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润杨阆苑


因为发生了抄检大观园,薛宝钗为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宝钗一家寄居荣国府最少也有五年时间,五年的朝夕相处无论怎样不满意,宝钗搬出大观园都需要与荣国府长辈和姐妹们告个别,这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也是最基本的礼貌,至少贾母、王熙凤、黛玉等对宝钗的离去,没主动发表过任何意见,就像此人从未出现过一样。这也是耐人寻味的。

薛宝钗身上是有几个标签的,最突出的就是稳重娴雅、知礼守循、入份从时。可是每每被人诟病,我们却可以从《红楼梦》原著的细节里,找出她不稳重、不知礼、不守循和不宽容的具体事例出来。不过一个“时”字,才是宝钗恒久不变的本色,也对应了今天要讲的这个主题。

抄检大观园在入夜,第二天一早,宝钗就做出了反应,她让同住蘅芜苑的湘云去约三小姐探春,到李纨的稻香村会合。自己一人先到了稻香村,恰好碰上从惜春那里过来的尤氏在和李纨聊天,尤氏感到奇怪问她怎么一个人走来,其他姐妹呢?宝钗就说了:

“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做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二人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没有挽留,不接话茬,而是相视而笑,如何理解二人这个表情呢?注意啊,李纨到这里还没发一言呢,和宝钗对话的是尤氏,尤氏是个宽厚的人,发的问、答的话,能起到的作用是避免尴尬,李纨平时是个木头,不干自己的事儿她才懒得操心,所以对于宝钗的去留,在李纨是无所谓。李纨尤氏两人不出风头,却都是极明白的人。

宝钗这一番话显然是托词,而她真正的目的是想马上脱身,立即离开。至于她说等薛姨妈好了自己还进来更不可能了。都不傻,宝钗这个话还真让人不好接。可是李纨毕竟是书香门第的小姐,相当有涵养,李纨就说了一番客套话,就说给姨娘请安,你出去过几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我会派人帮你看屋子,你只管放心。宝钗接下来又说了:

“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以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我才打发他们(史湘云)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宝钗的这番话太不近人情了,意思是我走我的,关你什么事呢?你有什么错呢?我回家陪我妈不是很正常吗?蘅芜苑根本不用添人啊,让史湘云跟你一起住,不就行了吗,多省事啊!

可是这是从宝钗的角度考虑的,她忘了,蘅芜苑是荣国府的蘅芜苑,不是薛家的,你走以后怎么安排,是贾家的事,史湘云住进稻香村,还真没看出来哪个地方就省事了,稻香村这里,李家婶母母女三人时不时会来住一阵子,再加上李纨母子,人已经够多了,不是李纨主要任务是教养儿子、清净守节吗?一会儿贾母把宝琴安排过来住,宝琴还没走几天,宝钗又把湘云安排进来了。而且湘云是个话口袋子,又活泼好动的,这和李纨明显不搭调呀,到了宝钗的嘴里,倒是一桩省事的事。屏山以为,既省不了李纨的事,也省不了湘云的事,倒是省了宝钗的事。

这还没完,从宝钗决定搬走一直到此刻,湘云是蒙在鼓里的,宝钗说的很清楚啊,一会儿湘云同你们探丫头来了,我也明白告诉她。两个人住在一起,这都过去一晚一早了,你怎么就这么能沉得住气,连个风儿都没透给史湘云。湘云可是对宝姐姐崇拜到认为有了这么个姐姐,没父母都没啥大关系。别说和湘云商量了,连通知都没有,想当初热心帮湘云办螃蟹宴的薛宝钗和此时此刻的是同一个人吗?

这时湘云探春就过来了,探春不比李纨尤氏,话说的那叫一个明白:

“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至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一语道破天机,宝姐姐这是要避嫌,不愿跟你们蹚浑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成全她呢!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屏山品红楼


王夫人派王熙凤带着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帮丫头婆子秘密抄检大观园。王熙凤宝姑娘是亲戚,不该抄检亲戚家。于是便没有抄检蘅芜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宝钗就来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说母亲病了,要回家住。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要搬出大观园时,二人'没有挽留而是”相视一笑。其原因如下:

