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陈平究竟谁更高明,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人间正道陈德立


张良与陈平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都是刘邦的谋臣,但是在刘邦的心目中,张良对他的作用显然最大,有两个证据最能说明,第一,刘邦说,他有三杰,分别是韩信,萧何,张良,而张良就是这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人。

第二,刘邦让张良任挑在齐地任挑三万户,要知道像萧何与曹参这些列侯第一,第二的,也不过才万户侯,可见刘邦是何等的看中张良。那我们来看看张良都起了哪些作用。

刘邦打南阳宛城的时候,因为久攻不下,就打算绕过宛城西进,但被张良劝住了,张良任为,如果宛城不拿下的话,很容易被宛城的秦兵给断了后路,到时候前后夹击,就危险了,最后刘邦劝降南阳太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宛城,而南阳的其他城池看到南阳太守都投降了,就纷纷向刘邦投降。

刘邦到达了峣关,而峣关过去就是咸阳了,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而且有重兵把守,刘邦又想要强行攻关,张良给刘邦献了一计,虚张声势,让守将以为刘邦大军人很多,另外再带些金银珠宝劝降守将。

守将大喜,愿意投降,并且要与刘邦军共同攻打咸阳,刘邦想答应,但是张良却说,守将愿意投降,秦兵不见得投降,到时候如果秦兵造反,那就不好控制了,不如趁机攻打秦军,刘邦依计,秦军大败,刘邦就顺利的进入了咸阳城。

刘邦进入咸阳城之后,就想享受咸阳宫中奢靡的生活,樊哙劝谏,刘邦根本不听,张良对刘邦说,我们为什么能到咸阳城里来?就是因为秦王做了很多不义的事情,而您进来就想享受,跟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您应该节俭,让秦地的百姓看到你好的一面。

刘邦恍然大悟,把咸阳城宫殿的东西都封存起来,还军于灞上,刘邦另外还采信了张良的建议,跟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很高兴,纷纷向刘邦献粮食,刘邦说军中粮食充足,不要老百姓的东西,秦地百姓更觉得刘邦是仁义之王,希望他能做秦地之王。

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让项羽与诸侯军进入,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攻破函谷关,并打算攻打刘邦,刘邦自然不是项羽的对手,刚好项羽的叔叔项伯因为与张良有旧,就连夜来找张良,劝张良离开刘邦。

张良却把刘邦找来,刘邦赶紧向项伯解释,并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说服项羽原谅刘邦,刘邦赴项羽的鸿门宴,范增让项庄舞剑,要刘邦的命,张良赶紧找到樊哙,樊哙一席话让项羽羞愧无比,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离开了项羽大营。

刘邦赐给张良很多财物,张良却把这些财物再送给项伯,项伯就劝说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而刘邦之前只得到巴蜀之地。

张良劝说刘邦,将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这样就可以消除项羽的猜忌,而其他诸侯王也打不进汉中之地,而后来韩信暗度陈仓,拿下了三秦之地。项羽听说刘邦拿下了三秦之地,十分生气,准备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写了一封信给项羽说,刘邦就是想做个关中王,如今拿了关中,就不会再往东扩展了,而如今你的敌人在东面,项羽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没有攻打刘邦,这个就给刘邦发展的时间。

彭城之败后,刘邦十分泄气,张良给他分析,九江王英布和彭越,可以争取一下,用来对付项羽,另外要重用韩信,只有他成大事,刘邦依计行事,这个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的时候,郦食其建议刘邦采用分封制,但被张良所劝阻,张良讲了八大理由,这个就是著名的张良借箸。

刘邦这边不顺利,但是韩信那边却十分的顺利,拿下了魏地,代地,赵地,燕地,齐地,韩信向刘邦请求做为假齐王,刘邦很生气,刚好要发作,张良就向他使了个眼色,刘邦会意,说做假齐王有什么意思,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约彭越与韩信合围项羽,可是刘邦去了,发现他们两个根本没来,就被项羽打败,刘邦就问张良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两个在等着你给他们封土地呢,刘邦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依计行事,果然彭越和韩信都来了,最后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张良总在最关键的时候,都向刘邦献策,指明了方向,怪不得刘邦要说,他打嬴项羽,就是靠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而没有提到陈平。


历史简单说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汉马功劳。可是,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们两个人的奖赏却完全不一样。张良的奖赏更丰厚。他还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萧何和韩信。

因为陈平的奖赏没有张良的多。这是不是就等同于说,陈平比不上张良呢?

