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什么最终被陈诚所代替?

天翼用户58944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蒋介石的左膀右臂,文有陈辞修,武有杜光亭。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县人,黄埔一期。其个性坚忍、敏锐果决,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军军长,因昆仑关打败日第5师团而扬名。

杜聿明指挥与判断力很强,擅长大兵团作战。国军几乎所有精锐都受过其指挥,堪称战场救火队长。历任远征军副总司令、东北保安总司令,是徐州、东北剿总前进指挥所主任。

抗战结束后,国共争夺东北,双方皆派出最强阵容: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率十万精锐出关;蒋介石斟酌再三,免去逼龙云下台的杜聿明昆明卫戍司令,同日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杜聿明率全美械的第13军、第52军经海运秦皇岛,直扑山海关。其后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王牌军陆续抵达。蒋介石说,国军精锐半数在东北,东北万不可失。

山海关是东北门户,杜聿明听第13军军长石觉报告民主联军火力强大,突破不了,立即直奔一线阵地。亲自下令炮兵调整炮火,再令部队迂回包抄民主联军后路。

缺乏武器的民主联军没有对阵过全美械的国军精锐,从山海关一路退守沈阳、四平、长春。林彪且战且走,直到停战令生效,在松花江北岸吃了新1军1个团,才算站稳脚跟。

何应钦与手下大将郑洞国、邱清泉等合影,前排右一为杜聿明。


陈诚取代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全面主持东北党政军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杜聿明并非东北最高长官,他的顶头上司是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所以不存在陈诚取代杜聿明的说法,实际接替他的是陈诚副手罗卓英。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他是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教官,亲手打造王牌第18军(整11师),国军将帅多出自其门下,号称“土木系”,也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政大员。

陈诚在国军中资历深厚、威望极高,富有正义感。我们可以骂他军事无能,但绝无人诟病他的品行修养。陈诚嫉恶如仇,注重军纪士气,非常痛恨贪污腐败。

在江西剿G时期,陈诚亲眼目睹地主恶霸报复分地的农民,极为反感,内心是认可红军的打土豪分田地做法的。后来他主政台湾期间,改良了土地政策,算是真正发挥了军政治理特长。


国共之争在于东北、华东,蒋介石为何要以陈诚、罗卓英取代熊式辉、杜聿明?

东北是当时的工业中心,抗战期间基本未经战火,重工业发达;华东是蒋介石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全国税赋中心,维持战争的根本。国共命运之争就在这两个地方。

内战爆发后,华东有亲信顾祝同等坐镇,关内主力整7、8、9、11、25、74师及第5军在这一带作战。而关外精锐新1、6军、第13、52、71军等,属于蒋介石冷落的何应钦派系的部队。

国军内部非常讲究资历,东北主力源自于中国远征军,蒋介石放弃关麟征而选择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因杜曾任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能指挥的动骄兵悍将。

到1947年,内战打了一年多,蒋介石对各战场的战况极其不满,尤其是东北战场。东北聚集了国军半数主力,却丢失了战场主动权、将帅不和、贪污腐化。

国军贪污腐化源于接收,东北更比华东严重。因为华东国军未驻扎城市,即使号称御林军的整74师也在山区作战。东北多大城市,各主力军军长兼沈阳、长春等警备区司令,灯红酒绿。

如新1军驻扎沈阳,高级军官忙于捞钱、低级军官急于泡妞结婚。所以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陈诚任东北行辕主任,替换熊式辉,期望他能整顿军纪、查惩贪污,恢复战斗力。


杜聿明多年鏖战,长期身体不好,经常需要修养治疗。东北保安总司令的指挥权,经常由副总司令郑洞国代理。7月杜聿明要往上海做肾摘除手术,于是主动辞去职务。


杜聿明是蒋介石麾下第一心腹爱将、战场救火队长、背锅侠,没有任何人取代他的地位。

与刘峙无能而听话、白崇禧有才而抗命不同,杜聿明属于有才又听话的将领,在蒋介石眼里,属于德才兼备,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蒋介石的一个命令,杜聿明就冒死带着中国远征军穿越野人山回国;一封亲笔信,淮海战场跳出华野包围圈的杜聿明毅然走向死路:率军调头救援黄维兵团。

