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創立之初,為什麼會發生國旗之爭?

帝國的臉譜


國旗可以說是一國之象徵,在清朝時期並沒有官方規定的國旗,而是以象徵皇權的黃龍旗來作為國家象徵。

到了1911年,民國創立之初,這段時期中國大地上一共出現了四大旗幟。


民國國旗之爭

這四大旗幟分別是:湖北、湖南軍政府的十八星旗;上海、江蘇兩地公認的五色旗;廣東軍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惠州陳炯明(也是同盟會元老黃興提倡)的井字旗。

四大旗幟雖然主張的都是推翻滿清,但旗幟不一,無疑於各為其主,就算滿清退位,也難保重現漢末三國、唐末五代的亂象。孫中山先生在美國時,曾手繪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共和國的國旗,而且已經大力宣傳了下去。

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正月到達江蘇後,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藏、回五族。但孫中山先生心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反對使用五色旗。

他認為:五色旗乃原滿清海軍軍旗,如今推翻滿清又用它的官旗,未免失體;五大民族以五色代替不準確,比如用黃色代表滿族;既然主張平等,那五色旗依上而下排列,依舊有其階級固化性。由此爆發了國旗之爭,在沒有最終確認之前,暫時由五色旗為臨時國旗。

孫中山先生如此執著於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大抵也是因為這面國旗是他的摯友,同時也是“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的陸皓東親手繪製的。


直到孫中山先生卸任,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後,由前清江蘇都督程德全提出:以五色旗為民國國旗,以十八黃星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這算是一個折中的方案,各不得罪。

不過孫中山先生對此一直不能釋懷,在“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並重組同盟會,建立中華革命黨,依舊以青天白旗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黨旗。

1921年,孫中山先生於廣州再任大總統時,宣佈廢除五色旗和十八星旗,規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這面民國國旗,在新中華建立後被五星紅旗所取代,但被蔣介石等人帶去了臺灣,依舊稱“中華民國”,依舊用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狐史首丘


中國古代崇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一直以來並沒有象徵政權的國旗,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才出現了黃龍旗。而在辛亥革命及其後的一段時期內,卻先後出現了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旗等多個形式不一的旗幟,在這看似僅為國旗之爭的表象下,其實充滿了當時革命黨人內部的派系之爭。那麼這期間到底發生了哪些故事呢?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

△黃龍旗

各種旗幟的背後,都代表了哪些派系

在這場國旗之爭當中,最主要的有共進會使用的鐵血十八星旗、上海江蘇地區的五色旗、廣州使用的青天白日旗三種。此外,還有陳炯明在惠州起兵時期使用的井字旗,以及寓意明滌去汙、光復舊物的白旗和代表尚武強兵精神的金瓜斧鉞旗。我們主要介紹影響力較大的前三種。

△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紅底旗

1、青天白日旗,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青天白日旗原本為陸皓東為廣州起義設計的旗幟,此旗藍地白日,日光四射。因中國是東方大國,故白日代表了中國的升起,藍色則代表了自由平等,十二道光芒則代表十二個時辰。由於廣州起義尚未開始便被鎮壓,陸皓東也被捕犧牲,故這面旗幟當時並未露面,直到此後的惠州起義、黃岡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等起義爆發,青天白日旗這才為人所熟知。1906年後,青天白日旗上又增加了代表自由、平等、博愛的紅色,因孫中山高舉此旗發動多次起義,故在辛亥革命之前,該旗已經成為了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標誌。

△鐵血十八星旗

2、鐵血十八星旗,湖北共進會:十八星旗原為湖北革命黨人為主的共進會的旗幟,其由紅黃黑三色組成,黑輪和紅底代表了鐵和血,黑輪內外的兩圈十八顆黃色星星則代表了關內漢族的十八個行省。1911年9月,湖北革命黨人策劃發動武裝起義,並將十八星旗定為起義旗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兩天後湖北軍政府成立,十八星旗逐成為新政權的旗幟。其主要代表了以湖北革命黨人為主的共進會。

