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AI語音助手紛紛生態化賦能,為什麼全品類才是正確姿勢?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剛剛結束的兩會,首次被政府工作報告直接提出的“智能+”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人工智能在國家層面“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地位凸顯。

毫無疑問,深入到生活、工作、社會管理各個場景的智能硬件是“智能+”最重要的落地承載之一,而“智能+”的實現肯定不是某一個企業能完成,要更快速、更有效率地實現智能硬件的全面化、普及化,焦點還是回到那些通過賦能的方式構建智能硬件生態的玩家身上。

這其中,又以語音AI平臺推進“智能+”的能力最強,以百度為例,目前搭載小度智能語音助手(DuerOS)的智能設備激活數量已突破2億臺,在智能家居、移動通訊、車載系統、智能穿戴及更多細分品類上實現了語音交互的智能化,全品類+軟硬一體化的生態形成。

這樣的“智能+”推進能力無疑是驚人的,行業裡除了小度助手,蘋果、三星、小米等玩家也在入場,只不過玩法各不一樣。

響鈴:AI語音助手紛紛生態化賦能,為什麼全品類才是正確姿勢?


三種方式入場,“城市群”才是“全品類”的正確姿勢

雖然嘴上都在說開放,但從生態的開放程度來看,各語音AI開放平臺的“智能+”推進模式有著維度上的不同,總體而言,巨頭入場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層層遞進品類越來越豐富:

1、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單品“修樓派”

蘋果高價挖來微軟副總裁 SamJadallah後,露出了手機業務疲軟後向更廣闊智能硬件領域進軍的獠牙,2月16日,據外媒axios透露,蘋果將收購智能語音應用開發商Pullstring訂製會話式交互功能,此舉被視為把廣為詬病的siri打出去的鋪墊動作;而老對手三星自從2018年上半年發佈Bixby2.0後,不斷對外吹風要自己搞出更多智能硬件。

向來孤傲、單品取勝的蘋果,以及動靜不大的三星,在打法上都偏向一個個硬件慢慢做,傾向於自有品牌掌控,這從他們發佈的智能家居單品也能看出來。這種玩法,是在一棟棟“修樓”。

2、以小米為代表的單品類“造城派”

小愛同學大大小小場景下出糗無數,經常掉鏈子甚至當場讓雷布斯難堪,不過這並不影響其把自己推銷到更多智能硬件產品上,畢竟,雖然小米不像蘋果、三星那樣喜歡什麼都自己搞強力掌控,但用小愛同學“賦能”其貼牌的生態鏈的權利還是有。

這些年來,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鏈什麼產品都想拉進來,品類豐富度得到了擴展,也使得其語音AI平臺賦能變成了一項“造城”運動。

3、以百度為代表的全品類“城市群派”

不論“修樓”還是“造城”,在品類上都是有邊界的,小米商場的商品再多,也是智能家居這個單一品類偏多,至多是一座“城”。從這個角度看,百度正在做的,是一方面藉助硬件補貼政策大力推進自有小度智能音箱進入千家萬戶,另一方面則藉助小度助手“軟實力”構建城市群,實現真正的全品類。

這其實符合百度向來以開放+強力AI技術勢能自居的調性。作為技術派,百度除了被人熟知的小度智能音箱,以及最近惹來輿論熱議的小度在家1S,其對話能力已經應用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車載、移動通訊等多個大品類當中,合作伙伴包括聯想、美的、海爾、HTC、小魚在家、貓王、TCL、小天才、哈曼、飛利浦、創維、東風、聯通、極米、OPPO、vivo等重量級玩家。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8年12月31日,搭載小度智能語音助手的智能設備激活數量已突破2億臺,同時,小度助手的合作伙伴數量已經超過300家,內置小度助手的主控設備超過160多款。

小度實現的軟硬件一體,已不侷限在百度內部,而變成基於AI語音的智能硬件“城市群”。

從上往下看,這個群落中有移動通訊、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智能穿戴等不同的“城市”,其中移動通訊、智能家居由於市場地位和發展程度可看作其中的“核心城市”,其他則是被帶動的協同城市;

從下往上看,由於生態的開放性,各個“城”裡又有不同的智能硬件玩家,它們是建設者,其中百度本身即是領頭的,小度智能音箱、小度在家之類的產品更像是地標建築;

從裡往外看,如同現實中的城市群往往都有特殊的地緣、文化“軟環境”,百度的全品類城市群的軟環境依託於其小度助手的AI語音交互及產品開發延展能力。

總的看來,“城市群派”或是全品類的一種恰當詮釋,而其帶來的“城市群效應”也讓全品類AI生態獲得了獨特的優勢。

響鈴:AI語音助手紛紛生態化賦能,為什麼全品類才是正確姿勢?