这个问题不应该这样看,张良之所以更加受刘邦重视,立的功劳更多。是因为张良加入到刘邦的阵营之中比较早,他是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跟随着刘邦过。虽说那时候他还不是刘邦的部下,但是,张良和刘邦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双方对彼此都认可。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张良还救过刘邦的命。

张良真正的归顺刘邦,是在鸿门宴之后。项羽平定了天下,把刘邦封为了汉中王,刘邦在汉中得到韩信,杀出汉中到达关中的时候。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成了刘邦的部下。

这一时期,也正好是楚汉争霸的开始。

陈平则不一样,刘邦当年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陈平是项羽手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并且在宴会上,陈平是和刘邦有见面的。

在刘邦给项羽争霸天下后,项羽让陈平把守原来的韩国这一片土地。

很可惜的是,这块地方被刘邦给打了下来。陈平怕项羽追责,所以,他就跑到了刘邦的阵营,投靠了刘邦。

直到此刻,陈平才开始为刘邦效力。

他不像张良,张良早在刘邦反秦的时候,就为刘邦出谋划策过了。

我们再说一下,到底是张良厉害呢,还是陈平厉害呢?下面我们通过他们给刘邦出的主意来判断。

刘邦杀出汉中,来到中原和项羽争霸,他就召集了四十万大军,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那时候项羽正好在齐国和田荣干仗呢。

当项羽听说刘邦把他的老家给占领之后,他就带领了三万骑兵杀了回去。

刘邦的四十万大军被项羽打了一个大败,刘邦更是连命都差点丢了。

这时候的刘邦手里已经没有兵了,他只要投靠自己的小舅子,也就是吕雉的哥哥那里。因为那里还有几万人马。他想要东山再起。

这时候的刘邦是很沮丧的,对于刘邦来说要打败项羽真的是太难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告诉刘邦,若是你想打败项羽,只要联合三个人就可以了。

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另一个是英布。

韩信是刘邦的部下,争取他是没问题的,彭越是刘邦的合作伙伴,也没问题。唯独这个英布,因为英布是项羽的大将。

但是,刘邦还是采用了张良的计策,策反了英布。

最终项羽就是在韩信、英布和彭越的联合下,被打败的。

所以,张良的建议都是战略层面上的,他看的很远,只要刘邦按照他的战略来,就不会出错。

我们再看陈平,陈平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建立的最大功劳,就是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范增气愤之下,离开了项羽。项羽就像没头的苍蝇一般,被刘邦南北战场来回调着打,项羽没有了范增,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最终项羽就是在失去范增后,很快败下阵来的。

我们说张良和陈平的这两个事。就是为了说明,他们一个是战略性的人才,一个是战术性人才。所以他们两个的功劳是不太好比的。

但是,张良的功劳,肯定是 比陈平大的。因为张良加入刘邦比较早,还救过刘邦的命。所以,这一点陈平没法给他比。


史学达人


张良和陈平作为刘邦主要的三个谋士(张良、陈平、郦食其)之中的两位,其中张良为首席谋士兼职帝师,陈平在刘邦去世后和周勃携手,评定吕氏之乱。二人在刘邦手下都是伴有很重要的角色,两人谋划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若论起了张良应该比陈平高明一些。

张良主要计策有:

1、攻宛城、破函谷关献计迅速破敌——汉军因此先入关,

2、谏主安民以秦为鉴——刘邦因此得到民心

3、鸿门解围化险为夷——刘邦因此逃过了一劫

4、谋划汉中地——汉军因此有出川的桥头堡

5、烧毁栈道——汉军有出其不意的机会

6、诱楚功齐——将楚军主力东调,汉军评定三秦

7、策合纵英彭——汉军对战楚军的战略总设计,

8、力阻分封——将汉朝保证了汉朝将士的决心

9、劝都关中——建立了汉朝的基业

10、请封雍齿——稳定了开国初期的君臣之心。

陈平的主要计策有:

1、施反间计 气死范增 ——削去了项羽的谋臣力量

2、夜出妇女 解救荥阳 ——解救了刘邦,不然刘邦必死

3、暗揣刘邦 请封韩信 ——稳定了韩信(张良也有此谋)

4、伪云梦游 智擒韩信 ——将韩信进行控制

5、贿赂阏氏 解围白登 ——再次解救刘邦

6、明尊皇命 暗释樊哙——保全自己,取的吕后信任,为将来评定吕氏之乱奠定基础。

张良和陈平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的功劳,其中张良更多是从军事战略上的计谋,而陈平是人性与人心上面的计谋,各有千秋,也是通俗说法,张良是阳谋,而陈平是阴谋。

从谋略上来说无论阳谋还是阴谋都需要,但是从对汉朝建立的功劳上来说,张良要厉害一些,并且张良阳谋中也有一些阴谋,而陈平阴谋中阳谋的成分较小,所以我觉得张良更厉害。


帝国烽火


从谋略上来说,张良所出的计谋主要是战略上的,方向性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实也比较空,缺乏实操性。陈平的计谋则是战术性的,非常实用,刘邦拿来就可以用,而且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其实陈平无论在才能上,还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输于张良。可是为什么,后世对张良广为称赞,对陈平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张良剧照)

一、陈平讲术,张良讲道。

古代在评价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候,往往都是从道德层面来进行判断的。道德最高的人,被称为“圣”。而在人的聪明上,却并不做过高要求。

比如曾国藩,他是很笨的。传说有个小偷去他家偷东西,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书,小偷只好伏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背完睡觉后,再去偷窃。谁知曾国藩反反复复背了好几个时辰,天都要亮了,他还背不得。小偷很生气,跳下来背给曾国藩听。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这么一篇简单的文章你都背不得,还读什么书!”这个故事也许并不是真的。但却说明,曾国藩的笨,一点都不妨碍他做“圣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人很聪明,也就意味着他有谋略。但是,谋略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欺骗,才能实现谋略的价值。因此,在谋略的使用上,就有不同的方式。

(陈平剧照)

陈平的谋略因为是解决具体问题,所以是处在“术”的层面。而“术”的层面,直接指向欺骗。比如陈平让刘邦封韩信为“真王”,比如陈平让刘邦以巡游为名抓韩信,比如陈平让刘邦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都具有明显的欺骗性质。

张良出的计策则不一样。张良因为是在方向上,是从道理的层面来分析,讲的是战场的规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规律,所以其欺骗性并不大。因此其谋略获得后世推崇,而张良也被称为“谋圣”。

二、陈平与领导关系近,张良与领导关系远。

陈平一生经历了三届领导:刘邦、吕后、刘恒。陈平竟然和这三届领导的关系都非常不错。

自从陈平跟随刘邦以后,刘邦就一直把陈平带在身边。刘邦在攻打匈奴的时候,由于不信任诸侯,只好亲自出征。但是他不怀疑陈平,一直把陈平带在身边。刘邦去世前,想换太子,打击吕后的势力,派人去杀樊哙。而这个机密的任务,他就让陈平去做。

(吕雉剧照)

吕后的时候,陈平也一直与吕后的关系很好。后来汉文帝刘恒上台后,当时有两个宰相,周勃与陈平。但是周勃显然不适应刘恒,很快就被刘恒给罢免了。但是陈平很适应,不但继续当宰相,而且是独相。

张良却不同,他与领导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是复兴韩国。后来因为韩国实在扶不起,他才跟随了刘邦。但就算跟随了刘邦,也与刘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刘邦要对他大肆封赏,但是他只要留地一个地方。刘邦要他出任宰相,但他却要去寻仙访道。