不像薛岳、关麟征等大员到处结怨,官威森严,杜聿明善于团结将领,部将中除孙立人有分歧外,其余郑洞国、邱清泉、廖耀湘、陈明仁等悍将无不尊重杜聿明品德和能力。

1948年,国共决战在即,眼看陈诚把东北搞的一团糟,几乎到了人人喊杀的地步,蒋介石任命远征军老长官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长官;陈诚改任东南军政公署长官兼台湾省主席。

白崇禧与蒋介石意见不和,拒不出任指挥华中、华东国军。蒋介石只得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长官,又请出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为副总司令、前敌指挥所主任兼第2兵团司令官,为华东军事实际负责人。

本着守江必守淮战略,蒋介石派人将参谋部徐蚌决战计划送杜聿明审阅,杜表示认可。不料辽沈战役爆发、锦州告急,卫立煌坚决不同意廖耀湘兵团救援锦州。

蒋介石跳开卫立煌,命东北主力廖耀湘第9兵团出沈阳,为援锦西进兵团;命侯镜如以华北国军组建东进兵团,于葫芦岛登陆,攻击塔山救援锦州。

同时命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前敌指挥所主任,飞赴葫芦岛坐镇,指挥东西对进救援锦州。蒋介石临阵换将没能改变东北败局,却使徐州战场因缺少指挥官而步步被动。

锦州失守后,林彪着手歼灭葫芦岛东进兵团,杜聿明十分机警,立即指挥葫芦岛国军撤退。所以辽沈战役国军并不是只逃出刘玉章第52军,还有一个完整的东进兵团。

葫芦岛撤军第二天,杜聿明飞赴南京汇报战况,才知道刘峙没有收拢部队、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圩。立即返回徐州剿总司令部,部署邱清泉、李弥兵团实施救援、黄维兵团向宿县攻击前进。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是国共决战,其中杜聿明率东进兵团攻击塔山;率邱、李兵团攻击大许家是关键战役,给林彪、粟裕造成很大压力。

林彪率大军攻打东北门户锦州时,国军西路援军廖耀湘兵团在彰武裹足不前,只有杜聿明东进兵团是出了死力的。林彪说他打的是锦州,盯着是塔山。

除了在塔山布置两个阻援纵队,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一纵作为总预备队,放置在塔山方向,足见重视。杜聿明指挥临时拼凑的东进兵团,一度突破东野塔山阵地。

东进兵团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在华北没有丢过一挺机关枪。在塔山阵地前以尸体为掩护,死战不退,极为罕见。打到关键时刻,林彪说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淮海战场大许家阻击战,是内战规模最大的阵地阻击战。杜聿明以邱、李两兵团12个师兵力猛攻华野阵地。粟裕不断增兵,最后阻援兵力达到8个纵队,超过了合围黄百韬兵团的兵力。

粟裕想以兵力优势,利用杜聿明救援黄百韬心切,逐步在大许家形成合围,再吃掉邱、李兵团。杜聿明、邱清泉机警、大胆,不让粟裕形成合围态势。

同时派出第74军穿插、迂回;动用总预备队第72军不顾伤亡、正面突破,一度攻击到距碾庄不足10里。粟裕最终放弃合围邱、李兵团的作战计划。


杜聿明接手的一把烂牌,要想打赢徐州决战,换了神仙都难。

首先蒋介石给杜聿明弄了个猪上司刘峙:借口杜聿明不在,20多天里懒得收拢各兵团;为私利命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多等两天;关键时刻调走李弥兵团;反对杜聿明解救黄百韬兵团...

战后刘峙说徐州会战的命运,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就决定了。确切的说,徐州战败从刘峙上任那天就决定了。

其次徐州兵力不足:淮海战役虽然说是60万打败国军80万,其中包括了华中国军。杜聿明能指挥的部队仅50万:黄百韬兵团10万、徐州主力20万余;黄维兵团10万;刘李兵团10万。

尤其是徐州主力长期与华野作战,能打的就那么几个军,根本得不到休整补充,如第5军会战前只剩下2万多人;徐州主力李弥兵团,其99军又被拉走组建李延年兵团。

三是后勤严重不足:国军有美式武器,却没有美式的后勤:黄百韬兵团连个舟桥部队也没有,10万人挤一座铁路桥过河;邱清泉兵团进攻大许家,刚开始进攻炮弹就打光了。

蒋介石经常说:我们有海空优势!其实国军每批次出动的轰炸机架次仅个位数。蒋到处承诺空军补给,如黄维兵团2000多挺机关枪与冲锋枪,每天空投弹药连基数都满足不了;空投粮食更是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国军普遍士气低落,辽沈战役前华东国军主力还有相当战斗力,豫东战役粟裕吃了不小的亏,算是惨胜。但辽沈战役开始,华东国军士气一落千丈:谁都明白大势已去。

