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東阿縣


千年古縣--東阿縣

千年古縣--東阿縣

千年古縣--東阿縣


一、“東阿縣”語源簡析

東阿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Dōng’ē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西部。地處北緯36°17′~36°33′,東經116°12′~116°33′。東北與齊河縣接壤,西接陽穀縣、聊城市東昌府區,南隔黃河與平陰、東平縣相望,北靠茌平縣。面積為787平方公里。人口43萬。縣人民政府駐地銅城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90公里處。為聊城市轄縣。

因境內北有黃河,南有濟水蜿蜒東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趙者曰西阿,在齊者曰東阿。這就是東阿縣名稱的由來。

二、東阿縣政區沿革簡況

東阿縣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東阿縣自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西陲小邑,先稱柯,繼曰阿。秦廢封建置郡縣,始稱東阿縣,屬東郡。自秦已來,相沿至今已2200餘年,其間除劉宋一度將東阿併入谷城縣,解放後一度將東阿併入茌平縣外,一直相沿。

三、東阿縣地名語詞特徵

對全縣600個自然村的調查考證,其建村年代為:春秋、漢、唐各1個,宋6個,元10個,明481個,清74個,民國2個,建國後3個,未查明的21個。

從村名語詞上看,呈現深厚的地名文化

牛角店 傳說牛角店原稱尹家店。許久以前,有牧人發現牛群裡多出一牛,此牛通身金色,能大能小出沒無常,頗為神奇。一精通道術的南方過客,看出那牛長有一對金角,是至寶,遂找到一瓜農,讓其帶種兩棵苕瓜長勢甚旺,很快結出兩瓜,至中秋,已長至仗餘。眼看秋將近,兩瓜必熟透,而南方客卻還未回。瓜農等不及,便自行摘下。恰第二日,南方客歸來,見瓜摘下,被感遺憾。當夜便以此瓜為武器,去尋那神牛。臨近後,舉瓜打去。因瓜力不夠,只擊落一角,恰落在一客店院內。後來,人們便將此地改稱“牛角店”。

銅城鎮 今縣城銅城鎮,系明清兩京官路驛站,居民尚武之風較盛。傳說清嘉慶年間,有商賈路竟此處,其保鏢喊鏢壯膽,聲言“拳打南北二京,腳踢黃河兩岸——天下無敵”。對此狂妄傲慢之語,居民皆憤然,尤以拳師秦立業大有受辱之感,立馬站出攔道比武。拳術、棍術一一比過,保鏢皆不是對手,遂投出暗器,也被秦立業躲過。保鏢舉出鐵棍猛打,秦立業便操起棗葛針迎對。保鏢從未見過這種兵器,其軟硬不吃,難以抵擋,尚未幾招,已是血汙遍身,只得伏地求饒。回京後,保鏢與同行談起此事,對銅城拳術深感變化莫測,畏懼三分。自此,鏢行裡凡有人途經銅城,皆不喊鏢。“拳不打銅城”的說法也便迅速傳開。

廣糧門村 趙得和,明洪武二十五年,自青州府樂安縣,遷與東阿城西北二十五里許,相其形式廣闢,築室於茲。歷數十年,而家儲萬石,號稱鉅富。適植正統八年荒歉頻仍,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特賜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仍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欽哉,故敕。

魚山 民間有兩個傳說。一說:山形似甲魚,故名。一說:魚山上有魚姑廟,魚類奉為神靈,每年從東海前來朝山,故名。據考察,海上帶魚每屆四月從東海沿河上溯至東平湖產卵,魚山是它必經之路。時人不察,以為帶魚歲歲來朝,乃神力所致,遂使此名山勝蹟增添了一件貌似神奇實有其事的趣聞。據當地群眾反映,過去山上確建有魚姑廟。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革,居民點的名稱亦多改變,除少數村莊名稱是明朝以前保留下來的以外,其餘大多數村莊是明初從外地遷民時新立村莊,按全縣600個自然村名。村民來源:來自山西洪動縣的320個,山東青州、登州71個,河南13個,北京11個,河北7個,江西4個,福建3個,安徽2個,天津、蘇州各1個,周圍縣及當地派生村128個,未查明的三十九個。

