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是因為看到了儒家對社會發展有弊端嗎?

塑木新型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甚至想統一交通工具(車同軌),唯獨統一不了的是文化。當時已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文化上是一個繁榮,但不利於建立大一統的國家。所以秦始皇想統一天下人的思想。秦始皇正想推一種治國理念(他偏重的是法家的思想),儒生們就在那裡議論紛紛,其他學派的人也跟著起鬨,這對國家穩定是極為不利的。於是他就下令把那些諸子百家的書籍都燒了。沒想到那些信神信鬼的方士又跳出來,指責秦始皇。秦始皇正一肚子火,盧生侯生騙了他的錢財,徐福又一去不返。秦始皇就把那些喋喋不休的方士抓過來活埋了。這件事情對治理當時混亂的思想是有一定作用的。秦始皇並不是看到儒家對社會發展有什麼弊端,而是當時急需要的不是仁義學說,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系統,先穩定天下。這套法律系統如能再堅持幾十年,再來推行儒家學說,就水到渠成了。


易語中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事件,史學家們歷來是各持己見,紛爭不已。

有的說焚書坑儒讓中國的文化倒退,有的說因此鞏固了君權一統。到民國時期,還出現了“疑古派”的觀點:焚書坑儒事件不存在。

但根據正統文獻《史記》以及出土文物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確實存在。只不過“焚書”與“坑儒”並非一起發生的,焚書在前,坑儒在後。

我們來捋一下這兩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來摸索一下秦始皇這兩個舉動的意圖,分析一下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

一、“焚書”的起因。

始皇一統天下後,為避免前朝弊端,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其實是很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其後的劉邦立漢後,大封劉姓子弟,到文帝手裡,即爆發了“七國之亂”。

但在當時,始皇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主張復古的知識分子的反對。以博士齊人淳于越為首,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向皇帝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保留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焚燒《詩》、《書》等;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焚書”。

由此可見,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為了順利推行“郡縣制”,但李斯的建議過於粗暴,秦始皇的決策也顯得過於大刀闊斧。

焚書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損失。

不過,據說,秦皇宮內尚藏有全套圖書。劉邦佔咸陽後,蕭何當先收拾的就是書籍圖冊,想必也算是保留了一些火種吧,但肯定不如未焚書前能廣泛流傳下來了。

二、“坑儒”坑的是什麼?

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

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

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所以說,“坑儒”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坑殺儒生,主要坑殺的是坑了秦始皇本人的方士,當然,也波及了部分儒生。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不僅僅是看到了儒家的弊端,實質是認為: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幹擾統一思想,一切與中央集權不統一的思想都要使其統一起來。

施行“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他的這種暴力行為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其實這般嚴苛與暴虐也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很簡單儒家思想是維護即定階級的存在!不具有造反精神和打壓底層社會!比如幾十年前窮人有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現在上了大學的社會底層想有一番做為是很難的!儒思想下加快了剝削階級的成長,使得底層從小要面臨教育不公平,(比如九幾年我的鄰居天天放學後請學校的老師到家裡輔導孩子學習一個小時(每小時5O元)。這就是現在輔導班的前身!底層孩子千辛萬苦上了名牌學校畢業後直接面臨就業比不上權利的孩子!還要面對高房價,等等問題!這種在儒思想下成長的社會底層壓力具大!其人才也不具有革命思想了,也會加入儒思想團隊去壓榨社會上的所有弱勢群體!所以說儒思想長期高位統治不具有先進性,不利用國家發展!


傲霜雪61611052


秦始皇搞“焚書坑儒”實質上是推行的一項“愚民”政策,秦朝是在中華大地上誕生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他十分推崇“民可使愚之,不可使知之”的治國方略。故把大量的書燒掉,把一些文化名人殺掉,以為這樣就可以安然穩坐江山了。然而,秦朝只統治了十五截,“坑灰未冷東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燒書的灰都沒有冷下來,就被不擅讀書的劉幫,項羽請下了神壇。所以,這件事昭示後人,想通過愚民和坑儒的辦法來穩定江山,那是極端愚蠢的。


學無止境0912


在支持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看看孔子怎麼評價秦國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齊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評價秦國,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稱霸天下都是小的,稱王天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而孔子說秦穆公可以稱王,這明顯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歷代以來,都說孔子思想上保守,想恢復周禮。一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人,思想上會保守嗎?

