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此雄才大略,為何牌位卻差點兒被扔出太廟?

TseHowy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王爺身份造反成功的皇帝,可以說是一位傳奇的皇帝。他在位期間遷四處征戰,痛擊蒙古;還支持鄭和下西洋,促使中國文化傳播和交流;並且修建紫禁城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就是這麼一位厲害的皇帝,在一百多年後他的牌位差點被移出太廟,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繼位,他本來只是藩王的兒子,但由於明武宗正德皇帝無子嗣,而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煒也早夭,那麼皇位繼承人就要往上推一輩再找。武宗父親孝宗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子嗣,只有四弟朱祐杬有兩子,朱祐杬長子朱厚熙已死,只有次子朱厚熜在世,所以皇位自然落到了朱厚熜的頭上,也就是嘉靖帝。這運氣也太好了。

嘉靖帝作為藩王之子入繼大統,按道理應該處處小心謹慎,和善的對待擁立的大臣。但是嘉靖皇帝一上位就變了,非要追封生父為皇帝,並把父親的排位放進太廟。但是嘉靖帝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繼位的,應該認武宗的生父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而嘉靖只能稱他的生父朱祐杬為皇叔,但是嘉靖帝這哪能幹呢,於是便引發了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朝中眾多大臣都給嘉靖帝上奏摺說他把生父興獻王的牌位放進太廟是有違天倫綱常的,但是嘉靖帝絲毫不理會這些奏摺,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嘉靖皇帝與群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張璁以明武宗遺詔為利器,打破了楊廷和一手操縱的廷議,他合理解讀了明武宗遺詔的邏輯和內容,堅決維護嘉靖帝與興獻王的父子關係,挫敗了楊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顧嘉靖帝繼位的實情而強迫嘉靖帝依照漢宋舊例改換父母的圖謀。

嘉靖帝先是追尊興獻王為興獻帝后,又加封為獻皇帝。嘉靖十七年,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雖然興獻帝的牌位進了太廟,但是要把哪位先帝的牌位移出太廟又成了一大難題。天子的太廟裡只能放七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的牌位不能動外,其餘的就要遵循“親盡則祧”的原則,把離現任皇帝關係最疏遠的先帝牌位移出太廟。

但是當時太廟裡離嘉靖皇帝關係最遠的是明太宗朱棣,可朱棣的牌位不能動啊,沒有朱棣那皇位就是朱允炆一支的了,根本輪不到嘉靖做皇帝。為了使朱棣的牌位不移出太廟,眾位大臣就從朱棣的廟號上動手了,由於開國皇帝一般廟號都是“祖”,稱“祖”的皇帝牌位是不能移出太廟的。嘉靖帝便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成成祖,牌位百世不遷。這才有了我們後來所稱的明成祖朱棣,這待遇連唐太宗李世民都沒有。

這樣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都動不了,那麼只能把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移出太廟,這就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了。明仁宗牌位移出太廟後,嘉靖生父興獻帝的牌位順利進入太廟,嘉靖帝得以如願以償。


風塵講歷史


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十分有名的朝代,它有一個特徵比其他朝代更加明顯,那就是它有更多成就顯著的君主。

雖然賢明的君主每個朝代都有,但是明朝尤其多。說幾位比較有名的,如它的第一位君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興修利民工程,使經濟水平慢慢恢復,也讓國家富裕起來。

明成祖朱棣,對內改革政治部門,提高辦公效率;對外親征蒙古,擴大了明的版圖,並且加強和外國的聯繫,使手下臣子多次出使西洋。


朱棣在位期間還主持編訂了一部奇書《永樂大典》,這本書包括許多內容,將當時許多書的精華集中到了一起,被西方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書。

還有之後的明孝宗、明世宗,都是很有作為的君主,哪怕是最後一位君主思宗,也是一個勤奮有為的君主。

以上所說只是明朝賢明君主的一部分,出於扣題考慮,在此不再過多贅述,這次主要提及的是明成祖朱棣。

通過剛才敘述他的主要事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君主,後世大臣對他評價都很高。

但是在他死後幾十年,他的牌位居然差一點被移出太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繼續挖掘真相。


後世臣子對他的成績都很認可,為何他還會面臨牌位都保不住的局面?

一些對這段歷史不怎麼了解的朋友一般都認為是朱棣死後出現了一個暴君,對祖輩的牌位不敬,最終才造成朱棣牌位差點被扔出太廟的。

但事實卻比這種情況更復雜。

公元1521年,明武宗駕崩,但他沒有兒子,兄弟又早逝,因此最後決定把皇位傳給他的堂弟,也就是後來的嘉靖。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劇照

不過要說這位能做上皇帝,那也是極大的運氣了。他父親幾個兄弟都無後,而他本來有個哥哥但也早逝,所以機會才給了他。

本來就是因為無人可選才被推上這個位置,當了皇上以後你就先當一陣孫子唄,先把那些權臣麻痺了再幹想幹的事也不遲啊。可這位皇上不一般,他剛上位就要搞事情,他要把他的生父興獻王追封為帝。

此話一出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都上書表示反對,理由是這不合規矩。而且他越是堅持,下面這些人越是反對。(有人認為嘉靖此舉是間接清除楊廷和等一派獨大的老臣)

就這樣,這個事持續了三年時間,最後還是讓他“得逞”了。將他生父追封睿宗,並把仁宗的牌位請出太廟,將睿宗的放進去。

因為太廟只有七個位置,而此時已滿。並且之前本來是打算把朱棣的位置清出來的,但是大臣們都認為不可行,因為這位君主的成就和影響都太大,所以只能作罷。

嘉靖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為何這一件事卻遲遲無法定奪?

