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的问题其实和乾隆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乾隆的性格是什么?虚荣!极度的虚荣!不然也不会弄出个所谓的十全老人的标签贴在宽脑门上,到处晃悠!

而且他特别的崇拜自己的爷爷康熙,处处拿康熙的事和自己比,非要比出个高下来,不然也不会搞出在位六十年后就退出龙窝,当太上皇的事。

说道这里也许有人就要反驳了:“老梁人家康熙坐天下六十一年,乾隆大老爷为了避嫌只做了六十年,你这说差了吧!”

老梁真没有冤枉他,他在这种事上能斤斤计较,就已经表现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就充分说明就是要和自己的爷爷比个高下。不然也不会在太上皇的位置上硬生生的又撑了三年零四个月,而在这个期间,继位的嘉庆更像乖小孩一样,天天聆听老爹的教诲。乾隆真要是有那个避嫌的心里,这手中的权利也不会赚到死为止。

好了这事咱也不往下细说,接着题主的问题说。

大家伙都知道,康熙在位行使的是所谓的仁政,用咱普通话讲,就是官员犯了错,大错小罚,小错不罚口头批评的策略,当然严重的错误他还是会弄死你,弄的满清那叫个腐败啊!不然八旗大老爷也不会从他手里就开始烂了。

那么这龙窝到了雍正的手里,为了纠正康熙的仁政给满清带来的严重腐败问题,雍正使用的是严政,简单的说,你做为一个官员敢向国库借一两银子,不好意思你就是把家底卖了,也得还上。你敢碰国家瓷,雍正绝对认为你在这个世界上是活腻味了,想到阎王老爷哪里走一遭,很方便的就给你送过去了。

其实康熙之所以能将龙窝传给雍正,最为看重的一点就是雍正的勤勉和苛刻的性格,让他来将整个满清因为仁政而有些脱离轨道的大车,往正道上赶赶。

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雍正熬不过岁月的摧残,十三年的光景好不容易将满清的国库充盈了起来,老百姓兜里能有个三瓜俩枣的时候,就这么去了,匆忙中就挑了败家子乾隆继承了龙窝。

而乾隆这人前边咱也说了,就是个沽名钓誉学康熙的人。既然康熙实行的仁政,那作为孙子的乾隆咱也不能落在后边呗!所以他早就动了,给他那些个叔叔搞平反的心思。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他仁的理念。

但刚刚继位的乾隆,这小心思只能放肚子里,毕竟他的权利是来自于他的老爸,不能老爸一死,自己就去揭老爸的底,这叫不孝。而且刚继位地位不稳,扣上不孝的帽子对于他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这事一直放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才被提出来。

那说道这里,就有人要说了,这个时候他乾隆就不怕别人提他不孝吗?还真不怕,因为时间的关系那些个支持雍正的老人们早坚持不住走的干干净净,而仇恨这东西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那些个因为雍正的严政得罪了不老少的满清贵族和宗室们,刚刚好是乾隆对宗室实现仁政的一个突破口。

能和自己的崇拜者一较高下,从而得偿所愿这是乾隆求之不得的,而那个早被人遗忘了的孝,被乾隆丢到了爪哇岛上遛弯去了。

所以八阿哥的平反是顺理成章的实行了。

这么说吧,雍正给儿子留了一个政治通达,财富盈余的满清,而乾隆因为学习康熙的仁政丢给自己儿子一个满是窟窿眼的满清,空虚的国库外加一个白莲教到处搞破坏的龙窝。

也就是说满清的活都让雍正一个人做了,满清的福都让乾隆一个人糟蹋了,后来上来的人都是庸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满清一步步走向衰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带你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乾隆帝名为爱新觉罗·弘历,满族人,在他25岁的时候登基,在位长达六十余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乾隆帝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第四个儿子,初期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弘历禅位于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

后来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乾隆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而且年寿最高的皇帝。那么乾隆帝为何在四十三年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在圣旨中乾隆帝是这样写的”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 乾隆帝其实对于皇叔这件事情,深感有愧,毕竟其皇叔的后代还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后来乾隆帝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并且让他们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