秦國焚書坑儒,叔孫通就是儒生,他就沒有被坑。秦始皇坑的儒,並不是真正的儒生,都是一些江湖騙子,就象現在的磚家叫獸一樣,都是禍國殃民的大忽悠大騙子。

孔子和秦國並非誓不兩立,並非水火不容。孔子對秦國很欣賞,也很看重,並且說將來一統天下的會是秦國,秦國可以王天下。

商鞅變法,無非是耕戰立國,而子貢也曾問政於孔子,如何治國?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足食是講耕,足兵是言戰,孔子的足食足兵和鞅商的耕戰立國不謀而合。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之前弄了個木杆立在城門口,讓人從南門扛到北門,誰敢扛就賞五十金,有個人扛了,馬上得到了金錢,這叫徙木立信。孔子也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就此可知,所謂的商鞅變法,不過就是在抄襲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而已。所謂的法家,不過是儒家寶庫裡的一個偏方罷了。

秦始皇坑儒反儒,反的都是打著孔子儒家旗號坑蒙拐騙,混吃混喝的假儒。真正的儒家,既不騙人也不誤國,真正的儒家,是要救國,是要救民的,是要為民請命,為國盡忠,為萬世開太平的。


小杜笑看風雲


焚書是真,坑儒存爭議。坑爹的時代都有。如果我說的有用,現在許多書都該焚。現在那些書作者坑了多少人,難道就不能坑他們?只不過不是直接埋掉他們。可以間接埋沒他們。秦始皇焚燒的是哪些無用害人之書,坑的是方士(那些騙皇帝找長生不老藥和找仙人的騙子),也可能是危害人類的偽儒。要相信歷史真相,一個偉大的人可以統一國家,統一文化,統一制度,統一計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和文明進步,哪些不認同進步的長舌儒總會胡說八道的。歷史的真相是會被人故意遮蓋和扭曲的,但不會阻擋我們正常的思維與判斷。寬容點就是,人家愛怎麼說就去說吧,反正我現在也是在說。過去的可能有弄不清楚的,但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要聽風就是雨,喪失了自我才對。


雪花飛舞76155


秦始皇確實不太喜歡儒學,焚書坑儒這兩件事,都與儒家思想有關係。

第一,焚書的起因,是郡縣制與諸侯制的爭論

秦統一六國後,是要實行舊有的諸侯制,還是郡縣制呢?這個引發了大爭議。博士淳于越引經據典,認為商、周之所以國運長久,原因就在於分封子弟功臣,以為朝廷的枝輔。他的結論是:“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很明顯,這是儒學崇古思想的表現。

丞相李斯批駁淳于越的觀點,他說:“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把淳于越的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認為推崇古代,目的是要“以非當世,惑亂黔首”,這下子問題大了。

李斯繼而提出來:除秦國之外的各國史書,都應一律焚燬;除了博士官外,民間有私藏《詩》、《書》及諸子百家者,都應在規定時間內上繳燒燬;私下談論詩、書者一律砍頭;以借古諷今者族誅;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內不燒掉的,在臉上刺字,罰四年築城勞役。只有哪些書不用燒呢?醫藥、卜筮、種樹的書可以保留。


秦始皇當然同意了,人民思想簡單了,就不會想造反了。

第二,坑儒的起因:術士散佈流言,儒生躺槍

秦始皇一生恐懼一件事:死亡。他不斷派人尋找長生不老的方子,其中有兩個術士,一叫侯生,一叫盧生。兩人騙吃騙喝,騙到最後,知道不能矇混過關,便散佈小道消息,說皇帝“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散佈完流言後,兩人撒腿跑了。