士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是决定性因素:辽沈战役前18军一个营敢主动进攻中野一个旅,拦头炮能打到冲锋部队前方50米,辽沈之后被中野反包围在双堆集动弹不得。

黄百韬兵团主力第63军、25军148师一夜被全歼;担任陈官庄突围主攻的第74军,居然攻不动解放军阵地,观战将领面面相觑;更可笑的孙元良兵团不是被解放军消灭,而是邱清泉怕他们败兵冲散自己防区,命部下把他们全突突了。

杜聿明指挥的华东精锐就是这样的疲惫之师,能全身而退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粟裕说没有辽沈战役胜利(国军士气全无),打淮海战役他连想都不敢想。


从军事角度来说,国军在大陆的败亡,不仅因为派系倾轧、情报泄露、后勤补给不足、士气低迷等原因,更因为蒋介石的越级指挥、朝令夕改。

抗战开始,中央军还分两种:一种是归属战区管辖、节制的普通部队,另一种是直接归属军委会管辖的精锐部队,战区无权直接调动,需经过军委会实际是蒋介石批准,如第10、74军等。

内战时期,直属国防部的部队规模扩大到兵团一级。国军虽有数百万,能与解放军进行野战、互有攻守的部队,除桂系张淦兵团外,只有国防部直属黄维、邱清泉、廖耀湘、李弥、黄百韬兵团等而已。

国军这种复杂的指挥体系,致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形同传令兵。同时各剿总司令官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也指挥不了辖区内的国军主力,却要对战败负责。

蒋介石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最信任、听话的嫡系将领如杜聿明手中。每当蒋介石听不进意见、独断专行时,杜聿明总是叹息:自己只是给老头子看管部队,尽人事而已,部队是老头子的,他爱怎么折腾就随他去吧。


河南永城陈官庄,成为国共最终决战地。本应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聿明最后一次听话,断送了徐州主力30万大军。

经过碾庄、大许家血战的华野损失巨大,蒋介石认为粟裕至少一个月休整才能作战。不料华野抽调大量地方干部入伍,迅速恢复战斗力,准备围歼杜聿明主力。

杜聿明提出要打就不能撤,迅速调集西安、武汉国军(至少5个野战军)到徐州决战;要撤就不能打,徐州主力计划南撤两淮,大军一路没有补给和援兵,绝不能朝令夕改。

蒋介石勉强同意徐州主力南撤,杜聿明深知蒋的脾气,唯恐他临阵变卦,下令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关闭所有电台。他又判断国防部有解放军内线,把撤退路线改为与两淮相反的河南永城。

粟裕回忆:淮海战役最紧张时候就是追击杜聿明三个兵团。他根据内线情报判定杜聿明走两淮,已派部队向两淮追了一天。当知道杜聿明走的永城时,两军已相差两天路程,无论如何追不上了。

粟裕吃掉黄百韬兵团,先胜了一场;杜聿明声东击西,率徐州主力全身而退,扳回一局。如果徐州主力撤回江南,粟裕就完不成歼敌主力于江北的目标。

杜聿明部将邱清泉、李弥等都是极善治军、练军、扩军的名将,短短几个月就能扩出几倍的兵力,恢复淮海前期损失的部队,这会给以后渡江作战带来极大困难。

不出杜聿明所料,蒋介石又后悔了,电台联系不上杜聿明,就派专机给杜聿明投下措辞严厉的亲笔信,命30万大军停止撤退,回师救援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否则杜就是党国罪人......


蒋介石指挥过北伐,领导过抗战,很多战略决策都是非常正确的,怎么到了内战,就成了个军事门外汉,不断败光国军精锐呢?