△五色旗

3、五色旗,立憲派。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區首先使用的旗幟,其主要由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組成,主要代表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1911年在孫中山回國之前,上海江蘇教育總會召開了共和聯合會大會,陳其美、程德全等人與留在上海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商定,以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辛亥革命後,全國大部分省份雖然先後相應,並紛紛組建軍政府宣佈獨立,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由原本的各省立憲派成員組成,故而五色旗可以視作是立憲派的標誌。

△南京臨時政府內部其實派系林立

旗幟可以說是設計者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政治派別理想、主義的象徵,是其信念的表達,當時的南京臨時政府內部實際上派系林立,並不團結。故而“國旗之爭”可以視作是各種政治派別的鬥爭,體現著革命鬥爭中各種政治力量的更替。

“國旗之爭”始末

從辛亥革命爆發再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雖然看似都在努力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但實際上當時南京政府內部派系林立的情況十分嚴重,各種明爭暗鬥層出不窮,國旗的變更便是這種鬥爭的最基本表現。孫中山回國後雖然被推舉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但他對於這種派系林立的局面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孫中山雖為大總統,但對派系之爭也無可奈何

由於當時立憲派已經控制了大部分革命省份的軍政府,故而他們在內部鬥爭中穩居上風,這也是一開始五色旗被定為國旗的主要原因。而身為大總統的孫中山雖然更為傾向青天白日旗,再加上其本人並未直接參與辛亥革命,因此根本無力阻止大勢。

1912年5月10日,在臨時政府北遷之後,北京臨時參議院召開會以,針對國旗問題進行最後表決,在立憲派的廣泛支持之下,五色旗最終被定為了國旗,而北京臨時參議院還決定以青天白日旗作為海軍旗、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十八星旗改進版)。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臨時政府北遷

至此,首次之爭就此畫上句號,以“五色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十九星旗為陸軍旗”的結果,可以說直接反應了當時的形勢:立憲派占主導地位,但共進會、廣州革命黨人等勢力同樣不可小覷,這是大家相互妥協的結果。

然而,由於之後袁世凱推行復闢,隨著北洋政府專制獨裁局面的出現,南方資產階級革命者與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步激化,最終勢不兩立、武力相對。北洋政府名為共和,卻實為專制,不論是復辟的袁世凱,還是之後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他們隨意操縱、改組、解散議會,根本沒有任何共和的意味。

△袁世凱稱帝,南北對立日趨嚴重

為了捍衛民主共和結果,孫中山在南方再次高舉青天白日旗,領導資產階級革命者進行護法運動。民國十年(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五色旗自然不可能再度使用,再加上這次參會的主要為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故而最終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但北洋政府當時仍為統治全國的政權,無色國旗仍然受到廣泛認同。因此,這次雙方分別以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為國旗,代表了這一時期南北雙方激烈對抗的局面。

直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開始北伐,在北洋軍閥逐步敗退的情況下,青天白日旗這才開始向全國擴散,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後,中國各省開始便插青天白日旗。因此,這次青天白日旗全面取代五色旗,可以看做北洋政府的全面崩潰。

△五星紅旗最終取代青天白日旗

這次變更,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五星紅旗”成為中國新的國旗,青天白日旗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這代表了什麼,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香茗史館


題主這裡所說的國旗之爭應該是民國時期孫中山與黃興的“國旗之爭。”我們來具體瞭解一下。

在辛亥革命時期,主要有四種旗幟。分別是18星旗、青天白日旗、井字旗和五色旗。作為革命的象徵,臨時參議院決定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而在這之前,關於使用何種國旗,各方勢力討論不休,尤其是以孫中山和黃興兩方,一直不能統一意見。

1895年興中會成立後,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當時的一位會員陸皓東為起義軍設計了一面國旗——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的國旗。關於它最初的寓意是這樣的:“旗底為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以白日,有白光芒十二道。”但是,起義由於遭清政府破壞,此旗一度未能使用。


(最初的青天白日旗)

