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意大利統一後要定都羅馬?

陳威峰


羅馬城是意大利王國最終一統的重要標誌,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性意義。1871年新生的意大利王國將都城從佛羅倫薩正式遷往羅馬。

更何況,羅馬城地處亞平寧半島的中間位置,無論往來南北還是出海,交通都相當便利,地理位置也更加適合作為都城。


自羅馬帝國以後,亞平寧半島就長期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羅馬城是當年羅馬帝國與羅馬文明的起源之地。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遷都米蘭,羅馬城被廢棄。幾經洗劫的羅馬,直到756年被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獻給教皇,成為教皇國都城。

近代,意大利與北方的德意志地區相當類似,境內邦國林立,北方有很多依附於奧地利帝國與法國的邦國,而南部則有那不勒斯與西西里兩個王國,教皇國橫貫半島中間。


意大利王國初步建立以後,定都於文化名城佛羅倫薩(翡冷翠)當時,除了那不勒斯與羅馬之外,意大利半島基本連成一體。1860年,那不勒斯王國併入意大利王國,但羅馬仍舊在借法國之力負隅頑抗的教皇國手中。

直到1870年,法國調回在羅馬的駐軍,意大利王國攻入羅馬城,教廷退守梵蒂岡宮。第二年,意大利將都城遷移到了羅馬城,意大利半島在羅馬帝國之後,再一次完成統一,定都於羅馬也非常具有標誌意義。


意大利半島南北狹長呈長靴狀,中間有山脈將半島隔成東西兩邊,羅馬地處半島中間,倚靠亞平寧山脈,有臺伯河,距離海岸線也非常近,易守難攻交通便捷,無論是遷往北部還是距離半島南方,以及撒丁島、西西里島兩個大島,都很方便。這是意大利其他大城市都沒有的優勢條件。

如今的羅馬不僅是意大利首都,也是意大利最大城市,佔據意大利經濟總量7%,增長率位居意大利各大城市第一。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等總部都位於這裡,古代素有“西羅馬,東長安”,而今羅馬也是世界聞名的重要城市。


澹奕


古羅馬帝國,象徵意義大,而且地理位置上羅馬也在意大利的中心。

今天地圖帝要講的,是意大利統一的故事。

十九世紀中期意大利半島才歸於統一,在此之前亞平寧半島上邦國林立,其混亂程度絲毫不亞於德意志統一之前的狀態。與普魯士一統德國相似的是意大利王國的建立也是由其中一個邦國通過剪滅群雄完成的,然而與普魯士不同的是撒丁王國根本不具備武力稱雄的實力,它的統一更多的是依靠投機和站隊來實現的。

自古以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半島上大小十幾個公國你爭我斗的背後當然少不了列強的身影。當時對意大利影響最大的有三個國家,分別是西班牙、法國和奧地利。西班牙通過王室聯姻直接控制著意大利半島上的大部分邦國,法國和奧地利則以其強大的國力從北部對意大利施加著影響。

單從國力來看,撒丁王國的前身薩伏伊公國還進不了半島的前五強,無論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還是教皇國,其實力都在薩伏伊公國之上。然而米蘭、那不勒斯與西班牙同出一支,佛羅倫薩雖然保持獨立卻也要看西班牙的臉色。把持威尼斯的一群商人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對意大利的政治建設毫不關心,至於教皇國就更指望不上了,為了維護教廷統治,教皇一直跟西班牙王室穿一條連襠褲。

根據1718年的《倫敦協議》,薩伏伊王朝與奧地利互換領土,薩伏伊用西西里島換取了撒丁島,後又兼併皮埃蒙特,正式建立了撒丁王國。拿破崙戰爭之後,撒丁王國作為意大利唯一獨立的封建王國走上了君主立憲之路,國王任命加富爾為首相,決心在數個雞蛋上同時跳舞。此後,見風轉舵似乎成為意大利的一項外交傳統,一直延續到兩次世界大戰。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意大利果斷站到英法一邊,獲得法國的好感,此後又許諾割讓薩伏伊和尼斯給法國,從而換取了法國對奧地利宣戰。此役撒丁王國虎口拔牙,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倫巴第、托斯卡納、帕爾馬和摩德納等小邦,初步統一了除那不勒斯和威尼斯之外的意大利半島。

緊接著兩西西里王國爆發農民起義,傳奇人物加里波第組織“紅衫軍”遠征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一舉拿下整個意大利南部之後交給撒丁國王,意大利王國自此正式建立。

五年之後普奧戰爭爆發,意大利堅定支持普魯士從而獲取了一直垂涎欲滴的威尼斯。普法戰爭爆發之後,意大利又趁機佔領了受法國支持的教皇國,教廷被侷限在梵蒂岡一片巴掌大的地方。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意大利奇蹟般地完成統一,其成功的秘訣並非建立在自身實力之上,而是每次都能正確地投機和站隊。兩次世界大戰裡,意大利都能夠從戰敗國搖身一變成為“受害國”和“反法西斯盟國”,這種功夫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


地圖帝


因為羅馬人完成了羅馬帝國的征服。羅馬是符號。而且弗洛倫薩那不勒斯威尼斯熱那亞長期以來一直是獨立的共和國或者王國。你定都其中一個其他人不服,但是羅馬沒人不服,而且離教宗比較近。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