以姓氏命名的 有427個。如:朱王山、於集、於莊、王集、畢莊、譚莊、孫郭、楊莊、徐莊、姜樓、張山、孟村等。

以人工建築物命名的 有83個。如:大橋、王廟子、紅廟、鄧廟、北雙廟等。

以人名命名的 有32個,多數是以立村人的姓名為村名。如:劉奎雨、曹鳳台、張洪津、孫茂宇等。

以山水地理命名的 41個。如:香山、關山、於河、水坡、香山、艾山、凌山等。

以古國、古城址得名的 有7個。如:國侯、旗杆劉、李家堂、西申莊等。

以奇聞及因事命名的 有39個。如:葛莊、堤口、牛莊、牛角店等。

以物產命名的 有9個。如:棗楊、果子王、梨園、豬毛屯、柿子園等。

地名實體文化內涵

東阿縣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景觀,文化古蹟遍佈全境,亦曾經發生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出現了許多名人名事,從而造就了東阿縣深厚的歷史文化。

一、歷史文化

(一)文物古蹟

1、古遺址

(1)香山遺址 屬大汶口文化。位於黃屯鄉香山村東南約百米處,長110米,寬80米,總面積為8800平方米,高出地面1.3米土質呈灰色。遺物有鬲、罐、器蓋、鼎足、石鏟等。

(2)冢子遺址 屬龍山文化。位於大橋鄉韓莊村北2公里,為隆起高地,高出地面約半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50米,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土質深灰色。遺物有灰陶罐、灰陶豆、夾沙灰陶鬲足、石斧等。

(3)魏莊遺址 屬龍山文化。位於姜樓鄉魏莊村東北300米處。原為南北長隆起高地,現已整為平地,暴露面積約1.5平方米,土質深紅色。遺物有素面陶盆、磨光黑陶器底、褐色陶瓷、夾沙紅陶鬲等。

(4)王集遺址 屬龍山文化。位於陳集鄉王集南2公里處。為隆起高地,暴露面積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土質深紅色。遺物有方格飾灰陶片、磨光黑陶片、鬼臉足等。

(5)青冢子遺址 屬龍山文化。位於楊柳鄉大窯村東北750米處,為隆起高地,高出地面約6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土質為灰色。遺物有黑灰陶口沿、陶鬲足等。

(6)硯錮堆遺址 屬漢文化。位於楊柳鄉楊柳村西約200米處。為一高臺地,高出地面約1.5米,暴露面積約200平方米,土質灰色。遺物有泥質灰陶沿、灰陶罐底等。

(7)華巖寺遺址 屬漢至宋元時期文化。位於劉集鎮西華巖寺 50米處,為平地,暴露面積南北長40米,東西寬30米,土質灰色。遺物有灰陶罐、宋白瓷碗等。

2、古建築

(1)靜覺寺 位於關山鄉皋上村東50米,坐北朝南,原有天王殿3間,大殿5間,東西配房各3間,柵門2個,鍾古樓2個,後40米處有後樓(村人叫“皋樓”)1幢兩層,均為硬山式建築,脊部有磚瓦雕刻。“淨覺院”,始建於元朝大觀二年;明朝正統六年,比丘普錦重建。民國初,張懷芝出資翻修,1942年改作高級小學校。

(2)節孝坊 位於姜樓魏莊村前街。面闊7.2米,高約8米。建築結構為二樓三間四柱,樓頂為歇山式,頂有石瓦壠,脊兩端有龍吻。正脊有湖樓壯大珠,樓角原有小獅子脊獸,沿下雕有櫞、垂柱和斗拱等仿木部件。周身浮雕花紋以雲海、三龍戲珠為主體圖案,配有麒麟、神馬、仙鶴、鳳凰、人物、牡丹、菊花等圖案。柱子兩側各有圓雕獅柱腳,8個坐獅姿態各異。沿下額扁有陽文“聖旨”二字,往下橫額陽文為“節孝可風”。左右邊各刻有陽文豎行小字。再往下額枋上陽文書“旌表太學生考授同誥贈儒林郎魏嗣微繼雷氏之坊”。額枋下陰刻“康熙五十九年四月十七日建成”。

3、古墓葬

曹植墓 位於單莊鄉魚山西麓。建於公元233年(魏太和七年)三月,為遷葬墓。該墓歷經滄桑,損壞嚴重。1951年6月,平原省文管會曾對此墓進行清理,有28快完整屍骨,出土文物132件,原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1984年底移交地方政府存藏陳列,其中18件為複製品。1977年,在墓古上方3米處壁中發現一青色銘文磚,長43釐米,寬20釐米,厚11釐米,重14.2公斤。三面有銘文,陰刻:

別督郎中王□主者

司徒從櫞位張順

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戊朔

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

果陳王陵各賜休二百日

1981年,省文物局勃專款修建墓基圍牆及隋碑碑樓。1985年8月10日,縣委、縣政府作出“修復曹植墓,籌建紀念館”決定,1986年5月20日,正式破土動工修建,歷時70天,至8月1日竣工,瀕於譭棄的古墓得以保護,重現其本來面目。

(二)歷史事件

東阿縣乃平原之地,在歷史上百姓飽受欺壓和戰亂之苦,發生了多次農民起義,也經歷了許多戰事。.

1、軍閥魚山混戰 1925年10月14日,山東省督辦張宗昌派屢長社鳳舉率隊設防魚山沿河一線,與國民二軍李紀才部隔河對峙,雙方炮擊數日。20日,李紀才兵敗,23日杜軍北撤.

1930年5月3日,閻錫山部先鋒一團到達魚山。5月3日,佔領東阿縣城,而後進攻平陰、長清國民軍。6月20日,閻軍從汶河兵敗,退黃河以北,沿河設防,上至張秋下至滑口,各渡口皆有重兵把守。閻軍六十八團駐張坊,自25日起,與國民軍隔河炮擊,兩岸百姓倍受災難。3月2日,閻軍撤走。

2、日軍襲擊牛角店 1939年7月,原範築先所屬四支隊500餘人,由支隊司令王子範率領駐防牛角店、傅岸。11月11日下午2時,濟南日軍乘汽車40輛、坦克20輛、坦克20輛,從趙官鎮分路將牛角店包圍。日軍先從傅岸開炮,傍晚,牛角店北門、東門被攻破,南門被燒燬。日軍攻入後,大肆燒殺,死傷群眾70餘人,燒燬房屋大半。四支隊從西南螳河僅逃出約60人,其餘全部被殺害。

3、劉集保衛戰 1939年秋,駐縣城日偽軍到三區掃蕩。八路軍先遣縱隊第四遊擊大隊聞訊趕往劉集。時日偽軍正在村內搶掠,四大隊將敵三面包圍,敵以為被八路軍大部隊包圍,驚慌失措,丟下東西,狼狽逃竄。此戰斃敵10餘人。

4、姜樓伏擊戰 1940年2月,一日軍中尉帶日偽軍32名,汽車2輛,由縣城經姜樓往聊城架設電話線。一二九師騎兵團獲悉,派一營四連埋伏在姜樓村西,待日軍趕至,猛烈開火,戰鬥進行了2個小時,擊斃日偽軍26名,俘虜3名,繳獲汽車2輛、輕機槍16挺、手炮2門、步槍10餘支、子彈萬餘發。

5、大侯莊突圍 1941年正月初,阿東辦事處機關及阿東警衛連駐高集西大侯莊。一天拂曉,牛角店、旦鎮據點出動日偽軍340餘人包圍了大侯莊。辦事處發現敵情後,既向村北突圍,因受敵人火力所阻,又轉向村南,趁敵尚未合攏之機,迅速撤到村外溝內。警衛連駐軍東頭,聽到槍聲,立即迎戰,見日偽軍眾多,來勢兇猛,不宜硬拼,即沿村北向西突圍,撤入趙牛河內。此役,戰士王樂山犧牲,指導員關超、民政科長尹廷序等5人被俘,後被殘殺。

6、魚山偽軍起義 1944年夏,東阿縣南部黃河西只剩下魚山據點,由原駐凌山據點六中隊駐守。軍分區決定拔掉這個釘子,派敵工幹事史光去做分化瓦解工作。其實目在駐守凌山時已受過反正教育,當史光提出起義時,隨時同意。一天晚上,雙方對放一陣空槍,六中隊、八中隊全體下山,接受改編。

(三)歷史人物

東阿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當地知名人物頗多。如:

程咬金 濟州東阿斑鳩店人。唐初大將,驍勇善戰曾聚眾數百人,共保鄉里。後隨李密參加瓦崗軍。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中,任左領大將軍封盧國公。