後來1900年,孫中山又發動惠州三洲田起義。當時,起義軍第一次打出青天白日旗。再後來,隨著起義軍的發展,青天白日旗被廣泛使用。當時旗上所列叉光,多寡不一。後經孫中山解釋:“叉光代表干支之數,應排做12,意為12個時辰。”從此以後,這一解釋成為定製。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又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紅底,變成了紅白藍三色,寓意為自由平等博愛之意。孫中山想以此旗作為革命軍旗的樣式。


(孫中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

1907年,孫中山拿著自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去徵求黃興的意見。說道:“這是我設計旗幟,想將它作為革命軍軍旗,你認為怎樣。”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黃興的反對。

當時黃興說道:“青天白日旗在樣式上不美觀,以太陽為標誌,是效法日本,既不美觀,又不吉祥,我們應當立即將其銷燬。”並且他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說道:“我們應當使用一面井字旗,以表示平均地權之意,而這也正好和我們同盟會的綱領接近。”

孫中山聽了後,面露不悅。他說“我當年在南洋起義的時候,有數萬同志都承認了青天白日旗。你如果要毀掉此旗,請先毀掉我!”

而黃興也不是啥軟茬,聽了孫中山這話,也不由得動了氣,便跟孫中山槓了起來。說道:“如果非要這樣做,那我就退出同盟會。”雙方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肯做出讓步,會議一度陷入了僵局。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雙方這才作罷。

後來,孫中山的朋友日本友人宮崎為調解孫、黃二人的矛盾,在東京宴請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人。黃興在冷靜下來之後,想了想,於是寫信給胡漢民,說道:“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是功成而不居功。孫先生何必非用第一次起義的旗不可?既然如此,為了黨的大局,我勉強順從孫先生的意見。”最後,這次事件以黃興做出讓步而結束。

這就是孫中山和黃興的“國旗之爭”的大概過程,其實看起來是簡單的國旗之爭,更不如說是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的一場博弈。


王不二說史


“國旗之爭”發生在1906年,即民國建立之前,而不是民國創立之初。

這件事的起因源於當時同盟會兩大領導人孫中山與黃興對國旗見解的不同。1906年,國內革命正值關鍵時期,當時同盟會內部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部署對未來革命的發展戰略,其中採用哪面旗幟作為國家未來的國旗成了討論的重點。


當時,孫中山強烈建議將“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他認為,早年青天白日旗多次被用於國內起義,所以青天白日旗是一面具有無上光榮的旗幟,而且青天白日旗的設計理念非常符合民主革命思想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將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是合情合理的。

這裡就有必要介紹一下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是孫中山早年革命戰友,同鄉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寓意自由平等與正大光明;“白日”的十二個角對應了一天十二個時辰,也與中國的十二地支相對應。

所以在那次會議上,孫中山才會強烈的要求將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但這時候,孫中山萬萬沒想到,他最親密的戰友,最得力的助手黃興會公然反對,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觀,更重要的是,青天白日旗與日本的太陽旗太過相似,有日本並華之嫌。為此他極力支持以廖仲愷提出的“井字旗”為國旗,他認為“井字旗”與我國先秦時代的“井田制”相契合,這也與同盟會倡導的“平均地權”相呼應。但孫中山也反對了這一觀點,他認為“井字旗”也不美,不僅不美還嫌有“復古思想”,這與民主革命思想是矛盾的。



總之孫中山與黃興各自堅持己見,互不相讓,使得場面甚為緊張,因為黃興的堅持反對,孫中山還一度大怒道:“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意思就是說想廢掉青天白日旗就先廢掉我,而黃心也絲毫不退讓,甚至要退出同盟會。

當然了,孫中山沒有走,黃興也沒有退,黃興雖然是一個快言快語之人,但他對革命的忠誠度是絲毫不被任何人所懷疑的,最終在章太炎、劉揆一等一眾同盟會原來的調解下,兩人和解,黃興放棄“井字旗”,而孫中山也對“青天白日旗”作出一些改變,即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裡的“青,白,紅”三色分別象徵了平等,自由和博愛,與三民主義相吻合。



其實孫中山與黃興的“國旗之爭”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他們革命的目的是一致的,而且事實上,他們爭來爭去,最終誰都沒贏,因為民國建立後,“五色旗”成為了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成了海軍軍旗,歷史跟他倆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