夠自己完成,那就放手讓他做,最後他能夠獲得滿滿的成就感。這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做的中間不順利,父母也可以稍加引導,結果還是不錯的。

但如果孩子一邊做,家長一邊潑冷水,這就是不對的,不利於孩子的勝任需求。

其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如果做某一件事情,可以做的很好,就會越做越開心,越做越想做。反之,則會越來越沒興趣,是一樣的道理。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樣重要的是,滿足孩子的外部需求。

有選擇的使用打罵、獎勵、逼迫、批評等手段“激勵”孩子,以免弄巧成拙,強化外部動機,弱化內部動機。

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

體驗多樣的快樂,但不要強制他一定要投入其中。如果他玩得開心,可以陪他一起,給予一些幫助。

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不自覺會為孩子的未來做設想,看到孩子學習困難忍不住要推一把,學習不好,會求助外面的輔導機構。總之用盡所有的力量,想讓孩子未來過上好的生活。

但我們忘了,孩子是獨立於我們存在的一個人,他有思想,有意識,有能力,有潛力,他擁有著我們做夢也無法企及的明天。

想讓他主動學習,多給予他愛的支持,滿足他的自主需求、歸屬需求和勝任需求,合理引導,智慧的去做,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總之,在養育孩子時,我們不是要用盡辦法去“控制”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引導,然後,就是多控制自己。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也送給曾經是孩子的大人。

“你真正的潛力,埋藏在你的靈魂深處,在你腹部最低處,在你的知識和緊張觸及不到的地方,埋藏在你的恐懼和焦慮之下,雖然它隱藏起來了,但它還在那裡。

我知道,因為我以前感受過它的存在,我知道別人也有,因為我見過別人做過奇蹟一般的事,我們體內都有一股無可匹敵的潛力,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當我們找到它時,它就會發出萬丈光芒。”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父母先要滿足這三個心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