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恨自己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吗?

许都青年


为什么要恨呢?如果说没感情倒是有可能的,但是远远到不了恨上他的地步。

我们知道,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薄姬在生完刘恒之后就压根得不到刘邦的宠幸了,而这母子两人也得不到刘邦的重视。不过薄姬生性不喜争奇夺艳,这也使得刘恒从小就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和和气气的,没有对任何人能够产生威胁。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陈豨的叛乱后,就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这个时候小刘恒就要离开父亲母亲前往代国去治理他的封地了。所以,在八岁这年,刘恒就没有见到过刘邦了,既然眼不见心不烦,而且之前刘邦就没管过这娘俩,所以刘恒就只知道刘邦是自己的父亲,要说感情的话并没有多少,而且,帝王之家有多少真正的感情呢?

不过,在刘恒前往代国之前,途经了兄弟的封地赵国,在对比了赵国的繁华之后,在来看一下自己的封地,完全就是两极分化啊。所以这个时候难免心中会有一些失落,但是因为薄姬长年的教导,刘恒也比较的懂事与能吃苦,既然封地没有兄弟的那样好,那就好好的治理吧,于是,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代国的风气渐好。

在刘邦时候,吕后专权,清除异己。其中,戚夫人的惨状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比较惨。而薄姬呢,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刘邦的重视,自然也不会引起吕后的嫉妒,所以对于这个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薄姬,吕后就让其前往刘恒的封地,母子重聚了。这个时候刘恒难免有些庆幸了,应该刘邦不重视自己和母亲,不然自己如今也难免会在吕后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此后,刘恒就一直和母亲与舅舅待在代国,生活工作也比较称心如意,而后在吕后倒台,刘恒更是得到了朝廷老臣的拥戴,登上了帝位,成为了汉朝第三位皇帝。所以,刘恒亲身经历算是众皇子中比较好的,那他也没有什么理由去恨自己的父亲的。


妙龄老翁谈历史


方圆论坛观点!

其实问汉文帝恨不恨他的父亲刘邦。可以和另一个问题关联起来。那就是汉文帝到底是不是刘邦的亲生儿子。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魏国被韩信灭掉之后魏豹后宫的美女都全归刘邦所有了。因为古代皇室的女人只有另一个皇室可以拥有。臣子如果敢亵渎皇室那可是死罪。而薄姬由于姿色不错被刘邦纳为了自己的妃子。刘邦只临幸了薄姬一次就生下了刘恒。也就是之后的汉文帝。就再也不搭理薄姬了。照这个样子看刘恒肯定是和皇位无缘的。因为当时吕后有儿子,刘邦宠幸的戚夫人也有儿子。刘恒的母亲薄姬不受宠爱,那刘恒就根本没有机会了。




刘恒这个皇子不仅没有许多荣耀,反而不被刘邦所喜爱。活的战战兢兢的。但也正是因为刘恒不被刘邦喜爱,才逃过了一劫。刘邦八个儿子只有最不起眼的刘恒得以幸存。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高祖长子刘肥在被吕后邀请进宫后差点被毒死。但经过被吕后毒杀未遂的事件后,刘肥整天过得心惊肉跳的,最后郁郁而终。

刘邦次子汉惠帝刘盈,也是吕后的儿子。刘盈性格柔弱本身就被吕后压制的够呛。吕后专权谋害刘邦的其他儿子的时候,汉惠帝刘盈也曾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兄弟。但也收效甚微。后来更是看到被吕后削成人彘的戚夫人吓的肝胆欲裂,最后郁郁而终。在位时间仅仅七年。


刘邦三子刘如意。戚夫人所生。刘如意也是刘邦最喜欢的儿子。最初戚夫人也曾鼓动刘邦争夺太子之位。刘邦死后吕后虐杀了戚夫人。并且毒死了刘如意。

刘邦五子刘恢,刘恢可以说是一个情种。吕后曾为了控制刘恢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刘恢,但是刘恢只喜欢自己的原配夫人,吕后的侄女嫉妒所以杀死了刘恢的原配夫人,刘恢伤心欲绝也殉情自杀了。