這並不能全怪他,原因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扶持他當皇帝的是太后和內閣首輔,因此他當上皇帝后一直受制於這兩方勢力,尤其是內閣的楊廷和。

其次,像他這樣繼位的皇帝是有先例的,而且規矩就是要認前一位皇帝朱厚照的父親為皇考,你不接受也是這個樣子。在那個時代,禮制就是可以逼得你連親爹都不能認。

再說回具體情況,嘉靖上位以後還是有一群的大臣支持他的。也正是這些大臣分成了另一派站到了首輔楊廷和的對面,尤其是張璁,最後嘉靖能得償所願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儘管身後有一眾臣子支持,但是奈何這件事本來就不合規矩,且楊廷和背後也有很多固執的大臣堅持己見,甚至被杖責都不改變。

這些大臣如此堅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根據當時的舊制,太廟只能供七個牌位。如果按嘉靖這麼做,那就要移出一位,規矩是按親疏關係來算最遠的那個。

而這麼算被移出的就是朱棣。前面說過,因為朱棣名聲太響、成就太多,把他移出來自然眾臣都不同意。

從這件事能看出一個什麼樣的嚴重問題?

儘管過程很麻煩,但是最終在1524年這件事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失敗告終,這次鬥爭結束的標誌就是皇上欽定大禮。

不過這件事反映出來的深層問題比表面上的更激烈,這場爭論實際是明中期爭奪首輔權利的鬥爭。

因此嘉靖這次勝利,不僅僅是達到了個人目的,還增強了自己手中的權力。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這些應該才是這件事的結果中最重要的。



小小嬴政


事情的導火索就是,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父親排位太廟供奉的“大禮儀之爭”。元朝末年淮右猛虎朱元璋,一統天下定都南京,國號大明。因太子朱標早亡,朱元璋把帝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建文帝倉促削藩引發了當時燕王的不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南下,攻佔南京,加冕稱帝是為明成祖(當時叫太宗,改成祖就是怕嘉靖皇帝把朱棣的排位清除太廟)。成祖作為皇帝成績非凡:一、多次親征蒙古、北逐大漠,擴張明朝疆土。二、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七下大洋,宣傳大明的文治武功,比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早了多少年。三、修著《永樂大典》,對我國的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經典。可以說無論文治武功都在明朝皇帝前列。

一百多年後,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大臣們《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原則,令14歲的朱厚熜承襲興王爵位,宣佈明武宗堂弟興王朱厚熜為新任皇帝,這就是嘉靖皇帝。

這下可好,上來就要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考並進太廟,尊自己的母親為太后。這一下炸鍋了,君臣之間爆發了長時間的爭吵,大臣不服,還被嘉靖皇帝打了板子,造成了“流血事件”。因為歷代王朝基本都有“天子七廟”的規定,就是天子的太廟裡只能放七位皇帝,如今太廟裡已經滿員了,嘉靖皇帝如果想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去,就得從中間踢出一個。老大太祖朱元璋不能拿出來吧,剩下的六個按照學血緣親疏最遠的就得說是朱棣了,這下大臣們可不幹了,因為朱棣文治武功都非常厲害,堪稱明君,大臣們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還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嘉靖皇帝和大臣各退了一步,把第三個皇帝朱高熾請出了太廟,這既是赫赫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歷史縱橫帝


這事是嘉靖乾的,我們都知道嘉靖的前任是及其荒唐的明武宗,明武宗無子也沒有親的兄弟姐妹,所以武宗死後,只能讓他的堂弟做皇帝,這位堂弟就是嘉靖帝。

按照禮儀來說,嘉靖帝應該稱明武宗的爸爸為親生父親,但嘉靖帝老爸是才是嘉靖的父親,但大臣們不同意,嘉靖就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成為自己的親生父親。也就是皇考,可以共享太廟。

但太廟只供7個牌位,嘉靖必須扔一個皇帝的牌位出去,扔誰那?朱棣的皇位來位不正,就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去了。


史娛善終


嘉靖那次?排位不夠了,從前往後扔罷了,開國朱元璋不能動,有排位的第二不就是朱棣了麼?沒什麼稀奇!


琅琊杜氏


其實他最想移武宗和武宗他爹,可惜不行……


國風6888


可能是因為皇位不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