高霖 字子約,金東平東阿人。大定二十五年進士。初授符離縣主簿,升泗水縣令,調任安國節度判官。

張萬公 金代東阿青苔蘚鋪人。大定四年升任長山縣令,因施政有方,受到百姓愛戴,為立生神祠。後遷侍御史尚書右司員外郎。

候摯 字莘卿,金末大臣,東阿人。明昌二年進士。為官慷慨大度,有過人之才。承安年間,任山東路鹽使司判官。泰和八年,授長山縣令。貞祐三年,為太常卿,行尚書六部事。

李謙 字受益,元代東阿人。少年聰敏,日記數千言,初為東平府教授。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升自學士,為太子左諭德。待裕宗於東宮,陳十事:“心、睦親、崇儉、納諫、戢兵、親賢、尚文、定律、正名、革弊。”

李仁 字元夫,東阿苫山人。正德十四年舉山東鄉試第一,嘉靖二年進士。後升至吏科給事中、戶入給事中。

劉隅 字叔正號範東,東阿苫山人。出生仕宦之家,其父劉約、兄劉田均為進士,時一門三進士,同朝為官。隅嘉靖二年進士,授福建道監察御史。

張懷芝 字子志,東阿皋上村人。清末及北洋政府時期,曾任天津鎮總年兵、山東督軍兼省長、陸軍參謀總長等職,受封陸軍上將、豐威上將、一等男爵等銜。

王林 姜樓鄉紅廟村人,自幼機敏,勤奮好學,在村黨組織啟發教育下,少年時期便投入革命活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任東阿縣抗日政府通訊員。1943年選調冀魯豫軍區第四分區教導隊學習,次年任劉致遠司令員警衛員,1946改任油印員兼做機要工作。1947處隨第二野戰軍南下,任團偵察參謀,曾參加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戰役、戰鬥。1954年任貴州省遵義軍分區人事處長,後調任貴陽軍分區副司令員。

(四)歷代文學成果

東阿文學創作歷史悠久,三國魏建安時期傑出詩人曹植,為東阿王時寫下大量優美詩篇,影響深遠。明清兩代,文人學士眾多,創作出無數詩、詞、賦、章。代表人物于慎行,學識淵博,被譽為一時文學之冠,所著《兗州府志》,為海內外所矚目。舊志編入歷代文人著述目錄64部,詩歌200首制勒、奏疏42篇,其他雜記文體113篇。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東阿許多文人學士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張貼標語,編寫廣播詞、牆頭詩,排演小快板、街頭劇等,以此製造輿論,喚起民眾。建國初期,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的詩歌、快板、山東快書、評詞等大量湧現,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群眾中展現。60、70年代,湧現出不少較有代表性作者,如張維芳,以創作民歌和歌詞見長,作品有《毛主席視察黃河來》等;張方文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作品有《紅杏飄香》、《菜園上》以及與他人合作的長篇小說《宏篇》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學創作呈現出繁榮局面,廣大業餘作者解放思想、勤奮筆耕,創作出一大批文學作品。縣文化館成立文學創作組,創辦刊物《春曉》。這一時期,新作者不斷湧現,成績令人矚目,僅小說如楊昭成的《會親家》,賈興耀的《春雨》,張岫嬰的《這中秋月喲》等分別在《山東文學》、《群眾文學》、《文朋詩友》發表。

在眾多的作者中,尤以張方文成績較著,自1972年發表處女作至今,有近百年字作品問世,並出版小說集2部,作品多次獲省、地文學獎。此外,東阿籍文化名人張維芳、趙建國、杜德祿、薛瑞清等,均有突出成就,給家鄉文學創作以較大影響。

(五)歷史典故

東阿歷史人才輩出,歷史文化燦爛深厚,在“千年古縣”地名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不乏流芳百世。

1、重修阿井記 予昔掌太常,每歲四時分祭五祀,歲幕又合祭之。五祭者,門、行、井、灶、中溜也。井之利濟於民,載於祀典尚矣。況其清冽溶液,有裨國用者哉?兗之東阿、陽穀界古阿城內舊井一泓,闊圍如車輪,名曰“阿井”。厥味甘美,鄰境涉及熬膠,歲供國事弗歉。今歲秋,常監奉命親臨是井,涉及熬膠,果微殊常。嗟其井亭傾記,泉源涸澀,甚非珍重妙化者。遂命兗州守郭鑑,使司副理問吳琛,率和州潘洪、知縣陽穀王昌裔、東阿徐思孝、壽張張翔鳩材僦工,石及泉,覆亭其上。其北創建官亭三間,以為官僚往來棲息之所。繚以周坦,闢以門戶。經始於九月之望,落成於十月之,官僚隸屬,群目環視,莫不頌公愛國之誠懇而慶斯井之遭遇也。工既告成,守具其事速,寧陽典史許廷蘭持以授予,囑為之記。考之古,若蘇耽之橘井,陸羽之茶井,葛洪之周井,固皆泉之清潔,山之精氣所發者也。《爾雅》“改邑不改井”,井以不變為德。李白雲:“古佤冷蒼臺,寒泉湛明月”。杜莆雲:“月映翟塘雲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蓋井之見重於世而致詞之詠歌也如是,況茲井始有甚焉者耶?自古及今,清潔不移,為良劑以益壽、以回生。上利國家,下利生民,坐移造化於不知不識,其為世重有如是哉?宜記之以告於魯人,俾勿褻焉。

