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外國華僑都是廣東人?

韋如傑


首先這個“大部分”有些誇張了,當然廣東的華僑確實佔了全國華僑的很大比例,為何這樣,且待我慢慢細說。


潮汕老人教育年輕人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的時候經常會說到一句話,叫“無可奈何炊甜粿”,“甜粿”是一種潮汕食物,是由麵粉以及大量的糖混合炊制,因為這種食物可以保存長達幾個月,因此經常被鄉民作為乾糧帶上下南洋的紅頭船。“下南洋”便是廣東人遍佈海外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鄭和下西洋吧,那麼下西洋的第一站便是南洋東南亞諸國,在那個時候甚至於之前因為航行技術的成熟以及貿易的需求,已開始有許多廣東人往來南洋與大陸,以至開始定居海外,這個過程為後來的3次大規模海外移民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出現在明末,國內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大量廣東人背井離鄉出海謀生,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促使這次遷徙,大家還記得清初鄭成功趕走佔據臺灣的荷蘭人這個件事情嗎,明末的時候荷蘭這個海上馬車伕已經在東南亞佔山為王,並開展許多經濟作物的終止以及進行貿易,這個時候就需要大量的可用的勞動力,這也就不謀而合了。


第二次移民出現在清末以及民國時期,這時一個是戰爭的影響,另一個是廣東山多人多地卻少,很多人都是餓著肚子過日子,這個時候紅頭船便載著一船船的人們南下,這時東南亞成為英、法、荷的殖民地,需要大量的勞工種植棕櫚等經濟作物,造成那一時的盛況。


第三次移民出現在解放前夕。這次的可能還不夠資格算成一次高潮,但前2次的移民主要是窮人為主,以及移民的國家基本在東南亞,這次主要是富人,以及移民的主要國家是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國家。造成此次移民風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不做贅述,同時這次的移民是全國性的,並非單獨的幾個省份。


問主的問題是廣東華僑多,以上的論述提供的主要廣東華僑來源是第二次移民風潮,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下南洋。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我這裡只是論述廣東的下南洋人數多而已,並沒有說到其他省份比廣東少的觀點。 這種原因是特定的歷史時期以及地理位置所決定了。出國謀生的移民風潮主要出在下南洋,而其他省份除了福建與廣東相同有很多人參加下南洋(浙江、廣西也有,但沒那麼大比例),剩下的省份都存在地理障礙,畢竟那個年代交通不便,離得太遠就只能想想其他謀生方法了。當然說是去美國、歐洲那就更不可能,本來人家對人手的需求就不多(同時他們本國的工業生產需要的勞工,我國當時的素質並未能達到),同時地理上的阻隔就更不可能,所以當時形成除了下南洋的另外2股國內人口遷徙的風潮--“走西口”“闖關東”,這都是勞動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無奈選擇。


謝樹宏


中國出產華人最多的五大地區!1.福建閩南地區 出產華人1020萬人



2.廣府地區(粵語系) 出產華人1000萬人

3.潮汕地區 出產華人651萬人

4.客家地區 出產華人649萬人

5.海南地區 出產華人317萬人

廣府、潮汕、客氣都在廣東省!


六維空間


中國的移民潮,向來以由北及南為主流。

廣東因位於中國極南沿海,有著南方最多的常住人口,多山少平原的地貌加上分佈著諸多移民性極強的民系,自然而然成了華人華僑人口第一籍貫省。\n

據廈門大學莊國土教授的研究成果顯示,目前海外華人華僑總數為4,543萬人,廣東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n華人華僑按省籍貫分,廣東省最多,約2000萬,次者福建人數為1580萬,廣西籍或與廣西相關者為300萬,海南約200萬。如以華人的自我省籍認同區分,海南及部分廣西籍在解放前屬於廣東省轄區,則廣東籍華人華僑人數可達2400萬人(以上均不含港澳臺同胞)。\n