围城打援是解放军最常用的战术,屡试不爽。蒋介石总是将整师、整军甚至整个兵团的部队填入陷阱。那是因为蒋介石要面对各个派系和利益集团的压力。

例如开封战役,邱清泉明知道是陷阱,也架不住蒋介石再三严令,去收复开封。因为开封失守后,国民党开封籍中央立委集体到总统府夜跪,哭求蒋介石收复古都开封。

又如东北战场,国军只有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据点,放弃长春撤回关内才是活棋。蒋介石怕影响国际观瞻,犹豫拖延。锦州丢了应下令廖耀湘经营口撤退,却下了收复锦州的乱命。

再如淮海战役前,国防部已经有放弃徐州,将主力撤到两淮一带作战的预案。自古守江必守淮的战线是在两淮、合肥、襄阳一线,这一带水网纵横,不适合大兵团机动。

在辽沈战役后,徐州主力南撤才是上策,杜聿明奉命要打。但是蒋介石答应的援军,杜聿明是一个也没看到;承诺的空投补给,空军根本无力负担。

徐州杜聿明集团被歼灭后,各地国军如多米诺骨牌般崩溃,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像样的野战。杜聿明本人兵败身俘、心如死灰。传庭死则明亡矣。

徐州是中原重镇、南京门户,北进可夺取苏北、山东;西向则威慑河南、华中。丢失徐州等于彻底丧失战略主动权,象征着戡乱作战完全失败。所以蒋介石不管如何都要坚持徐州决战。

因为打输了和主动放弃徐州,蒋介石的命运都一样。他身后还有个咄咄逼人的桂系,等着看他笑话。果然杜聿明刚被围陈官庄,白崇禧带头发难,弹劾蒋介石丢城失地、逼蒋下野。

丢失东北,罪名可以加在卫立煌身上;丢失华北,傅作义是替罪羊。而丢失徐州、5个国军主力兵团被歼灭,这个锅白崇禧不来背,那只能是坚持“戡乱”的蒋介石亲自背。


杜聿明青年北伐,中年抗日,抱病跛足,奔走各战场,苦不堪言,只因报校长知遇之恩。抛却政见不同,忠臣良将,莫过于此。


烟酒阁大学士


国军的实力一直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刚开始的时候国军在国内屡战屡胜,几乎将整个军阀集团或是击败或是拿捏在了自己手里,可是在面对共军的时候就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国军内部真的没有军事天才吗?

当然有,而且数目还不少。

单说杜聿明,许多人眼中的他都是一个拥有极强军事能力的人,虽然这个人的能力饱受争议,但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大部分人还是认可的。


再说陈诚,他是蒋介石手底下最大力培养的人才,可以说是心腹中的心腹,可是本人的能力却是有些欠缺的。

杜聿明在国军中也是一步步爬上去的,从最初的只是一个连长,到后来一步步的成为了国军中的大佬,这一路上他的战功举荐累积了起来。

许多人说他的军事能力并不行,组织了许多场失败的战役,在缅甸,这位军长史国军损失了数万将士,最后还是从野人山堪堪败退。但是他在对战日军的时候发挥的还挺不错,靠着自己手下的高机动性部队,在昆仑关打过一场很漂亮的战役,甚至击毙了日军的一名少将,这样的成绩在整个国军的战场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相比杜聿明,陈诚的一生就比较顺利了,他是刚开始就跟着蒋介石的那群人之一,受到了对方的大力提拔,在面对地方军阀的时候他打过许多场漂亮的战役。

虽说从战功上来说,他明显的高于杜聿明,但是从实际的军事指挥上来讲,他与杜聿明的差距就太大了,不为其他,只因他是蒋介石刻意培养起来的军官,在军事战斗时本身就占据了强大后台的支持,而杜聿明更多的是靠着自己的实力,着实陈诚在军中的地位还是更高的,毕竟蒋介石一心想的就是将他培养成自己的好助手。


作为一个领导人,蒋介石明显是资质不够的,许多场国军的战斗中,他都喜欢越级指挥。

当时杜聿明替蒋介石背了黑锅,杀掉了龙云,蒋介石自然也不亏待他,给他安排了东北的事务,其实他不想去的,他想去更为重要的山东,只是蒋介石那般强势,他就算不想去最后也得去东北。

结果很明显,东北这块地区国军只适合守城而不是强攻,在蒋介石的错误指挥下,国军节节败退,这时候他才想起来将杜聿明调回山东,而派了陈诚去东北看能不能收拾一下残局。


在蒋介石心中,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但是很明显,陈诚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是更高的,虽然杜聿明有着不错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蒋介石手下,就算有实力也是绝对发挥不出来的。

全国的战事大部分都有蒋介石背后指挥的影子,这次陈诚被派去接替杜聿明的职务,实际上也正应了杜聿明的心思,他本来就不想去东北,这次陈诚要来收拾残局他也乐得退出,在他眼中,估计蒋介石远程指挥的东北,最终都是要丢掉的。