刘邦六子刘友,刘友的境遇和刘恢差不多。都是被吕后以美人计拉拢。刘友也同样不喜欢吕后的侄女。后来被吕后的侄女污告谋反,刘友被吕后抓捕之后活活饿死了。

刘邦七子刘长。刘长倒是没被吕后所害。相反吕后还比较喜欢刘长。但是刘长在配合诸位大臣剿灭吕后之后没有当上皇帝就意图造反,但最后被汉文帝所擒拿。汉文帝并没有杀他,只是流放了刘长。刘长在流放途中身亡。

刘邦小儿子刘建,封地比较偏僻,所以没有受到伤害。一直在做安乐王爷。但刘建死后他的封国却被吕氏族人给霸占了。

刘邦八个儿子中,其他七个儿子全部都不得好死,唯有不被刘邦看中的儿子刘恒,因为早年和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待见,所以搬迁到边境之地苟延残喘。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密谋杀了吕氏满门。准备拥立刘氏子孙继续当皇帝。刘邦的儿子中选来选去也只有刘恒最合适不过。而选择刘恒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刘恒和薄姬母子二人孤苦无依,肯定不会再次发生像吕后专权的事件。再加上刘恒为人宽厚,所以就拥立刘恒为帝。



至于刘恒是否怨恨刘邦,我介于有和没有之间。如果刚开始刘恒有怨恨刘邦的心思的话,那么等吕后专权刘恒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刘邦的不喜,才让刘恒可以平安的活下去。而刘恒母亲以前的弱势就是孤苦无依,到最后反而是刘恒当上皇帝的重要原因。只能说是造化弄人了。所以,即使刘恒以前有过怨恨刘邦的意思。但最后也会消散。我想更多的刘恒心理想着的是侥幸罢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爱恨交加吧。

汉文帝刘桓在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在位期间推行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开创了辉煌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死后,他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远离咸阳原的白鹿原上。他的父亲刘邦,在死前早已划定皇家墓葬区,它位于咸阳原上。汉文帝为何要远离自己的父亲,违背祖制与刘姓宗族保持距离?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平定代地的叛乱。将八岁的刘恒封为代王,都于晋阳。代王也不是一个高级别的诸侯王,刘邦也并不十分喜欢他,一个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儿子会真心的喜欢他吗?

刘邦不喜欢刘恒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刘恒的母亲薄姬是秦末诸侯魏豹的妾,楚汉战争初期魏豹被刘邦击败,薄姬成了刘邦的宠姬,过了没多久刘邦就对她失去了兴趣。

在以后的日子里,刘恒与母亲相依为命,从不惹是生非,给大臣们留下了温柔敦厚的印象,他的封地远离政治中心,因此也幸运地避开了吕后的迫害。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自古如此。

一个八岁就离开了自己父亲的人,他对自己的父亲有多少真感情在里面,何况那个人对自己的母亲也不好。换做现代人来说也是一样的,父母亲感情不好经常争吵,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对父亲或母亲都有一些怨恨的,我开篇说的爱恨交加就是这个道理。


陌上青花104516703


从刘恒死后另葬,以及特别孝顺母亲这两件事来看,汉文帝对刘邦怀有很深的怨恨,他应该从幼年就开始怨恨父亲,一直到终身,他不会因为后来当了皇帝而真心感激刘邦,他当皇帝和刘邦没有任何关系!刘邦决不会让他当皇帝,给了他个代王也是三等王,他和他母亲从未离开过山西,刘邦也就是路过魏国时因为缺女人,临时借来的魏王的妾而已,因为一夜情而偶然怀孕,至此后再无相见,所以他母子和刘邦的父子情和夫妻情几乎为零。

汉文帝极其孝母,他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全给了母亲,从小到大,直到当了皇帝,反而变的更加孝顺了,据载他每天都要去问侯母亲,总是亲自端汤送水,如果母亲病了更是整日不离左右,有这样的儿子!这样浓郁的爱!还有什么病不能战胜的呢?汉文帝尤其是在别人面前显示他对母亲的孝顺,除了治理国家的需要以外,也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刘邦的不满。

