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填鸭及其他

智能手机,智能门锁,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每一年的开启,又是言必称“智能”的时代。智能有一种通俗的解释,就是“想我们所想,做我们所想”。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边界在哪里?当人们刚刚出发起跑的时候,也许就要“心里有底”“脚下有数”,否则走得越远,方向越偏。最近看一档青年创业服务类节目《创投合伙人》,某自动化科技公司董事长的讲述,引人入胜。其中谈及团队创业初期刻骨铭心的一段插曲,非常有意思。

浙江一家企业生产鹅肝,销往世界各地。据介绍,在中国,这种奢侈食材每年大概有300亿元的市场份额。那个企业老板试图从“流程再造”切入抢占市场,他想新上一套智能化设备,专门给鹅喂食。所谓的智能化,就是把鹅分别关到一排紧身笼子里,没有腾挪空间,然后通过设备瞄准鹅的嘴部,自动填饲。老板四处打听,找到了这位董事长,邀请他们团队定向研发这种新型填饲机。董事长应约而去,但在了解用户诉求之后,他们给出明确答复,技术上,肯定可以做,而且可以实行智能控制,但从伦理上,从动物福利的角度,不能做,“这么粗的一根管子,抓着个鹅头直接插进去,然后食物哗哗哗往里面打,那太残忍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理解了那个网络金句的现实意义:善良比聪明更难得。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那位科技公司董事长,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反向思考的路径:在智力所及的领域,能力所及的地步,不是什么都可以研发制造,更不是什么都可以应用,有些事“能”,有些事“否”,即使事关动物之痛痒。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现在,全世界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使用文本自动翻译工具;计算机比人更善于识别人脸;无人驾驶汽车即将问世,未来将奔驰在每一条大路上……不过,专家也因此表示忧虑,越是强大的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越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工具属性:它既可以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又有可能被不当利用,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公众的担忧渐渐浮出“网”面。最响亮的声音,来自已故的斯蒂芬·霍金——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威胁?要采取行动控制人工智能吗?是否要像对待核能和其他潜在危险的技术一样,制定法律甚至用国际条约来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新月异,制造、仓储、交通、汽车、教育、医疗、金融、家居、陪护、娱乐、服务等各行各业都可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呼吁,通过立法对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规范。

诸多报道显示,机器人、计算机、工业设备频频被黑,自动驾驶汽车黑客事件最近几年更是热议话题。Siri是苹果iOS系统的智能语音助手,它可以接入网络,全天候工作,自动更新,自动记录,保存你的所有信息。而Siri一旦被黑客攻取,或者被贪婪的公司所掌控,后果将会是致命的。我们知道,“负责和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不能单纯地依靠个体的自觉——浙江那家鹅肝生产企业,你不给他研发“填饲机”,但并不影响其他人趋之若鹜。

鹅肝,可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鹅的生存世界,应该有“曲项向天歌”的优哉游哉,可以有“红掌拨清波”的自由自在。所以,在人工智能立法之前,还是先列出一份“智否”清单,即智能所不可触及的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