2、劉集北雙廟戒賭碑 且甚哉!天下事傾家敗產,喪名壞節者,莫甚於賭博。或為骰,或為寶,或為牌種種賭局,皆是剝富劫貧也。見夫世人,含賭博,荒產業,屢賭屢輸,懸欠難歸,典田畝,賣房宅,祖父遺業一掃而空。欲再賭,無姿,不賭,難禁,由是誆東拐西,偷親竊友,甚至餓父母而不顧,凍妻子而不恤,寡廉鮮恥,難免正人之憎惡。餘莊雙廟戒賭已久,父老子弟群安耕鑿之性,智愚賢否共邀和睦之天,豈不幸甚,恐有無智之徒,引誘童蒙倡賭,以壞風俗,於是闔莊老幼,引誘童蒙倡賭,命名作文垂戒。餘誠才疏學淺,曷敢妄作,僅以俚言聊且勒石以志云爾。犯賭條規者開列於後:

窩賭者罰錢十千

誘賭者罰錢五千

見賭不獻者罰錢三千

見賭私放者罰錢無五千

遇賭即捉者賞錢三千

糾首陳光明、陳希思等三十二人

邑儒陳大猷撰文並書

大清光緒二十三年葭月上浣穀旦

二、地理文化

經濟概況 東阿縣工業快速發展,體系較為健全。形成以醫藥、機械、化工、建材,熱電為主的門類,主導產品有:阿膠、阿膠系列產品、尿素、複合肥、硫酸、鋼球、水泥、鋼鐵、鋁塑板、軸承、三輪車、白酒、麵粉、水泵、密度板等產品。縣內有東阿阿膠、魯西化工兩家上市公司。東阿化肥廠是魯西化工上市公司的核心企業。東阿鋼球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鋼球生產企業,鋼球產量佔全國70%以上,是亞洲之最。

東阿是傳統農業大縣,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農業部認定的小尾寒羊生產區,是生態農業建設基地縣和農業生態家園項目試點縣。糧食、林業、蔬菜、桑蠶和畜牧是五大主導產業。特別是林業生產為一大特色產業,有林面積達到50畝,木材蓄積量9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業迅猛發展,木材加工企業達到300餘家。

今後一個時期,東阿縣將繼續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入、突出抓招商、時事抓環境”的工業思路,牢固樹立“工業立縣”的思想,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用工業的理念抓好“三農”工作,培植引進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和啟動民間資本工作力度,加快城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把東阿建成農業基礎雄厚,工業發達,城市優美的現代新城。

三、鄉土文化

(一)方言文化

東阿縣方言,屬北方話,近似普通話,但有其地方特點 聲母特點。南部地區只有舌尖前音,沒有舌尖後音,把“知(zhi)、(chi)、詩(shi)”分別與“姿(zi)、雌(ci)、思(si)” 混為一讀。

1、聲母特點

西南邊緣地區(以劉集、關山兩鄉鎮較為典型),將普通話中聲母“shi(失)”和“s(思)”分別讀成了“f”和“x”。聲母“sh”和韻母“u”打頭的韻母相拼時,均讀成“f”。如:“水”讀成“沸”(fei)、“說”讀“拂”(fe)、“書”讀成“福”(fu)。聲母“f”與“u”打頭的韻母相拼時,則讀成“x”。如:“算”讀成“揎”(xuan)、“孫”讀成“燻”(xun)、“松”讀成“兄”(xiong)。有人將此地方言編為歌謠為:“大叔叔(fu)二叔叔(fu),光著屁腚趕老鼠(fu)一趕趕到水(fei)缸裡,淹得老鼠(fu)浮得浮得的,拿跟秫(fu)秸戳戳它,順(fen)著秫(fu)秸上來了”。又曰:“蔥(qong)是蔥(qong),蒜(xuan)是蒜(xuan),韭菜一撮一撮的”。