一,宝姑娘消息太灵通了。

抄检大观园是悄悄进行的,等到晚上大观园园门关了的时候,内外不通风,凤姐等给园子里的人以猛不防,带着人到处搜查。只是说丢了东西,查一查,去去疑,没说是因为发现了绣春囊,而且没有搜蘅芜院。按理说,薛宝钗不应该知道消息,可是薛宝钗当夜就得到了消息,而且还知道为什么抄检大观园。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找李纨说要回家去照顾生病的母亲。

宝钗消息如此灵通,说明她的心机手段实在太高。别看她是一个姑娘,可是她对贾府的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也许自己的一举一动也在宝钗的监督之下,这姑娘实在太可怕。

当宝钗说要走时,李纨和尤氏都长出一口气,这个悬在头顶的剑终于要走了。因此她们会心一笑。

二,宝姑娘无论如何也洗脱不了嫌疑。

抄捡大观园时,宝钗被当成外人,没有搜查蘅芜院,搜查一大圈,也没有找到第二件绣春囊,因此绣春囊是谁的,仍然是一个谜。所以薛宝钗的嫌疑无法摆脱。

更令人怀疑的是为了薛宝钗回家方便,专门留下"东南小角门子”供她来往。那么这件绣春囊是否是从这个角门拿进来的呢?宝钗是有理也说不清。宝钗为了避免以后还有类似事件发生,所以决定搬出大观园。李纨与尤氏对于宝钗的想法心知肚明,因此相视一笑。

三,宝姑娘一个外人终于可以不掌管荣国府的大权了。

宝钗是薛家人,可是她在凤姐生病期间却和探春,李纨一起管家。她人还没进贾家,手却伸进来了。探春改革,得罪人的是探春,让一些下人得到实惠的也是探春,可是这些人感激的不是探春,而是宝钗。李纨一听说宝钗参与管家,就知道了这是王夫人为宝钗成为宝二奶奶提供的实习机会,也是王夫人让宝钗获取民心的一个举措。

宝钗的能力与心机是拔尖的,比凤姐更厉害一层,如果她嫁给宝玉,那么李纨和尤氏就又多了一个劲敌。如今宝钗要搬走,这妯娌二人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

四,抄检大观园是愚蠢的行为,王夫人虽然战胜了邢夫人,但是牺牲了宝钗。

王夫人通过抄检大观园,因为司棋的私情曝光,所以打击了邢夫人,使邢夫人不再给王夫人出难题。王夫人还借机铲除异己,除掉了贾母放在宝玉身边的晴雯,告诉贾母她已经把袭人提拔上来了。而贾母对王夫人的公开挑衅没有多说一句话。

王夫人没想到,宝钗在这次事件中吃了哑巴亏,无法自证清白,只好搬走。即使王夫人亲自让宝钗回来,宝钗依然拒绝了。

王夫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李纨和尤氏自然乐见其成。


润杨的红楼笔记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邢夫人在大观园发现了绣春囊,派人送给了王夫人,王夫人命令王熙凤连夜抄检大观园。在抄检大观园时,因为是亲戚,王熙凤提出不抄检薛宝钗的住处,第二天一早就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辞时心”相视一笑,这"相视一笑”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这宝姑娘终于走了。《红楼梦》中,李纨与尤氏都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无论从自身还是将来考虑,李纨做为一个寡妇,儿子又是未来荣国府第一顺位继承人,都不愿意有一个强势的妯娌。而薛宝钗,无论手段,城府,还是与王夫人的关系,都比林黛玉要强势,如果宝姑娘嫁给宝二爷,李纨也是鸭梨山大啊。尤氏呢,寒门出身,也不希望再遇到一个王熙凤式的女汉子妯娌。



二,宝钗说辞有漏洞。宝钗辞行,借口是这两天母亲身上不自在,两个得力仆女都因时症未起炕,她要出去伴着母亲夜里作伴儿。薛宝钗这话一听就漏洞百出,若行孝,初得病时怎么不去陪伴,抄捡大观园时被当成外人了,才想着避嫌要离开,可惜晚了。昨天虽收获颇丰,却没抄检出绣春囊,只有你这院子没抄捡,你走与不走,都有嫌疑,更何况为了薛宝钗行走方便,还为她开了"东南小角门子”。李纨与尤氏心知肚明,却不便说破,只好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