魏青衣


先简单介绍下杜聿明,杜聿明(1904一1981),陕西米脂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毕业。

蒋介石一般比较倚重浙江的同乡、黄埔毕业的学员,杜聿明就属于蒋的嫡系。1938年12月,杜聿明担任第五军军长,这支部队是抗日初期成立的唯一机械化新军,其属下像邱清泉、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等都是一代抗日名将,在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第五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1942年又率军入缅作战,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这个职务主要负责苏军撤退后的驻防,军事上的调动、指挥,真正的一把手是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

按照国民党和苏联签的《中苏友好协定》,苏军应该将驻防交给国军,可杜聿明在同苏军交涉时十分困难,他发现营囗己被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为此向蒋提出,要想接收东北非用武力不可,于是蒋介石想方设法增兵东北,国共双方展开了东北争夺战。至1946年中旬,东北的国军开始走下坡路了,其主要问题一个是熊式辉和杜聿明配合不力,熊式耀是政学系的,不是蒋的派系,无法节制军队。杜聿明又无行政权力。另一个是当官的贪污腐化,当兵的军纪涣散。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直接的后果,就是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随着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攻势,国军迭遭惨败,至47年下旬开始,国军不得不收缩战线,开始重点防守长春、沈阳、绵州等几座大中城市,由于交通线被切断,国军只能仰靠空投物资维持生存,整个形势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杜聿明面对东北的颓势积劳成疾,46年3月就去北平动了手术,摘除了左肾,现在更是一筹莫展以至旧病复发,不能亲事,于是在47年7月8日离开了东北,到上海治病去了。



47年9月2日,陈诚奉蒋之命,赴东北全面主持东北军政事务,兼任东北行辕主任,如果说是陈诚代替了杜聿明,这种说法好像不太恰当,如果说代替了熊式辉还差不多,但我认为陈诚到东北,是属于主政领导亲临前线全面负责更合适,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陈诚之前就是国府的参谋总长,属于中央一级的大员,东北的战事本身就是他的分内之事,这次到东北,只是亲临前线而己,不存在代替杜聿明,再说到了48年6月,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之时,蒋介石为了挽救败局,不是又将杜聿明调回沈阳了吗?。

所以杜聿明尽管有军事才能,毕竟只是军队里的将领,把握不了全局,在危急关头还须中央级的大员坐镇方可,比如提拨军官,他就没有这个权力,比如惩治腐败也无能为力,各军之间的物资调济,军官互动,整编地方团队,裁并机构等等都无能为力,有的只是军队的作战指挥权。

陈诚到了东北后,虽然铁腕整肃了军队,处理了一批贪腐官员,但未时己晚,终究没能挽回国民党的败局,最后也悻悻地离开被卫立煌所代替。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杜聿明虽然军事指挥能力不错,但是资历浅,级别低,而国军恰恰是特别讲究资历和级别的。所以,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在每个位置上都不是以正职负责指挥,而是以副职身份负责指挥。无论在东北还是还是在淮海战役中,他都是以副职的名义协助正职进行指挥。在东北起初是辅佐熊式辉,后来是协助卫立煌,在淮海战役中则是协助刘峙。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呢?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抢占东北的时候,海运过去的第一波部队中,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五大主力部队,都是在印度支那远征军时期编练起来的,都是黄埔系军队。这样的军队,其他国军高级将领是很难只会得动的。杜聿明在远征军时期就曾先后担任军长、副总司令,所以对这两支骨干部队指挥起来更顺手。

在淮海战役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本来曾经想过合并华中与华东两个战区,由白崇禧负责指挥,但白崇禧拒绝了。最后委员长只能派出了国军著名的福将刘峙去坐镇。刘峙的资历是足够的,但是能力平庸,并没有实际负责军事指挥的能力。所以,最后又决定给刘峙派一个军事指挥能力比较强的副手,来负责实际的军事指挥。一开始选定的是宋希濂,后来又改为杜聿明。

也就是说,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委员长当作救火队长使用,一会儿放在东北,一会儿放在徐州,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派系斗争,黄埔系的军队他不愿意教给其他人来指挥,交给黄埔嫡系的杜聿明,他更加放心;另一个原因则是杜聿明当时的资历和级别都还不足以独立负责一个大战区的指挥,所以只能去给别人当副手。