其实每位皇帝在继位之后都会先整治一下朝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在帝王世家,每位皇帝的皇位得以继承也是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的,不过后来乾隆帝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不仅仅是为了他的叔叔胤禩平反,很多在雍正时期被诬陷的人以及宗室都被乾隆平了反。

这个时候乾隆这么做应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应该是学习他的祖父康熙的从政原则,为人宽大为怀,这也许也和乾隆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关系。乾隆也想当一个伟大的皇帝,学习唐朝时期唐太宗的宽厚,开明,自己也想要创建一个贞观盛世。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了,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因为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这种举动不仅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替八阿哥平反呢?难道他就不怕背上一个不孝子孙的罪名吗?当然乾隆帝有他自己的办法。

如果乾隆帝他直接替八阿哥他们等人平反的话就会打康熙的脸,因为这就直接说明了康熙是错的,所以,这其中如何处理就显得很重要,乾隆要在拉拢人心的同时,也不能说康熙是错的。

那么这要怎么做才好呢?身为皇帝的乾隆不愧是德才皆备,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下了一道圣旨,在这道圣旨里,他先表示了康熙对于胤禩与胤禟处理方式的赞同,继而又说他们俩也并没有犯太大的罪,可以宽容一点,还说康熙在晚年的时候也是觉得处理的不合适。

接着,他又表示自己已经在位几十年了,如果他不替他们平反的话就更没有人敢了,就这样,乾隆找了一个完美的理由替他们平了反,还维护了康熙的脸面,同时也给他拉拢到了人心。

不过,平心而论,在乾隆处理这件事上,我觉得是值得称赞的。乾隆这样做,也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使宗室兄弟之间多了一丝温情。


无笔史官


乾隆不仅为胤禩平反,还恢复了所有遭到雍正严惩的皇叔们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说,乾隆这样做是否定雍正的决策,是大不孝行为,其实乾隆这样做,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乾隆继位)

说起来,清朝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接手的时候,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问题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几朝皇权交接都要顺利。

乾隆在年少时与康熙有过一年的交集,可以说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让他深受影响。

乾隆继位之前,由于得到雍正的保护,没有发生与前朝大臣互通往来的问题,因此在他继位后,没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遗诏,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

乾隆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对雍正的铁腕政权进行了一些反思,并整改了一些严厉的政策。

乾隆的举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护,据清人袁枚记载,乾隆元年,乾隆每下达一个诏令,都会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欢呼,甚至在民间将乾隆比作尧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也想做好爱新觉罗家的当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还要得到宗族的支持,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更加稳固。因此,他本着“亲亲睦族”的态度,为曾经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并解除圈禁,恢复了他们的爵位,部分人甚至还恢复了官职。

此举不光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过皇叔允禩和允禟两人却迟迟没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谕旨恢复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并入宗籍。

乾隆为何要拖这么久才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实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来想一并翻案,但是新帝继位,便不断地推翻先帝的决策,是极为不孝的行为。

(胤禩)

胤禩与胤禟当初和雍正争储时,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两个人,雍正恨他们恨到无以复加,不仅削除了他们的爵位和宗籍,还给他们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猪和狗的意思),最后将他们永久圈禁在高墙之内。

如果乾隆在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决策,那就相当于是当着天下人打雍正的脸,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虑怎么找一个借口既能维护雍正的颜面,又能为允禩和允禟两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辈也死得差不多了,历史伤痕也渐渐愈合。

乾隆适时地下了一道谕旨,先是说胤禩与胤禟就“心术而论”,“觊觎窥窃,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怨尤诽谤,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处理二人是正确的。

(雍正剧照)

然后又说胤禩与胤禟“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最后乾隆说:“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因此他为胤禩与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一并收入宗籍。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不过,凭心而论,乾隆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间心狠手辣有之,尔虞我诈有之,唯独缺少一丝温情,乾隆这样做也是为爱新觉罗后世做出了表率。


