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小興安嶺東麓


我們所經歷的最威風的事情是什麼?當然是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了。

我們所經歷的最糗的事情是什麼?自然是還沒剛抬起胳膊,正要說話,人都跑沒了。

清末最有權勢的慈禧太后,當時的境況就非常的糗。慈禧並不是不想舉全國之力與聯軍對抗,而是當時根本就沒多少人聽她指揮了。

清朝自1840年開始,在對列強的戰爭中,是屢戰屢敗,越敗越慘。而且每次戰爭之後,哪怕是佔優勢,也都會賠款割地。特別是在1894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慘敗,列強們看到,昔日輝煌的大清朝,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軟弱可欺,自然是越來越不把清朝放在眼中。他們趁火打劫,都希望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慈禧呢?內憂外患之下,她的生活品質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賠款可以轉嫁給全國百姓麼,而她自己可以繼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排場派頭是一點都不能少。她為了享樂,也是還要繼續大修園林,蒐集天下奇珍異寶的。

舉國危難之時,慈禧還貪圖享樂,難道說她“聖明”,只能說是異常的“昏聵不明”。

慈禧不愛天下百姓,那天下百姓還會愛慈禧麼?很明顯不會。慈禧早點死掉,豈不是對天下百姓更好。

慈禧同樣也不愛眾多的維新派大臣。慈禧代表的是落後的守舊勢力,滅亡已經註定了,只是慈禧還要掙扎一番。慈禧首要關心的並不是大清的前途命運,而是她自己的權勢。

慈禧心中最大的一根刺就是光緒。光緒有一腔熱血,也相對務實。在甲午戰爭中,他是堅定的主戰派,但現實很殘酷,大清戰敗了。光緒痛定思痛,深知革除弊政,增強國力的重要性,就強力支持變法維新。

原本進展順利的維新運動,卻因為慈禧認為自己的統治地位遭受威脅,而遭到鎮壓。慈禧的這一舉動,讓很多能夠看清發展大趨勢的維新派大臣,與慈禧也漸行漸遠。

慈禧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又失去了代表進步的維新派的支持,讓慈禧舉全國之力?答案很明顯,根本就不可能。支持慈禧的,只有那些思想禁錮,目光短淺的守舊派。

正是在這些守舊派的慫恿下,慈禧才挑起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事端。

原本“義和拳”,只是因為國外宗教在發展過程中,有一些對普通民眾的欺壓行為,損害了民眾的利益,由百姓自發組成的抗爭團體而已。對於所發生的爭端,按照我們現在的思維,制定規則,妥善處理不就行了。但是保守派的滿清大臣,滿腦子都是小農經濟思想,以封閉為準,堅決將外來之物全部趕走。

保守派是從內心深處,懼怕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因為在普通民眾的意識覺醒後,他們就再也不能靠君命天授的絕對權威,光明正大的剝削天下百姓了。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指使“義和團”來抵制外來的一切,看似是為了普通百姓,其實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結果,引發了“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北京的嚴重事件。

慈禧正是在毓賢、剛毅等守舊派大臣的慫恿下,召義和團入京,焚燬教堂,屠殺教民,毀損洋物,進攻使館的。慈禧甚至以光緒的名義,發佈詔書,向十一國宣戰,號召全天下的力量與列強作戰。但是,除了部分義和團和守舊派統領的清軍之外,很少人響應。

清朝的中堅力量,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等等眾多的封疆大吏在內,全部都未響應慈禧的號召,反而私下和列強簽訂了地方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維護了南方等廣大地區的穩定,同時也促進了進步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此時的慈禧,只能表示無奈了。逆潮流而動,終將被拋棄,只有順應發展大潮,才是明智之舉。但是,慈禧並不明白,也最終讓她嚐到了苦果。

清朝部署在京津地區的近8萬清軍和近30萬義和團民,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快做鳥獸散。聯軍也順利的攻下了北京。

