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相信那麼優秀的你

已經關注了我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禹州商魁

傳承兩百年的老字號

Mar. 16.2019+

從老一輩口中,經常聽他們講述一些老故事,特別是提起好吃的,我們小一輩都是提起了十足的興趣。

說起蜜角(俗稱果子),他們第一時間就會說到禹州的三德合,那裡賣的果子都用木盒裝著,用上好蜂蜜製作,入口沙甜。

緩緩道來的老舊記憶,結合我們網絡搜索到的一些不多的信息,其神秘面紗也是逐漸揭開。

原來。

禹州這個小地方,還有一個傳承了兩百年之久的老字號。

那就是三德合。

在當年,禹州的經濟發展,除了原有的鈞瓷、藥材產業之外,也離不開其他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中就包括有一批著名的老字號,如“恆春藥莊”、“三德合”、“豫興隆”、“成記”、“五福恆”等背後都有成功的企業家、實業家、商業家,為繁榮的禹州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三德合的前身是蘭盛元,成立於清朝後期(大約1840年左右)。蘭盛元的東家可能姓張,在當時自己做東家,也自己做掌櫃。店裡僱的有“把式”(手藝人)、收的有徒弟,培養的有“相公”(可指讀書人)。

蘭盛元店鋪位置大致在今西大街中段路南,棧房(類似現在的倉庫)在現一門九獅子北邊衚衕內路西。

在當年,蘭盛元的生意做的是順風順水。唯有不順的是本金總是不足,曾因本金問題而錯失幾宗很賺錢的大生意。

因此尋求合作伙伴是常思之議。

恰在其時,蘭盛元與另外二位同道共同做了幾宗生意,其間合作默契,隨後分紅滿意。三方也都有做大做強之意。因當時小生意十分難做,相對來說大生意就好經營許多。因為商界歷來有客大欺店之說,且當時認捐、攤派名目甚多,商業店鋪則多兼有社會職能,招待應酬都需專人打理,所以三家是一拍即合。

因為是換了東家,所以是應該換字號。

因是三家合夥做生意,其間就有人提出用“三德合”這個字號。其它兩家都表示同意,這就是三德合字號的由來。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至於後來的股東,他們大多是櫃上“留人買心”的小掌櫃,巳經沒有修改字號的“資本”了。這三家大股東可能是姓張的一家,姓董的一家,另外一家可能是姓劉(具體,只能是真正的股東後人才知曉了)。

三德合掛匾成立的時間,可能是在宣統皇帝登基那年(1908年),也許是想沾新皇帝溥儀登基之喜吧!三德合僅掛匾幾年,平漢鐵路、隴海鐵路相繼通車。禹州本地的生意年年銳減。三德合順勢而為,積極拓展外埠業務,由此前的坐地生意為主,轉為以外埠生意為主,繼而開展兩頭在外。

生意鼎盛時期,曾拓展海外市場。當時出口的貨物主要是土特產品和滋補類中藥材。貨物主要是銷往“南洋”。藥材以滋補類的杞果、萸肉、五味子等為主。禹州當時是全國聞名的藥材集散地,所以貨源是十分充足的。

其間先後在鄭州、西安、武漢等地置買了商鋪和棧房,鄭州的房產最多,一處在南大街路西,前後通街。該處房地產後面,是四道衚衕。另一處在德化街路西,七間門頭,一進三的院落。

當初這裡是窮僻之村,城鄉之壤,北邊是臭水溝和老墳崗。原是一片荒地,被叫為“野雞崗”。

在此謀生者多為在江湖闖蕩流浪之人,其中不乏偷雞摸狗之輩、潑皮無賴之徒,且訛賴之氣甚盛。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3月,鄭州車站建成。當時苑陵街以南叫“天中裡”,苑陵街以北叫“惠仁街”,也是德化街的前身。

它之所以後來成為一條街,除了鐵路的興建,也離不了巡撫陳龍和三德合的大力支持。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1905 年,鄭州闢為商埠之後,三德合首先在此闢街建房,這裡開始形成街道雛形。

因為臨近火車站,惠仁街逐漸成為各方商旅的中轉地和附近各縣貨物的集散地。後來旅棧、貨棧等相繼出現,老城、各地一些較大的商號也陸續遷到這裡。

由於發音的關係,有人把 惠仁街 叫成 “毀人街”,因“惠”與“毀”諧音受商人忌諱,也因生意稱謂所需,有感於經商者更易被銅臭薰染,前清舉人、惠仁街主要的房產業主,也就是三德合東家之一劉幫驥與眾商合議,商定向地方申告,以三德合之德為首起名,以德感化為意圖,取“德化育人”之意,將“惠仁街”易名為德化街。

德化街名沿用至今,在某種意義上不僅是“鄭州商貿城”的“鼻祖”,也是鄭州最為悠久的商業街道,更見證了鄭州商業的滄桑。

這也是我國10條“中國著名商業街”之一,自1905年建成以來,一百多年間,德化街始終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這是禹縣人的驕傲!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至於鄭州地名志對此只記述了前清舉人、富商劉幫驥,反倒是隻字未提三德合,令人詫異。德化街的房產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保持著原貌,鄭州三德合的最後一任坐莊掌櫃,則是寇應五。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三德合,在當年可是禹州的商魁,就算是當時的“恆春藥莊”也比不過,兩者聲望可謂是天差地別。

就因為三德合所擔任的社會責任,超乎任何一個人的想象力。

其早年曾支持過辛亥革命,在廣州通過黃興與孫中山有過接觸,並且捐贈大洋數千塊(很可能是三千塊)。民國軍閥混亂時期力拔頭籌組建自衛團,更出面與當年的軍閥匪兵商議定奪糧錢犒勞,為了維護諸多商戶自己會把不足之差額湊齊交上。

解放時,三德合數次捐款近十萬大洋,士布一千匹,以示擁護,更是積極參與地方建設。抗美援朝時期,更是捐贈數萬元,創歷史之最,當時的大掌櫃董華州還將兩個兒子送往朝鮮戰場。

禹縣的修橋,築路,改廟為校,賑災濟貧……等等,都是竭力而為。

此等大德,無人能及。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為此曾多次受到政府表揚,並且給予三德合一定的榮譽。

五十年代後,實行公私合營,在經歷了“陽謀”、“引蛇出洞”等一系列事件後,被定性為以商業盈利的剝削存在。後來,逐漸“江郎才盡”。

至此,三德合一蹶不振。

但這些事實,禹州人都記得。

清朝末年聞名全國的禹州大商號,百年後卻消失在了歷史中

------------------------------

想把這些故事講給你聽

如果可以

我也想聽你講故事

請留言或者聯繫潁河小李

在這,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