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回来有没有改变?有什么业绩?

王者天下86726696


明英宗在位期间,公私分明,将野心膨胀且有拥立之功的石亨,曹吉祥处理掉,任用贤臣,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明英宗的传奇经历


明英宗的人生经历真可谓是传奇,当皇帝被蒙古族骑兵部队抓住做了俘虏还被放回到大明王朝,经过这么一折腾肯定会对自己有巨大的冲击了解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少数民族百姓生活的艰难。明英宗的经历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神相似,而且比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个倒霉皇帝可幸运多了,回归朝廷之后他的弟弟并没有禅位给他而是将他囚禁起来。明英宗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等待时机,最后由大臣和宦官联合起来让他重新执掌朝政。

懂百姓冷暖的英明君主


回到权利巅峰的位置上,没有了年轻时的任性,深知宠幸宦官的危害,再加上被囚禁期间知道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开始勤俭节约废除掉不必要的用度。将军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将明英宗朱祁镇扶上皇位之后越发居功自傲,蛮横无理,对皇帝的政令置之不理认为明英宗不会杀害有功之臣,结果朱祁镇明辨是非对违法犯罪的行为处理仍很果断三下五除二就解决掉了祸乱朝纲的罪臣。这么一路走下来,锦衣玉食经历了,人情冷暖了解了,百姓困苦知道了,明英宗一切都能看开了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能够体会到百姓的不容易之后,明英宗选贤用能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在去世的时候还废除了中国延续千年之久的殉葬制度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明英宗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有功劳的皇帝,通过他一起一落的生活知道生命的珍贵,没有什么是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情了,知道这个帝国的百姓生活多么贫困战争是多么的残酷,绝对不能让人们受到战争的伤害。


知史说史鉴史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

明英宗(1427-1464),名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第七任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英宗因为“土木堡事变”被瓦剌人俘虏。为了国家发展,于谦便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后来英宗被瓦剌人释放之后,回来被朱祁钰软禁。后来在石亨等人的鼓动下,发动“夺门之变”,又夺回了皇帝的位子,成了明朝第八任皇帝,改元天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土木堡之变”的具体过程。


英宗初次即位时,年仅九岁,当时由“三杨”和张太后辅政,国家一派欣欣向荣地发展,而且,英宗也比较励精图治。但随着“三杨”的去世,英宗慢慢地宠信宦官王振。而这时,英宗也逐渐由一个少年天子成长为热血青年,对这个国家,他准备大展拳脚,充满了一腔热血。但是,治理国家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很快,老天便给了年轻的英宗当头一棒。

正统年间,瓦剌人逐渐强大了起来,尤其瓦剌的首领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赏赐。当时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很不满,让英宗减少赏赐。也先便以这个借口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当时英宗已经二十多岁,就像上面说的,年少轻狂,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很是恼怒。于是,他为了证明自己,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便学他的祖先御驾亲征。


当时,明朝的大军主力都在外地,一时之间难以全部集结,于是便从京师附近临时抽调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这样一来,京师防务空虚,也先必定会乘虚而入(这是后话,先暂且不提),就这样,英宗带着他的大军来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他当时是这样想的,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扬眉吐气。于是,又在王振的鼓动下,大军便又开往蔚州,但是这个王振不按常理出牌,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后来,在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了明军,将明军围困在了土木堡,掐断了粮草水源。而后来,也先假装和明军议和,出军将明军一举歼灭,英宗就这样被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英宗剧照)


话说英宗被俘虏之后,瓦剌人想要利用英宗和明朝谈条件,瓦剌大军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后来,还是于谦领导北京人民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而且立朱祁钰为皇帝,就这样,瓦剌人看到明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了,又不想和明朝闹僵,就把英宗放回去了。回去之后,就被他弟弟给软禁了,后来过来几年,就是开头说的,他发动“夺门之变”,又当上了皇帝。
(英宗剧照)

他回来之后,先是杀了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于谦,而后又宠信宦官石亨、曹吉祥等。这在他一生是一个洗不去的污点。说改变还是有的,他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最令人称道的是废除了几千年来的殉葬制度。


王不二说史


明英宗是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被俘之前,曰“正统”,可惜正统折在“土木堡之变”,随后就是其在鞑靼“北狩”以及在南宫“宅男”的那些年。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重掌帝位,年号曰“天顺”,此年号的寓意颇耐人寻味。明英宗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于政治上逐渐开始成熟起来,天顺之间的政治比起正统年间要清明得多,明英宗任用李贤、王翱、彭时等贤臣,先后处理了当初发动“夺门之变”的三功臣中的两个,即石亨和曹吉祥,也干过一些合乎人情的好事,从而在评价其功时应该认识到这位皇帝有能力和善良的一面。

