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7月初,零壹財經對網貸行業200餘家正常運營網貸平臺高管一對一發放調研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8份。問卷發放對象平臺在行業具有一定知名度,零壹財經《2017年網貸貸款餘額Top100榜單》約佔發放對象的1/3,榜單以外平臺佔2/3。發放對象平臺中,有消費信貸產品的約在30家以上,有小微企業借貸產品的10家以上,有車貸產品的,10家以上。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通過數據分析、問卷調研、研討會和業界訪談,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對於行業如何走出危機、如何在危機中尋找網貸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也總結了建議,提出了展望。現摘編如下。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與以往幾次倒閉潮不同,此次“暴雷”潮中,很多規模較大(部分問題平臺待還餘額單家超過100億元)、歷史“悠久”的平臺出現問題甚至倒閉跑路;主動宣佈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臺大幅增加;頭部平臺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過去的倒閉潮中,它們是“受益者”,更多的資金流流向頭部平臺,本輪危機中,頭部平臺同樣開始淨流出。

P2P網貸行業正在遭遇其發展史上最嚴重的危機,如果沒有有力的引導,將演化成P2P網貸行業系統性危機。如果合理引導,它也將成為重塑P2P網貸行業、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的良機。

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問題平臺數量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839家),此後逐漸降低,今年上半年出現反彈。2018年上半年停業/清盤及其他問題平臺數量合計達到364家,2018年6月,問題平臺數量達到98家,為近14個月以來的最大值。

一系列風險事件的特徵表現為:存量平臺加速減少、交易規模持續下滑、行業整體待還餘額10個月連續下降、活躍借款人和投資人數量銳減、頭部平臺待還餘額加速下降、滿標時間整體延長、債權轉讓攀升且利率畸高等。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7月1日到7月22日,至少有98家平臺出問題,涉及待還本金至少在439億元以上。

與以往幾次倒閉潮不同的是:很多規模較大(部分問題平臺待還餘額單家超過100億元)、歷史“悠久”的平臺出現問題甚至倒閉跑路;主動宣佈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臺大幅增加;頭部平臺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過去的倒閉潮中,它們是“受益者”,更多的資金流流向頭部平臺,本輪危機中,頭部平臺同樣開始淨流出。

有頭部平臺高管用“短暫性休克”來形容7月中旬以來的行業危機。

P2P網貸在中國迄今發展已11年。零壹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20日,P2P網貸累計滿足了2500萬左右借款人需求,累計借款金額在7.2萬億元左右(不包含線下理財平臺)。扣除淨值標、可確認的假標和自融標,累計借款金額依然在5萬億-6萬億元之間。P2P網貸累計為1300多萬[1]投資人賺取投資收益4000多億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動獎勵、返利所得)。

P2P網貸基於互聯網技術和新的借貸模式,超越了傳統熟人社會個人借貸模式,也超越了傳統金融機構小微借貸的侷限,部分滿足了個人、小微企業的消費和經營性貸款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大眾理財的選擇。在發展過程中,基於實際需求,P2P借貸敏銳、積極地採用大數據風控等創新技術,促進了中國徵信體系建設,充實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內涵,探索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多樣性實踐。

危機的三個層面

宏觀經濟環境方面:1)整體流動性收緊緻使P2P平臺資金供給面承受壓力;2)實體經濟緊張致借款端違約率上升;3)居民消費槓桿大幅度提高使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4)P2P網貸整改備案延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

行業中觀方面:1)資產端同質化競爭導致劣質資產增多; 2)在監管不明朗的情況下部分借款人惡意拖欠;3)投資人的剛兌預期等導致平臺自身償付壓力巨大;4)部分平臺自融和關聯擔保等隱患致風險累積、集中爆發。

平臺微觀方面:1)部分平臺風控能力不足、借款人逾期嚴重;2)部分平臺期限錯配致流動性壓力加大;3)部分平臺自身財務狀況惡化,資金鍊斷裂;4)少量平臺存在惡意欺詐行為。

以上因素中,大部分並非最近出現,但在流動性緊張、政策預期不明、部分影響力較大的平臺“爆雷”等因素,沉重打擊了投資人信心,使危機集中爆發。監管層、自律組織、頭部平臺對危機採取了積極應對的措施。

自7月13日起,深圳、廣州、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方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陸續發佈自律要求,呼籲行業和P2P平臺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7月17日,媒體報道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0餘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

7月22日前後,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地宣佈啟動新一輪P2P網貸機構現場檢查,將按照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堅持依法合規、分類處置,堅持問題導向、從嚴標準,堅持積極穩妥、有序推進,繼續開展P2P網貸平臺現場檢查工作,去偽存真、支持依法合規經營的P2P網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規範健康發展。