对吕后也一样。因为帮助吕后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后来吕后掌权后,一定要他放弃修仙,一定要用他当官。但是,他可以放弃修仙,但绝不做吕后的官,一直到去世。

因为与权贵保持了足够的距离,张良得到后世的尊重。同时,因为与权贵挨得太近,后世对陈平的评价不高。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司马迁将两人都编入“世家”,恐难分伯仲。

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一举成名。



陈平“不事农桑,四处游学”
,全县有名。

张良有“拾履之羞”,陈平有“偷嫂之名”。

张良靠名师指点,学成《太公兵法》;陈平好黄老之学,无师自通。

两人都历经转辗,先后投靠刘邦,辅佐刘邦,都以谋略名重天下!


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与“萧何、韩信”齐名。

而独不见“陈平”,似乎显得张良高明些。

其实不然,陈平素以“六献奇计”显名于世。每每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往往出奇制胜,扭转乾坤。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不就是说“陈平”嘛!

张良功成身退,颐养千年;陈平身陷政治漩涡,却善始善终,为社稷尽心尽力。



打个比喻:张良好似“君子”,深谋远虑,赢得光彩;陈平好像“小人”,刀刀毙命,胜之不武。

就像两个不同赛道上的“王者”,一个“百米冠军”,另一个“马拉松冠军”。

孰优孰劣,根本没法分!若以兵法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者也”,那“陈平”当略胜一筹。


内求安己


明确地说,张良比陈平高明。

刘邦对张良是称子房,这待遇在刘邦时代沒第二个。为什么?因为这全是张良自已挣来的。他对陈平很平常,如果不是陈平聪明会察言观色,他的待遇仅与郦生,随何,陆贾,刘敬,叔孙通,张苍等差不多。这些谋士是"专家级"人才。同张良相比,还差一个大的层次。

张良在潜心攻读《太公兵法》时,陈平在操刀割肉,混迹乡里。

张良刺秦后,潜伏,深刻反省,等待时机。陈平在兄嫂家游手好闲,肆意江湖。

张良有自己的人马,至秦末遍地烽火时,他己有一百多人的亲信部队,而陈平是个打工仔。前者名声大且好,陈平远远比不上。

张良是智慧,陈平是聪明。

张良是放眼全局,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陈平是局部操作,处理一城一地之得失。

张良志在复立韩国,而且成功。陈平只图自利,频繁跳槽,谈不上有多大目标。

张良与刘邦的交往,实在是"有始有终”,刘邦顺利困厄,他不曾离开过,想方设法挽救不利局势,这点陈平做得也不差。

他们二人都在尽本分本职工作帮助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张良给刘邦指明有利于大局的方向,刘邦让陈平具体操作去执行。所以"功人"与"功狗″的区分就出来了。

这二人都明白自己的处境,懂分寸,是外人。所以极少过问皇家之事。行事极其低调。方才有好的"善终”,这一点,后来百分之九十的皇帝近臣赶不上。

张良辅两代,均有大功。刘邦欲废长立幼,群臣莫解,惟张良用"商山四皓"化了此难,保了太子,从而稳了初汉的政治局面。

陈平辅四代,避重就轻,后虽灭诸吕迎代王,维汉正统有大功。但多少有些忘恩负义的味道,吕太后并没对不起陈平。她也没对不住朝中其他大臣。吕太后一死,陈平就出来了,让人多少有些不齿。

总而言之,功劳大,分封就大。张良封留侯,陈平封曲逆,都是上等功臣。汉家待二人不薄。





劉一千五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张良和陈平,两个人有很多的相同点。

两个人都是超越常人的智者,都深谙人心,洞晓世故,都为刘邦夺取天下献计献策。

两个人又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从计谋上看

张良的计谋多为阳谋,而陈平的计谋则多是阴谋。

张良的计谋着眼于大战略,就是他向刘邦提出了用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人来击败项羽的英明决策,也是他一口否定了郦食其“复立六国”的昏招,刘邦曾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当得起“运筹帷幄”这四个字。