复辟成功后,明英宗逮捕了一大批人,诛杀了一些人,而这些人之中,最重要就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于谦之死,有复辟三功臣的怂恿,也有明英宗自己的问题在里面,总而言之,一代功臣,最终成为了复辟的牺牲品,可悲可叹。英宗此等被后人称为残害忠良的残暴行径,按当时的情势来分析,其实也有打击代宗骨干,壮大自己势力的必须。

于谦死后,边防废弛、边警不断,英宗也“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就说:“使于谦再次,当不令寇至此。”而英宗心里也确实十分后悔杀了于谦。

重新即位后的朱祁镇,虽然干了诸如诛杀于谦这等不得人心的事情,但比起正统年间则大有改善。首先就表现在勤政上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英宗逐渐成熟了起来,比如下面这段与李贤的对话。

“朕每得奏章无不亲阅,易绝者即断,有难者付卿等计议,期必当而后出。”

李贤回答:“臣等所见未必皆当,更望陛下留心蕃处,务求至当然后施行则无善着矣。”

英宗答曰:“善。”然后又接着说道:“左右或以为万机至繁,一一亲阅奏章未免劳神,恐非养身之道,朕谕之曰:‘予负荷天下之重而自图安逸可乎?老一身以安兆民,予所欲也。’左右乃不复言。”

从这番话中可见,复辟后的英宗已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不差,早已不复当年政事皆托于王振,使得朝野鸡飞狗跳,搞出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的悲剧来。天顺朝出了不少贤臣,比如李贤、彭时等。

起先,英宗对帮助他“复辟”的三功臣心存感激,但石亨和曹吉祥两人越来越飞扬跋扈,气焰嚣张,另外一个徐有贞感激这两人招权纳贿是越来越肆无忌惮,就很自觉地与这两人划清了界限,后来甚至交恶。石亨和曹吉祥练手展开对徐有贞的打击,在两人不断的挑拨离间下,徐有贞最终失势,而两人的气焰更加嚣张起来,行事也毫无顾忌。

天顺元年十二月,复论夺门之功,曹吉祥的养子 被封为昭武伯,三个侄儿都封Wie都督,厮养“夺门”冒功者多达千余人。石亨的侄儿石彪也晋爵为侯,当时,石亨“弟侄家人冒功锦衣者五十余人,部曲亲故窜名夺门籍得官者四千人”

面对曹、石等人的专权,英宗也意识到,这帮“功臣”原来都是奸诈险恶之徒,不可久留。随后这两人便于天顺四年,以谋逆大罪被凌迟处死。

英宗其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复辟之后,他对曾经把他坑得在鞑靼“北狩”的大太监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于天顺元年复其官、刻香木为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之,赐匾额曰:旌忠。

虽然这样做对王振这种祸国殃民的人来说,显然根本不值得,但英宗是王振一首带到的,其中难免有一些亲情的成分在里面。

此外,英宗还释放了被幽禁了接近50年不得见天日的“建庶人”,也就是建文帝的儿子朱文圭。悲催的朱文圭两岁就被幽禁,一直到了50多岁才被释放,悲催得很。

同时,英宗还废除了殉葬制度,朱棣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都陪葬了,此后,朱高炽、朱瞻基死的时候也以宫妃殉葬,朱祁镇觉得这样做很残酷,临终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了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明史》赞英宗“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英宗任用李贤,而李贤对内阁的改革,使得明代内阁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维护政局稳定和谐,澄清吏制、恢复巡抚、靖除边徼,在天顺年间都有极大的改善。

总而言之,明英宗本质上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这也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他前半生糊涂而昏聩,而后半生终于走向了成熟,也算是浪子回头了吧。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青年折缘


说到明英宗朱祁镇就想笑。一个被俘的帝王,却成为俘虏自己敌人的烫手山芋。沦为阶下囚,却与看押自己的敌人;瓦剌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尔惺惺相惜,相交莫逆。不得不说,咱们朱祁镇同学的情商不可谓不高。但是,情商高的皇帝,末必是个称职的皇帝。我们来对比一下土木堡事变前和复位后朱祁镇同学的表现吧。

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张太后垂帘听政,她重用旧臣,有“三杨”之称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但好景不长,正统五年到正统十一年间,张太后与三杨先后去世。倍受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些时眀英宗义气风发,热血沸腾,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壮志雄心。他筹措粮草,派遣南兵稳定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他误信王振,岀兵亲征,致土木堡被俘。可谓少年天子,遇人不淑,终致被误。

夺门之变后,他再度复位,旧态复发。他宠信夺门之变的大功臣石亨、曹吉祥。错杀比岳飞还冤的于谦。天顺年间,他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平定石曹之乱,释放建文帝幼子,废除殉葬制度,又显现了英主的风采。





潇湘老妖fwj


最大的改变就是杀了于谦,而后又为于谦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