解放战争初期抢占东北的时候,军事和行政是两套班子,各自干各自的,杜聿明只负责军事,不干预行政方面的事务。而在解放军退到松花江以北之后,委员长认为大局已定,接下来要进行一定的建设,就需要资历更深、级别更高的人去负责。而这时候参谋总长陈诚和国防部长白崇禧互相拆台,搞得不可开交,所以委员长决心换人,就把陈诚派到了东北,接替杜聿明。

陈诚到东北以后,权限要比杜聿明大很多,他是军政一把抓,不只是负责军事指挥,也能够指挥东北的党政系统,是东北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这种权限是杜聿明从来没有获得过的。但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很平庸,不仅白崇禧这样的名将看不上陈诚,就是杜聿明,其实也看不上陈诚。陈诚到东北以后,权力很大,全面负责。结果被解放军通过春季攻势、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几波进攻打得丧师失地,陈诚颜面尽失。

东北被陈诚搞成了一个烂摊子,委员长才觉得他不能再在东北指挥下去了,陈诚自己也不愿意再在东北待着了。委员长就又开始物色人去替代他,最后选中了卫立煌。本来卫立煌也不愿意去,觉得东北的局面已经被陈诚搞得一团糟,他去了也只是背黑锅,所以他也不愿意去。陈诚没办法,只好托病请求回南京治病,并让他老婆去找卫立煌的老婆,说陈诚再在东北待下去,身体就要不行了,请卫立煌赶紧去。

卫立煌到了东北以后,陈诚才赶紧跑回到南京。解放战争初期,白崇禧当国防部长,陈诚当总参谋长,但军事指挥主要是总参谋部在负责,白崇禧实际上插不上手。陈诚本以为自己到东北以后党政军一把抓,是可以稳定东北局面的,可以顺手捡便宜,没想到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丧师失地,最后又灰头土脸的跑回了南京。

以军事指挥能力来说,陈诚当然远不如杜聿明。但国军非常讲究派系和资历,杜聿明到在淮海战役中被俘,也只是中将。虽然他在东北和徐州两个主要战区担任过副总司令,但他的军衔和他手下的兵团司令都是同样的级别,和大多数军长也都是一样的中将。陈诚就不一样了,陈诚早就是上将了。所以,杜聿明在高层还要依仗何应钦撑腰,而陈诚就不需要了,他本身就是大BOSS。


萧武


黄埔军校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所军事院校,她所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几乎都在中国的近代史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他们培养的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更是一度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无数的战争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今天要说的杜聿明和陈诚就是其中的两位。



杜聿明是抗日战争中走出来的悍将,经历过不下于百次的战斗,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陈诚呢?也是蒋介石的心腹,算是蒋介石培养起来代替何应钦的人物,可见其地位。

1947年,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而杜聿明呢?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竟然生病了,所以蒋介石批准杜聿明到上海去看医生,这个时候陈诚就代替了杜聿明负责起了东北的事务。大概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指的就是这件事了吧。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在前期他指挥过许多出色的战斗,但是,他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其中败走野人山,更是给国民党损失了数万的精锐。虽然这件事让别人质疑,但是蒋介石却从此更加的欣赏了他,因为他对蒋介石可以说是唯命是从。



后来虽然陈诚取代了杜聿明的地位,其中不乏有蒋介石希望陈诚可以打开东北的局面,同时对杜聿明也还抱有新的期望。

杜聿明他自始至终都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在他的心目之中,徐州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而蒋介石这次换下杜聿明,另一方面就是让他可以如愿的前往徐州。虽然说他看似成为了陈诚的手下了,但是依旧还暗含着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围知历史




杜聿明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说他能力平平却为蒋介石所重用,也有人说他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

陈诚,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是得到蒋介石赏识并有意培养起来逐步取代何应钦的人,是被蒋介石视为臂膀的人物。



杜聿明在云南为蒋介石拔掉了龙云这颗眼中钉后,给蒋背了黑锅,被撤了职,但是,蒋介石却为这位心腹准备了更好的职位,让他任东北保安司令,主持东北事务。蒋介石将战略重心定在东北,却让杜聿明去东北,可见蒋对杜是如何的厚爱了。

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收缩防线,7月蒋介石派陈诚到沈阳,批准杜聿明离沈赴沪问医,8月陈诚再飞沈阳负责全权处理东北事务。

所谓的“杜聿明被陈诚所代替”,应该便是这件事。



蒋介石为什么让陈诚“代替”杜聿明?

