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你家小朋友也獲了不少獎狀?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做客。他們家上幼兒園的小女孩剛好回家,帶回一張獎狀。

他們家的老人很高興,一個勁兒地贊孩子:“了不起!我家閨女最聰明……”

我問孩子,“獎狀怎麼得來的呀?給阿姨說說好不好?”

小女孩笑著說:“老師說我掃地雖然不乾淨,可是我堅持下來了,所以獎一張獎狀。”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細問後,小女孩正在上大班,包括她平時上興趣班,獲得的獎狀平均每週都有好幾張,期末更是一大疊,如今收到的獎狀已經上百張。獲獎的理由都是一些小事情,包括“坐姿端正”、“收拾玩具”、“聽故事認真”……

當然,我家小孩也遇到老師相似的“厚愛”——“針眼般”的小事都有獎狀!我會在後面介紹我是如何應對的。

記得我小時候,鄰居家有一位哥哥,獲得了全市數學競賽一等獎,獎狀貼在客廳的牆壁上,非常“富麗堂皇”,惹人注目。那張獎狀是他小時候獲得的唯一的一張。你說他在其他方面不優秀嗎?其實也不是,他勇敢、樂於助人、拾金不昧,擁有家長和老師都誇讚的良好品格,但這些“小”事情,當年是沒有獎狀的。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獎狀開始“氾濫”,小朋友洗手乾淨有獎狀、午睡沒說話有獎狀、上課認真有獎狀、測試獲得A有獎狀、團結友愛有獎狀、發言活躍有獎狀……老師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千方百計地鼓勵孩子,可是這種“事事有獎狀”的做法,卻是有害的。

因為當獎狀稀缺,才會真正代表一種榮譽;當太氾濫了,就失去了獎狀本身的價值。

危害:獎狀為什麼成了“有毒的胡蘿蔔”?

我們知道,農民為了驅動驢不斷地往前走,會把一根胡蘿蔔掛在驢前面,引誘驢不斷地前進。獎狀在一開始也有積極的驅動作用,可是氾濫了,卻成了“有毒的胡蘿蔔”,為什麼?

1、獎狀氾濫了,激勵作用會失效

我們假設一下,當一個小女孩收拾玩具,每收拾完一次,媽媽都會獎勵一顆糖……就像驢前面一根胡蘿蔔。可次數多了,孩子可能就不收拾了,因為糖在孩子心裡的驅動力丟失了。獎狀也有相似的驅動原理。

有個規律叫“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當孩子第一次獲得獎狀,孩子很興奮,愛不釋手,可能還要裱起來掛牆上;當他第二天又獲得獎狀,還是很高興,把獎狀又貼牆上;當他第三天又獲得獎狀,可能因為什麼事而忘記貼牆上了;第四天,獎狀可能放書包裡,連拿出來都忘記了……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下面這件事我深受感觸:

有一次,我帶孩子到博物館玩。旁邊有位媽媽對她女兒說:“你好好觀看,回家後寫出最棒的作文,老師會獎勵獎狀的!”小女孩淡淡地說:“獎狀有什麼好的,你還不如給我買個布娃娃玩具。”當獎狀氾濫,就變得沒有價值,當父母有時企圖通過讓孩子“憧憬成功”而鼓勵孩子努力時,這種憧憬卻變得再也沒有力度。

2、獎狀氾濫了,孩子會變得不努力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如果他所有的行為都需要通過“獎狀”驅動,例如“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有獎狀”,“吃飯乾淨有獎狀”,“幫老師收拾教具有獎狀”……未來孩子恐怕會變得懶惰和被動,因為獎狀多了,沒有價值,再多的獎狀也驅動不了孩子行動起來。

根源是,獎狀對孩子行動力的驅動是外部驅動的,不是內部驅動;也因為獎狀的原因,孩子沒有覺得“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會收穫友誼有什麼可貴的,孩子也沒感覺“多多吃飯會讓自己長得更強壯”有多好……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在這方面,專門研究行為驅動的專家Uri Geneezy有相應的研究,他給教育者們的建議是:要不你就發展內部驅動,讓孩子感覺那樣做的內心意義和幸福感;要不你就加大獎狀的“頭銜”,例如這個獎狀是“全宇宙最厲害”的獎狀,讓孩子感覺這個獎狀多了不起(可時間長了,同樣會墮入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最終毫無意義)。否則,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有獎狀的做法,只會害了孩子。

所以,唯一驅動孩子行動力的正確做法,就是發展內驅力,讓孩子獲得從行為本身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獎狀氾濫了,孩子長大容易沒自信

當人長大了,很多人會覺得小時候的獎勵環境有些“虛假”,因為長大後的社會,沒有人會無聊地給你發無聊的獎狀,至少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當這些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習慣了每一個行為都需要獎勵,長大了有時可能很努力,有時努力了很久也沒一張獎勵,這種巨大的人生反差,會輕易地給這些人帶來心理落差,患抑鬱的概率也會上升。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為什麼?小時候“被獎狀包著長大”,所有人都說著誇獎的話,長大後一遇到挫折或感覺自己不被人認可,這些孩子就獲得巨大的打擊、自信心受創。一位美國教育家Michelin Moore也說,當教育中的成年人,為了鼓勵孩子,把所有孩子都“塑造”為一個個“贏家”,可是真實的社會不可能是這樣的,這種“虛假成功”,未來會給這些孩子殘忍的一擊。

所以,當獎狀氾濫成災,孩子會得“心理毒”,這種毒叫“心靈過度肥胖”

爸媽們該怎麼辦?如何幫孩子減少“獎狀氾濫”的危害?

獎狀是幼兒園、學校和培訓機構發的,家長們過多幹涉可能不方便,可是父母們可以跟孩子們溝通。

對於我來說,那些不重要的獎狀,我會幫孩子收起來,雖然我也可以跟孩子說:“這是老師對你進步的肯定,證明你有進步。”


別再狂喂“獎狀”!幼兒園獎狀氾濫,小孩得了一種新的“心理毒”


對於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那類獎狀,例如孩子得了全市乒乓球賽第一名,全省鋼琴技能比賽一等獎,我會給孩子更多的肯定,我還會把這類獎狀貼在客廳或孩子的書房,有時會跟朋友提起孩子這方面的進步。我故意用行動向孩子證明這類獎狀背後的價值……

慢慢地,孩子便對“獎狀”有正確的判斷,他們能知道哪些獎狀就像口頭讚揚一樣;哪些獎狀是真正有榮譽意義的,最終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榮譽感。

所以,有稀缺性的獎狀是一種榮譽,雞毛蒜皮都誇讚的獎狀是氾濫的讚揚,不僅孩子容易“虛胖”,久了還可能成為“有毒的胡蘿蔔”!

關鍵字:獎狀獎勵、心智發育、育兒環境、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