7月23日,針對近期網貸平臺主動終止業務、退出市場頻發的現象,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成員機構下發《北京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下稱《規程》),旨在指導、規範網貸機構主動退出網貸業務,保護出借人、借款人、網貸機構及其他網貸業務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出現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網貸機構平穩退出。

這是危機中的積極力量。從近期市場表現來看,危機趨勢還沒有逆轉。報告認為,當前亟需更大力度的措施穩定市場信心。

P2P平臺危機反饋

P2P平臺如何看待此次危機以及對剛兌、風險準備金、整改、備案措施的看法如何?調查結果如下。

一、是否贊成去剛兌,是否會堅定執行?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調研問卷結果顯示,47.7%的平臺表示贊成去剛兌並且已經執行;38.6%的平臺表示贊成去剛兌但尚未執行;不贊成去剛兌已執行或未執行的平臺合計佔9.1%。

二、平臺是否取消風險準備金(或其他名義),是否認為有必要增信?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這一問題調研結果中,已取消不同名義風險準備金、認為有必要增信的佔75%;未取消風險準備金並認為有必要增信的佔15.9%。綜合來看,認為有必要增信的合計佔80%。

三、平臺資產情況:惡化或趨好?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網貸平臺資產情況方面,81.8%的平臺表示趨好,逾期率與壞賬率降低;18.2%的平臺表示資產情況正在惡化,逾期率和壞賬率上升。

四、平臺財務情況:趨緊還是寬鬆?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平臺財務狀況方面,56.8%的平臺表示財務情況趨緊,佔多數;43.2%的平臺表示財務情況寬鬆。

五、平臺資金端戰略:仍在營銷還是維持現狀?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調研問卷顯示,63.6%的平臺仍在營銷獲取投資人資金;31.8%的平臺表示資金端維持現狀。

六、平臺投資利率現狀?未來傾向於降低或升高?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投資利率方面,56.8%的平臺表示投資利率正在降低,未來仍將降低;18.2%的平臺表示投資利率有所升高。綜合來看,75%的平臺未來將降低投資利率;25%的平臺表示未來將調升。

七、整改完成度?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針對各地金融辦公佈的整改細則,整改進展方面,56.8%的平臺完成度在80%-100%之間;27.3%的平臺表示100%完成;15.9%的平臺整改完成度在80%以下。整改未完成平臺合計佔72.7%。

八、平臺“雙降”執行程度?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2017年6月底,央行等17部位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銀髮〔2017〕119號),要求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雙降”。“雙降”的執行程度上,56.8%的平臺表示徹底執行,未曾違規。29.6%的平臺表示“有升有降”;11.4%的平臺表示未曾達到“雙降”要求,仍需要時間。

九、當前P2P網貸平臺最關心的問題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當前,P2P平臺最關心的話題是“驗收備案何時啟動”,關心這一項的平臺佔68.2%;其次是“業務如何創新”,佔22.7%;還有9.1%的平臺關心整改如何實際操作。

研判與建議

在數據分析、問卷調研、研討會和業界訪談的基礎上,我們歸納、提煉了各方對本輪P2P網貸危機的基本研判和建議、展望。

第一,不同於以往的倒閉潮,現在行業面臨的是系統性危機。

網貸行業並非第一次大規模出現問題平臺(為敘述方便,稱之為“倒閉潮”),在2015年、2016年,問題平臺的數量甚至比這一次還要多,某些月份的倒閉密集度比2018年6月、7月還要高。

但是前幾次倒閉潮,在一些基礎薄弱、不合規、不健康、不理性、不善經營的平臺倒閉後,行業走向了新的發展階段。而本次倒閉潮具有以下特點:

1.過去幾年被認為實力雄厚、品牌良好、交易規模和待還餘額較大的平臺,在本輪倒閉潮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前幾次。

2.宣佈資產端逾期的問題平臺,佔問題平臺總數的比例明顯高於前幾次。據零壹數據統計,2014年主動宣佈資產端逾期的問題平臺佔問題平臺的比重約為5.2%;2016-2017年,這一比重降到3%以內;2018年至今上升至6%以上,7月1日-24日,15家問題平臺主動宣佈逾期,佔比13.8%。