慈禧在1900年6月21日發佈了向十一國宣戰的詔書;8月14日北京城攻陷;8月15日的凌晨,慈禧悄悄的踏上了西逃的路途。慈禧的逃亡,說明在慈禧統治下的清朝,已經是處於“失道寡助”的境況,必將很快迎來滅亡的結局,而由進步勢力取代。


奕天讀歷史


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倒也是想傾舉國之力硬氣一把,但現實卻狠狠的扇了慈禧一巴掌。



名義上,慈禧手握光緒這個傀儡皇帝,還是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慈禧已經控制不了當年她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了。

八國聯軍入侵時,慈禧下令各地的巡撫總督出兵勤王,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

湖廣總督張之洞說: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兩廣總督李鴻章態度更是囂張,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像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重臣,理應唯慈禧太后的馬首是瞻才對,為什麼敢於直接對抗慈禧的命令,還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

張之洞、李鴻章敢這麼說,是因為他們有這個本錢!

慈禧作為當時清政府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代表的是清朝統治階級的利益。清朝的統治階級是誰?自然滿人!

在清朝的前中期滿人掌握著絕對的權力,漢人的士大夫很難進入權力的核心。可是到了晚清時期,曾經風光一時的八旗貴胄們已經淪為了只會抽大煙、鬥蛐蛐、遛鳥的平庸之輩,慈禧不得已才會啟用漢人出身的李鴻章等大臣。

這個原因,就是張之洞、李鴻章等人敢於抗命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已經破爛不堪的大清帝國,離開了李鴻章們還真的運轉不了。


其次,已經併入膏肓的晚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各地巡撫總督們的掌控能力。在清朝中前期,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八旗兵駐防的全國各地,能夠很好的制約各地的總督巡撫。但是清朝後期,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不堪一擊,倒是地方漢人武裝勢力興起,比如說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等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換句話說,像李鴻章、張之洞這些漢人出身的封疆大吏,他們手裡有兵,而且這些兵是直接聽命於他們的。

有兵還不行,還得有錢。

張之洞李鴻章都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擔任督撫期間,在自己的轄區內興辦實業、建立工廠。比如說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而這些工廠,實際上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而不是慈禧手中。

結合以上種種原因,當張之洞、李鴻章等人認識到清政府根本無力對抗列強之後,選擇了抗命。非但如戲,李鴻章等人還越過了清政府,直接和列強簽訂協議,避免了江南半壁被列強入侵。這就是東南互保!


除了以李鴻章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隔岸觀火之外,當時很多的百姓對於列強入侵其實也是無動於衷的。

雖然當時義和團運動是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但對於其他很大一部分底層民眾來說,對於洋人的入侵相當漠然。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軍艦沿著珠江北上,和清軍的戰船交戰,珠江沿岸站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可不是來幫助清軍的,而是來看熱鬧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當地的老百姓反而是幫八國聯軍引路。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也!大清國是滿人的大清國,和底層百姓毫無關係!

慈禧這個時候想傾舉國之力,已經不可能了!


小鎮月明


一,慈禧不跑,就會亡國。

1,打是打不過的,強硬對抗就是滿清直接滅亡。就像美國打薩拉姆,扶植新的傀儡政府。

2,當時的情況就是慈禧跑了,北京沒有政令了,形成權利真空,李鴻章被聯合推出,將要成為中國新的代言人了,潛逃的慈禧要歇菜。

二,慈禧跑是對的,這是戰略縱深。

1,八國聯軍也就幾千人,而中國這樣大,找是找不到的。結果八國聯軍進北京城,沒找到慈禧也懵逼了。

2,八國聯軍找不到慈禧,也就沒有索賠對象。這時候慈禧在西安喘過氣了擺手說“我在這兒”,同時命令李鴻章去找洋人談判,於是清朝又開始苟延殘喘。從此李鴻章成了世人眼裡的賣國賊。



鄭之剛教練


慈禧太后不跑,跟八國聯軍死磕???

這能叫個問題嗎?死磕的結果,就是磕死唄!

實際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慈禧根本做不到“舉全國之力”,她頂多也就是“舉半國之力”,因為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地方大員們,紛紛讓慈禧玩蛋去!