三,这下遂了凤姐的愿了。凤姐一直坚定支持宝黛爱情,这次抄捡,让薛宝钗能够离开大观园,主动退出金玉良缘,也算遂了凤姐的心愿了,要知道,王熙凤能不能继续管理荣国府,最大的关键就是宝玉的爱人是谁,如果是薛宝钗,王夫人定要王熙凤定让位,如果是林黛玉,王熙凤还可以在这个位子上继续为所欲为。


萍风竹雨123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凤姐抄检大观园之后的第二天,住在大观园蘅芜苑中的宝钗,便到李纨处提出了搬出大观园的请求。

当时宁府大奶奶尤氏也在李纨处,两位大奶奶听了宝钗的请求,“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只看着李纨笑”。两位大奶奶相视一笑,并没有拒绝宝钗的请求。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肯定于宝钗的孝顺,不便拒绝。

中国向来很讲究孝道,宝钗对李纨说: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

作为贴身小棉袄的宝钗,母亲病了,家里的女仆也患了“时症”,她肯定是要近身侍奉汤药的。况且,薛蟠即将要成婚,家中诸事繁杂,单凭患病寡母和骄横无脑的哥哥,怎么能周全,势必要聪慧的宝钗去费心打理。

这样的缘由让同为女儿和母亲的李纨和尤氏是无法拒绝的。


二是会意于宝钗的聪慧,不忍拒绝。

宝钗是个心智缜密的女孩,此时搬出大观园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她是借居在贾府的,并不像黛玉一样走投无路的投靠。寄居在他人的屋檐之下,终非长久之计。况且园中姊妹兄弟年龄已经大了,坐卧起居多有不便,宝钗早已有搬离之意。如若贸然搬出必然不妥,此时此由搬出合情合理。

其次,在此之前宝钗受王夫人之托,与李纨、探春共同管理大观园,即使再谨慎、圆滑,也避免不了在无意之中吃罪他人,何况她们三个还在大观园终推行了“新政”,肯定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难免让人心生不满,而李纨和探春皆是贾府中人,而宝钗毕竟是“外人”,需尽早抽身,免得招惹是非。


三是度势于贾府的现状,不可拒绝。

在谋划抄检大观园之初,凤姐向王夫人回明了抄检的两个目的: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用度。

财大气粗的贾府为什么要“省些用度”呢?其实在五十三回中,贾珍已经透漏出了贾府,特别是荣府“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的现状:

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

在第七十五回中,尤氏在贾母处商议中秋节事宜时,正逢饭时,贾母便留其用饭,贾母见给尤氏的是仆人吃“白粳米饭”,而非“红稻米粥”,便责问原由,鸳鸯解释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连一碗米饭都如此“勤俭节约”,可见贾府内的经济状况。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李纨和尤氏都是当家的大奶奶,知道贾府内的现状,宝钗搬出去既可省眼前一些“用度”,又带了搬离大观园”的“好头”,将来又能省出更多的“用度”,正中了“遣散无关人员、节省无益耗费”的下怀,可“乐”,怎可“拒”乎。


少读红楼


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会曲解本意,所以要对照原文前后意思来判断。

原文: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进来,别的姊妹都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陪着老人家夜里作伴。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呢。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看着李纨笑。一时尤氏盥洗已毕,大家吃面茶。李纨因笑着向宝钗道:“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瞧。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且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也是人之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尤氏道:“可是,史大妹妹往那里去了?”宝钗道:“我才打发他们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1、宝钗已知抄检一事,未抄蘅芜苑是因自家被视为外客,园内生出是非,外人自然要避让一下,借口出去避嫌乃人之常理。时值李纨、探春临时管事,通报一下是正理。

2、李纨、尤氏皆精明之人,自然了解宝钗本性脾气与处事套路,宝钗言罢,二人已尽晓本意,看透不语,不免相视一笑。作者实写日常画面,活灵活现。

3、不留宝钗,倒尽显李纨处事不落客套、明理之处,人家都那么言辞恳切委婉了,何必强作挽留之意,主随客便倒觉着自在,所以李纨有了随后一番说辞。

4、最爱曹公这等笔墨,场景构架全无,三言两语却勾勒出你脑海的那幅画面,而且人物全是动态的,情绪、语气、互动都恰如其分,真是好看。

5、最恨说绣春囊是宝钗故意所留之人,曹公已明指绣春囊出处:司棋与潘又安私会之假山附近。想宝钗虽世故心计,却也大家闺秀、博学气傲、慧心秀表,怎能如此不堪?真是唐突宝卿了。

拿着文学作品“破案”的人不在少数,不客观分析、不考虑情理、不正解逻辑,你“揭”得什么秘?公开的什么“真相”?毫无底线的炒作吸睛,就为了点阅读量,毁尽三观还乐此不彼,该杀!