张生全精彩历史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的这个时间点,确实选得比较有意思,乾隆与雍正一样,对十四阿哥和十阿哥,八阿哥和九阿哥也是分别对待,雍正是将十四阿哥和十阿哥进行圈禁 ,而将八阿哥和九阿哥分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削宗籍,圈禁不久后就死掉。

民间很多传闻说八阿哥与九阿哥是被雍正毒死的,十四阿哥和十阿哥,在乾隆继位之后,就将他们释放,并且都封为奉恩辅国公,而对于九阿哥和八阿哥却要等到乾隆四十三年。

那为什么雍正会对十阿哥和十四阿哥的处罚没那么重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们的地位比较特殊,十阿哥的母亲温贵妃是孝昭仁皇后(康熙的第二任皇后)的妹妹,是遏必隆的外孙。

而十四阿哥,更不用说了,是雍正的亲弟弟,他们的母亲都是德妃乌雅氏,即使雍正在怎么恨这两个人,也得顾忌到两个人的地位,只能将他们圈禁即可。

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只是被夺爵,但毕竟没有被削籍,而八阿哥和九阿哥,那是被改成难听的名字,并且削籍的。

康乾盛世,一共是三个皇帝,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而我们看这三个皇帝,会发现康熙和乾隆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接近,而雍正就明显与这两个皇帝不一样了,就是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急躁一些。

乾隆当然明白,雍正为什么要那样对待自己的兄弟,而雍正之前那样对待八阿哥和九阿哥,乾隆要是一继位就恢复他们的原名和宗籍,那么显然,对雍正就显得比较不敬和不孝了。

但是这个事情过了差不多五十年过去之后,乾隆有说过,雍正其实后来也对自己对八阿哥和九阿哥比较苛刻,还是有一些悔意的,乾隆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丝毫影响,还能弥补雍正的一些遗憾,另外显示自己宽容仁慈之心,何乐而不为。


历史简单说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虽然封建制度下的社会是“家天下”,但并不是一味的嫡长子继承制。慢慢的演化到清朝,皇家早已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了。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三代,没有一个是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

了解清朝的人都清楚,清朝和以前设立皇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为总有一些“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人不适合做皇帝,为了政权能千秋万代,只能另选他人。特别是到雍正年间,胤禛设置了一个立储君的方法——密匣立储。

我们的故事就得从这儿说起。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四阿哥。“一入宫门深似海”,得到皇位的四阿哥深知这个道理。正如我们在电视剧《宫》里面所见,当年有实力和他一起争夺皇位的主要有: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其实《宫》、《步步惊心》等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的还原了当时历史情况。大阿哥总是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储君位置,利用了一下非常手段,被两立两废。从历史记载的来看,继位的确是非四阿哥胤禛莫属。


为何如此?因为胤禛从小极为成熟(可能是受父亲和老师顾八代的影响),感觉城府很深,处事不惊还圆滑。在其他皇子为储君之位争得不可开交,勾心斗角时,他不争不问,与各皇子保持和睦,不站队。当时可号称“最大的闲人”。这一切全都纳入康熙帝眼底。

不仅如此,胤禛还随父皇南征北战,见过不少世面,立下不少功劳,是一个能成事之人。最终,于1722年11月13号(康熙61年)即位,改年号“雍正”。为了巩固政权,消除异己,他降难于胤禵、胤禩等人。

以干扰国家正常次序为由,将八阿哥胤禩圈禁,贬为庶人,改名为“阿其那”(满语意为案板上的鱼),九阿哥胤禟改名为“塞斯黑”(满语意为讨人厌)。其他异党圈禁的圈禁,降级的降级,都没有实权。


得到皇位的胤禛深知兄弟间争夺皇位的厉害之处,所以他对立储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就是将未来继承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放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的暗格中。皇帝驾崩后才能打开谕旨看继位的人是谁。

1936年弘历继位,年号“乾隆”。由于父亲已巩固好了政权,社会已经安定平稳,这也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所以乾隆上台后,各种事情都很好上手,也没有什么战事,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治国。这可能也是他是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的原因吧。

弘历皇帝一改之前父皇严苛的执政作风,以宽厚、仁爱和仁慈为执政理念。他把精力放在前朝弊政上,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很大程度上的缓和了皇家内部关系和矛盾。他释放了被雍正圈禁的十四叔胤禵,并恢复其地位;还有八叔胤禩。


