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事实非常恐惧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他被杀以后,丞相制度被废,自此皇帝开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臣子们也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在明朝初期被处死的几万官员中,他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

那么胡惟庸是因何被诛杀的呢?从朱元璋发布的诏谕来看,胡惟庸是因为谋反罪而被处死的。但是如果仔细的推敲,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按照《明史》记载,胡惟庸被诛的过程就极具戏剧化。正史中讲,说胡惟庸这厮早就有谋反之心,暗中拉拢心腹暗中的招兵买马,后来又派心腹分别出海招募倭寇和元朝势力,打算来一个里外勾结,推翻刚刚建立的明朝。但是这些事都还没有办成,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意外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大怒之下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听说后大怒,命他以命偿命。胡惟庸便灰溜溜的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听说后再次大怒!老子让你偿命,你花钱私了算什么回事?于是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准备按照先前的计划行事。但是没有想到,中间发生了一件小事,打乱了胡惟庸的节奏。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史·胡惟庸传》

那是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的官员。身为中书省的左右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表面上叩头谢罪,但暗地里却将罪过归咎于礼部。岂料礼部尚书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中书省是他们的上级。这个事情跟中书省脱不了干系。于是这个责任就跟传绣球一样,最后又被踢回了胡惟庸和汪广洋的中书省。

这种踢皮球的行为若是放在别的朝代,可能糊弄糊弄就蒙混过关了。但是咱们明太祖不是一般人啊!朱元璋表示,不把责任人揪出来,这个事情就没完!于是朱元璋下旨,将中书省和礼部的相关责任人全部罢官关押,逐一的进行审问。结果这一审不得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全给审问出来了。比如胡惟庸的死党成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与胡惟庸一起谋划造反的中丞涂节就向审讯官交代了一件惊天的大秘密——四年前突然暴毙而亡的刘伯温居然是被毒死的!

备注:关于刘伯温的死,普遍怀疑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被当枪使了。

朱元璋在收到涂节的供述后再次大怒!他知道胡惟庸是个泥鳅,问他没有用。就派人去问老实一点的副丞相汪广洋。结果汪广洋居然回复说自己不知道。朱元璋这次是真的怒了,因为当官的无能他能忍,这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当官的搞小团伙,官官相护,居然连自己都欺骗,这就不能忍了!

于是朱元璋以欺君死罪将副丞相汪广洋罢官并贬到了海南,于是汪广洋就这么悲催的替胡惟庸背了黑锅。然而朱元璋在事后越想越气,他觉得汪广洋太可恨了,发配流放简直太便宜了这个王八犊子,就又追发了一道圣旨,赐汪广洋死罪。结果这一道圣旨,又牵出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汪广洋被赐死,但他有一个姓陈的小妾居然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反而是勇闯刑部,表示愿意陪汪广洋一起赴死。朱元璋就好奇了,让人去问陈氏,究竟是何身份呀?为何愿意为汪广洋殉葬呀?陈氏如实答道,说自己是一个革职知县的女儿,受了汪广洋的恩惠才做了他的小妾。结果陈氏的这一回答让朱元璋再再再一次大怒。因为按照《大明律》,革职官员的家产都要充没入官,官员的妻女也一样要充公。也就是说像陈氏这样的女子,只能由朝廷分配给建立明朝的功臣为妻。汪广洋这样的文官是没有资格娶回家的。

于是朱元璋再再再次大怒,他认为中书省已经烂透了,居然连自己的旨意都敢违抗,就下旨让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堂会审胡惟庸以及中书省和六部的属官(除了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以外的所有官员)。并且朱元璋还提前打了招呼,会审就是找这些官员的罪证,这些官员每一个都要定罪!

眼看胡惟庸要完,洪武十三年正月,当初揭发刘伯温案的涂节再次检举揭发胡惟庸,把他当年的那些阴谋鬼事都给抖出来了。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便把胡惟庸打下大狱,连同二五仔涂节的脑袋一并也给砍了。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明史·胡惟庸传》

以上论述便是《明史》中关于胡惟庸被杀的全部内容,先不论明史的真实性,单从内容本身来说,其实胡惟庸很冤啊。因为史书上虽然记载了胡惟庸勾结大臣,贪赃枉法的内容,但是胡惟庸不是武将,他并没有直接掌握兵权,也就是说,他没有可以号令的私人武装力量。没有兵马怎么去造反?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坠马而亡,他一怒之下斩杀了驾马者,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让他杀人偿命,胡惟庸因此被逼得狗急跳墙,开始联合心腹大臣和武将密谋造反。然而这个造反计划谋划了几个月,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没有得以实施。

到了洪武十三年,涂节向朱元璋告密,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因此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朱元璋想让他死!

因为就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制度,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虽然后来朱棣建立了内阁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首辅相当于丞相。但是在配置上,内阁首辅跟以前的丞相完全没得比。而且内阁只有票拟权,最终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仍然在皇帝的手上。

所以说,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理由很简单,概括说就是八个字:位极人臣,权逼皇帝。杀胡惟庸只是一个借口,废掉丞相制度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而杀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制度最好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谋反,因为这个罪责最大。否则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没有足够的借口废除掉丞相制度。另一个丞相汪广洋活得极其小心,照样没躲过去,他和胡惟庸的死,就像设计好的剧本一样。

现在看来,胡惟庸只是个小角色,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大Boss。

最后说说胡惟庸该不该死。我认为他死得一点都不冤。首先他确实很贪,按明律和朱元璋对待官员一贯的严厉,光以贪污这一条罪名就能杀他十次了;其次,胡惟庸心狠,他和陈宁作为朱元璋对富豪士绅下重手的政策执行者,是典型的酷吏一个号称胡扒皮,另一个号称陈铬铁,都是狠角色;第三,胡惟庸喜欢揽权,因此得罪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朝内浙西集团,想杀他的人,估计可以从午门排到御花园了。可以说士绅和军功两大集团都想让他死,他要不死都不能平天下之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