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著怎樣的城市發展“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自然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他還囑託重慶,要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創造高品質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殷殷囑託,重慶人民牢記在心。

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山城步道,是重慶城市慢行系統中最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我市正在謀劃實施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打造10餘條300多公里長的高品質步道,叫響“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山城步道究竟有何特色?現狀如何?在建設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兵分多路,耗時近一個月時間,對此進行了深度調查。敬請關注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的系列報道。



重報觀察 | 重慶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著怎樣的城市發展“密碼”?


▲既可緩解車行壓力又方便遊客步行到景點遊覽的洪崖洞步道,把上半城的解放碑與嘉陵江岸聯結起來。特約攝影 鍾志兵

建設山城步道 打造美麗之地幸福路

如果說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就是重慶的氣質。

在這座具有獨特氣質的城市裡,有一種特殊的交通、文化符號——步道。

2018年11月,《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提出,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2019年1月,2019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一批山城步道。

目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已編制完成《重慶市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

重慶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著什麼城市發展“密碼”?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探尋。


重慶,是一座“爬坡上坎”的城市。

爬坡上坎,既是對山城地形的精準形容,也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來自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人的出行結構中,步行及非機動車佔比43.6%,為佔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據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統計,目前,重慶主城區有60條山城步道,總長度約1207公里。

山城步道,不僅僅是重慶建城以來市民生活、出行、遊憩的重要通道,更是傳承歷史人文、記錄城市演變的重要空間載體,與城市品質提升緊密相關。


重報觀察 | 重慶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著怎樣的城市發展“密碼”?


▲如今,虎頭巖步道已成為附近居民出行最喜歡的選擇。記者 羅斌 攝

歷史數千年

步道記錄重慶變遷

關於山城步道的起源,已無從考證,有人居住就有步道。如果從巴國建都江州算起,也有2000多年曆史了。有觀點認為,成渝之間的古驛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山城步道鼻祖。

“可以肯定的是,山城步道,是和重慶城一起成長、發展起來的。”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梅告訴記者。

據《重慶主城空間歷史拓展演進研究》一書介紹,南宋嘉熙年間,重慶知府彭大雅為防禦外敵,大規模修築重慶城。渝中半島唯一出城陸路就是通遠門-佛圖關-大坪一線,沿這條路,經青木關、白市驛,可行至成都。

彭大雅筑城,使重慶的城市規模向西擴展到大梁子、較場口一帶,向北擴展到臨江門、通遠門一帶。重慶的城市範圍從三國至隋唐時期的臨江地帶,擴大到了渝中半島的山脊一線,成為日後重慶上下半城的雛形。

“史料上雖對當時的山城步道狀況沒有明確記載,但城內百姓勢必在上下半城之間不斷來往,由此可以推測,當時一定有若干道路,供百姓通行。”王梅認為,這樣的通行道路,就是山城步道的雛形之一。

據清乾隆《巴縣誌》記載,當時重慶主城已經有街巷240餘條,城內“酒樓茶舍與市闥鋪房鱗次繡錯,攘攘者肩摩踵接”。當時的重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路,將“鱗次繡錯”的各種房屋串聯起來的,正是一條條山城步道。


近代的重慶,城市建設拓展到兩江四岸範圍,江北、南岸逐漸形成街市,山城步道“跨”過嘉陵江和長江,在更廣闊的範圍內蓬勃生長。

到了抗戰時期,重慶城市建設再上一個臺階。在傳統的步道基礎上,開闢作為消防通道的“火巷”,使街巷步道更加複雜多樣。

徐悲鴻抗戰時期在重慶創作的著名油畫《巴人汲水圖》,就形象地描繪了古代山城步道的模樣。在吳冠中的彩墨畫《老重慶》裡,山城房屋層層疊疊,一條步道出現在畫面中間,從江邊一直延伸到房屋背後。

小說家張恨水在散文《重慶的房子》中寫道:“城郭街道房屋,都隨了地勢高低上下建築。街道在山上一層層地向上橫列地堆疊著……”形象地描繪了重慶的步道走勢。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重慶城區不斷擴大,步道的範圍也繼續拓展。伴隨著“多中心、組團式”發展,主城各區分別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步道。

