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近年来,碧江区坚持组织引领,以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效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公共服务,民生诉求有保障

强化教育医疗服务。精准把握移民群众核心诉求,在安置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0所、幼儿园4所,随迁子女全部在城区就近入学,实现移民群众子女适龄学生入学率100%。配套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6个,新增床位510张,增加医务人员编制600余个,切实保障群众就医难题。全面推行居住证管理,搬迁群众凭居住证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

抓实社会保障服务。强化衔接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加强安置地医疗机构建设、健康信息建设、医疗队伍建设,引导和资助移民参保,确保移民小病通过新农合、城市医保解决,大病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解决。坚持“同等待遇、同等政策、保障基本”的原则,推进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有效衔接。搬迁群众新农合参合率100%,落实搬迁困难群众社保234人、城市低保224人。

推动社区综合服务。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原则,以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搬迁社区服务站,设立搬迁社区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便民服务窗口,形成整体合力,构建无缝化管理综合服务体系。推行“一户一卡”,对搬迁群众每户发放一张幸福卡,搬迁群众持幸福卡到社区平价超市、平价副食店享受10%优惠,生活用电、用水享受10%优惠,补助期限为4年,惠及全区1.2万搬迁群众。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培训就业,增收致富有门路

强化技能培训。邀请各类培训机构、企业、学校、志愿者协会等加大对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创业就业等技能培训力度,让每名移民群众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实现稳定脱贫。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如开办夜校、家庭学校、企业上岗实训等,截至目前,开展保安、孕育师、中式烹饪、手工制作等培训班次7期,培训学员485人次。

精准发布用工信息。对全区采取地毯式用工信息收集,共收集各类用工信息12000余条,并针对搬迁户劳动力特点,筛选出用工门槛低、就业地点近的用工信息在安置区内定点专栏张贴,发布用工信息600余条,组织举办“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招聘会”等7场,农夫山泉、好彩头、百丽鞋厂、金瑞锰矿等10家企业为搬迁户提供一万多个岗位,实现就业推荐工作全覆盖。

推动就业创业。按照“培训送到家门口、量身定制好就业、服务到位暖人心”工作方法,组织开办建筑、保安、烹饪、家政等培训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实现“一户一人就业”1595户2963人。利用城市环卫、公安辅警、物业管理等就业渠道,落实公益性岗位148个。对创办微型企业的搬迁对象累计发放创业贷款700万元,帮助158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动员314户1000余人利用承包土地、扶贫资金、“精扶贷”等入股龙头企业,每年每户分红3600元。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文化服务,幸福生活有奔头

强化结对帮扶教育。邀请区级讲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强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等知识的教育学习,让移民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行“1+N”结对帮扶模式,由移民党员与移民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性开展交心谈心,多形式开展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移风易俗等宣传教育,引导移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良好风尚、坚定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汇聚致富合力。

丰富文体活动。在摸清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家庭底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情况下,突出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按照搬迁安置点规模合理选址,整合各方资源规划建设文体活动广场,拓展居民群众的公共空间,为搬迁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所。按照“六通八有”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突出山地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增设“乡愁馆”。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喜迎十九大”系列活动、革命传统教育系列活动、播放露天电影等,满足移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50余场次,在搬迁群众中培养文艺骨干、矛盾纠纷调解骨干等60余人。

开展“三留守”服务活动。统筹建设关爱服务中心,对搬迁安置点儿童、妇女、老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聘请专业社工、吸纳社会各界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关爱服务,形成关爱儿童、妇女和老人志愿服务行动长效机制。创新开办“四点半”课堂,同步开设“四点半”课堂、图书室、心理疏导室、亲情聊天室等功能室,组织志愿者教师近100人,开展“四点半课堂”300余天,帮助搬迁群众子女解决学习中的难题,惠及两百多个家庭。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社区治理,社会文明有发展

联动治理主体。积极推动辖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多元主体,为社区提供人力、物力、智力支持,并主动参与搬迁安置点管理,形成安置点社区“多元”治理格局。采取党建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项目建设联推、服务难题联解、精神文明联创、社区治安联防“六联动”破解搬迁社区治理中的难题。

推动民主决策。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社区党建、居民利益、公益事业、社区治安等重大事项共同商议,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老百姓身边的大事、急事、难事;引导社区各方力量对社区重大事务进行科学评判、民主决策,逐步形成民主提事、民主议事和民主决事的良好氛围,基层自治功能得到有效激活。

推进平安建设。充分利用辖区单位、企业等资源,强化移民群众自治功能,开展律师进社区和法律明白人机制,发挥在矛盾化解、纠纷调处、民情研判、群防群治、法制宣传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背街小巷亮化、天网地网延伸、吸毒人员收戒管控、零发案网格小区创建、平安建设大宣传等平安碧江“五项行动”,实现移民安置小区治安巡防覆盖率100%,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全市第一。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抓基层党建,统筹推进有力量

创新组织建设。根据“支部建在连上”原则,把支部建在移民小区里。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治理、群众满意”的原则,在川硐坞坭、环北响塘龙、灯塔矮屯等移民安置小区设立移民党支部,实行“一站式办公”,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安置点社区治理、纠纷调解、就业保障等先锋模范作用。同步推进迁入地共青团、妇代会、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基层组织、推进群团组织全覆盖。

孵化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孵化能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开展“春晖行动”“绿色碧江·党员先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我到社区搞义诊、我为社区献一策、我为社区捐一物、我在社区争做贡献”暨社区邻里文化节主题实践活动,激发移民群众参与热情。

突出作用发挥。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社区、科级领导包户、干部职工蹲点挂钩”的帮扶机制,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实施。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包保责任、多元共商等联络协调机制,采取每月例会、季度汇报会、年终述职会等方式,狠抓党支部作用发挥和支部书记履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对涉及移民群众利益诉求、公益事业、治安管理等重大事项进行商议,逐步形成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带领移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发展。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执行主编:刘 雅

编 辑:刘 锐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经验分享】碧江:“五项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