由於流言四起,秦始皇派御史調查咸陽城內諸儒生,有沒有妖言惑眾。這些儒生成了政治犧牲品,為了脫罪,爭先告密。有些人可能是吐過槽,有些人可能是被陷害。秦始皇大筆一揮,親自圈定四百六十餘人,全部活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在秦始皇骨子眼裡,對讀書人比較害怕,因為他們有思想武器,與之相比,愚民容易管得多。又是焚書,又是坑儒,目的就是殺雞駭猴,強化秦始皇的專制統治。

第三,焚書坑儒是一次文化大浩劫

焚書不僅僅是燒了一些書,而是春秋以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被扼殺。先秦諸子百家是中國文化的巔峰,誕生那麼多堪稱世界級大師的文化巨人,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等;有墨家的墨子;有道家的老子、莊子;有兵家的孫子;有法家的韓非子等等。焚書事件標誌著中國文化黃金時代的結束,標誌著兩千年思想專制時代的到來。

秦始皇坑殺儒生時,長子扶蘇曾站出來勸道:“這些儒生都是學習孔子,現在父皇要用重法來罰治他們,兒臣惟恐從此天下不安了。”始皇大怒,索性把扶蘇打發到北疆,讓他去監督蒙恬。因坑儒事件,扶蘇被調離都城,後來失去繼承大統的機會,同時秦國也失去了機會。這一連串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實際上有某種因果貫穿,在秦始皇挖掘四百名儒生的墳墓時,他也在親手挖掘帝國的墳墓。


君山話史


焚書令



從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出巡算起,短短几年的時間裡,秦始皇走遍了大半個秦帝國的疆域。


每到一處,往往刻石立碑,宣揚秦朝帶給東方百姓的恩澤:是秦朝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紛爭的亂局,帶給天下百姓以永久的和平與安寧。


秦始皇對自己創立的大一統郡縣制國家相當滿意,而隨行的臣僚們也一致對始皇帝的制度創新表示讚頌: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徳,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徳,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陶醉在這一片歌功頌德聲中,直到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偶然事件打破了他的迷夢。


<strong>

這一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宴會上,僕射周青臣又開始不失時機地歌頌秦始皇郡縣制大一統的功德了。


就在大臣們紛紛頷首稱是的時候,一個名叫淳于越的齊國博士卻站出來唱起了反調: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淳于越像當年的宰相王綰一樣,又提出了封建諸侯的必要性。


<strong>

但這一次由淳于越引發的國體爭論卻與上一次王綰、李斯的廷辯大不相同。


<strong>

<strong>


上一次王綰與李斯的廷辯純屬政見分歧,無論堅持封建制或者郡縣制,王綰與李斯的初衷都是為了加強秦朝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


但這一次,淳于越卻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毛澤東曾經說過,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意思是在國體問題上,秦始皇沒有屈服於中原華夏固有的封建制傳統,而堅持採用了由非主流文化圈的秦國創立的郡縣制。


<strong>

淳于越要抨擊秦始皇的,正是這一點!


<strong>

中國人有句俗話,胡虜無百年之運。淳于越說,要想長久地統治中國,秦人必須對西周以來中原文明的固有傳統表示臣服,而臣服的標誌就是放棄郡縣制,採用封建制。


這是秦始皇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一旦接受,那就意味著在地理上是秦國征服了中原,但在文化上,是中原征服了秦國!