如今,重慶各個區縣都根據自身特色,打造了兼具觀光、健身等功能的步道。如果說現代化的公路是城市的動脈,那山城步道就是城市的毛細血管,讓這個城市充滿活力與生機,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承載城市記憶年輪的通道。

形態多樣

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重慶特有的“城在山中、大山大水”格局,培育了山城步道的多種形態,主要可分為街巷、濱江、山林三大類型,形態之豐富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為何山城步道形態如此豐富?王梅介紹,山城步道的一大特點是隨形就勢,即步道修建基本依照地形走勢,富有層次。

在一個城市中心,遍佈高差巨大的步道網絡,是重慶獨特的資源。

例如,廣受遊客青睞的渝中區第三步道,串聯了厚廬、抗建堂、菩提金剛塔、第一水廠塔、仁愛堂、石庫門、山城巷等人文歷史景點,長度只有3.9公里,最高點與最低點差距近80米,相當於20多層樓房的高度。

“多條大大小小的步道連接起了重慶的上下半城。”王梅介紹,上半城大致為兩路口、觀音巖、七星崗、新華路一帶,居於渝中半島的山脊;下半城大致為朝天門、東水門、望龍門至儲奇門一線,上下半城之間是由多條步道串聯的。

這種高差巨大的步道,在主城以外的區縣同樣存在。

長壽的“三倒拐”建於1799年,依山勢而建,連接河街,全長2.5公里,垂直高差達165米。這條街因其高峻,被當地人稱作“天街”。如今,該處道路尚存,古榕蒼翠,在上還可俯瞰江景。

曾入選“巴渝十二景”的石柱西沱鎮,也有這樣的“天街”。

除了山道,重慶濱江步道也是獨具特色。

根據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最新推出的《重慶濱江路地圖》不完全統計,重慶已有34個區縣正式開通的濱江路57條。

渝中區有嘉濱路和長濱路。其中,嘉濱路是重慶建成最早的濱江路,全長約5公里,沿途有洪崖洞等景點。長濱路1996年建成,與嘉濱路交匯於朝天門,有湖廣會館、珊瑚公園和濱江公園等景點。

重慶特有的山水格局,造就了山城步道“長街縱巷”的特點。依山而建,縱向的步道隨之誕生,如山城巷;沿江發展,又使得橫向的街道細長綿延,如鵝嶺正街、南濱路等。

環抱城區的群山,又衍生出眾多的山林步道,南山、縉雲山、歌樂山、鐵山坪……在重慶,只要有山的地方基本都有山林步道。

如南山黃葛古道是古代通往川黔的主幹道,據考證,該路始於唐宋,自此人群熙攘,熱鬧非凡,歷代名人常經此地,曾留下豐富的題刻和詩詞。抗戰期間,入緬作戰的部分軍隊也經此古道而過,足見其當年重要的交通作用。在黃龍公路通車之前,這裡也是重慶市區與黃桷埡的重要通道。


重報觀察 | 重慶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著怎樣的城市發展“密碼”?


▲南山黃葛古道把上新街和黃桷埡連接起來。特約攝影 鍾志兵

在一個特大城市裡,具備街巷、濱江、山林三大類型步道,而各類型中步道形態又變化多樣,並隨山水之勢,縱橫交織獨立成網狀,從全世界來看,重慶也是獨樹一幟的。

山城步道

內涵豐富 意義重大

“山城步道最早是交通要道,現在串聯著人文景點、歷史遺蹟,像南岸區的黃葛古道、北碚區的張飛古道,本身就成了景點的一部分,功能非常豐富。”

市民周麗對家鄉山城步道很自豪,多年來,她和朋友利用週末遊覽了眾多步道,拍照發朋友圈,她的不少外地朋友都很羨慕重慶如此豐富的步道,都希望有空來親身體驗一把。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統,提升城市品質,目前,已編制完成《重慶市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該《規劃》提出:依託重慶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資源和地形地貌條件,將山城步道打造成為綠色出行便民道、山水遊憩休閒道、鄉愁記憶人文道、城市體驗風景道,讓步道演繹城市年輪,傳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豐富市民生活,彰顯山水特色。並規劃了以渝中區人文中心為核心,“兩江四岸”、中梁山、銅鑼山為主要軸線,延伸至城市腹地的山城步道系統。