这种事给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你作为一个父亲,养了我而不管我,娶了我的母亲而看不起她,什么也不给她,你算什么父亲?算什么丈夫?记恨是肯定的!而且他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能当皇帝,轮谁都轮不到他,虽然他的能力,应该是最出色的,可一直扔在晋阳,既使有本事也显不出来呀!四十岁以前,他母子就一直呆在那儿,谁也不去理他,任何国家的事也不要他管,你只管领你代王的爵禄就可以了。

但是人恰恰在这样的逆境中才有利于成长,刘恒在漫长的四十多年中,在压抑和不满中进行痛苦的思考,这会让他明白很多世理,他的才能应该是这么来的,深沉持重,艰韧顽强,周密布置,谨慎出击,以德服人是他的特点,比较封闭和自守,他的那几个哥哥和弟弟为了担心他和他们争夺帝位,一直严密监视他,他的周围都是监视他的人,反而让他觉得自己也是有机会的,所以他还是有所准备的。

汉文帝在自己称帝后对待刘氏诸王及皇族方面显得有些薄情寡义,那些欺负过他的皇子国戚们纷纷都死的死,亡的亡,而对于母家的外戚则纷纷重用,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对刘邦的不满。


用户5861741武占忠



“薄姬,明日你就带着代王刘恒去代国吧!”公元前195年初秋的一个夜晚, 一代枭雄刘邦驾鹤西去,他的几个老婆和一众儿子们披麻戴孝,齐刷刷跪在灵堂前面冰冷的地板上,给自己的丈夫和老爹守灵。灵堂里的气氛低沉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来。这里没有哭声,也没有香火的味道,只有每个人紧张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此时此刻,这群孤儿寡母的心中似乎并没有对死者表现出多么大的哀悼和痛苦,每个人的心里都紧张的盘算着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沉寂的气氛中,大老婆吕雉主持了一个灵前会议,作为皇后她实际上此刻已经成为大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确保儿子刘盈这个少年天子的帝位不被其它兄弟们构成威胁时,她在老公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些已经有威胁或者潜在威胁的妃子们和儿子们进行打压,以巩固儿子的帝位。吕雉冷艳看着眼前的这群穿披麻戴孝的女人和孩子们,突然对着薄姬和代王刘恒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听到吕雉皇后的安排,薄姬紧张的心情终于有了片刻的平静,鞋子总算落地了。她我自己的儿子刘恒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

薄姬和儿子刘恒对于眼前这个躺在棺材里的刘邦来说,印象是非常模糊的,他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没见到她们母子二人了,他对她们娘两也一点印象都没有。而刘邦对于薄姬母子来说,更是形同陌路,没有丝毫的感情可言。有时候面对后宫的纷争,当自己和儿子的命运面临危险时,薄姬甚至在心里充满了对刘邦的各种仇恨,只是因为这个男人是皇上,所以她才压制住自己的不满。刘邦带给她的除了儿子刘恒,别的什么都没有。他四处征战,走到哪里都会有女人,所以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是什么。尤其在儿子刘恒出生以后,刘邦根本没有尽过父亲的责任,对儿子的生死、成长不管不问,似乎这世界上没有这个孩子一样。

命运总喜欢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捉弄人。公元前203年,刘邦在河南宫成皋台上观景,左右抱着两个美女,一个是管夫人,一个是赵子儿,他们三个人一边打情骂俏,一边聊着闲话。两位美女谈论起他们的闺蜜薄姬,不断称赞薄姬的美貌,哀叹薄姬的命运。刘邦问明原因,也对薄姬颇为怜悯,于是就起了想见之心,命人把薄姬招来一看,果然貌美如花、俊俏迷人。刘邦心情愉悦,当天晚上就把薄姬留在自己的寝宫翻云覆雨了一夜。第二天中午,薄姬醒来告诉刘邦:“昨晚我梦见有一条巨大的苍龙盘旋在我肚子上。”也不知这话是真是假,刘邦听完就哈哈大笑。此刻有一位风韵犹存、柔情似水的美女陪在床榻之上,刘邦兴致高涨,宁愿相信这话是真的。他对薄姬说:“这是很显贵的事情,我来为你促成这件好事。”于是两个人接着又整夜的鱼水之欢,刘邦大汗淋漓,却乐此不疲。不久,薄姬果然怀孕了。有过了十个月,顺利诞下儿子刘恒。

