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微信視頻通話?不好意思,我們不熟

劉興亮|微信視頻通話?不好意思,我們不熟

01

下午和人談事,微信彈出一個視頻通話邀請。看了一下名字,不熟,好像是在近期某個活動上加的微信。

我猜可能對方按錯了,於是掛掉,繼續和朋友談事。豈料不到兩秒鐘,邀請再次響起。再掛掉,再響。

受了這個刺激,有些莫名其妙,對談的邏輯鏈條都給掐斷了,情緒瞬間就變得很壞。心裡居然冒出句廣東話,丟你老母。

02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講究進退感與分寸感。

這是很微妙的平衡術,善於此道者給人八面玲瓏的感覺,到哪兒都招人待見;用不好的,則給人唐突感或距離感,用「不得體」形容再準確不過。

但是無論面對什麼人,人的感覺都是相似的。我們會盡量地避免交淺言深,對突如其來之事心懷戒備,碰到新結交的朋友以最輕微的方式與對方接觸。

戀愛史豐富或相親較多的人對這方面的細節感受最豐富,能夠擇善而從。男女之間的試探與漸進式的關係發展,幾乎涵蓋了人類關係中所有的階段。

兩個陌生人初次見面的第一感覺,帶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從躲躲閃閃的迂迴,顧左右而言他的婉轉,到不經意地身體接觸,乃至兩情相悅後的順水推舟,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心理過程在鋪墊,任何魯莽或遲鈍的動作都會把事情的發展推向另一條路徑。

仔細想來,擁有成功的婚姻生活的人,往往也諳熟人際關係。


03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微信中的一些並不熟悉的朋友,是出於錯綜複雜的原因加上的,這並不意味著你的鼻子可以伸到我的面前來亂嗅。

視頻聊天是兩個人通過電子設備面對面對談,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親朋好友不宜亂用。

古人說,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不同的人之間的親疏與相處之道有所區別。這就是人倫。

04

電子通訊設備把過去的社交模式顛覆了。

一度爆棚的微博,其中的大V有上千萬關注者,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粉絲跟當事人毫無關係。

這造成了人際關係的不對稱,或者說構成了大量的單向交往模式。在經濟學中,被稱作注意力經濟。

劉興亮|微信視頻通話?不好意思,我們不熟

那些關注自己偶像的人,並不要求得到回報。只有相互關注,行為上互動,才可稱為社交,否則叫依賴。無論是依賴者還是被依賴者,深入思考,總有一絲悲劇的味道。

它取消了微博那種四仰八叉開門揖盜的模式,來訪者需要敲門,主人發現對方是熟識的人,才會請進來做客。

假如不認識,有其他的中間人做引薦,也不妨。

對那些尋不到你的住址,找不到你的私人微信號的人而言,很可能互相聽說過,但走不到一起。

雖然微信開發了公眾號這個功能,但關注者與公眾號的持有者並不具有私人性質的交互性。


05

是不是進入你的微信好友圈,就成了座上賓,可以享受所有待遇呢?那太不是了。

在微信世界中,朋友是分諸多級別的,親人,同學,老友,情人,商業關係,乃至點贊之交,最淡的就是「加了級別」的好友。

假如把其中的人移到現實生活中,交往的模式差異性很大,有的可以無理由地叫你請他吃飯,有的可以同你開很葷的玩笑,有的可能碰上只是面面相覷,想聊點什麼起不了頭,無語凝噎。

還有這麼一些人,不在你的微信好友列表中,但是你時常想念失散多年的故舊,一旦找到且加上,段位自然飆升到最高級別。

那些加了微信,就以為彼此之間關係是無話不談無所顧忌的,是認知上的錯誤。

有人說,兩個刺蝟想要親近,就會彼此扎到對方。這倒還好,怕就怕那種沒有刺,身上穿著一身軟綿綿的衣服的人,忽然與你親近起來。其實都是綿裡藏針。

按照常理推斷,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不能看清楚的話,必受其害。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陌生的問候總讓人心慌意亂。

06

按照中國的傳統,我們最講究人與人的關係,不大關注人與物的關係——沒發展出科學來。

這就發展出一整套複雜精微的修身之術,講求誠實,信用,惻隱和仁愛。人與人之間親疏有度,尊道貴德,趨利避害,其中最有效的箴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劉興亮|微信視頻通話?不好意思,我們不熟

那些很冒失地給不熟悉的人發視頻聊天請求的人,倘若面對類似情形,你會接受嗎?


07

決定兩個人交往模式的是與其相關的「連續的歷史事件」。

共同的經歷,情感的相互付出,行為的互助,無數美好的記憶,這些共通的情緒佔有兩個人,他們在一起才能親密無間毫無芥蒂。

共同擁有的連續的歷史事件越少,兩個人的關係親密度就越低,彼此的距離就越大,交往越需要講求分寸。

這不是碰巧加了微信就能瞬時構成的——對劇烈的一見鍾情的人例外。

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是隨時間的軌道緩慢堆積而成的,通向意識深處,構成了與此相關的理性認識。

假如一個人對我不構成理性的認識,我看不清他,必然會敬而遠之。

在此我奉勸那些動輒要與我視頻通話的朋友,不要這麼做,你會讓我陷入恐慌的。語音通話亦如此,雖然程度輕了一個量級。

有話慢慢說行嗎?上來就跟我洞房花燭夜,我也不敢答應啊!


▴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