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力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

王義桅 汪聖鈞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產生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其強大的消費能力使中國成為全球中高端消費品的最大市場;中國的8億多網民對全球數字化商品與智能硬件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市場。然而,中國的市場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相較於西方成熟市場,中國在國有企業、財稅與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市場準入管理、社會管理等領域行政調控強於市場調控,這是造成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就是解放生產力、釋放市場力的過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力的概念,是鄭必堅先生提出的,他倡導以“市場力”“創新力”打造新戰略機遇,因而把握新時代戰略機遇期必須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釋放中國的市場力。

市場力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的關鍵。首先,龐大的內部市場是歷史上大國和平發展的根基。布羅代爾將民族市場的出現視為改變歐洲歷史的重要事件,因為強大的國家政治意志與商業資本的逐利訴求將分散而弱小的地區市場融合為一體,成為歐洲大國的基礎。但是,內部市場的規模決定了大國經濟成長過程中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而充足的內部市場能降低新興大國面臨貿易摩擦或貿易戰時的脆弱性,能夠更理性地把握和平發展機遇。

其次,市場力有助於加速新興產業成熟並推廣中國的產業標準。中國的高鐵產業依託國內大市場,積累了大量的應用經驗與科研實力,形成了包括從技術到行業標準的全面輸出能力。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產生的新興產業(如智能醫療)憑藉巨大的市場空間獲取數據,在技術應用中能夠發現更多的問題並以此推動行業標準的成形。

再次,強大的市場力有助於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擴大治理機制代表性。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帶來了中國在全球治理機制內地位的上升,中國在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已經從3.996%提升至6.394%,而在世界銀行增資130億美元后,中國出資份額達到5.71%。更為重要的是,在以亞投行為代表的新興區域開發銀行中,中國獲得了與自身全球經濟貢獻相當的投票權份額,這必然有助於全球經濟治理在遵守一般經濟運行準則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符合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實際而採取行動。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也提出了釋放中國市場力的關鍵手段。

首先,創新和市場必須緊密結合,從供給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出發改變不合理的供給結構產生的供需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視為經濟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主線,正是因為收入攀升帶來的消費升級使得原有的商品與服務供給失去了需求,產生了供不應求與產能過剩並存的結構性矛盾。創新是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手段,必須用鼓勵創新的政策提升中國市場的“品位”,確保勇於創新且善於創新的企業能夠引領整個市場的發展方向。

其次,確保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尤其強調要發揮競爭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公平的制度環境意味著制度的制定者不應偏向於特定的經濟行為體,在非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行業對各種所有制企業應一視同仁。國有企業改革是深化市場改革的硬骨頭,而能否啃下硬骨頭對於釋放中國的市場力,把握公平競爭帶來的戰略機遇十分重要。

再次,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市場力的釋放既要充分利用高質量外資,又要積極推動成熟企業走出去開拓外部市場,形成雙向開放。從放寬全國市場和自貿區市場準入清單,到舉辦進口博覽會,中國展示了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則真正從全球的尺度釋放中國的市場力,把中國的市場機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利用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機遇消化中國的優質產能,帶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經濟轉型的雙贏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