公元前196年,八岁的刘恒被父皇刘邦封为代王。从刘恒出生到八岁封王,他和母亲几乎再也没有见过父皇刘邦。人们常说,虽好的感情就是长久的陪伴,但生在帝王之家的刘恒,从生下来嗷嗷待哺的婴儿到牵着母亲的手开始学走路,从一年一度过生日的晚宴到因病发烧躺在病榻上的痛苦,凡此种种,他根本看不到父亲刘邦的身影,更别想得到父亲的怀抱和抚爱了,他丝毫感受不到自己的父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刘恒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没有父爱的家庭里。

公元前195年的初秋的某个早晨,刘恒在母亲薄姬、舅舅薄昭及几个家臣的陪同下,启程前往代国,开始了长达15年代王生活。在刘邦所有儿子的封国里,代国的地盘是最小的一个,而且地处西北,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还时常面临着草原匈奴民族的侵扰和掠夺。这对于刚刚九岁多就到代国生活的代王刘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看着别的哥哥弟弟们的封国不但面积大,而且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人民富足,这让刘恒内心的落差有点大。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自己在父亲刘邦和皇后吕雉心目里的地位,但以当时大汉朝廷的现状,身为代王刘恒又能怎么样呢?他和他的母亲薄姬只能低声下气、提心吊胆的生活在遥远的代国,不显山不漏水的像个平凡人一样经历着四季轮回、日升日落。

到大代国不久,刘恒就听到哥哥刘如意被吕太后杀死的消息后,而刘如意的母亲戚姬死的更是让人心惊肉跳,她先是被吕雉挖去双眼,接着又被砍断四肢做成“人彘”,汉代著名的舞蹈家、一代音乐才女戚姬就这样被吕雉残忍的杀死。刘恒和母亲薄姬反倒觉得代国距离长安遥远,远离是非之地,倒是一件因祸得福的好事。哥哥刘如意和戚姬娘娘的死,在代王刘恒心目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他对残酷的宫廷斗争身心疲惫,深感帝王之家充满杀戮,是一个没有感情和温暖的家庭。在荒僻的代国,刘恒和母亲薄姬相依为命,朝昔相伴。薄姬为人善心宽厚,母仪天下,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极为同情。刘恒也深受母亲影响,常常以同情之心善待百姓,想法设法减轻百姓徭役赋税。母亲两在代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一晃就是十五年的光阴,刘恒也从一个九岁的孩童成长为一个稳重儒雅的青年才俊。

公元前180年,准备一辈子扎根西部边陲的刘恒却引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哥哥汉惠帝刘盈做了7年皇帝之后就撒手人寰,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朝臣们把刘恒接到长安,让他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四代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文帝。刘盈生长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争霸天下,一家人被乱军冲破,刘盈和姐姐鲁元公主恰巧碰到父亲刘邦逃跑的马车,于是姐弟两幸运坐上父亲的马车一同逃走,本以为从此就能远离危险。结果,项羽的追兵一到,刘邦就急忙用脚把年幼的姐弟两踹下马车,根本不管儿女的死活。驾车的夏侯婴看不下去,就下车重新把姐弟两抱上马车,结果跑不多远,姐弟两又被父亲踹下马车,夏侯婴又再次下车,把姐弟两抱上马车。要不是夏侯婴坚持,估计姐弟两早就死在乱军之中。这件事给刘盈留下很深阴影,父亲在危险面临时只顾自己逃命,却对儿女残忍抛弃的做法,在刘盈往后的岁月里留下了无尽的悲伤,每次想起父亲的无情无义,他就心有余悸,也让他对父亲的形象大打折扣。后来,母亲吕雉对弟弟刘如意和戚姬娘娘的所作所为又摧残着他的心智。刘盈的死与其说自己因病而死,倒不如说是被刘邦和吕雉的残酷无情折磨而死。

做了大汉皇帝的汉文帝刘恒,在皇帝的宝座上一坐就是23年,以47岁的壮年之身匆匆离去。在他执政的23年里,大汉王朝才慢慢走上轨道,少了杀戮,多了温暖,老百姓在安宁的环境里,生活条件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过长期征战的华夏大地才有了政通人和、气象万千的新面貌。刘邦给不了刘恒的父爱,从小缺少父爱,对父亲没有感情的刘恒,却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天下百姓。


大秦之歌



月夜箫声414


恨吗?