北部地區將聲母“r”與合口乎“u”或“u”打頭的韻母相拼時,一概讀成了“l”。如:“如”讀“魯”(lu)、“軟”讀“卵”(luan)等。

南部地區還將聲母“r”和“y”換讀。如:“肉”讀“又”(you)、“勇”讀“冗”(rong)等。

2、韻母特點

韻母“ie”讀成“iai”。東阿方言中,有一個特殊的複韻母“iai”。如:“階、街、解、皆、介、界、戒、屆、鞋、解(姓)”等字,一律把韻母發成了“iai”音。

普通話中,聲母“l”不與韻母“ui”相拼,而本地方言卻吧“l”和“ei”讀成了“lui”。如:“累、類、淚”等同意字皆發作“lui”音。

還有部分地區,把韻母“ai”、“o”、和“i”讀作“ei”。如“伯”讀作“北”(bei)、“麥”讀作“妹”(mei)、“筆”讀作“杯”(bei)。

3、兒化音特點

東阿方言兒化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以ang、eng、ong、u、an等為韻母的字,發音時受音節末尾捲舌動作的影響,原音節的音素髮生重要變化。如前面帶“小”字和“羊、莊、杏、盅、樹、豬、盤、彎”這些字均耳化,竟分別與“牙兒、抓兒、歪兒、謝兒、卓兒、順兒、追兒、牌兒”等讀音變的完全相同,這與普通話有很大差異。上列例子在不發聲兒化時,與普通話的讀音則很相近。

4、聲調特點

東阿方言的聲調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種。陰平為“13”的升調;陽平為“42”的半高降調;上聲為“55”高平調;陽平為“35”高升調;上聲為“214”降升調;去聲為“51”高降調。

普通話四個聲調是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而東阿方言的四個聲調是一升、二降、三平、四曲。東阿人學普通話四聲的要訣可概括為:低升變高平,高降變高升,高平變降升,曲折變高降;再通俗點即是:二聲變一聲,四聲變二聲,一聲變三聲,三聲變四聲。如“好”(hào),東阿話為“55”高平調(即一聲),普通話為“214”降升調(即三聲):“進”(jin),東阿話為“321”曲折調(即三聲),普通話為“51”高降調(即四聲)。

(二)傳統文藝

東阿縣的民間藝術形式繁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歷史上流傳於茌平的有山東快書,河南墜子、評書、單絃、墜琴、嗩吶。民間演唱有京劇、評劇、呂劇、山東梆子、落子、河南豫劇等多樣劇種。每年一到春節,形式花樣就更多,如踩柺子、拉旱船、挽花船、打花鼓、鑽板凳、大映歌、抬花轎、散花燈、牛鬥虎、玩龍燈、打架子鼓、擺大旗等,組成大樂隊遊街串巷,搭臺演戲。傳統戲有《宇宙鋒》、《蘇三起解》、《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井臺會》、《三上轎》等,小劇有《馬顧倫換親》、《扭頭二家摸和尚》等等,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劉巧兒》、《小借年》、《小姑賢》等。每年所搭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每個屆會有戲臺、跑馬戲、拉洋片、說大鼓、變戲法、套圈、掐麵人、賣糖牛、鬥羊、鬥牛、剪花紙等。似乎無所不有。當地有句俗話,凡形容人往多時,就用“像趕大會一樣”。

王皮戲 為境內獨有民間劇種,源於大橋鄉下碼頭村。因最初戲的主角叫王皮而得名。在《土地爺添油》一劇中,十八個大姐圍著王皮戲逗,喜劇性強,故又稱“十八大姐逗王皮”。其伴奏器械有板胡、二胡、三絃及鑼鼓。主要曲牌有疊斷橋、貫孝燈、掛枝香、頂嘴等,最細膩的曲子是“十八調”,人稱九腔十八吊七十二哼咳。其演出劇目有《送飯》、《休妻》、《賭博鬼》等。1959年,縣一中音樂教師丁福基挖掘整理《兩親家頂嘴》一劇,在濟南珍珠泉禮堂向省領導彙報演出,後到熱烈歡迎。參加地區業餘劇團民間音樂會演,受到熱烈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