當秦始皇就淳于越的這番陳辭向李斯徵求意見的時候,李斯立刻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就歷史的規律而言,學術與思想的權力轉移往往會滯後於政治權力的轉移。


就像共和國剛剛成立的時候,人民政府已經全面接管了國民黨遺留的政權,但是在史學研究領域公認的學術權威仍然是在清朝乾嘉學派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史學大師陳寅恪,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研究。


所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才著文稱:


在史學研究領域,我們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在資料佔有上也要超越陳寅恪。這話我就當對陳寅恪的面也可以說。“當仁不讓於師”。陳寅恪辦得到的,我們掌握了馬列主義的人為什麼還辦不到?我才不相信。一切權威,我們都必須努力超越他。

——《郭沫若書信集》



不要小瞧了書生的力量。


胡適曾說,知識分子絕不是弱勢群體,因為他們的手裡掌握著輿論。


<strong>

在淳于越提出秦不師古的議題時,秦始皇和李斯面臨的尷尬就是:


<strong>

輿論的主導權掌握在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山東學者手中。他們對六國遺民的影響力遠大於秦朝官吏。


這些儒生們在泰山封禪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了與秦朝政府的離心離德,現在拋出秦不師古的話題更是對當朝政治的公然批判,該怎麼辦?



經過反覆權衡,秦始皇與李斯做出了一個被後世詬病千載的決定:焚書。


關於焚書令的具體內容,司馬遷是這樣記載的:


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史記·秦始皇本紀》

焚書令的出臺,並不是要把天下間所有的典籍統統燒掉。


<strong>

這個法令針對的主要是兩類著作:


<strong>

首先是山東六國的國史。


華夏文明的傳統講究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史書承擔的是興亡繼絕的使命。只要我們還記得自己從何而來,那我們就一定能沿著祖先的腳步在瓦礫灰燼之上再造社稷。


從這個角度觀察,秦始皇的焚書令要焚燒的其實是六國遺民對故國的歸屬感。



其次,焚書令要求將民間的諸子學派著作尤其是以六經為代表的儒家典籍全部焚燬,但典藏在博士官的圖集不在焚燬之列。


這對於左右輿論的儒家學者們來說是釜底抽薪的毒計。



自儒家先聖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以來,儒學一直是以私人辦學的方式傳播於民間,也由此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私家學派。


現在將民間流傳的六經典籍焚燬,等於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阻斷了儒學在民間繼續傳播的渠道。


即便秦朝政府顧忌到博士儒生們的社會影響力,暫時還不敢直接對他們動手,但私人辦學的消滅,也必將使七十博士淪為無根的飄萍!


而剷除儒學之後留下的學術思想真空,將由熟悉秦朝法律的官吏迅速填補。


換言之,如果焚書令貫徹到底的話,堅持封建制等西周禮義傳統的儒家學派在民間的影響力將被灌輸郡縣制的秦朝官吏完全取代。


<strong>

因此,從政治上說,焚書令是以政治威權搶奪輿論主導權的行動;從文化上說,則是蠻夷思維對華夏禮義的粗暴踐踏。

<strong>

<strong>

頒佈焚書令之後,秦始皇對儒生們的挑釁猶有餘恨。


為了向他們證明自己比儒家經典中傳頌的西周文王和武王更加偉大,他特意選擇在文王的故都豐邑和武王的故都鎬京之間的區域興建了空前壯麗的阿房宮,以宣誓自己無可爭辯的絕對權威。


但是,這種以政治威權強姦社會輿論的野蠻手段不但沒有讓秦始皇收穫支持,反而讓更多人與他離心離德。



後來陳勝、吳廣反秦起義時發生的這個小故事非常耐人尋味:


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密謀起事的時候曾經向一個卜者詢問吉凶。


卜者說:“你們將要去做的事業一定會成功,但是你們徵詢過天意了嗎?”


在卜者的點撥之下,陳勝、吳廣將一張寫著“大楚興、陳勝王”的紅色小紙條塞進戍卒們買的魚肚子裡,向他們宣稱這是陳勝接受天命誅討暴秦的證據。


坦率地說,我不相信陳勝這個從小為人傭耕的僱農能夠想出魚腹藏書的主意,因為這是一個只有接受過正統儒學教育的人才知道的典故:


當年周武王為了滅商,在孟津與八百諸侯舉行聯合軍演。船渡黃河的時候,一條白魚跳入了武王的船艙。魚乃介冑之象,白為殷商正色,“白魚入船”在儒家的解釋中正是武王代商而立的天命啟示。


現在,他們把這個故事改頭換面,挪到了反秦起義的陳勝身上,這不明擺著咒罵秦朝皇帝是桀紂暴君嗎?


