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pk 梁實秋:寫美食,誰更入味?

關注 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梁實秋和汪曾祺皆為嚐盡百味人生的大作家,不僅道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寫起美味珍饈,同樣令人垂涎。他倆寫過的食物不下百種,南北東西,硬菜點心,琳琅滿目。

不過,當寫到同一種美食,兩位大師誰的筆力誰更勝一籌呢,一起來嚐嚐吧!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今日“大廚”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梁實秋

原名梁治華,字實秋,1903年1月6日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炸 魚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我在淮安曾多次吃過“幹炸鯚花魚”。二尺多長的活治整鱖魚入大鍋滾油幹炸,蘸椒鹽,吃了令人咋舌。至今思之,只能如張岱所說:“酒足飯飽,慚愧慚愧!”

梁實秋:

清炸魚說來簡單,實則可以考驗廚師使油的手藝。使油要懂得沸油、熱油、溫油的分別。有時候做一道菜,要轉變油的溫度。炸魚要用豬油,炸出來色澤好,用菜油則易焦。魚剖為兩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著縱橫切而不切斷。入熱油炸之,不須裹麵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黃,魚肉一塊塊地裂開,看樣子就引人入勝。撒上花椒鹽上桌。

老豆腐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醃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梁實秋:

沿街擔販有賣“老豆腐”者。擔子一邊是鍋灶,煮著一鍋豆腐,久煮成蜂窩狀,另一邊是碗匙佐料如醬油、醋、韭菜末、芝麻醬、辣椒油之類。這樣的老豆腐,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

東坡肉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東坡肉其實就是紅燒肉,功夫全在火候。先用猛火攻,大滾幾開,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燉,湯汁略起小泡即可。東坡論煮肉法,雲鬚忌水,不得已時可以濃茶烈酒代之。完全不加水是不行的,會焦煳粘鍋,但水不能多。要加大量黃酒。揚州燉肉,還要加一點高粱酒。加濃茶,我試過,也吃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味道。

梁實秋:

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踏了肉,而且燒燬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地煨煮肉類,對於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火 腿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昆明過去火腿很多,哪一家飯鋪裡都能吃到火腿。昆明人愛吃肘棒的部位,橫切成圓片,外裹一層薄皮,裡面一圈肥肉,當中是瘦肉,叫作“金錢片腿”。正義路有一家火腿莊,專賣火腿,除了整隻的、零切的火腿,還可以買到火腿腳爪、火腿油。

梁實秋:

我在上海時,每經大馬路,輒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錢,店員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至今思之猶有餘香。

臘 肉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湖南人愛吃臘肉。農村人家殺了豬,大部分都醃了,掛在廚灶房樑上,煙燻成臘肉。我不怎樣愛吃臘肉,有一次在長沙一家大飯店吃了一回蒸臘肉,這盤臘肉真叫好。通常的臘肉是條狀,切片不成形,這盤臘肉卻是切成頗大的整齊的方片,而且蒸得極爛,我沒有想到臘肉能蒸得這樣爛!入口香糯,真是難得。

梁實秋:

臘肉刷洗乾淨之後,整塊地蒸。蒸過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綠葉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莖為主。加幾條紅辣椒也很好。在不得青蒜的時候始可以大蔥代替。

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臘肉,賓主盡歡,喝乾了一瓶“溫州酒汗”,那是比汾酒稍淡近似貴州茅臺的白酒。此後在各處的餐館吃炒臘肉,都不能和這一次的相比。而臘魚之美乃在臘肉之上。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白 肉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白肉火鍋是東北菜。其特點是肉片極薄,是把大塊肉凍實了,用刨子刨出來的,故入鍋一涮就熟,很嫩。白肉火鍋用海蠣子(蠔)作鍋底,加酸菜。

梁實秋:

北平人家裡吃白肉也有季節,通常是在三伏天。豬肉煮一大鍋,瘦多肥少,切成一盤盤的端上桌來。煮肉的時候如果先用繩子把大塊的肉五花大綁,緊緊捆起來,煮熟之後冷卻,解開繩子用利刃切片,可以切出很薄很薄的大片,肥瘦凝固而不散。肉不宜煮得過火,用筷子戳刺即可測知其熟的程度。火候要靠經驗,刀法要看功夫。要橫絲切,順絲就不對了。白肉沒有鹹味,要蘸醬油,要多加蒜末。川菜館於蒜醬油之外,另備辣椒醬。

鱔 魚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淮安人能做全鱔席,一桌子菜,全是鱔魚。除了烤鱔背、熗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燒。鱔魚燙熟切絲再炒,叫作“軟兜”;生炒叫炒脆鱔。紅燒鱔段叫“火燒馬鞍橋”,更粗的鱔段叫“燜張飛”。制鱔魚都要下大量姜蒜,上桌後撒胡椒,不厭其多。

梁實秋:

河南館做鱔魚,我最欣賞的是生炒鱔魚絲。鱔魚切絲,一兩寸長,豬油旺火爆炒 加進少許芫荽,加鹽,不需其他任何配料。這樣炒出來的鱔魚,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極可口,不失鱔魚本味。另一做法是黃燜鱔魚段,切成四方塊,加一大把整的蒜瓣進去,加醬油,燜爛,汁要濃。這樣做出來的鱔魚是酥軟的,別有風味。

豆汁兒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裡一鍋豆汁,用小火熬著。熬豆汁兒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鹹菜絲——水疙瘩切細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類似油條,但做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辣鹹菜,就是一頓飯。

梁實秋:

製作豆汁兒的原料是用以餵豬的。但是這種原料,加水熬煮,卻成了城裡人個個歡喜的食物。而且這與階級無關。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著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者老媽子拿沙鍋去買回家裡重新加熱大喝特喝。而且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備的辣鹹菜,家裡儘管有上好的醬菜,不管用,非那個廉價的大醃蘿蔔絲拌的鹹菜不夠味。

栗子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汪曾祺:

冬天,生一個銅火盆,丟幾個栗子在通紅的炭火裡,一會兒,砰的一聲,蹦出一個裂了殼的熟栗子,抓起來,在手裡來回倒,連連吹氣使冷,剝殼入口,香甜無比,是雪天的樂事。

北京東安市場原來有一家賣西式蛋糕、冰點心的鋪子賣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澆稀奶油,吃起來很過癮。當然,價錢是很貴的。這家鋪子現在沒有了。

梁實秋:

在北平,每年秋節過後,大街上幾乎每一家乾果子鋪門外都支起一個大鐵鍋,翹起短短的一截煙囪,一個小利巴揮動大鐵鏟,翻炒栗子。不是幹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結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做糖炒栗子。煙煤的黑煙擴散,嘩啦嘩啦的翻炒聲,間或有栗子的爆炸聲,織成一片好熱鬧的晚秋初冬的景緻。孩子們沒有不愛吃栗子的,幾個銅板買一包,草紙包起,用麻莖兒捆上,熱呼呼的,有時簡直是燙手熱,拿回家去一時捨不得吃完,藏在被窩垛裡保溫。

但是最妙的是以栗子做點心。北平西車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館。所制“奶油栗子面兒”或稱“奶油栗子粉”實在是一絕。栗子磨成粉,就好像花生粉一樣,幹鬆鬆的,上面澆大量奶油。所謂奶油就是打攪過的奶油(whipped cream)。用小勺取食,味妙無窮。奶油要新鮮,打攪要適度,打得不夠稠固然不好吃,打過了頭卻又稀釋了。

汪曾祺與梁實秋筆下的美食

你覺得誰寫得更入味?

本文轉自“民國文藝”

往期可能錯過了...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長大以後,忽然懂了這些詩歌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10首最有智慧的哲理詩歌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自在飛花輕似夢”:葉嘉瑩先生忙碌又安寧的詩書日常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我的寂寞是一條長蛇”,他被魯迅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

喜歡這期詩歌 請點好看

汪曾祺 pk 梁实秋:写美食,谁更入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