如果这么做,就不觉得父亲雍正错了是假的,只不过主要原因不是错不错的问题,只是每个君主的执政理念有所不同。就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说的一样,每个人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以后,就想要实现更高层的需求。

乾隆皇帝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国泰民安的社会下,他也想做更多的事情,获得别人更大的认可,流芳百世谁不想呢?为了不忤逆雍正帝,他在乾隆43年替八叔翻了案,赢得朝中大臣的称赞。不止是八叔的案子,还有年羹尧等人的。如此宅心仁厚的君主怎能不叫臣子们臣服呢!


史之策



说到乾隆平反,这人可就不止胤禩和胤禟了,乾隆还恢复了其他遭到雍正严惩的人的爵位和宗籍,只是胤禩和胤禟太出名了。人们只记得这两人。


说到乾隆给这些旧人们平反,其实也有历史背景的,我们都知道乾隆的即位可以堪称最顺利的一位,挡在面前的拦路虎都不用自己的出面解决,全部由自己的父亲一一除掉,更为霸气的是,自己的父亲在除掉这些拦路虎时,原因非常直接:为弘历的登基扫清障碍。由此可见,乾隆的上位,可谓一帆风顺。

我们都知道乾隆一直想做一个明君,也知道他的学习对象不是父亲雍正,而是自己的爷爷康熙,乾隆曾不止一次的公开表明自己对爷爷康熙的尊敬,并决定效仿爷爷康熙来治理国家。所以,当乾隆上位之后,与雍正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乾隆更改了一些雍正时期的政策,更改的宗旨就是将严厉改为柔和。因为乾隆想做一个仁爱的明君,而不是想做像雍正那样的苛刻皇帝。


乾隆的明君可不仅仅是体现在百姓中间,他还希望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皇室宗亲的支持,因为只有得到了皇室宗亲的支持,自己的皇位才会越来越坚固,为其,乾隆对皇室宗亲做出了一系列的举动,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则是对曾经的“八爷党”成员的翻案。


乾隆的第一步则是对还在世的胤俄和胤禵进行翻案,解除圈禁,恢复爵位,恢复其的自由。但乾隆深知,恢复胤俄和胤禵是远远不顾的,想要得到皇室宗亲们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有两人,准确的说是一人,虽说这两人都已去世,这两人就是曾经的八爷胤禩和九爷胤禟,只是在当时叫阿其那,塞思黑。


从给胤禩和胤禟的翻案,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在这件事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给这两人翻案之时,已经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了,为什么乾隆要等到执政四十三年之久呢?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希望给世人一种错觉:乾隆登基久推翻先帝爷的决策,乾隆不想落下一个不孝的恶名,这与他想做一个明君是相反的。


所以,乾隆等了四十三年,在这四十三之间,乾隆可谓为其做足了准备,想足了理由。终于在四十三年的这一天,乾隆下了一道谕旨,内容大概为胤禩和胤禟对于先帝确实有大不敬。这一点,一是承认了胤禩和胤禟确实有错在先,二是肯定了先帝雍正对这两位的处置是正确的。


可接下来乾隆话锋一转说道,虽然如此,但先帝在晚年在对这两人的处置上,还是产生过悔意。没错,乾隆给这两人翻案的源头终于找到了:先帝早有悔意,我乾隆这么做,只是顺应先帝的心思,这不算不孝。因此,才有了后来乾隆的一段话:自己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非常的重要,我要是不说出来,后人恐怕更不敢说了,因为我乾隆要给他们俩翻案,不光恢复他们的名字,还要将他们及他们的子孙都收入宗籍。

瞧瞧乾隆的这番话,不仅为自己给胤禩和胤禟翻案找足了借口,更为关键的是,这借口找的,让人说不出乾隆的不好了,因为这是先帝爷的意思啊。相反,乾隆这一下子反而为自己这个明君找到了一个好的名声。