陈平的计谋则多着眼于具体环节。就是他使用“反间计”一举整死了项羽唯一的谋士范增,相当于直接打瞎了项羽的双眼。也是他,荥阳之围,使计使刘邦逃出重围。更是他,用计谋将刘邦从“白登之围”中解救出来。陈平可谓是“智谋过人”。

其次,从个人作风看

张良乃是一学者更兼具侠者之风,而陈平则更多的政客之气。

张良初心不忘复兴韩国,韩王成死后忠心一片助刘邦夺得天下,此后明哲保身,退隐不谈政事,一生淡泊名利,重情重义,有礼有节。

陈平,多了很多的世俗气,为发达取“连克五夫”的富家女为妻,为自己事业起步打下基础。刘邦建立帝业后,先是效忠刘邦,使计助刘邦擒得韩信。刘邦死后,立刻转投吕后。吕后死后,又立刻调转枪头使计诛灭诸吕。汉文帝时,挤走周勃,一人“独相”。这就是政客陈平啊!

以上便是张良与陈平二人的特点,至于说谁更高明,各位朋友你们自己说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陈平在战略上虽然不如张良,但阴谋诡计同样把项羽范增玩的团团转,逼得项羽赶跑了范增,让一双虎丢了眼睛,可谓是汉初毒士。



张良在战略性上可以说很强,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能力虽然不在战场上,但同样比在战场,那就是政治,韩信攻打齐国,要刘邦封为假齐王,刘邦正要发怒,张良使了一个眼色,刘邦懂了,封韩信齐王,安抚了韩信。



同样的事例有很多,可以说两人不分伯仲,一个是阴谋诡计,一个是阳谋,二人都是当世一流的政治家和谋士。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独坐静饮阅尽世态炎凉



但是相对于陈平,张良的计策或许没有这么大威力,见效这么快,但是他的计策都是非常远了,每一次用计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他的计策是一针见血,他才是大智慧,而陈平更想当是小智慧,他是大谋,陈平是小谋!刘邦对张良是称子房,这待遇在刘邦时代沒第二个。张良善于阳谋 ,陈平则是阴谋。论手段张良高级点,陈平有些低级。但才能没有高低之分,都是顶级的谋士。张良是正路,陈平是邪路。邪路可以让你强大,但不能长久,打天下最终还是靠正路

另外陈平自身虽然有污点,但是无可否认,他自身的计谋和为人处事的策略比张良更强,张良懂得知难而退,而陈平不是,他更懂得圆滑世故,官场作风。

所以我认为张良更计高一筹 而且他还是汉处三杰!

希望各位动动你的小手指点个赞,关注一下哟!


修远谈历史


当然是张良更厉害,因为张良有的是大智慧,这从他选的主子还有他的谋略都可以看出。

张良能成就功业,重要原因是他选拉一个善于听意见的主子。

范增也有一肚子才学!

可惜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而中国历史上,项羽之类的人恰恰最多。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对张良最直接的评价

而面对错综复杂形势,提出并能让君主采纳自己政治主张,才是中国古代谋士主要工作。

张良同志就是其中佼佼者,在辅助刘邦以弱胜强、建立巩固汉王朝过程中,都表现出高超政策水平和谋略艺术,下面我们就看看张良的谋略艺术。

第一:透析人心,明确阵线,知根知底

“浇树浇根,知人知心”,张良就深谙此道,汉王三年,项羽加紧对荥阳进攻,增兵包围荥阳,多次切断汉军甬道,造成汉军军粮不足,军心动摇。刘邦很担心,

于是就找谋士郦食其商议。

这郦食其是个老夫子,惯于谈古论今,对分封制度很推崇,就建议刘邦恢复六国后人王位,给予他们印信,有他们支持就可以面南称霸了。刘邦没多考虑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委托郦食其加紧实施。(刘邦一直从善如流)

而这时张良公差回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将郦食其建议告诉张良。张良听后,觉得计划貌似有理,实质上非常错误。张良就用汉王吃饭的筷子为筹算工具,对郦食其观点做一一反驳,又进一步分析说:“天下谋臣说客,抛弃妻儿,离开祖坟,告别朋友,追随您原因,不过想获得小块土地立足。您如恢复六国,韩、魏、燕、赵、齐、楚六国后人都在,那么这些谋臣说客,都会各自回国侍奉他们,跟亲戚家人团聚。人走了,谁来帮大王夺天下?目前,楚国无敌于天下,您立六国后代将被楚削弱而去附庸他,大王又如何使楚国臣服?假如您真用郦食其计谋,大事就完了!”