當北京的那封所謂的“宣戰詔書”傳達給南方各省的總督們的時候,第一個知道消息的李鴻章立刻意識到——大難即將臨頭!他馬上命令自己的學生,上海的鐵路大臣,郵電部尚書盛宣懷:按住詔書,嚴格保密,不要下發!

李鴻章隨即與南方各省的總督巡撫們聯繫,得到了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的支持。李鴻章的態度是:“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認為這次貿然的宣戰行為,很有可能導致列強聯手進攻,中國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各省督撫們對比表示認同,於是以李鴻章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們紛紛向北京表示:“我們認為您的這道命令是在義和團的劫持下發出的,因此我們不敢遵從”(此逆詔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等人聯手於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表示絕不遵從北京命令與列強開戰,同時也要求列強軍隊不得進入東南互保各省。這個條約使得中國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戰火,功勞尤甚。

當時中國的軍隊雖然總數將近有百萬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這些地方實力派手裡,他們不動,慈禧談何“舉國之力”啊?

何況慈禧就算能調動舉國之力也沒用,她手裡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幾萬“武衛軍”而已:

(武衛軍歷史照片)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太后深感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決心擴充自己的武裝力量,於是組建了“武衛軍”,用來鞏固京師。袁世凱也被納入武衛軍體系。包括聶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軍隊也被納入武衛軍。裝備遠好於普通八旗綠營等,單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槍,重武器還有馬克沁重機槍,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們以外,清朝基本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武裝力量了。全國的八旗兵綠營兵,已經腐敗的連老百姓都打不過了,更不要提上戰場打仗。

舊有的湘軍、淮軍,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經崩潰。湘軍早就被拆分,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基本被日軍消滅,清朝除了四五萬武衛軍以外,可以說沒有任何戰鬥力。

從照片上都能看出來所謂的“精銳”武衛軍的精神面貌,也只不過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於在殖民地戰場上久經戰陣的八國聯軍來說,依然不堪一擊。

而且清朝內部並不團結。武衛軍的首領聶士成一直很鄙視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拳匪”,因此雙方過節很深。在於八國聯軍交戰時,聶士成的武衛前軍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國聯軍。後面還要抵抗義和團!因此腹背受敵,很快敗下陣來,聶士成本人犧牲,殘部潰散後後來成為了北洋張勳的班底。

聶士成部是清朝武衛軍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隊更是完全潰散。主要是清軍一直以來都是兵無鬥志,完全靠將領的強制命令行事,將領一死自然全部潰散。無紀律與嚴重的腐敗註定了清軍必然失敗,與裝備無關。實際上當時的清軍裝備與八國聯軍並無差距,一些精銳清軍的裝備甚至比八國聯軍還好。

如果慈禧堅持留在北京,無非就是下一個崇禎——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裡有崇禎的氣節,估計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於聯軍殺不殺她,哪就不好說了。

另外,八國聯軍戰爭還導致另一個意料不到的後果,就是武衛軍中的大部分部隊都被消滅,只有山東的袁世凱獨善其身。導致在之後的十幾年裡袁世凱的北洋軍成為了清軍的唯一精銳,為他後來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礎。


小約翰


這個問題……慈禧皇太后表示:全國太重,她真的舉不起來。

1900年是20世紀的開局之年,對於全世界而言也是一個邁向新紀元的一年。然而對於清朝而言,1900年卻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份。

在這一年,大清最高統治者慈禧皇太后一反常態,強硬地向11國列強宣戰,並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氣勢洶洶地撲向北京之時,慈禧皇太后卻帶著光緒西逃西安,儼然沒有了宣戰時期的強硬做派。

而更有意思的是,當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打開清軍的軍械庫時,卻發現軍械庫中存放的武器比八國聯軍的部分武器都先進。要是清軍拼死抵抗,可能八國聯軍不會如此輕易地取得勝利。

那麼為何慈禧皇太后要選擇西逃而不是堅守?如果慈禧皇太后固守北京,抵抗八國聯軍入侵,歷史會如何改寫呢?靜夜史認為如果慈禧皇太后不選擇西逃,那麼她的結局只能是: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清朝當時面臨的內外環境,根本就不允許發動全國的力量來抵抗外來入侵。當時慈禧太后面臨的內外因素決定了她只能選擇走為上策:

1、漢族官僚勢力的壯大

漢族官僚勢力的發跡,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

由於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半壁,清朝在南方的統治基礎被掃蕩一空,為了維護統治,清朝不得不打破傳統滿漢官員任命的禁錮,大力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系列漢族官僚。

這些漢族官僚在得到清朝的知遇之恩後,前赴後繼,最終消滅太平天國,穩固了清朝的統治。

但是,漢族官僚始終無法和清朝做到推心置腹。

一方面,起用漢族官僚本來就是清朝在內憂外患之下無奈的權宜之計,在穩固了清朝統治後,滿族統治者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想方設法削弱漢族官僚,重新鞏固滿族官僚的地位,這種努力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另一方面,漢族官僚相比於滿族官僚而言,素質更高且更具有長遠意識,他們的洋務運動風生水起,為清朝帶來了近代化的曙光。在技術革新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開始逐步甦醒,這使得他們和民眾對於滿族統治者開始越發不滿。

在這樣的情況下,崛起的漢族官僚和傳統的滿族勢力矛盾愈發激烈,這種鬥爭到1900年終於“開花結果”。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逵,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等人先後與列強達成協議。在列強和清政府發動戰爭時保持中立,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可以看成是漢族官僚對清朝長期以來壓制漢族官僚政策的一次有力反擊。

“東南互保”的出現,意味著慈禧不可能號令全國的力量,特別是東南地區漢族官僚的勢力。因為清朝後期漢族官僚成為清朝統治階級的中流砥柱,沒有漢族官僚的支持,清朝的一切抵抗都是徒勞。

2、都城北京根本守不住

慈禧皇太后向11國宣戰的底氣,並不是來自於葉赫那拉氏骨子裡流淌的血性,而是風起雲湧的義和團運動。

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慈禧皇太后,天真地以為依靠刀槍不入的義和團,真的可以抵抗列強的入侵,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但是現實狠狠的打了這位皇太后的臉,義和團運動不僅沒有起到抵禦列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還削弱了清朝的國防力量,例如義和團在聶士成英勇抵抗八國聯軍入侵時,殺光了聶士成的一家老小。

而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義和團更是作鳥獸散,全然沒有了當初瘋狂湧入北京的豪邁氣概。

所以對於慈禧皇太后而言,義和團是絕對靠不住的。而且無論是依靠哪種勢力,清朝都不可能守住北京。

在海洋經濟到來之前,北京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有非常好的防禦性。但是當西方殖民者從海上紛至沓來,靠近海洋的北京就變得非常危險。一旦天津失守,則意味著北京旦夕可下。

從這一點上來看,想要守住北京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而清朝面對的問題似乎還不止這些,先不說此時漢族官僚在東南搞了一個令清朝措手不及的“東南互保”,就是在傳統的清朝盟友蒙古地區,清朝也基本失去了立足之地。

清朝後期為緩解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朝在蒙古地區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由於罔顧蒙古地區的社會現實,這導致蒙古上下更加不滿。而此時沙俄勢力趁機向蒙古地區滲透,為其罪惡的“黃俄羅斯”計劃鋪路。

在八國聯軍大舉入侵清朝之時,沙俄勢力從新疆、蒙古和東北方向大舉南下,製造了一系列屠殺慘案,並幾乎佔據了整個長城以北地區,“黃俄羅斯”計劃在事實上已經實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不可能和元朝一樣北逃到蒙古高原或者東北地區。在當時北方被列強佔據,南方又不聽號令的情況下,北京幾乎成為沒有任何縱深的孤城,是絕對不可能守住的。而且由於南北東方向的巨大威脅,慈禧只能選擇向西逃跑。

