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經濟學體系的危機,根源在於對需求概念的錯誤理解(上)

生物學理論是以過程為基礎的,它是程序性的。同理,一個關於形成和變化而又周詳的經濟學理論也將是程序性的。 ——

布萊恩·阿瑟《複雜經濟學》


談起主流經濟學,你能想到的最能代表這一學科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供給、需求、成本、利潤、稀缺、邊際、效率、市場、價格、均衡……這些應該是我們比較容易想到的。對於從事經濟研究的學者來說,有一個基本概念是很難繞開的,那就是需求!之所以要把這個概念重點拎出來,是因為主流經濟學對需求的理解存在極大的結構性偏差,這種偏差從根本上導致了其理論體系失去了對現實經濟的指導作用

下面將從四個方面來詳細說明如何正確理解需求概念,以及它對經濟學術體系改革發展的重要啟示。

一、商業人士對需求的理解

滿足人的需求是商品經濟的基本邏輯,關乎需求的場景每一個人每天都會經歷,以至於需求成為一個無需指明就可以深刻意會的概念。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回味經典電影《華爾街之狼》中的兩個場景:

喬丹·貝爾福特走進禮堂,面對眾多學員期待的目光,貝爾福特並沒有長篇大論,而是徑直走向聽眾席,拿出一支筆,並逐一向在場學員提出同一個問題——“把這支筆賣給我!”

大多學員的回答都集中在那支筆的性能如何如何,但這些回答沒有一個讓貝爾福特滿意。實際上電影中的另外一個場景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在一個餐廳內,貝爾福特的朋友布拉德展示了這個標準的推銷過程:

布拉德:“你想要我把筆賣給你?幫個忙,在餐巾紙上給我籤個名。”

貝爾福特:“我沒有筆。”

布拉德:“這就對了,有需求就有供給。”

主流經濟學體系的危機,根源在於對需求概念的錯誤理解(上)

也許,我們可以給出一大堆理由來指出布拉德這個標準推銷過程當中的漏洞,但這並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怎樣理解和建構需求,如果電影中慕名而來參與培訓的人都能深刻領悟需求的內涵的話,貝爾福特也不會逐個地詢問其中的每一個人。電影的最後一張畫面,定格在一臉茫然的眾多學員之上,它在向我們告示:理解需求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眾多案例顯示,那些長期處於一線的王牌銷售員,那些真正從零開始一步步摸打爬滾走過來的商業精英,對需求的理解要比學術界更加接地氣,也更能抓住需求的本質所在。貝爾福特如是,史蒂夫·喬布斯亦如是。

二、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需求的曲解

研究需求問題,是經濟學這一學科的起點。令人略感詫異的是,主流經濟學界其實一直在迴避這個非常基礎和根本性的問題。當我們翻閱充斥高校的最新經濟學入門教材時,有很多根本就沒有給出需求概念的明確釋義,這其中包括

薩繆爾森的《微觀經濟學》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主流經濟學體系的危機,根源在於對需求概念的錯誤理解(上)

從主流經濟學的代表作來看,大多將需求默認為一種可滿足人某種效用的商品數量,這個界定可以追溯至新古典主義的初創時期。馬歇爾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附錄了同行對需求的理解——

穆勒這樣說:“對需求這個詞下的定義必須是指所需求的數量,而且要記住,這個需求量不是固定的數量,而是通常隨著價值變動的數量。”凱恩斯解釋:“需求作為對商品和服務的慾望,是以提供一般購買力而來達到目的的。”[1]

馬歇爾評價了兩人對需求的理解差異,並傾向於支持穆勒的說法,這種理解延續至今。那麼,對需求數量說的解釋能否反應需求的本質?

馬斯諾所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充分顯示了需求有著豐富的場景和價值邏輯,而需求量則是一個極度簡化了的標量,兩者顯然不是一回事。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數量內含了效用認知和滿足感評價,不是純粹的數量。既如此,那麼效用概念應該怎麼解釋?滿足感又應該怎麼計算?這兩個問題深究下去,就會發現它本質上是一個意識問題,既難以精確描述,又難以量化和演繹,這才是經濟學家避而遠之的根本原因。

為了便於分析,有用購買力來界定可滿足性,有用供求函數來分析效用異動,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麼,究竟什麼是需求?


更多精彩文章————

【哲學進階系列】

【認知原理系列】

【心理學批判系列】

【意識解密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