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緊缺,年輕教師想離開教學一線,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教師緊缺,年輕教師想離開教學一線,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是,一方面學校教師緊缺,另一方面年輕教師都想脫離一線教學崗位或離開教育系統。這也是制約農村教育長足發展的瓶頸所在。師資不穩定,教育質量無從談起;外面的不願意進來,進來的又不安心,何談教育的未來?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試圖從年輕人的心理角度和現實層面談談這個問題,希望閱者能從中有所啟示。

當今社會上的年輕人、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行事跟風潮流。他們的就業心理和傾向選擇,一是國有壟斷企業或外資企業,高薪酬、掙大錢以滿足消費慾望;二是國家公務員,追求名利地位,以滿足虛榮心;三是地方公務員或普通事業單位,工作穩定、有個鐵飯碗也是可以的。教師雖屬事業單位,但不在優先考慮之例。教師職業過去排“老九”,現在名次地位提高了,最多也就排“老四”吧!

兒子大學畢業後,也遵循了這個軌跡。他是學經濟管理的,兩年時間跑遍了各大城市和有名的國有、外資企業,一心想掙大錢。在四處碰壁之後不得不報考國家公務員,又屢試不爽。終於等來了地方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但當年公務員崗位全在鄉鎮、事業崗位大部分也是鄉鎮。沒辦法,高不成選低就吧,可是兒子還是冒險選報了縣市直唯一的對口事業編崗位。僥倖如願以償被錄取,從此便偃旗息鼓,再也不想報考了。

期間我在教育局工作,政工科長聽說我兒子到處找工作,便說讓他考教師吧,史地生小科教師比較缺。我說他英語好點兒,他說英語也可以。於時,我買了教育學、心理學複習用書,準備讓兒子上半年考教師資格證、下半年考教師。那時教師資格證考試還是地級市組織,相比容易些;教師招考由縣市教育局為主組織,每年招收100多人,把握性較大。但複習用書兒子一頁未翻,心理上十分排斥。

幹了一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卻不願意當教師,那滋味如同自打嘴巴。可能是長期的耳濡目染,看夠了清貧、辛苦和忍辱負重吧,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一顆不會在校園裡發芽的種子。這是學生、家庭、社會的悲哀,還是教育自身的悲哀?

教師緊缺,年輕教師想離開教學一線,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最近頭條問答中有個提問,說報考了國家電網已錄取,卻被分配到鄉鎮供電所,感覺很鬱悶,去還是不去?這反映出一個帶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青年人不願意到農村基層、偏遠地區等艱苦環境中去工作,更不要說紮根基層接受鍛練和磨礪。在他們心目中似乎只有蹲辦公室、做白領、高高在上,只有舒適、安逸、享樂才能體現人生價值,才不枉來世一遭。我們的大學教育,教育的目標方向,培養什麼人的問題,確實應當值得思考。

有網友提到:孩子上初中了,連支鉛筆都不會消,全是家長代勞。這樣的習慣養成,怎能自理、自立、自強、將來擔當重任?不能不說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諷刺。

現有教師隊伍中還不乏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在轉行跳槽無望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挖門子、託關係或請客送禮,達到脫離教學一線的目的。前些年在鄉鎮分管教育時,市裡的一位老領導個別找我,說他的一個外甥在我轄區學校當老師,多次要他出面給說說話,想在校內弄個一官半職,哪怕先幹個副主任也可以。這位領導走後,我便把教委主任叫來了解情況。他說這個老師也找過他,如果這樣的老師得到提拔的話,必然會在全校教師中引起軒然大波,90%的老師成為校幹也輪不到他。我無語。

不管是穩定現有教師隊伍,還是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教,關鍵是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這雖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真正做起來還不是那麼容易。教育部已經把2019年作為教師政策落實年,農村廣大中小學教師正拭目以待。

教師緊缺,年輕教師想離開教學一線,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