3、清軍不可能取得勝利

清朝晚期一系列的戰敗深刻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武器再先進,如果沒有人的操控,說什麼都是扯淡。八國聯軍發現的清軍軍械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慈禧面臨的問題比武器更加尷尬和嚴重。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時,昔日麻木愚昧的底層民眾,毫無意外沒有雄起,沒有拿起武器對抗侵略者。但是他們也沒有閒著,很多人踴躍參加了為八國聯軍提供後勤補給的運輸隊。更有甚者,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城時,很多人為八國聯軍充當嚮導,為八國聯軍架梯,所謂“扶梯者眾”。北京就在這樣的局面下,輕易地被八國聯軍攻克。

我們在感嘆當時的國人麻木愚昧時,應該看到當時的民眾並沒有形成強烈的民族和國家意識。而造成這種“胳膊肘往外拐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長期以來奉行防範和壓制漢人的政策。

由於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因此為了維護其統治,清朝頒佈了一系列反動的措施。包括:“八旗+綠營”的駐防制度、“八股文+文字獄”的思想奴役制度以及“保甲+民族隔離”的人身控制制度。

通過清朝的有效治理,廣大民眾徹底變得愚昧麻木,自私自利。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民眾幫助八國聯軍打清朝,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民眾的愚昧麻木,清朝不愚昧麻木的高層同樣難以指望,“東南互保”的出現,充分說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統治者高層內部的傾軋已經十分嚴重,而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六年,甲午戰爭也是因為清朝內部的相互傾軋,導致了最後的戰敗。

從本質上來說,滿族統治者一直以來都是不得人心的,這一點他們心知肚明,因此他們才會瘋狂的打壓漢族官僚,瘋狂地推行愚民政策。

應該說這種措施毫無疑問在和平時期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面臨內憂外患,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這樣的戰爭,<strong>這種做法就只能導致眾叛親離。


所以慈禧如果固守北京,其下場只能比崇禎更慘,因為八國聯軍不同李自成,慈禧將成為侵略者的戰利品。

而慈禧一旦被列強處死,清朝也就壽終正寢,我國會提前進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屆時列強瓜分我國的局面將會再次上演,我國民族危機將會更加嚴重。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慈禧如果不跑,那只有等被捉的份了,事實證明,慈禧出逃還是比較正確的選擇,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慈禧為什麼舉不了全國之力?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西方列強借助取締義和團的藉口決定武力入侵清政府。

本來想向萬國宣戰的慈禧太后真到動刀動槍的時候傻眼了,整體漢族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與清政府“劃清界限”,成立“東南互保”,名為自保,實際上差點自立,打得慈禧的老臉是啪啪的。

要是一個兩個漢族地主階級官員還真就不敢扎片,關鍵是東南互保的陣容太豪華了,他們包括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除此之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亦支持東南互保。

清廷一共8位總督,加入東南互保的就有4個,袁世凱是準直隸總督,四川總督還在觀望,這些人湊一塊,那還不得上天。

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說的一句話最有代表性“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就連跟慈禧都要穿一條褲子的李鴻章也表示"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當時李鴻章擔任兩廣總督)。

其實,東南互保玩的尺度比我們教科書上介紹的還要大,參加東南互保的官員在磋商的時候,甚至提出了“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的李鴻章大總統案。

最後也就是這幫大臣信心不足,李鴻章等人歲數又太大,老來當一個亂臣賊子也沒意思,因此還是傾向於保住清廷。

以全國之力能對抗了八國聯軍嗎?

首先,我們應該來看一看八國聯軍的實力,一直到當年八月,八國聯軍共集結了兩萬來人,其中日本出兵八千,俄軍出兵四千八,英軍出兵三千,美軍出兵二千一,法軍八百。

從這個情況來看,聯軍的人數也並不算多,然而,就是針對這不足兩萬人的攻勢,中國人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有人說,清政府特別窩囊,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時候甚至還在用大刀,其實拿大刀的是義和團,真正的清兵都是擁有火槍的,在武器上並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馬克沁重機槍1883年被研發出來後,僅僅四年之後,中國金陵製造廠就能仿製出來,所以,不要小瞧了清朝的武器研發。

清軍和列強在武器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重火力上,當時袁世凱在小站練的新軍,實力也很強,只不過被袁世凱調到山東,參與了東南互保。