莫染余生


其实我看到这的时候,有一点小吃惊

李纨作为非常贤淑的寡嫂,在听完宝钗的理由后,很明显她知道宝钗是撒谎的,但她居然当着小姑子宝钗的面,和尤氏相向而笑,尤氏自然也心知肚明,故而回笑

在我看来,这和平时压抑内敛的李宫裁有点不一样,这一笑,反而然我更加喜欢李纨了,这妯娌两的一笑把以往的假客气都打破了,反而更能体现出她们对抄件大观园和宝钗人品的心照不宣的真性情

因为李纨知道宝钗的为人心性,就像凤姐说的,宝钗是那种“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那种人,和惜春有一处很像,很会自保,而且比惜春的自保还要高级体面,抄件大观园,作为宝钗,肯定想要避嫌,以免招惹一盆脏水,更不想趟进大观园这趟浑水,所以明眼人一听就知道宝钗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李纨和尤氏的这一笑,仿佛是会料到宝钗会这么想这么做了,妯娌两毕竟和宝钗没有血缘关系,这一笑,更是把嫂子对小姑子的小心谨慎自保的那种心态淡地嘲笑了出来。之所以没有客气地再三挽留,因为她们知道抄件大观园是王夫人发起的,而外甥女宝钗自然不会是王夫人的抄检对象,所以为了顺领导的意思,作为大观园的执行者和围观者自然也希望宝钗不要趟进这个是非之地,所以,当宝钗提出要搬走的理由时,李纨自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给一个方便和自由给宝姑娘,保全宝钗,也在顺应王夫人


二尺布


个人认为,萍风竹雨的回答非常牵强附会。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小社会里,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派别"。比如“亲钗派"还是“亲黛派"诸如此类。甚至于贾母本人也并未明确择定黛玉,从见到薛宝琴后贾母就动了心即可知,只是因为宝琴已许配梅翰林家才作罢。

经年复杂的斗争经验,使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不敢明确表明对别人的真实态度,大家都是审时度势,或随波逐流地混一天算一天,或疯狂为自己敛财而已。



抄捡大观园的第二天,宝钗来辞别,要搬出去。宝钗认为,不必告诉贾母和王夫人,只和李纨打个招呼即可。 这时候,李纨对着尤氏笑,只是一种正常反应。因为她不知如何答复宝钗,这一笑,表达的是无奈和尴尬。 家里出了这等丑事,连亲戚也待不住。偏偏这亲戚又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宝二奶奶的候选人。不让走自然不妥,让走,又不知事后怎么跟王夫人解释。 因此,李纨这一笑,也有向尤氏求助的意思。

尤氏此时也只是望着李纨笑,这里面除了和李纨一样表达无奈之外。还因为尤氏刚从惜春那里受了气有关。 尤氏找惜春是为了给入画说情,没想到惜春说了一堆不近情理之话,将尤氏噎在那里。从惜春那碰了壁回到李纨那串门时,尤氏其实已经恍恍惚惚、无精打采了。

尤氏 应该是想起宁国府本来就是那个光景,荣府又开始自己人收拾自己人,内心已经生出无限地晦暗和绝望。李纨丫鬟伺候她洗脸时,她讽刺贾府只顾表面虚礼,内里却已经“没有做不出的事来"。 因此,尤氏这一笑,除无奈之外,比李纨更透着寒冷。似乎是冷笑着对李纨说:看吧,迟早都是这个下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说宝钗敦厚大度,不会说刻薄话。其实,宝钗说起刻薄话来可是能甩黛玉几条街了。 李纨表达了让宝钗回去后尽早回来,否则王夫人会责备自己,怕落不是。 此时,不会说刻薄话的宝钗却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 这句话非常狠,虽然此处没有描写,都能感受到李纨脸上那僵住的笑容,大写的尴尬。