全品類“城市群”式玩法,讓軟硬件一體的“生態效能”變得更高

生態是做智能硬件的玩家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話,然而,生態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模糊的,能夠“湊攏”幾個產品或合作伙伴似乎就有了生態。在人人生態的今天,“生態效能”的PK將決定各平臺最終勝負,這也是全品類“城市群”式玩法的價值體現,其表現有3個方面:

1、硬件層面,智能硬件的買方需求是“加速器”不是“指揮棒”

核心城市將核心資源共享與輸送到更多城市促進優勢資源的共享是城市群的主要特點,但從來沒有說核心城市可以限定其他城市的發展,只有充分尊重城市以及城市區域建設的實際需求,城市群才能有勃勃生機。

在智能硬件領域也是如此。

修樓、造城式玩法,不但要提供AI語音交互能力,還要對產品設計層面進行不同程度的限定,這種“指揮棒”並不利於生態的多樣化。智能硬件們對AI賦能的需求,如同AI初創企業對AI加速器的需求——

解決最基礎但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底層技術,而能夠專注到產品創意創新上。

百度所做的與此類似,除了品類全,目前小度助手賦能的硬件生態中出現諸如創維π盒、蘇寧小biu、海爾馨廚冰箱、聯想電視65i3、小天才電手錶、東風風神AX7等既擁有小度助手的語音交互能力,又在產品層面頗具創意的智能硬件產品(來源於各合作伙伴的自主創新)。

這樣的生態才具備持久的活力,軟硬件一體的全品類生態才有內在的張力,而不是清一色一個格調。

2、軟件層面,“軟環境”的提升是雨露均霑而不是一家獨大

城市群往往基於共同的“軟環境”優勢推動,其反過來也會讓“軟環境”更加突出。長三角的地緣、文化、社會因素推動了城市群的形成,反過來又讓這些軟環境更具外部吸引力。

這在智能硬件全品類玩法中也同時存在,其根源在於AI是一種極度依賴實踐反饋調優的技術。

例如,當小度助手以2億的激活量滲透到了智能硬件所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場景後,數據反饋帶來的提升無疑十分可觀,小度助手的AI語音交互能力又普惠到所有被賦能的智能硬件品類與單品上。

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電視、智能冰箱、AI車機系統、智能手錶、智能頭機、智能平板、智能學習用品……某種程度上,全品類玩法的技術本質是參與者相互之間的共同賦能,小度助手在其中起了一個好頭並持續做數據整合與算法升級。

3、軟硬一體化層面,全品類生態實現了智能硬件的“網絡效應”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所有用戶都可能從網絡規模的擴大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這種網絡效應在社交軟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小度的全品類玩法中,所有被賦能的智能硬件產品最終都通向C端用戶(B2B2C鏈條),從這個角度看,參與者的相互賦能其實就是一種屬於智能硬件的網絡效應。

合作伙伴數量超過300家,每一個設備的加入、每個合夥夥伴的進入所帶來的用戶場景反饋,都讓小度助手的技術與體驗更優,所有參與者都能獲得更大的價值。

換句話說,AI語音交互平臺帶有某種天生的特質:

被賦能的智能硬件能獲得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AI語音交互平臺其他產品用戶數量的總和。

如果不討論算法能力,判斷一個AI語音產品究竟能有多厲害其實並不複雜,看其末端的C端用戶規模能達到多少即可。那些總愛掉鏈子的產品,說來說去都是由用戶實踐不夠,網絡效應不足造成的。

響鈴:AI語音助手紛紛生態化賦能,為什麼全品類才是正確姿勢?

集團作戰將成常態,“價值窪地”給AI生態帶來新的可能

去年11月,雷布斯與某汽車廠商合作,似有將小愛同學開放過去的想法;到了今年1月,其公開表示願意與同行合作,言下之意,如果有廠商需要使用小愛同學,小米或將其開放出去;

而早在2017年,蘋果就將其智能家居Homekit平臺的准入門檻進一步降低,無需特製芯片,只需要軟件認證即可,由此,不少非蘋果體系的智能硬件將有可能利用siri來與各種智能硬件交互;

此外,2018年11月,三星宣佈向開發者開放Bixby2.0,這意味非三星品牌智能硬件產品有可能引入Bixby進行語音交互。

雖然進度相對落後,但這些修樓、造城的人都開始把目光盯上“城市群”玩法。這其實不難理解,全品類帶來生態效能是城市群玩法的優勢,反過來,這也是軟硬件一體化生態深入發展必然要走的路,只是誰快誰慢的問題。

未來決定AI生態高度的,將不再是某個硬件品類,而是集團化作戰的全品類及其深度,是各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新力、創造力充分釋放後,大量底層賦能的優質單品出現。

得益於百度一貫偏好開放的玩法,小度助手在這個過程中客觀上佔據了先機。而正如“城市群”的形成過程往往催生價值窪地(如大灣區的東莞、惠州),全品類AI生態也能催生出智能硬件生態的潛力領域,在AI生態的創新性上更進一步。

響鈴:AI語音助手紛紛生態化賦能,為什麼全品類才是正確姿勢?

例如,2018年12月21日,百度與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就是那座著名的海拔負88米深坑酒店)宣佈達成戰略合作,DuerOS智慧酒店解決方案將在該酒店正式落地,336間客房都配備了特製的小度在家,成為客房智能管家。

在全品類、更高生態效能基礎上,更多智能硬件的“價值窪地”將被洞察。一步先、步步先,可以料想的是,小度的生態應用將出現更多此類單品、品類或場景創新。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虎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嘯獎高級評委;

3 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 《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 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 “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 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