這個故事說明,在焚書事件之後,儒生們不但沒有被始皇帝的淫威嚇到,反而變成了滅亡秦朝的幕後推手,這恐怕是長眠地下的始皇帝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吧。


<strong>

<strong>

孤家寡人


在焚書事件之後,秦始皇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從文化上爭取六國遺民認同的努力。


當他在公元前210年最後一次踏上出巡的旅程,他的目的已經從宣揚秦朝的恩澤、凝聚山東百姓的人心轉變為顯示秦朝的權威,震懾潛在的敵人。

這時的秦朝已經走到了土崩瓦解的前夜。


雖然它仍維持著表面的統一,但關中的秦人與山東的六國遺民卻在亡國的記憶與酷吏的奴役下積聚著彼此的仇恨。


整個中國社會就像湧動著岩漿的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


而讓它真正噴發的契機說來就來了。



當秦始皇東巡走到沙丘的時候,他病倒了。秦始皇的病倒對脆弱的秦朝統治無異於致命一擊。


在秦始皇安然無恙的時候,因為他的絕對權威,老秦國的文武大臣們仍能在他的治下齊心協力,維持穩定。


雖然山東六國的遺民對秦朝統治並不服氣,但是秦人鐵騎橫掃山東的記憶讓誰不敢輕易嘗試造反。



但秦始皇去世之後,局面便急轉直下。


繼位的秦二世胡亥本來就是矯詔登基,對宗室公子的猜疑迅速引發了蕭牆之禍。


至於他最重要的輔臣趙高,則因為資歷太淺,指揮不動始皇帝留下的元老重臣。


為了鞏固權力,培植黨羽,他向李斯、蒙恬等一眾文武大臣發起打擊迫害,這些朝廷棟樑的先後去世大大削弱了秦朝的統治力量。


凡此愚蠢的內鬥造成的最致命的影響便是軍隊戰鬥力的衰退。


在剛剛繼位的時候,秦二世便發佈命令,將秦朝的五萬材士也就是預備役軍人悉數轉為現役,並整編為京師衛戍部隊。


實際掌控這支軍隊的人很可能就是趙高,因為他將自己的女婿閻樂任命為了咸陽令,最後帶兵進入望夷宮殺死秦二世的正是此人。

組建新軍,意味著秦二世對始皇帝留下的舊軍舊將不信任。


就像袁世凱稱帝之前,為了防範北洋諸將而另行組建軍官模範團一樣。當“忠事元首,不入黨會”的軍官模範團建立以後,段祺瑞、馮國璋等一眾北洋元老就已經與袁世凱離心離德了。

秦二世另組新軍,再加上此前矯詔賜死北方秦軍統帥蒙恬,讓他最終失去了軍隊的支持。


因此,當反秦義軍在周章和劉邦的帶領下兩度攻入關中,駐守在北方邊境上的三十萬秦軍主力始終按兵不動,沒有南下勤王。要知道,他們從九原郡通過秦直道回援關中,僅僅需要三天時間!



原本六國遺民對秦朝的武力還心存忌憚。現在老秦人自己已經內訌,反秦起義的戰火便迅速地燃遍了秦朝的國土。



當帝都咸陽被項羽的怒火付之一炬,從秦襄公以下三十一代秦國君王苦心經營的江山社稷終於被埋入了歷史的灰燼。



唯一倖存到今天的,便是躺在驪山大墓之中的那個孤家寡人。


晉公子


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到來,戰國時期學術界學派林立、百家爭鳴局面必然會被打破,以適應秦朝大一統江山之需要,即大一統江山需要有一個與之配套的大一統思想。此時,儒家雖然也是一個大一統思想,但其與秦始皇所需要的大一統思想並非一致,甚至時有衝突,因此,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一個大概率會發生的事。