正因為如此,八國聯軍才敢於兩萬多人就從天津向北京進發,沒有軍艦的洋人,要是在陸地上跟清軍對戰,即使清軍會傷亡慘重,但是剿滅兩萬人應該還不成問題的。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中,至始至終最露臉的就是中國神奇的義和團組織,號稱能夠九天攬月,下海捉鱉,卻沒有殺死幾個洋人,義和團多厲害呢?清軍大將聶士成十分看不上義和團,認為義和團只會禍國殃民,恩,其實他的觀點還是很正確的,打洋人義和團的確不行,但是在聶士成死守天津的時候,義和團因為和聶士成有矛盾,所以偷襲其後方,這就是愛國義和團。

義和團也好,東南互保也罷,都代表慈禧根本沒有能力將全國之力合成一股繩,在外敵入侵的時候,窩裡鬥才是本領!


史論縱橫


你問的就有問題!試想,慈禧統治中國達47年,這近半個世紀裡,如果慈禧有所作為,西方列強能打進中國嗎?他們敢打中國嗎?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小日本是侵華的主力,派出的第五師團共2萬人,俄羅斯1.3萬人,英國1.2萬人(大部印度人,少部澳大利亞人),法國3000人(全是來自於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人),美國3000人(全是菲律賓殖民軍),德國1000人,奧匈帝國500人,意大利80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八國聯軍,把一個自大的大清朝,打的近乎亡國。

什麼原因?中華民族有句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慈禧的無能,毀了一箇中華民族!

試想,統治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如果不失去民心,打那麼幾個爛鬼,還用舉全國之力嗎?


滄海147659137


答:結果就是軍閥割據會提前到來。

把時間撥回到1900年,你會發現慈禧當時真想舉全國之力一勞永逸解決和列強的恩怨情仇,這也是她與列強宣戰的原因。

那麼,慈禧為啥有這個野心呢?

慈禧可不是衝動之舉,她是有根據的。

第一,民心可用。

清朝與列強的多次戰爭中,大清的子民是以吃瓜群眾的身份出現的。在歷次戰爭中,戰區百姓在遭受流離失所之苦的同時,有時候也能苦中作樂,到戰場邊看洋人痛擊清軍。出現這一幕是非常可悲的,但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對平民的剝削和壓迫,讓老百姓變得冷漠。而洋人把曾經作威作福的官老爺們打的屁滾尿流,無疑等於幫助老百姓出了口惡氣。就這樣,才出現了清軍被擊退時,當地老百姓連連歡呼的奇葩事件。有時候搞的洋人們都一陣陣懵逼。

1900年的這次戰爭卻不一樣。

當時由於洋人和老百姓的衝突不斷,讓老百姓們決定和清軍聯合起來共同完成這場方隊帝國主義的戰爭。就這樣,華北地區的老百姓組成義和團與清軍並肩作戰,破天荒的站到了大清一方,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改變。假如4萬萬百姓同心協力保大清,洋人就不足為懼了。

第二,清軍的紙面戰鬥力還不錯

自從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意識到必須編練新式軍隊才能抵禦列強的入侵,所以命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到1900年,小站新軍已達數萬。這支軍隊借鑑了德軍的軍事制度,裝備了大量火炮、機槍,工資也高,在袁世凱的努力下還杜絕了腐敗現象,其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不輸於當時的列強遠征軍。

除了袁世凱編練的新軍,京師的精銳也裝備了大批先進武器,雖然戰鬥力如何不知道,最起碼錶面看上去還不錯。

另外,戰爭爆發後各省也能派出數十萬大軍勤王。這些軍隊加到一起,對付幾萬八國聯軍還是沒問題的。

以上兩點,讓慈禧有了打敗列強的信心。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戰爭打響後滿清實力最強的東南各省不予出兵,竟然玩起了東南互保。而袁世凱的數萬新軍也沒有開赴京城,反而躲得遠遠的。

(東南互保及慈禧逃走路線)

