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日本人的镜头就对准了南京的交通、军政、教育等设施


下列照片选自日本人杉江房造编《金陵胜观》一书,该书1910年由上海虹口日本堂书店发行。从这些照片可以发现,日本人对清末南京的交通、军事、经济、教育、民风等各个方面都异常关注,事无巨细统统纳入镜头。想来他们是通过这些照片,更加直观、全面、真切地认知南京,了解南京,时刻在作“知彼”的准备工作。

清宣统二年,随着津浦铁路贯通,下关码头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航线由下关至浦口,现代渡轮业务最迟在此时就已展开。下关码头成为进入南京城的首选入口,地位非常重要。民国十七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便是经下关码头进入南京城内。

南京火车站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日本人对于南京的交通设施相当关注,在这本图集中的前两张照片,一张对准航运码头,一张对准火车站。其意欲何为,不问可知。

狮子山号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被誉为“狮岭雄观”。照片中是依山而建的城墙,因地形复杂,仅在外侧修筑砖石墙体,故而看着较为单薄,同时在山体的映衬下,也显得不是那么的高大巍峨。山上曾为炮台。

这张照片是从鼓楼上俯拍的鼓楼街。极远处为劝业会场,宣统二年,两江总督端方在这里举办了规模盛大、轰动中外的国际性商业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吸引了全国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展览,累计24部86门442类约百万件展品展出。会期历时半年,吸引了数十万中外人士参观,大会结束时,交易额达到数千万银元。日本人在同年就关注到这项盛会,可见对中国经济的重视。


两江师范学堂筹办于1902年,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4年正式开学;由于学堂名为“三江”引起争议,1906年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学堂包括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在内的一栋两层楼的口字形建筑;一栋三层楼的西式教学大楼;另有教习房、学生宿舍、宽敞的运动场、教学实习用的农场、画室等,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陆军小学堂开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属于新式学堂。据练兵处和兵部奏拟的《陆军小学堂章程》,每所学堂定额为90名至300名不等,年龄为15岁至18岁之间,学制三年。办学宗旨为“一切教育,以忠君爱国为本原,德育、体育为基址,振尚武之精神,汰叫嚣之陋习”。

督练公所又名督练处,是清末训练新军的机构。由总督、巡抚或者将军兼任督办,总揽全所事物,统辖和整饬全省的新军。在日本人拍下这张照片的一九〇六年,南京的督练公所派遣原本学海军的周作人和吴一斋前往日本改习建筑。


朝天宫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冶城西峙”,在明代时是最著名的大道观,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将之改为孔庙,以弘传儒学。照片中是朝天宫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它是在明代大通明宝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气势雄伟。殿内曾供奉孔子“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牌位,殿前设月台,周边围以石栏,是祭孔时进行乐舞表演的地方。

清凉山旧名石头山,石头城,位于南京城西,是个方圆约4公里,高仅100多米得丘陵山岗。据说,当年诸葛亮曾登临此处,盛赞金陵为“虎踞龙蟠”的形胜之地。这“虎踞”指的就是“清凉山”了。

秦淮河是南京市内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夫子庙、江南贡院与名妓聚集的珠市隔河相望。秦淮河为南京的繁华所在,最是达官显贵们喜来的享乐游宴场所。有关秦淮河最著名的一首诗,来自唐代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因孔子被尊称为“孔夫子”,故称“夫子庙”。南京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当时为学宫;宋景祐元年改建为孔庙。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四大孔庙之一,是江南历史人文之渊薮,规模宏大。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经过历代的不断扩建,至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成为拥有号舍20644间的超级考场,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最。从落成到科举被废除,江南贡院共走出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

燕子矶本为岩山东北的一支,三面临空,直立江上,好似燕子展翅,故名,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它虽不高,但因地势险要,为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又有“万里长江第一矶”之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就是由燕子矶登陆而攻南京。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5万多同胞在此地江滩为日军所屠杀。


南京古称金陵,既有山水之胜,又有文风之雅,从公元前571年楚国置棠邑算起,至今已近2600年的历史。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明初南京作为京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清代南京虽然降格为省府,但战略位置依然重要,并且是江南经济重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是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