伊克苏苏


她们两个并不糊涂,她们知道宝钗这是为了避嫌,后文王夫人也知道宝钗是为了避嫌。而作者写宝钗搬出,正是要起到让大家表面都看得出是宝钗为避嫌而搬走。后来王夫人与凤姐谈论这事,王夫人说:“他这去必有原故,敢是有人得罪了他不成?”,凤姐说:“若说他出去于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个傻子;若只叫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们跟前,他最有尽让,又恐怕得罪了人,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里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王夫人为此又专门找宝钗来问她为什么,宝钗早就准备了一二三一大篇的理由。其中第三个理由“东南小角门子她特别提到,是大有深意,我为自己撇清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抄检大观园是自绣春囊而起,而绣春囊是宝钗放的。

这个事件的结果,最终影响的是宝黛关系。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


窥梦红楼



抄检大观园后,尤氏第一时间赶来惜春处,这就是有家人的好处。结果惜春没给嫂子面子,一顿怼,姑嫂二人不欢而散。尤氏来到李纨处,妯娌之间闲聊。本想找个倾诉的人,不想遇到薛宝钗来辞行。尤氏和李纨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一】

薛宝钗辞行一点不令人意外。贾母费尽心思,几次暗示薛家人搬走不可行。王夫人出手,一个抄检大观园,薛宝钗立马拍拍屁股走人,果然有时候阳谋比阴谋更好用。这自然是说笑,王夫人也并不想撵宝钗,薛宝钗只是自己住不下去了而已。

抄检大观园最尴尬的人就是薛宝钗。自己是亲戚,主人家说丢了东西,将家里翻了一个底儿掉,薛宝钗如果还安之若素,她也不是薛宝钗了。薛宝钗的尴尬在于呆着不是,离开也不是。呆着是没脸没皮,不懂眼色。不呆仿佛心中有鬼,落荒而逃。但总得来说不呆比继续呆着好。所以薛宝钗辞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

薛宝钗一辞行,尤氏和李纨就明白什么意思。必然是自己家抄家的丑闻被亲戚知道了。亲戚为了避嫌而告辞,这是没办法留的。毕竟自己家人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也并没有照顾亲戚的脸面,否则也就不抄检了。

与李纨还出声挽留不同,探春随后过来,干脆就说别在这住了,省得互相丢脸。探春这话主要针对抄检大观园的发起人邢夫人,她却不知道,王夫人也有意推动抄检大观园。

对于贾家来说,抄检大观园实在是一件坏处多多的事,因为让人人自危,离心离德,这对于一个濒危的大家族来说可不是好事。

【三】

尤氏和李纨是成年人,成年人的视角更宽阔。尤氏从惜春那里一睹气出来,就知道抄检大观园的坏处有多大,连惜春这个小姑娘尚且如此,别人会怎么样?她和李纨料定薛宝钗一定会走。宝钗来辞行,二人相视一笑正是心照不宣果然如此的默契。

尤氏和李纨都是老好人,二人也不是考虑别人厉害关系的人。但也清楚薛宝钗的尴尬。家里如此行事,本就让亲戚尴尬。薛宝钗不走她们反倒要奇怪。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这二人的笑,意味深长,有着几分八卦的趣味,有着几分看透世情的超然,也有几分吃瓜群众的悠哉悠哉。

尤氏李纨都属于胆小怕事的类型,关于抄检大观园的事她们心知肚明,而薛宝钗出走的前因后果她们也了然于心。薛宝钗为避嫌疑来和李纨等请辞,恰恰尤氏也在。

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 “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俩人的会心一笑,意味深长。薛宝钗精心组织的请辞情由刚一出口,李纨尤氏竟然已然秒懂了,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潜台词大概意思就是:矮油喂!你懂我的意思?!哦懂!懂!!

婚后的女人们,哪怕是寡妇李纨!都是久经人情世故,深谙是非八卦的老司机。虽然和凤姐儿黑带九段相形见拙,但这些锔了嘴的葫芦们,经验、阅历、心机、嘴炮等一样也不少。一个赶热灶刚刚来,一个病中睡死过去,但宝钗的话还没说完她们已然门儿清,知道宝钗的话是托词,所以并不心急于探问薛姨妈病情,也没有十分刻意去挽留,而是徐徐缓缓进一步寒暄。

看透不拆穿,我就静静看着你看你装看你演,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