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如歌》首次在廈公演

《鼓浪如歌》首次在厦公演

《鼓浪如歌》首次在厦公演

晨報訊(記者 陳佩珊)“我們要解放鼓浪嶼,要把她完整地交還給人民!”70年前,這樣的聲音迴盪在中國東南沿海一群解放軍戰士們的心裡。

1月9日晚,廈門市原創音樂劇《鼓浪如歌》首次在廈公演,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向為解放鼓浪嶼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英雄致敬。

《鼓浪如歌》是由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廈門歌舞劇院創排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原創音樂劇,也是廈門市創排的首部音樂劇,其文本的組織策劃是由廈門市山東南下幹部歷史研究會完成的。

大幕拉開,燈光亮起,一架鋼琴映入眼簾,大屏幕上呈現出了廈門市民再熟悉不過的鼓浪嶼景象。2017年,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下的鼓浪嶼以其獨特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景觀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慕名而來的遊客可能不知道,70年前,為了這座小島的解放,一群年輕的解放軍戰士不惜拼上鮮血與生命。《鼓浪如歌》再現的就是這一段動人的歷史。

音樂劇講述的是一群年輕戰士誓將鼓浪嶼這座美麗的小島從敵人手裡解放,作為給新中國成立的獻禮。劇中,從鼓浪嶼潛回配合作戰的葉海音帶來了城防圖,也帶來了戰士們對小島的憧憬。海邊撿到的一架鋼琴更是撥動了這群年輕戰士的心絃。他們決心解放鼓浪嶼,將它完好地交還給人民。

《鼓浪如歌》謳歌的是解放軍戰士們的英勇和崇高,謳歌的是他們的質樸和真實。這群70年前的年輕人熱愛生活,會想家,也向往愛情。但當他們意識到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美好時,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犧牲。

音樂劇需要用音樂形象來表達。鋼琴是鼓浪嶼最具特色的形象,也貫穿《鼓浪如歌》全劇。舞臺上的鋼琴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道具,它是鼓浪嶼文化的代表,也在劇情中越來越多地承載了山東籍戰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隨著鋼琴一次次被關注、被描繪、被彈響,它逐漸疊加成一個具有鮮明象徵意味和蘊含強烈情感的藝術形象。琴聲的美好與戰士們心中的美好、琴聲的激越與戰士們心中的激越,形成了最有表現力的對話和共鳴。

據瞭解,這是廈門市創排的首部音樂劇。對廈門歌舞劇院的演員們來說,也是一次新的嘗試。聲樂演員“惡補”形體,舞蹈演員“苦練”聲樂,最終有了舞臺上的精彩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