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木心先生的詩歌《從前慢》詩意地表達了處在當下快節奏生活當中的人們對以往慢生活的嚮往。

過去的生活確實很慢。“改革開放前,自行車的腳踏板,踩不出故鄉的月影;改革開放後,高鐵風馳電掣,坐地日行八千里。”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對出行方式變化的生動概括。

走過40年,臨夏人經歷了牛、驢車的顛簸、自行車的輕便、摩托車的拉風,如今不少家庭甚至擁有兩三輛私家車,公共交通體系也越來越完善,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出行方式的變遷,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臨夏州公路總里程(公里)

從“基本靠走”到自駕出行

40多年前的臨夏,大多數人出行“基本靠走”。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1978年以前,我州公路總里程僅有200多公里。公路密度低且等級低下,通行能力極弱。因為交通閉塞,商品流通不暢,生產力水平低下。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提起改革開放之前的“行路難”,廣河縣官坊鄉83歲高齡的老人馬色裡麥打開了話匣子。上世紀70年代末,她的丈夫在王家小學教書。“我和孩子們住在河灘村,每到星期五,我就帶著孩子們走路去看他們的爸爸,20多里路,一走就是半天,星期日再回來。”她對記者說,“那時候孩子們才十多歲,只能跟著大人步行,累了就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歇一歇。有時候下雨發山洪,就會被截住,連家都回不了。”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如今,通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交通條件不再是群眾出行的“攔路虎”。據州交通運輸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州投資10.57億元,實施建制村通暢工程項目430項、2318公里,全面完成了全州1149個建制村公路100%通暢目標。截至2017年底,全州公路通車裡程達68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2公里,一級公路51.4公里,二級公路529.5公里,三級公路782.2公里,四級及等外公路5352.23公里。全州八縣市均通了二級及以上公路,除積石山縣外,其餘縣市已通高速公路。

上世紀70年代,能買到一輛自行車是一種榮耀。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當時擁有一輛“飛鴿牌”自行車是許多人的夢想,因為與人們的收入相比,自行車價格相當昂貴,而且購買時不光要錢,還要自行車票,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很難實現。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漸漸普及起來。1976年出生的臨夏市民拜興民說,上初一時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輛自行車,是爸爸騎過的舊自行車。從此,他再也不用走路上學了。

“那時候的小孩大多數都早早學會了騎自行車:左腳站在自行車左邊踏板上,右腳在地上使勁往後一蹬,靠著慣性,車子會往前滑一段距離。因為身高不夠,腳踏板踩不了整圈,就半圈半圈往前蹬。騎熟練之後終於可以上座子了,但是腿不夠長,夠不著踏板,只能跨過車梁站在踏板上。動作雖然滑稽,但我們這幫小孩兒樂此不疲,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拜興民回憶說。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座駕”也在不斷升級。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時針指向上世紀90年代,摩托車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1988年出生的臨夏縣尹集鎮張巖林仍對第一次坐摩托車的經歷記憶猶新:“我上小學二年級時,爸爸的同學來我家做客,他騎著一輛綠色的幸福牌摩托車,特別帥氣。那天下午叔叔騎著摩托車送我去上學,到了校門口,好多同學回過頭來看我,當時我覺得自己可神氣了!”

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進入21世紀,私家車慢慢開進尋常百姓家。2017年,是張巖林工作後的第四年,他買了第一輛汽車寶駿510。“當時買車花了5.7萬元,也算挺貴的。因為我在雙城購買100多平方米的婚房才花了30多萬元。”結婚時,他的妻子已有一輛本田飛度轎車,這樣一來家裡一下就有了兩輛車。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如今,城市交通和汽車工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平均每個家庭擁有一輛私家車,甚至像張巖林的家庭一樣擁有兩輛或三輛車的也不再是少數,私家車已經成為大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

“自從家裡買了車以後,節假日我們經常帶著孩子自駕遊,感覺特別棒!”臨夏市民吳群說。

從“黃蛋車”到“打飛的”