汉文帝刘恒会恨刘邦吗?这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问的,在古代是没有人这么问的。因为这就是生在帝王家必经历的事情,只是刘恒经历的算年纪比较小的一批。他们从小的教育和如今的讲究亲子教育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古人的行为,那么只会得到错误的结论,那就是“恨”!而若是以当时的观念来分析,刘恒根本就不会恨。


以羞先帝之遗徳

在汉文帝刘恒的遗诏中,有“以羞先帝之遗徳”这句话。这句话再结合上下文来说,意思是说刘恒羞愧自己没有继承刘邦的优良基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加上古代的观念,就更加证明,刘恒对刘邦只有尊敬,没有恨。


其实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想一下,若是刘恒恨刘邦,那么绝对对刘邦定下的各种规矩不说做大修改,至少修改是必然的,因为恨就会气愤,气愤就会懵闭头脑,就是做出错误的举动。但是纵观刘恒一生,使得汉朝的国力更加鼎盛,汉朝的政权更加稳定了。所以无论从古代的观念还是加以反推,都是说明刘恒不恨刘邦。


淡看天上月


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史料中记载来看,他也没有恨刘邦的理由,不过最多也不会有太多的父子感情,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只不过偶尔被刘邦临幸,最后怀孕生下后来的汉文帝,之后只不过作为普通的妃嫔纳入后宫,但也很少见到刘邦,她的儿子也有幸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她也跟她的儿子回到封地过着安稳的日子,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元老重臣周勃,陈平等发动诛吕军事政变,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于是就选择无权无势,实力比较小的汉文帝登基做皇帝。


我觉得我认为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汉文帝刘恒有什么原因会记恨自己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呢?难道是因为自己被封在边陲苦寒之地的代地,难道是因为母亲薄姬不受刘邦的恩宠,我看这些都不会成为刘恒怨恨刘邦的原因。


既然心中无怨,则恨就无从谈起了。做为薄姬的儿子,刘恒和母亲一样,并不得到刘邦的重视,在刘邦的几个儿子里的存在感颇低。以至于功臣集团剿灭“诸吕之乱”后讨论继位问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并不是刘邦在世的儿子里这个年龄最大的代王刘恒,而是首先想到了刘邦的孙子实力雄厚胆识过人的齐王刘襄,认为刘襄不适合后想到了勇力过人的淮南王刘长,最后才想到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

少了关注就少了是非,薄姬低调能忍、不妒不争的性格深深的影响了刘恒,也造就了刘恒仁者爱人的仁君之资。西汉初年国力衰微,面对内外交迫的压力,“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是最为合适的。刘恒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男人,他的前面是刘邦打下的江山,吕雉奠定的基础,薄姬赋予的沉稳,苍生给予的勇气。


在得不到父亲刘邦的重视时,刘恒选择了安守本分,做了个称职的代王,代地在他的治理下外据匈奴无患,内治百姓无怨。当命运选择了他的时候,他也没有犹豫和逃避,直面平定“诸吕之乱”后的烂摊子,收拾旧河山稳定朝局,用恩威并用、外宽内强的办法将权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

没有吕雉的刚毅,没有刘邦的老辣,但有刘恒有自己的信念和办法,同样有忠于自己的一干人马。这个时候他对于父亲刘邦不仅不会有怨恨,反而会感激正是刘邦的决定,才让自己在代地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有什么好恨的呢?他本来就是个庶出,庶出没地位这个道理他自己也肯定认,不然他怎么立自己的嫡长子刘启作为继承人而不是一个庶出的?

他要恨就恨自己,自己怎么就不是嫡出的呢?连他妈他都没法恨,因为刘汉讲究孝道,他怎么可能恨自己的妈薄太后?

再说了,要不是刘邦把他弄到代地这么个胡汉杂处的边境,他搞不好就死在吕后手里了。要不是他自身势力弱母家又弱,造反夺权的功臣周勃、陈平等人也不会迎他做皇帝。

感谢都来不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