“建設山城步道,絕非‘為建而建’,而是為滿足市民切實的需求。”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曉陽介紹,這是城市完善綠色慢行系統的需要,能更好地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隨著近年來城市公路越修越多,高架橋不斷湧現,各種高樓拔地而起,阻斷了許多城市步道,使之成為斷頭路,人們步行很不方便;重慶山城的特點使得很多地方在地圖上看隔得並不遠,走路不過幾分鐘,但坐車往往要十幾分鍾,遇上堵車可能要半小時。

張曉陽說,平原城市步道大多數與公路並行,重慶獨特的地形使山城步道並不依附於公路,而是隨山水之勢,縱橫交織成網狀,並連通盤山車行道,形成立體的步行交通系統。縱觀世界城市發展規律,一座城市的道路、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定水平後,不可能繼續依靠修路解決交通問題。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步行系統,讓步行分擔交通壓力。尤其是在重慶這樣的山地城市,高差大,公路彎道多。按照車行道路的最小半徑計算,建100米長的道路最多解決11米高差,而建100米步行道,就能解決數十米高差,兩者佔用的土地面積,完全是天壤之別。

如渝中區紅球壩山城步道延伸道,連接了紅球壩山城步道與張家花園山城步道。市民通過延伸道,可以從人民大禮堂步行到人和街,再繼續上行至枇杷山公園,或下行至嘉濱路。

“除交通外,山城步道還承載著市民休閒、健身、人文等多方面需求,是重要的城市生活空間。”張曉陽認為, “作為城市整體更新的有機組成部分,打造好後將成為重慶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山城步道是重慶寶貴的城市財富,山城步道不僅是山城不可或缺的交通之路,市民青睞的觀光健身之路,也是有著深厚巴渝文化積澱的人文之路、歷史之路,更是打造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幸福之路。

鏈 接

 山城步道的三種類型

山城步道分為街巷、濱江、山林三種類型。其中,街巷步道多分佈在老城區中,多梯坎、坡道,常以街巷形式出現,附近多有歷史街區、傳統風貌區等歷史人文資源。濱江步道分佈在濱江區域,是市民親水、觀景的去處。山林步道分佈在“四山”及城中山體中,兼具休閒、健身、遊憩功能。

記者從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瞭解到,今後,山城步道將打造為一個品牌,各區縣的步道建設也將按相關標準逐步納入山城步道品牌體系中。

1、街巷步道

調查顯示,主城區現有街巷步道20多公里。已建成的包括:嘉陵江大橋南橋頭至菜園壩步道、渝中區水廠-石板坡古城牆遺址步道、洪崖洞-解放碑-十八梯綠色通廊步道、洪崖洞-東水門綠色通廊步道、洪崖洞至白象街步道、南濱路-上新街(長江索道)-龍門浩-南山沿線步道、南濱路-四公里-南山(塗山寺片區)步道、沙濱路-磁器口-歌樂山沿線步道、巴濱路-魚洞老街-雲篆山沿線步道等。

重慶的街巷步道多位於歷史文化街區。它們串起城市公共空間、歷史文化節點、主要公共服務設施、重要居住片區、重要交通接駁點等,是兼具交通、文化、旅遊等綜合功能的步行空間。

據悉,在已建成的街巷步道基礎上,我市還將建設數百公里街巷步道,這些步道以日常出行、便民交往等功能為主,主要佈局在人口密度大、建設強度高、地形高差大、路網密度不足、公交接駁不便的舊城地段。

2、濱江步道

主城區現有濱江步道90多公里,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一級支流中溉瀾溪、九曲河、盤溪河等局部成體系的人行步道,約7公里多;一種是“兩江四岸”北濱路、嘉濱路、長濱路、南濱路等結合人行步道設置的濱江步道,有80多公里。

據悉,在已建成濱江步道的基礎上,重慶計劃打造400多公里的濱江步道,以親水觀景、健身休憩功能為主,主要佈局在“兩江四岸”濱江區域以及城市內部次級河流沿線。

3、山林步道

主城的山林步道以休閒健身、生態遊憩功能為主,共9條,約245公里,主要佈局在中梁山、銅鑼山、縉雲山等區域。

此外,主城的歌樂山步道、尖刀山步道、鐵山坪健身步道等,都是重慶市民喜愛的登山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