“黃蛋,走不走?”在臨夏沒有大規模推廣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時候,被稱為“黃蛋”的黃色麵包車滿街跑,因其靈活方便,成為不少人短途出行的選擇。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坐黃蛋車真的像甩雞蛋一樣,一顛一顛的,而且噪音特別大。”銀行職員羅東昇提起黃蛋車一臉“嫌棄”的表情。“小時候孩子們基本都在大街上亂跑,家長們也沒有不放心的,因為路上本來就沒什麼車。後來有了黃蛋車,可以坐6個人,但是超員超載是常事,公共交通工具本來就很匱乏,能坐上車就很開心了。每人一塊錢,搖搖晃晃上路了。它解決了人們常說的‘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隨著公交車和公交線路的增加,城市交通的“最後一公里”越來越短。目前,全州共開通公交線路33條,營運公交車486輛。發展至今,公交車的覆蓋率之高前所未有。不僅是州府所在地臨夏市,其餘縣的城市公交線路也是越來越多。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隨著“黃蛋車”逐漸被人冷落,人們出門開始“打的”。在臨夏市開了10年出租車的張師傅告訴記者,最早的出租車都是夏利等老舊品牌,後來才變成大家熟悉的捷達、桑塔納等車型。再後來,眾多國產汽車品牌也加入到出租車大軍當中,目前全州有出租車1611輛。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和短途出行相比,長途出行的變化更是天翻地覆。截至目前,全州共開通客運班線774條,長途客車不斷升級換代,越來越講求“舒適度”。一年一度的春運大軍從一票難求到“互聯網+”出行,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買票……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這些年的社會發展成就有目共睹,現在坐飛機也不再是稀罕事兒了。今年去海南旅遊,我們兩口子的票都是孩子從網上買的打折機票,挺划算的!聽說現在臨夏也要修飛機場了,家門口坐飛機也是指日可待了!”退休職工老馬這樣告訴記者。

從“比排量”到“秀綠色”

“這些年,人們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越來越理性,不再盲目‘砸錢’了。就拿買車來說,開始更多地考慮實用性,低油耗的車型特別受歡迎。”臨夏市比德文車行經理馬瑜介紹,他們所經銷品牌的各類車型中,主打省油耐用的車,尤其是油電混動汽車越來越搶手。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腰包不斷地鼓起來,對汽車“座駕”的要求也在提高,許多人已經不再滿足於“有車”,開始追求“好車”,“攀比”排量、PK軸距,追求大空間、高配置。但是,隨著日益緊逼的環境壓力,大家逐漸意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

家住臨夏市區的馬效忠對此深有感觸。“近年來的霧霾問題,跟車輛的急劇增加有直接關係。”他說,前些年換了幾次車,排量越換越大、配置越換越高,現在出門反倒很少開車,“我媳婦整天給我‘上環保課’,動員我綠色出行,現在公交車也方便,我上下班都改坐公交車了。”

臨夏人的出行之變:從“舉步維艱”到“說走就走”

目前,全州486輛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就有154輛,佔32%,其餘均為清潔能源車輛。今年全州又新增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94輛,將綠色環保出行落到了實處。

隨著綠色出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自行車重新成為人們的寵兒。家有兩輛車的張巖林告訴記者,現在他上下班經常騎自行車,“既節能環保,又鍛鍊身體,我們有不少同事都加入到騎行隊伍了,週六週日經常約起來,到郊區騎遊呢!”(記者 馬瑞鵬)

臨夏州公路運輸業發展大事記

●1977年 全州共有機關車輛323輛,國營企業獨家經營,運輸難、乘車難的問題十分突出;

●1984年 全州擁有汽車1404輛;

●1988年 全州擁有營運客車160輛,其中,國營單位客車101輛,集體、個體59輛;

●1997年 全州擁有營運客貨汽車3937輛,全年完成客運量572.9萬人;

●1997年 臨夏市出租客運業以迅猛的勢頭髮展,擁有出租車220輛;全州有鄉鎮132個,已通班車鄉鎮119個,通車率90.15%;行政村1148個,已通班車1000個,通車率為87.1%;全州有私營客車549輛,7501座;私營貨車2466輛,10008噸。

●1998年 全州有民用汽車10180輛;全州開通客運班線145條,475個班次;

●2008年 全州運營車輛達到10431輛,實現道路運輸產值5.15億元;

●2018年 全州共有道路運輸經營業戶399家,營運車輛35087輛,實現道路運輸產值15.4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