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八百里洞庭湖越變越小,會消失嗎?

陳良昱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黃河的泥沙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加以治理,若干年以後黃河入海口堆積的泥沙,有將渤海灣淤積填滿的可能,但是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長江的泥沙含量其實也不低,且近些年呈上升趨勢,帶來的破壞就是洞庭湖、鄱陽湖這兩個長江上的調洪湖面積越來越小,尤其是洞庭湖目前面積縮小的基本快成為“河”了,從地圖上不仔細查看,甚至認為是湘江連通長江的河流。

洞庭湖的水源主要來自於長江和湘江,湘江屬於少沙型河流,對洞庭湖影響不大,主要就是長江的泥沙對洞庭湖影響,長江干流對洞庭湖的影響也不是很大,除了雨季倒灌洞庭湖以外,幹流衝向岳陽城陵磯後,大部分泥沙會隨著幹流去往下游,主要是長江從宜昌出來以後有幾條分支洩洪通道又流向了洞庭湖,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這幾條河流是洪峰時期泥沙非常大。
洞庭湖從當年的雲夢澤變為八百里洞庭,又由八百里變為現在的“洞庭河”主要原因是人為造成的,或許黃河淤積渤海灣短時間之內做不到,因為渤海灣畢竟是海洋,面積比較大且有水底洋流自我調節,但是洞庭湖不一樣,洞庭湖本身水淺蓄水量不是很大,水源全都來自於周邊水系,如果人類還是沒有節制的開發兩岸以及圍湖造田,用不了多久洞庭湖就消失了。
洞庭湖的泥沙治理遠比黃河要簡單的多,只要周邊不再大肆破壞,不再圍湖造田,保持水土不流失,洞庭湖還能繼續存在,如果任其蔓延,幾百年後洞庭湖會成為一個傳說。好在目前洞庭湖水域在積極的開展退田還湖,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治理成效,相信科學治理的手段會讓洞庭湖延續萬年。如有不同看法,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探討。


地理有意思


洞庭湖吞湘、資、沅、澧四水及來自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方向的長江水,最後從城陵磯吐到長江。洞庭湖曾經作為雲夢澤的一部分,湖區水系眾多,曾經的八百里洞庭湖現在已分為西,南,東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面積在1825年一度超過6200 km2。

湖區面積在萎縮

由於泥沙淤積和墾殖,面積減少到1949年的4350 km2,1950年代開始大範圍的圍墾,變為魚塘,農田和林地,已經變為目前的2525km2。

洞庭湖洲灘的發展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林灘地面積的快速增加,在整個洞庭湖,林灘地面積比例由1993年的I.17%上升到2010年的14.34%,林灘地面積增加最快的區域為西洞庭湖,面積比例由1993年的1.09%上升到2010年的26.47%,平均每年增加21.64km2.

泥沙淤積是主因

這裡要說明的是,淤積來自長江等水系的巨量泥沙是洞庭湖面積萎縮的主因,而人類的圍墾活動則加速了萎縮速度。

但三峽大壩建成蓄水之後,來自荊江三口的泥沙減少了83.8%,來自湖南四水入湖泥沙減少了46.7%。湖區泥沙沉積量減少了96.4%,例如2011年,入湖沙量為0.035億噸,而出湖達0.143億噸,湖區變為沖刷0.108億噸。可見洞庭湖已由淤積為主,變為沖刷,2003年-2011年湖區平均沖刷深度約為10.9cm,東洞庭湖沖刷19cm。根據2017年的長江泥沙公報,洞庭湖的採砂量為68萬噸。

又根據《湖南省湘資沅澧幹流及洞庭湖河道採砂規劃(2019-2022)》,計劃年度控制開採量6450萬噸

所以按照目前發展態勢,洞庭湖是不會消失的,反而隨著泥沙來源減少,採砂力度加大,湖區容積可能往變大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