廣東華人華僑除了東南亞這一主要聚居區域外,還廣泛分佈於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中國華人華僑世界分佈最廣的省份,其形成要追溯自廣東的地理位置、人口基數、民系特點和歷史背景:

\n1.港口貿易的自然延伸

廣州港歷來為中國南方對外貿易第一官方港口,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英國人接踵而至,廣州附近的廣府人早已適應了這種翻洋貿易活動帶來的財富積累和地位提升。

貿易的開展也使得廣府人很早就在東西洋常住,久而久之形成了較大規模的華人華僑人口基數。

\n2.潮汕、客家人的移民屬性

隨著中原北人南遷的持續進行,廣東各地開始出現地少人多的尷尬局面,迫於生計,大量的廣東人不得不繼續南遷。

而這種南遷也幾乎成了該地區民系的一種習慣,特別是潮汕人、雷州人、海南人等閩南語民系和客家民系,當廣東已經無處可去時,南洋成了他們南遷新的目的地,而事實上這些民系也多集中在東南亞。


廣東人的三個主要民系,廣府、客家和潮汕均是海外移民的主力軍,或許廣東的共有特質便是如此。

\n3.西方殖民者“豬仔”的被動遷移

鴉片戰爭後,西方殖民者以販賣豬仔的形式,在廣東沿海四處拐騙客家人、廣府人,千里販賣至南美和北美。

鴉片戰爭的發生地位於廣東,廣州也成了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加上廣東當地當時民不聊生,更是加劇這種豬仔黑市的“繁榮”,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太平天國兩廣籍貫殘兵遊勇,故而在美洲,廣東籍貫華人分佈較廣。

\n4.客家人背景離鄉的無奈

清末,廣東客家人口發生井噴式增長,加上滿清官府的從中作梗,在珠江東岸發生了規模宏大的廣府人、客家人世紀大械鬥。

最終敗下陣的客家人,不得不離開已定居數十年的土地,過上四處漂泊的日子,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迫不得已漂洋過海下南洋討生活。

\n5.新式思潮的暗流湧動

中法戰爭、中英戰爭時期,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國,基本以中國南大門廣東為橋頭堡,當地百姓在戰爭與強權之中更早接受新的思想,紛紛走出國門謀取政治特權,這也為後來推翻滿清統治做好鋪墊。

\n

以上或許不盡完整,但正是歷史賦予的契機與使命,使得廣東人先天下之先,四海為家,才造就了今日廣東華人華僑遍天下的局面。


圭海四記


我沒搜看數據沒上網看資料,就憑邏輯推理加上國外生活經驗說說:

遠在唐宋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福建一帶沿岸已開啟航運港口,也是歐洲帆船來華的貨運重地。清朝開放廣州設十三行專責全國對外貿易,廣東人自然而然近水流臺,最早最多作為船上勞工來往於東南亞各地,以及遠達歐洲美洲。

美國建國初期需求大量勞工,清朝時列強侵略+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很多廣東人被迫選擇去美洲謀生。有正常方式去也有被國人騙去的(廣東稱賣豬仔)。主要是廣東人,部份台山人+客家人。美國的鐵路建設可說是廣東人以血汗鋪成。


要說說廣東華僑很重鄉土情家國情,孫中山組織革命推翻滿清,得蒙華僑們捐助多年積蓄資助革命事業。

民國成立後,美國華僑蜂擁回國,攜畢生積蓄回鄉修祖祠建屋辦學惠及家鄉。至今廣東開平中山順德一帶仍可到處見到,華僑們建的有特式的碉樓群(被國家定為文化遺產)。

要說說另有一批華僑-溫州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清朝派去法國的。因當時歐洲勞工嚴重不足,清庭被要求派送華工前往協助。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巴黎每見中法混血兒,多是父親為溫州人。