所以,乾隆给胤禩和胤禟以及其他人员翻案,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给自己做一个明君增添一个不小的砝码,当然,这件事确实为子孙后代们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榜样,所以说,乾隆还是一个有头脑的人。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说到乾隆的八叔,估计乾隆的父亲雍正都要抹眼泪,但是就是曾经一个给雍正带来巨大伤害的一个人,为什么乾隆要为他平反呢?很多人会觉得乾隆不尊重自己的父亲雍正,八阿哥胤禩可是让自己的父亲雍正吃了不少苦的,在《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中,最金典的一个桥段应该是八王逼宫,那时候的雍正被逼的感觉都快要猝死了,要不是后来十三阿哥的救阵,雍正怕是真的要被逼迫的退位。



其实除了这个,老八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表面是听雍正的,但是经常暗地里作梗,搞得雍正这个皇帝当的极其难受,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雍正这才把老八的势力慢慢削弱,最后直接剥夺了老八和老九的爵位、皇籍,贬为平民,但是曾经临驾崩前康熙就跟雍正说过,不到万不得已切记不可杀害你的兄弟,尽管后来有大臣上书处死胤禩,雍正还是没有动手,最后胤禩在宗人府的圈禁下,郁郁而死。



其实电视剧中有些情节是不真实的,比如著名的八王逼宫就是没有的,而且真正历史上的雍正在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那么弱懦,很多情节都和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有些偏差,但是雍正抄胤禩的家、剥夺爵位、皇籍,以及最后的贬为平民都是真实的,在雍正当了皇帝之后老八多次从中作梗也是真的。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当年胤禩被认为是最可能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当年九子夺嫡中最具有权威的一个皇子,但是最后没有当皇帝,自然会不服气。



而康熙也是一个疑心很重,很精明的人,恰恰是受到支持的人越多,康熙就越怀疑,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之后,很多大臣就是支持胤禩的,而康熙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后来太子第二次正式被废黜,也有很多人建议康熙立胤禩为太子,而康熙一直都是绝口不提立太子之事,其实康熙一直都在暗中观察,而实干派雍正就正好入了康熙的法眼,这才最后被康熙看中当上了皇位。



那么为什么乾隆后来要帮自己的八叔平反呢?首先古代的皇帝是权利的代表,做过的错事一般很少会出来道歉的,也不会改的。雍正在晚年的时候跟乾隆提起过说当初自己对胤禩下手太狠心了,有些许的后悔,但是自己又不好出尔反尔,所以只能由儿子乾隆来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也算是对雍正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所以就恢复了他们的名誉、皇籍所有的一切。


史中醉


康熙的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虽然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也是个很不幸的人,在夺嫡中就因为备受大臣们推举,而让康熙对他猜疑打压,雍正登基又因为嫉妒他的能力,圈禁阁爵,最后被活活折磨致死。其实胤禩得很多罪状根本就是莫须有,只不过是雍正容不下他罢了,后来乾隆登基后,相继给八爷党的八爷,九爷,十爷平反,但是他真的只是觉得雍正对同胞兄弟过于残忍才平反的吗?

其实我们单看雍正继位后对八爷党的打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的确是对八爷党恨之入骨,甚至巴不得吧这群人挫骨扬灰,给自己的同胞兄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据说是猪和狗的意思,这真的不知道打的是谁的脸,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雍正一朝推行改革,的确是让清朝逐渐变得富裕起来,但是问题是某一群人,比如八旗贵族这群人的利益却是事实上被打压的,虽然这样持久下去是有利于国家的,但是也打压了旗人氏族。

而乾隆他不像他老爸,乾隆只想做个表面明君,所以其实他除了把新疆彻底收复了,并巩固了边疆统治这一个大功之外,其他的很多举措其实都是让某一个阶层得到好处,这些得到好处的阶层有给他捧出来盛世的假象罢了,当乾隆刚登基时,统治上不稳定,于是就开始拉拢和官僚们,士绅们的关系,然后停止了雍正推行的变革,这样就断绝了本来可能使清朝更加富强的机会,但是也由此保证了上层阶级的利益。

