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最近抖音上“流浪大師”很火,火到很多當紅明星都被蓋住了風頭,隨著舉國網友的持續關注,沈先生一夜之間被迫成了網絡紅人。不僅如此,沾著“大師”的光,又陸續出現了“沈師孃”、示愛“沈師孃”等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火辣人與事。

看過幾段沈先生“流浪”的視頻,內容多是路人抓拍其不修邊幅、怡然快論的片段。另有旁註說沈先生畢業於復旦大學(疑為謠言),曾短暫做過公務員,後日常行走於街巷市井之間,以垃圾分類為業,閒暇則以讀書為樂,二十多年孜孜不倦。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我想沈先生能引發大眾如此關注的原因,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學識的淵博,更是因他那蓬頭垢面的骯髒流浪漢形象下,棲居著一顆安靜清潔的靈魂。誰能想到整日衣衫襤褸像個流浪乞丐的人,竟能夠引經據典、語出驚人。誰能想到潦倒於市井,整日與垃圾打交道的邋遢人,卻能數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地安靜讀書,並擁有著廣博的學識。深挖之下,眼前不務正業的流浪漢,當年是復旦的高材生(疑為謠言),還有公務員的穩當工作……這種鮮明的內外對比、前後反差,這種充滿戲劇性的傳奇色彩,給人造成一種強烈的意識衝撞感,因為它顛覆了我們日常慣有的認知思維,超越了我們循規蹈矩的生活軌跡。畢竟絕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條件都會比沈先生優越:體面的工作,光鮮的外表,舒適的住所,華美的衣衫,溫馨的家庭,甘美的飲食……然而,正是這種衣食無憂的境況下,很多人活得並不快樂,至少沒有沈先生的那份從容自得,沒有那種源於內心富足的悠然篤定,於是對比之下,慚愧與慰藉頓生,欣喜與憐憫並起……我們還能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超然物外、不拘形骸而執著於性靈的純粹存在,就像《月光與六便士》裡的思特里克蘭德。從這個層面講,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心懷好奇的平凡看客。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然而,當越來越多人圍觀沈先生,聽其怡然快論的時候,有人開始覺得“沈大師”這個免費資源有利可圖,於是蹭熱度、刷標題、扒黑料、惡意炒作等消費“大師”的事情紛至沓來……平凡的現實生活畢竟太過乏味,人們需要一點新鮮刺激來充當生活的調劑,於是這正中了時下娛樂精神的下懷,無數的獵奇心被挑逗撩撥、被醞釀發酵,以至熱度直線上升,直到滿是餿餿的味道……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而事件的真正主角沈先生,著實冤枉。他僅僅是簡單地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撿撿垃圾分分類,偶爾發發議論讀讀書,即沒有自我標榜,也沒有自拍視頻,甚至從未自認“流浪”。“大師”的生活,僅僅是在自詡物質豐裕優渥,而精神貧窮枯索者眼裡,是為“大師在流浪”的。“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多麼解氣的口號,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有意無意的探訪者的到來,“大師”已經不能安心分類垃圾了,他整日被人圍堵拍攝,正常的寧靜生活受到了無端干擾……於是大師被迫選擇了突然離開,在某個角落小心翼翼地開始新的“流浪”……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今天又看到“某知名主持人”關於沈大師的評論:“所學知識上不能治國安邦、下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叫什麼大師在流浪……”其實,在這個大師橫流的社會,沈先生從來沒有自封過什麼大師,大師的稱號都是民間的善意饋贈,無論符不符實,總比那些動輒自封大師的人好很多。況且最開始稱沈先生為大師的人,多是出於對其學識的敬重而禮貌尊稱,何必如此較真?祖國的大廈,需要棟樑,也需要磚瓦,還得有填基糊縫的泥漿土石,而且這個社會本來大多數人就是普通人,都得過最平凡的生活,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安邦治國、經綸天下;學問這個東西,當修之廣博,而非流於一門一類的狹隘,如果都衝著安邦治國去,而簡單基本的事情沒人做,那就要天下大亂了。另外,沈先生的選擇,最初亦有自己的苦衷,據傳其對垃圾分類理念的執著,曾為周遭親人和同事所不解,一度被以為罹患精神之症,最終只能獨自“流浪”,數十年以書卷為伴。(網傳沈先生因妻女遭遇車禍而意志消沉、難以自拔,並報以數十年的苦讀自修,以解脫苦痛,疑為謠言。)就家庭責任而言,沈先生確實未如常人一般盡孝於父母,於此他在被拍的視頻中亦有悔言。然而就此而論他逃離自己的責任,未免有失公允,他的“流浪”非為一己逍遙快活,確有他因。換角度言之,其執著的垃圾分類理念,又何嘗不是一個小小個體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如此簡單的環保意識又有多少人願意做、且能夠做到呢?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一個過著自己日子的人,與人無害,與世無傷,卻莫名地被打擾,被強加綁縛各種道德、價值標籤,甚至被個別媒體當作無底線炒作惡搞的對象,被部分人士視為無節操蹭熱牟利的工具……流浪的“沈大師”是正常的,一群追捧的人是真瘋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過自己生活的權力,只要不擾於他人、不害於社會……社會的價值體系應該是多元而包容的,積極向上的固然值得引導,怪癖離群的也無需抨擊。真正要做的是尊重和理解,使內心篤定、平和,像“沈大師”那樣能在喧囂的世界裡安靜地讀讀書,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豐裕充實,縱然身處貧乏之境,亦不失安然之態。否則縱使物質生活再安穩,精神上也是個流浪漢……

“大師”重歸“流浪”,背後究竟招惹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