附圖-廣東華僑回國建的碉樓群




眾人皆醒他未醉


據不完全統計,海外華人華僑接近5000萬人(不含港澳臺),其中籍貫在廣東的就有接近3000萬人,所以海外華人也有戲稱,“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那麼為何這麼多廣東人會到海外打拼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1、廣東人多地少,不得不另謀出路。

自古代到近現代,本土生存環境相對其它省份更差,在謀生的壓力下,大量人口下南洋。這些同胞一般會選擇印尼、大馬、越南、泰國、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地區作為出去謀生的首選,然後才是美洲國家。他們到海外開荒以後,一般都會寄錢回老家,或者發達了衣錦還鄉,這就吸引了更多的廣東人出去打拼。

2、廣東的地理位置便利出國。

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離東南亞最近,即便是十九世紀交通不發達時,也有坐船到這些地方的可能性。

3、海外廣東人團結互助。

廣東三大方言人群,都具有抱團取暖的人群特質,剛到海外謀生,沒有親戚朋友或老鄉的支援,是否能活下來都是問題,更不談發展了。筆者的外公在七八十年代到過泰國訪親,回來後感慨說,在泰國只要會擔潮州話就不會餓死,這句話筆者至今印象深刻。

4、廣東人敢打敢拼,勤勞耐苦。

長期受海派文化影響,廣東人比其他省份的同胞更具有開荒的精神,這一點,在李嘉誠、郭氏家族、李兆基等海外大老闆身上充分體現了。

簡單地說,廣東人出國打拼是被迫的、也有機會出去,到了海外有助力,然後自己又適合闖蕩世界,所以現今的海外華人華僑大部分是廣東人也就不奇怪了。

(我是六甲番人,請您關注我的頭條號。)


六甲番人


在一百多年前,美國人修建太平洋鐵路時,用的全部是華人勞工。而且是以廣東地區的華人居多,他們那時第一代的定居美國的華人,就叫華僑了。也是算命好,沒有被餓死或者累死,然後在那裡安家生活,慢慢的還形成了群體現象,就是華人聚居的唐人街。

至於時代背景啥的,還不是當時都窮,吃了上頓沒下頓。然後正好還趕上外國人來搶奪廉價的勞動力,然後就被賣到國外去了。這些廣東人都知道,很形象的說法就是賣豬仔。主要去都幹啥,下苦力啊!修鐵路建大橋什麼的,出的力最大,拿的工資最低,還好活著的人都挺過來了。這就是第一代的廣東人華僑,說白了都是一部血淚史。

至於說現在所謂的三千萬廣東人海外華僑,則是改革開放後去國外淘金的,就不說了。


農村老俗話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臺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佔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閩東(福州)、客家五種方言的人。佔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為什麼這個地區下南洋的人比其他地區人多呢,還不是因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按照高曉松大叔的說法,華僑主要是下南洋(南亞東南亞),東洋(小日本),西洋(歐美),其實無論是對外面世界的瞭解,還是地域的便捷性,沿海幾個省份的人能夠出國闖蕩的機會都要比內地的國人多很多。

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修大鐵路,開輪船到中國來招募員工,不可能捨近求遠去四川內蒙青海這些地方去找人吧,道理很簡單啊。


麗江小胖


通往海外唯一的窗口是香港澳門,廣東人就依附這地緣便利,以前中國的交通有多艱難大家都知道,廣東人可以徒步幾天就能到達香港,海路漁船也是一種途徑,雖然九廣鐵路也可通往,但嚴密的關卡限制沒那麼容易可乘到火車,外省人乘火車到廣東都沒那麼容易,更不用說徒步到香港澳門了,新中國後也有不少偷渡客是來自廣東,那些偷渡客也容易以所謂政治難民為藉口申請到外國去,外省人連坐火車到廣州也找不到藉口,聽說要開據證明書才能購買火車票,更不用說偷渡了,就算要到深圳都不可能的事,海外華人多是廣東人就是地利和政治環境造成。