后来乾隆的统治稳定了,于是又开始着手改善和八旗氏族的关系,于是就开始逐渐的给之前被雍正搞垮的一些人平反,很多呢就是曾经八爷党的人,其实当雍正整自己的兄弟们时,乾隆等人也很清楚,很多罪的是莫须有的,这也让雍正的风评一直不好,并且也让皇室和八旗一些宗室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嫌隙,乾隆二年乾隆放出了爱新觉罗.胤䄉可以说也是用来试探下影响的一步棋,结果这也给乾隆竖立了仁慈宽宏大量的形象。

这时乾隆才登基总要考虑雍正的脸面,也不好直接推翻太多雍正的举措,另外党政过去时间也不久,有的事情也需要时间淡化,几十年之后乾隆的执政其实该有的功绩也已经有了,很多东西也已经定型,这时候他要的就是想千古留名,就比如什么十全老人这种,这时给八爷等人平反,一个是几十年过去,已不可能有人还能翻起什么大风浪,能给自己的形象加加分,又能拨乱反正,另外也是的确纠正雍正的错误,无一害而有三利何乐而不为呢?


玄坤



这么大规模的翻案,其实背后有着深刻原因的。

乾隆43年,乾隆第三次出巡盛京,收到了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的请愿书,请求他立皇后和太子。这本来也没啥,历朝历代文官”争国本”的事多了,但触怒乾隆的一句话是“以不正之运自待”。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不拿自己当“天下之君”、合法政权。

这事放在一个汉人政权下,即便皇帝再昏庸,至少会有一帮言官站出来说话。而对于一个满清皇帝而言,这绝对是挑衅。于是一怒之下,将金从善杀了。


但是这事让乾隆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原来雍正钦定的太子永连死后,自己一直未立太子。原因很奇葩,就是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

而拿什么抗拒中原王朝“法统”的这一套?乾隆三步走。

第一步,给承诺,重申自己当初继位时的承诺,不超过康熙的在位年数;

第二步,拉拢满洲宗室,大规模翻案。这里也就是为什么连多尔衮、胤禩也被翻案的原因。

第三步,加强文字狱控制,同年年底,终于对徐述夔案进行“宣判”,这个徐述夔因为写了一首诗《一柱楼》,被认为影射。结果,将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徐怀祖戳尸,其孙徐食田论斩。失察的江苏布政使陶易、列名校对徐首发俱斩监候。已故的礼部尚书沈德潜曾为徐述夔写传,内有赞扬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的内容,乾隆帝便也命将其御赐碑仆倒,磨毁碑文,并撤出乡贤祠。


如此看来乾隆还有颇有手段的。至于八阿哥胤禩其实还是蛮可怜的,生前拿命被雍正作了把秀,死后被乾隆拿名作了把秀。


炒米视角


恩威赏罚都是帝王术,老皇帝整人立威是为了坐稳皇位,新皇帝施恩平反也是为了更好掌控龙椅。宋高宗冤杀岳飞,20年后宋孝宗给他平反。明英宗冤杀于谦,数年后明宪宗给他平反。

一个人的生前命与身后名,可以给父子两代皇帝的皇位巩固做贡献。

公元1778年是乾隆大兴翻案风的一年,除了早已得到平反的允䄉、允禵等人,他不仅在这一年给允禩、允禟平反,还给清朝立国之初的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平反,给他们恢复宗籍、爵位,重新录入玉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边疆平定,内外宾服,清王朝迎来最后的无上荣光。

“十全老人”在这一年干了很多事,比如编修《贰臣传》,编成《四库全书荟要》,浩瀚的《四库全书》也已接近完工……可见,乾隆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志得意满后,选择在人文方面发力。

乾隆编《贰臣传》来解决明朝降臣的身份定位问题,平反多尔衮、允禩等人则是要解决本朝人物的纷争,尤其是围绕皇位问题的纷争。

乾隆在如日中天之时,做这些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政治上不仅毫无风险,对内对外更能博得一份亲和感。对国家则能营造一种升平气象,他的做法无疑是在告诉国人:围绕顺治继位、雍正继位的所有纷争都已风轻云淡,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已是一片祥和!<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