3. 主動宣佈逾期、重組、清盤和退出的平臺大幅增加。2018年7月1日-24日,問題平臺總數109家,其中主動宣佈清盤59家,佔比54.1%。

集體“暴雷”或致P2P行業陷入系統性危機 提振市場信心最關鍵

4.更值得注意的是,7月7日很可能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跟過去幾次倒閉潮比較相似,若平臺倒下,強平臺更加強大,行業越來越健康;在此之後,全線下滑。

零壹數據的統計顯示:2018年4-6月,行業整體待還持續下降,但TOP30、TOP50平臺待還餘額穩中略有上升,說明部分資金由小平臺流向了大平臺。但是7月7日開始,整個行業以及TOP30、TOP50平臺待還餘額加速下滑。

因此,本次倒閉潮如果不加引導甚至干預,正在演變成行業性的系統性危機。

第二,當前亟需穩定市場信心。

按照零壹數據的不完全統計,目前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的平臺還有1400家左右(截至2018年7月24日),待還餘額依然超過9000億元,涉及約1300多萬投資人。

如果危機繼續下去:

1.投資人恐慌情緒繼續蔓延,產生“踩踏事件”,比如一些平臺上的“債權轉讓”集中大量出現,且收益率畸高。

2.一些優質的P2P平臺在恐慌中被拖垮,引起新一輪恐慌,更多平臺淪陷,導致整個行業衰退。

當前可能穩定市場信心的方式主要有:

1.儘快明確網貸備案政策。據媒體報道,新的、全國統一的備案細則已經制定完畢,若能儘快公佈細則,或釋放相關政策預期,對於穩定市場信心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2. 落實新一輪的摸底排查並披露進展。

一方面,摸底排查有利於掌握最新的真實情況和動態;另一方面,體現監管部門和主管部門對行業的重視。同時,向公眾披露摸底排查進展,有利於市場瞭解真實情況,理性認知,穩定情緒。

3.通過權威渠道,通報行業重大事件(如政策動向、監管態度、頭部平臺整改進展、摸底排查落實情況等),傳遞理性聲音。

第三,如果引導得當,逐步恢復市場信心,這也是重塑網貸行業的最好時機,可轉危機為契機。

1.一定程度的危機有利於劣質平臺出清,為優質企業的成長提供更健康的環境。

如果能夠穩定市場情緒,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本輪倒閉潮可以進一步出清合規性不高、經營能力不強、發展能力較差的平臺。但是,出清這些平臺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內,比較平滑地清理掉這些平臺,不會導致劇烈波動,有利於投資者有序撤離,分散投資風險。

如果是短期內崩潰式的危機,或者說行業系統性危機,可能導致優質企業也不能倖免,給投資人帶來更大面積、更加集中的損失。

2.通過新的備案規則等一系列監管措施,進一步釐清和規範P2P網貸行業的商業模式,進一步明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行業定位,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

3.強化信息披露,除了公佈借款人和平臺信息,要著重強化“第二還款來源”的信息披露,比如風險緩釋金的規模及其與逾期率、壞賬率之間的對比,比如第三方保障機構與平臺和借款人之間的關係、保障條款和保障方式、槓桿率和償付能力等。讓投資人對出借風險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對平臺的中介性質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對自擔風險有更明確的認知。

4.建立行業性的債權債務登記平臺,並與央行徵信系統或百行徵信銜接,確保投資人和借款人的契約關係不因平臺倒閉、跑路受到影響,既是對借款人的約束,也是對投資人的保護,有利於經營不善的平臺有序退出,維持社會穩定。

5.引導P2P網貸行業更加紮實地服務個人、小微企業等群體,繼續提升風控能力,增強數字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

6.合理引導和運用市場獨立媒體、研究機構的力量,增加信息的可獲取性、可理解性和多元性,增加市場透明度、公平度。

7.加強社會性、市場化的金融教育,包括對P2P網貸行業的投資人、借款人、從業者進行教育引導,構建良性的市場規則和預期。

投資人教育:引導投資人理性認知P2P網貸的商業模式、風險收益,使與P2P網貸的風險特徵和收益特徵相匹配的合格投資人成為主流投資人群體;

借款人教育:引導借款人正確認知網絡借款的成本與責任,瞭解個人徵信的價值與失信風險,以降低違約率,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

從業者教育:引導從業者正確認知P2P網貸的商業模式、風險特徵、法律責任,合規經營,提升運營能力,積極響應政策、應對危機、高效整改,尊重、維護金融消費者正當權益。

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披露、市場制衡和金融教育等多種措施,在穩定市場的同時,讓劣質平臺有序出清,建設更加良性的市場環境和行為準則,將重塑P2P網貸行業;引導網貸行業十多年來建立的客戶基礎、技術基礎、市場基礎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成長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