杜聿明最开始在关麟征25师任职,但是无形中受到了关麟征的压制,总感觉没办法施展,也难以获得赫赫的战功,战打好了也是关麟征的功劳,所以在指挥25师在古北口打了一场战役展现已经的才华后便毅然离开了25师。

杜聿明的崛起离不开徐庭瑶的赏识和提拔,在离开25师后杜聿明去了中央军校进修并等待机会,果然很快他又得到了徐庭瑶的提拔,后来更是在徐的举荐下当上了国军第一个机械化师——200师的师长,后又当上了由200师改编成的第5军军长。杜聿明带着第5军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在此役中表现优秀,击毙了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战役体现了杜聿明的作战特点,可谓是稳中带狠,狠中带险,然后在险中求胜。

但是,最后带着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却又不得不让人质疑他的水平,败走野人山,葬送国军数万好男儿。



蒋介石用人喜欢用忠心、听话的人。

杜聿明在缅甸时最后的表现让人摇头甚至鄙视,但是蒋介石却很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从野人山撤退是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败走野人山正好说明他听话、忠心,所以蒋介石要重用杜聿明,因为用着很放心。所以,蒋介石让杜去解决龙云,然后毫不犹豫地让杜背黑锅,接着直接安排他去东北。

杜聿明愿不愿意去东北呢?他不愿意,因为他认为卫立煌熟悉东北军务,也更适合在东北,同时他也认为国民党的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山东、放在徐州。但是最后他还是去了,因为是蒋介石让他去的,他不能、也不敢违背蒋的意志。他对蒋介石说,我认为徐州比较重要,如果校长认为葫芦岛重要的话,那么您决定好了。可见,只要是蒋的决定,他都会毫无余力地执行,结果廖耀湘部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东北也落到了我军手里。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后也不无无奈地感叹,不是我杜聿明不能战,是蒋介石瞎指挥。



杜聿明始终认为不应该将筹码全压在东北,战略重心应该在山东,在徐州,对于东北局面他不如卫立煌熟悉,所以他没有最好的应对策略。

1944年11月,陈诚取代何应钦成为军政部长。

1946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部,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司令,此时的陈诚可谓是代蒋介石掌管全国陆海空军权,成为蒋介石以下最高的军事长官。

杜聿明在东北不仅没有打开局面,反而让国军在东北陷入了更深的泥潭,地盘越打越少。蒋介石在东北压了这么多筹码,他能不紧张吗?但是,蒋介石也不甘心这么放弃东北,所以便让陈诚去东北看看情况。1947年7月陈诚奉命去了沈阳,然后回去向蒋介石说明了情况,等到了8月便直接去沈阳接管了东北军政。



陈诚去东北是打着去收拾残局的主意去的,蒋介石也如杜聿明的愿让杜去了徐州。在从属关系上,陈诚管着全国陆海空军权,杜聿明显然是陈诚的下属,陈诚是以长官身份去接管东北指挥权的,杜聿明也乐得离开东北去徐州,因此用“代替”这个词也有不妥。

蒋介石让杜聿明离开东北去徐州,不是因为不相信他的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相信他的能力。

杜聿明之前极力主张战略重心放在徐州,东北只要坚守即可,蒋介石因为不肯听杜的意见致使东北几近易手,所以想起了杜聿明,蒋希望派杜去徐州,在徐州挽回东北所带来的颓势。

所以,陈诚的“代替”,对杜聿明并不是因为蒋介石对他失望、对他失去信心。


吾与吾国


陈诚是什么人,那是“小委员长”,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大家基本都认同:陈诚说的话就是蒋委员长说的话。而且陈诚这个人的长处并不在打仗,而在军政,你看看他抗战时仗打得不怎么样,但主政台湾那可是一把好手啊。

当时东北的情况是啥样的呢?主政东北的是熊式辉(熊式辉此人也是相当有能力的,督赣十年可以说是为江西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负责东北军事的则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堪称完美组合。

不得不说,抗战之后,经历过实战悠悠美国人人背书的国军精锐是十分彪悍的,一年多来,杜聿明与林彪对阵,依仗自己的美式装备的强大部队,先把林彪赶到松花江以北,虽说后来民主联军稳住的阵脚,但是也只能与杜聿明形成对峙局面,以待战机,但问题在于,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来说就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民心向背的问题,一年多下来,东北的国军越来越艰难,反而中共势力越来越庞大。