古人云:術業有專攻。即是說每一個學術技藝、學業都有其專門研究的方面。比之儒家和秦始皇所需要的大一統思想,似乎可以看到,在天下江山大一統的思想理念下,雖然儒家與秦始皇的立世目的是一致的,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但他們各自講究的方式方法卻是不同,即雖然他們都認為天下必須是大一統的天下,江山必須是大一統的江山,但儒家走的是文統之道,秦始皇採用的是武統之法。儒家講究的是文統方式,秦始皇講究的是武統方式。

文統方式本身是沒有強制力的,因此,其並不具備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統一江山的能力,實際情況也然,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始終無法用文統的方式來統一人們的思想,以完成其大一統思想之理念。

武統方式就不一樣了,秦始皇完全有能力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用武力的方式來強制人們有一個統一的認知,以完成其大一統思想之理念,實際情況亦然,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用武統的方式重新構建了大一統江山。

儒家做不到的事情,秦始皇做到了,秦始皇用武統方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大一統思想理念下的天下江山。然,出人意外的是,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所需要的大一統思想並未做到其所期望的千秋萬代,反而是短壽而亡,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究其原因,似乎是統一得法,治國失式也。

然,秦始皇做不到的事情,儒家卻做到了。儒家在漢王朝及其後來者綿延千年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政策下,用文統方式延續了秦始皇用武統方式開創的大一統思想理念下的天下江山,並且長壽至今綿延不絕,正所謂因勢利導是焉。究其原因,似乎是統一失勢,治國得方也。

值得重視的是,隨著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的建立,若處理不好儒家的大一統思想與其他各個不同思想之間的互動關係,則其負面影響也會隨之而來,後世常見的思想僵化,教條死板,單調極端之行為均能看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影響。

簡而言之,儒家與秦始皇之處世方法雖有不同,但他們的立世目的還是一致的,他們一致的大一統思想理念一直延續至今,庇佑著我們中華後世子孫不受大一統天下江山被割裂被奴役之苦,此實乃儒家與秦始皇造福後世之處也!


元亨利貞1111


其中有一個原因很少被人提到,始皇為何不坑殺法家道家墨家?諸子百家獨殺儒生?當時儒家有兩個分支,其一就是方士,號稱能煉丹長生不老之類的,這些玩意為了個人私慾把政哥連坑帶騙可給搞苦了,政哥何許人,等他回過神來,明白自己被騙了立刻全部誅殺。其二就是我們目前熟悉的,滿口仁義道德,高尚得自己似乎不是人類的敗類,這些人處處抨擊政哥的國策,在民間造成惡劣影響,政哥下的大棋豈是他們能懂,於是殺之。

當時人們崇拜的是老子莊子韓非子,孔二基本不入流,因為他的思想對於國家強大不被弱肉強食沒有什麼好處,處處教人做小綿羊🐑,但是對於統治階級奴化百姓確是至上法寶,所以後世自漢武帝開始將其推崇備至。儒生們終於鹹魚翻身,開始復仇,完全不顧歷史事實極盡所能抹黑妖魔化政哥,由此也可見儒生之無恥。例如說了兩千多年始皇暴政,但是出土的秦竹簡所記載的秦國律令卻能狠狠地抽他們耳光。

秦自商鞅變法開始強大,至橫掃六國後,法治已深入人心,自上而下皆依法行事,商鞅與秦孝公初始設計變法之時,其中有一條很關鍵,就是吸取了歷史教訓,不讓萬一出現的昏君誤國,要讓哪怕是一隻豬坐在寶座上國家也能正常運轉,所以對於國君大臣地方官權利行為都是有嚴格規定的,誰也不能胡來,因此政哥也不是能任意妄為的。可惜啊,誰也沒想到,後世會有皇帝昏庸,太監弄權,宰相附隨同時發生,只要有一人正常,何至於此!歷經春秋戰國幾百年征戰無數白骨為代價才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瞬間又崩塌了,惜哉惜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