听到这,刘邦吃不下饭啦,下令把印信销毁,此后,汉军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终于转危为安。

张良从没有不着边际乱发议论,更不用教条硬套,他善于通过精辟的心理分析,剥去表象,抓住本质。具体到封王问题,张良的思路是:高官厚禄令人向往,但并不是所有封官许愿都能达到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目的。在内忧外困处境下,郦食其计谋行不通。

张良这一谋略,让刘邦擦亮眼睛,分清敌友,明确阵线,为刘氏王朝最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运筹全局,定鼎关中

汉王五年,刘邦得天下后,齐人娄敬位卑不忘忧国,建议刘邦建都关中,但是开国大臣都是东方人,都主张在洛阳建都,因为离家近。还说洛阳战略位置更好,地理形势也不错,易守难攻。

刘邦又拿不定主义,就问张良。

张良说:“洛阳虽有天然险要,但腹地太小,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不利攻防。而关中,东有崤函险要,西有陇,蜀山区,地域广阔,沃野千里,南面还有巴蜀的丰富资源,北边有放马牧畜的大草原,北、西、南三面皆有险要固守,只用东向控制诸侯。诸侯安定时候,通过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粮食,供京师所需,诸侯反叛,又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军队和军需物品。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呀!

娄敬建议很正确,于是,刘邦当天就启驾向西,定都关中。

同是谋划,同是定都,有人固执一端,见仁见智,搞得刘邦也没主意。

张良高明之处是站在国家生死存亡高度看问题,巧妙将洛阳、关中放一起比较,比得透彻,深入,而又全面。宏观上比,微观上也比;比完地理形势,还比腹部地区;就连平时战时都在比;进路退路也在比,如此全面对比分析,洛阳关中,孰优孰劣,自热不言而喻。

第三点:抓住本质,强固国本

封建时代,太子被称国本,刘邦晚年戚夫人得宠,因此刘邦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做太子。很多大臣来劝,甚至以死相谏,都无济于事。

吕后为此十分恐慌,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张良出主意。

张良心想,现在的自己,其实言行已无关紧要,常规办法别人都试过,没啥用处,必须想别的办法,于是对吕泽说:“这是难以用言辞争辩的。天下有四老,躲在深山里,坚决不做汉家臣子。皇上对他们十分尊敬。若能请来时常跟太子上朝,皇上看到他们,这对稳定太子地位很有帮助。”

随后宫中宴会,太子侍候在刘邦身边,刘邦发现四位老人跟着太子,年龄都80以上,衣冠打扮,与众不同。问明情况后,刘邦震惊同时对他们说:“麻烦诸位,好好照应太子吧。”四人举杯向刘邦致意,敬完退了出去。

刘邦看四人离去,对戚夫人说:“我要换他,可那四人辅助,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吕后真是你未来主子了。”因此刘邦彻底放弃更换太子主张。

“清官难断家务事”封建帝王家务事,更难。

无怪乎有的大臣以死相谏,都不能奏效。

张良则不同,站在刘氏王朝立场上,对影响全局诸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后,抓住“决定性因素”因势利导才成功。知道刘邦对四位隐者敬慕之情,他们言行在刘邦心中分量无需赘言,请他们出山,就不会失败。

张良的谋略,能准确地把握筹划对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相机而动。或者明察秋毫,分析心理;或者高瞻远瞩,统御全局;或者抓住本质,扭转乾坤,无不达到神奇效果。这种成功的谋略经验,或许对我们今人有所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