不解大陸稱我境外人員


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廣東省已經統計公開公佈過3000萬以上的海外的華僑。這個數字不包括港澳臺的。

你可以打開民國時期的廣東地圖。包括現在的海南島欽州北海都是係屬於廣東省管轄的。由於廣東省具備有澳門香港這兩個殖民地。形成同海外的聯通的資訊相當發達。

清朝期叫做賣豬仔。而民國時期是自由出入香港。廣東人大量通過香港這個平臺轉入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打工,只要你去到香港就可以自由出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尼東南亞各國包括北美,南美太平洋州。手續非常簡便。你自己有張民國居民證。就可以自由出入香港。到香港各國各大公司招工處報到。收取安家費等待安排時間上船。

那個年代地球人口都非常少。到處欠缺人口欠缺勞動力。廣東福建出國最大規模漂洋過海的時期就是應該是在民國時期為了逃避長期內戰。轉入香港通過這個平臺漂洋過海。因為香港每個星期有船班通往世界各地由於香港也是英聯邦香52個國家地區之一,可以通過香港這個平臺自由出入。大量國際開發公司在香港設點公開招工。那個年代很多廣東福建人。就是通過這個平臺搭船班去到全世界各地打工。然後賺了工錢匯錢回來養家。(由於這種特殊環境條件下,很多廣東人在家鄉娶一個老婆帶孩子而另外在他鄉也娶取多個老婆)

這幾百年來。就這樣的大量廣東人下南洋。坐船班漂洋過海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創業打工。經歷過這麼久很多都客死異鄉了。

民國時期。香港也是自由出入的,只要通過香港這個平臺。坐船班漂洋過海的就可以自由出入全世界各地去打工創業。100年前的今天由於全世界都欠缺勞動力人口。非常歡迎中國的勞動力。

教科書上是沒有這些資料介紹的。

只有感同身受。自己家裡人全部長期性在海外打工的經常上上落落穿梭於海外內地。才會將真實嘅資料呈現出眼前。

全世界具有20多個國家地區流行說粵語的。所以聯合國也將粵語設定為一種國際上流通的語言。

80年代國家公開統計數據廣東省有3000萬海外華僑。其實這幾百年來。廣東戶籍的何止有3千幾萬海外華僑啊。很多都客死異鄉了。

未曾計算80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移民海外的超過一千多萬人這個數據。


股海人生260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只要打開中國地圖仔細查看,就會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海南島之外,廣東是處於我國最南端的省份,地域上的港口優勢,使廣東人要“下南洋”相比其他省份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廣東儘管在明朝以前基本上是屬於蠻荒地帶、常常成為犯人的流放地,但自從清朝末年起,廣東多個城市的港口成為了與外國貿易往來的重要中轉地,大量外國人的進入,多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廣東人逐漸習慣與外國人交往,到國外謀生也成為十分自然的事情。

其次廣東地形多山少平原,可供耕種的土地本來就不多,隨著北方移民不斷進入,土地“僧多粥少”謀生顯得越發艱難,迫於生計需要,大量的廣府、客家和潮汕人不得不向南方遷徙、出海求生,我們經常聽說的“下南洋”就是這樣的意思。而這三個民系也就是組成廣東人的主要成分。同時不同民系之間也存在不少矛盾,例如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客

家人和廣府人的大械鬥,這些爭鬥也使很大一部分失敗者不得不背井離鄉,前往海外謀生。

廣東臨海,因此成為西方殖民者進入中國直接的跳板和入口,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有許多人被殖民者們販賣到了南美、北美等地,如同當年販賣非洲黑人是一樣的道理。這也造成了許多廣東人的被動“移民”。

其實之所以大部分的外國華僑都是廣東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地域條件造成的,當年交通條件限制,出國對內陸的省份來說無疑路途遙遠,而對廣東人來說就要便利的多。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出現在廣東,也是有其自然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