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奠基人——萊布尼茨 的 中國情結

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奠基人——萊布尼茨 的 中國情結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年)

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年),德國偉大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舉世罕見的的科學天才。他博覽群書,涉獵百科,對豐富人類的科學知識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涉及的領域及力學、光學、邏輯學、地質學、植物學、語言學、法學、歷史學、神學等40多個範疇,甚至對古代中國的歷史和宗教也有著深刻的研究,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奠基人——萊布尼茨 的 中國情結

德國文化先賢出生年代圖

萊布尼茨與英國的牛頓同時代,同為歐洲文藝復興末期偉人,也是當時歐洲與唯一個可與之比肩的牛人。被伯特蘭·羅素稱為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歐洲最後一位“通才”。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生於德國,成名於法國,與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明微積分,而是微積分中使用的數學符號,被普遍認為更綜合,適用範圍更加廣泛。他用微積分中的求極值方法,推導出了折射定律。他又充分地證明了“永動機是不可能”的觀點。他還對笛卡兒提出的動量守恆原理進行了認真的探討,提出了運動的量的問題,證明了動量不能作為運動的度量單位,並引入動能概念,第一次認為動能守恆是一個普通的物理原理。

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奠基人——萊布尼茨 的 中國情結

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及開方運算的計算機

萊布尼茨創立了符號邏輯學的基本概念,發明了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及開方運算的計算機和二進制,為計算機的現代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73年到倫敦旅行時,他隨身攜帶的一個木製計算器的模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英國皇家學會吸收他為會員。後來他又造出了三臺不同尺寸的計算機,其中一臺可能通過傳教士送給了中國的皇帝,據說直到文革它都是有據可查的。”萊布尼茨製作計算器的歷史已經得到確證併成為標準一直沿用到上個世紀中葉。實際上,直到1948年以前,機械計算機的製造中都還在採用此類分級的圓柱體,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所製造的手搖計算器。

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奠基人——萊布尼茨 的 中國情結

1948年以前手搖機械計算機

作為一名全才的科學家、哲學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萊布尼茨理所當然地成為柏林科學院的創立者和首任院長,彼得堡科學院和維也納科學院也是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的,據說他還通過傳教士給中國的康熙皇帝寫信,建議成立北京科學院。

在萊布尼茨之前,已有過四個偉大的德國人,他們是15世紀的活字印刷術發明人谷登堡、版畫家丟勒、宗教領袖路德和16世紀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但直到萊布尼茨開啟了近代德國的科學和哲學,引導了一個民族向上的智慧,他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難以估量的影響力賦予了大器晚成的德意志民族智力上的自信。反映了歐洲走出中世紀樊籬、走向廣闊天地的時代大勢。

萊布尼茨逝世後的72年間,德國接連誕生了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與貝多芬同年出生,那年歌德因為沒能在萊比錫大學取得法學學位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謝林、叔本華等大哲學家,德意志思想界可謂群星璀璨。康德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是一個純粹的人,把整個生命奉獻給了心愛的事業。但康德的哲學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同胞哲學家沃爾夫的影響,後者是萊布尼茨的得意弟子,師徒倆的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相比之下,德意志在科學方面的興盛略遲一些,可是,在比黑格爾晚七年出生的數學王子高斯(他承認萊布尼茨在數學上擁有最高的智力)成年之後,世界數學中心也從法國轉移到了德國,從巴黎轉移到了哥廷根。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中斷以外,德國一直是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強國。

萊布尼茲終身未婚,但是他留下的百科全書式的海量著作手稿、發明、思想、出版的著作以及和人們交往的記錄是他真正的豐碑。他遺留的文化遺產已經讓後人啃了300多年仍然沒有遠沒有窮盡。在萊布尼茲生命的最後階段,1714年1月10日,他在一封信中深切表達對為他發明人類一種普遍字符系統的執著追求,他說:"倘若我年輕一些,或者得到有才華的年輕人的幫助,我就會仍然希望建立一種普遍字符系統,其中所有的理性真理皆可歸結為一種運算。其中的字母本身會指導推理,當我們缺乏資料來確證真理時,它還能使我們估計其可信度,並告訴我們達到確證還需要些什麼,到哪裡去尋找。"

1716年11月14日他70歲在漢諾威去世,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學術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週年誕辰之際,漢諾威大學正式改名為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

萊布尼茲對中國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十分關注,是最早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德國人。也是在伏爾泰之前第一個對中國文化真正感興趣的西方大思想家。

萊布尼茨認為古代中國的“禮”、“道”、“太極”等因素構成了支配宇宙的一種精神力量,他對易經十分著迷,稱其"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

萊布尼茲在世的時候正值清順治三年(1646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這個期間,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歐洲耶穌會會士來到中國,積極靠近康熙皇帝,認真學習和翻譯中國古代哲學名著。而順治和康熙思想相對開放,請傳教士傳在那個時期大量中國古代經典被翻譯成拉丁文和法文,形成了頗有氣勢的"中國經籍西傳"運動。法國科學院院士、傳教士白晉就曾經受康熙之託,將49冊中文書送給法國路易十四國王;他還遵循康熙的旨意研究《易經》,寫成《易經總旨》。

萊布尼茲向耶酥會來華傳教士格里馬爾迪瞭解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包括養蠶紡織、造紙印染、冶金礦產、天文地理、數學文字等等,並將這些資料編輯成冊出版。他認為中西相互之間應建立一種交流認識的新型關係。1689年萊布尼茲在羅馬認識了在華耶穌會士閔明我並遞交了30個和中國科學技術有關的問題。

1697年萊布尼茲發表了小冊子《中國近事——為了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在該書的緒論中萊布尼茲寫道:

"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彙集在大陸的兩端,即歐洲和地球的東方——中國。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相比,面積相當,但人口數量則已超過。”

“在日常生活以及經驗地應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們是不分伯仲的。我們雙方各自都具備通過相互交流使對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縝密和理性的思辯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但“在時間哲學,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了。”

萊布尼茲在1697年的一首詩中包含這樣的詩句:"不管是歐洲人、中國人、還是世界公民,善良寬容者處處看到的總是人。"

1716年,萊布尼茨在其逝世前幾個月,寫完了一份關於中國人宗教思想的手稿《論中國人自然神學》,將中國的儒家哲學稱作"自然神學"。他認為,中國已接近了"理性化國家"。在他看來,中國文化注重實用技術、經驗總結,再配以被他稱作為"自然神學"的儒家哲學,可以說是跟以科學理論見長的歐洲思想、文化形成互補關係。他認為中國人"在觀察方面高我們一籌,而我們的強項則是理論思維,中國人應當與歐洲人交換禮物,互相取長補短,用一盞明燈點燃另一盞明燈。"

萊布尼茲是當時西方對中國的全面情況都有涉獵的唯一學者。 萊布尼茲的來往信件中不少談到中國,這樣的信件總計有200封。已經整理出來約70多封寫給在華傳教士的信和他收到的回信,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字、字典、歷史、地理、火藥、哲學、祭禮、宗教、政治制度、人文習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