結果戰爭變成了京津地區與八國聯軍的戰爭,列強雖然勞師遠征,可大清也無兵可調。而京津地區的駐軍戰鬥力堪憂,在面對列強攻擊的時候,大多望風而逃,很少有敢於正面阻擊的。

至於義和團,既沒有洋槍洋炮,又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雖然勇敢卻難以抵消戰術上的不足。

於是,慈禧只好逃走了。。。。

假如按照題主所說,在這種不利情形下慈禧還要調動東南各省出兵,這樣的命令照樣會被無視。慈禧還能強硬到哪去,如果以抗旨不遵之罪懲罰各省大員,那大家就撕破臉了,將會提前進入軍閥割據。

就是這樣!


歷史風暴


有網友問:如果慈禧不跑,舉全國之力和八國聯軍強硬對抗的話,結果會如何? 其實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清朝已經是舉國之力了。

在平津參戰的武衛軍已經是整個清王朝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武衛軍唯一沒有參戰的就是袁世凱的7000人,其他的5萬人都已經在戰場上。清軍在北京訓練的八旗洋槍隊,虎神營也已經參戰。

清軍在東北訓練的八旗和地方洋槍隊4萬人,也都已經參戰了。可以說清朝最精銳的十萬多陸軍,有90%都已經參戰。另外還動員了數十萬義和團參戰,這已經是1900年,清朝可以動員的最強力量。

在東北的4萬精銳力量,在17萬俄軍的打擊下,經過4個月激戰,已經全軍覆沒。在平津地區的武衛軍和虎神營,在殺傷2600多聯軍以後,也全部失敗。到慈禧開始逃跑的時候,清軍還保留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不過2萬-3萬人。就是抽調上來,也不是5萬八國聯軍的對手。

在抗戰時期的華北戰役,日軍侵佔華北,日軍參戰1個師團又3個旅團,實際兵力不到4萬人。

第29軍在平津的部隊包括,第37師,下轄4個旅,第38師下轄4個旅,第132師下轄4個旅。第143師下轄3個旅。另外還有1個騎兵師,2個獨立步兵旅,1個特務旅和2個獨立騎兵旅,十萬大軍。

從7月25日,日軍正式發動進攻,到7月31日,平津就失守了。整個戰役,日軍陣亡127人,負傷384人。

1900年的平津戰場,清軍洋槍部隊6萬對戰5萬八國聯軍,從5月28日一直激戰到9月初,殺死對手2600多人。在東北,清軍4萬洋槍部隊也與17萬俄軍對戰,堅持了4個月。


深度軍事


雖然清軍在武器裝備上與八國聯軍齊平,甚至略深一籌,但終究與近代化軍隊相距甚遠。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終於決定建立一支新軍,完全按照德制。並且在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上也有所提高,從1895-1899年,天津海關武器輸入提高8倍,武衛軍,神機營採用大量西式裝備,並配有速射機槍和各式大炮。

天津大沽口炮臺是19世紀末世界最強的堡壘之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請德國工程師改造大沽口炮臺,配置著德國克虜伯公司製造的堡壘炮,外加四艘魚雷艦。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政府在直隸地區的軍隊有11.3萬,淮軍、毅軍、新軍、甘軍、神機營、虎神營,以及地方團練,義和團等等。相比之下,八國聯軍2萬人左右。

清軍又是本土作戰,有後勤保障。

這麼好的條件,最終卻節節敗退,簽訂《辛丑條約》。

雖然,清軍在武器裝備上與八國聯軍不相上下,甚至略勝一籌,但清軍由於軍事制度上的缺陷,最終還是輸了。

比如指揮系統的混亂,經常會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作戰命令,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清軍消息已經延遲。

沒有合格的軍官,缺乏戰爭素養。

清軍後勤保障混亂,尤其體現在清軍武器種類繁多,機動性能差。

清軍士兵訓練依舊是落後,雖然德式訓練,卻僅學的皮毛。

如果慈禧不西逃,最後的結局很有可能依舊是清朝戰敗,光緒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執政。不過,如果慈禧不西逃,老北京可能不會遭遇庚子國變的歷史浩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