其实陈诚当时很窘迫,国军在关内各战场皆进展不顺,又因为之前他在国民党内树敌过多(人得意的时候都这样),所以压力很大,所以陈诚就想去东北,正好嘛,东北国军占优,而且熊式辉主政东北不成功,说不定陈诚能打几个好仗,整肃东北局势堵大家的嘴呢。

但熊式辉、杜聿明也不是庸才,熊式辉对杜聿明说:“陈诚这个家伙窘极无聊,出坏主意。在关内打了败仗,现在想到关外来出风头,挽回面子。咱们一定要顶住他。”他们提前“丢卒保车”,抓了几个贪污犯,以显示自己的清白。并且熊式辉以退为进,连续向蒋介石上了几道要求辞职的信(这个时候陈诚已经屡次对熊式辉发难了,熊式辉早就嗅到了阴谋),而蒋介石很大度地表示,东北就是熊式辉的,不会换掉他。

但杜聿明没办法啊,他身体出了毛病:由于作战劳累,得了严重的肾结石,申请出国治疗。蒋介石当然会同意他离任治疗,但是不同意他出国(这么个能打的将军别跑啊)。

然而熊式辉相信蒋介石的保证时,8月,突然听到蒋介石发布由陈诚代替他出任东北行辕主任,并且因为杜聿明养病原因,取消东北保安司令一职,东北军政大权全部由陈诚掌握的消息。蒋介石想派陈诚去收拾残局,但是他的对手——林彪可不好给他这个机会。陈诚一到东北就开始整军备战(陈诚是国军内部少有的比较清廉正派的将领),但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强大到超乎他的想象,而且东北民心几乎全部向着中共,陈诚败局早就定了。


国史拾遗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有多强?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中流砥柱,在抗战战场以及解放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说到在国民政府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纵横认为还真就非杜聿明莫属。

很多人肯定会拿“天子门生第一人”,一连多少个“第一”的胡宗南来说事,实际上胡宗南表现真的是乏陈可点,属于温室花朵那一系列的,老蒋培养多年,抗战战场都没怎么让他上,专门看守在延安,结果最后辱了使命,什么天子门生第一人,说白了就是一个花瓶。

杜聿明可谓是一路打拼,凭借军功和能力一步步进入老蒋的眼线,并且受重用的人,在抗战昆仑关战役中,尽管杜聿明指挥下的第五军损失惨重,但是这却是一场国军进行战,并不是防守战,在该次战役中,国军沉重打击了日军,获得重大胜利,被称为昆仑关大捷,其后老蒋派出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依然让杜聿明挂帅。

可见,老蒋对胡宗南和杜聿明都是偏爱,对胡宗南是宠,对杜聿明是信赖。

除了在军事上具有极强的能力,在政治上也极为洞察力,深得老蒋喜欢,比如在解决龙云的过程中,蒋介石要杜聿明去做工作,最后做成了,把龙云从云南拔了出来到中央任职,却对杜聿明心存记恨,因此,要求惩治杜聿明,老蒋没办法就和杜聿明说了,先将你撤职查办,很多人都会为此愤愤不平,认为老蒋卸磨杀驴,杜聿明则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

老蒋撤销杜聿明昆明防备司令后,还没等传达开,杜聿明刚离开昆明到重庆,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命令就下达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到底是怎样的局势?

当时东北实行的是二元政治,就是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对于国民政府这样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来说,排面必须大一点啊,另外,杜聿明资历的确太浅,主持东北军政一把手,还是级别不够。

所以,杜聿明只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真正的军政一把手是熊式辉,职务是东北行辕主任,了解国民党的历史都知道,在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军事机构是战区,第一战区,第二战区什么的,到解放战争时期就变成了,绥靖区,绥靖公署,实际上行辕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一级。

老蒋的出发点很好,熊式辉抓政治,杜聿明抓军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杜聿明为什么会被陈诚所代替?

实际上陈诚到东北主政,并不能简单的用一句替代杜聿明就能解释清楚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得出,东北是“熊式辉+杜聿明”的局面,陈诚到东北是顶替了这两个人。

当时东北局势不断恶化,杜聿明尽管能力很强,老蒋在东北也算下了大手笔,但是能够决定东北局势并非国民党,而是苏联,不要忘了苏联在东北打败关东军一直没有撤退,在这个阶段,东北是不处于国民政府管控的阶段,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四爷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却不断活动,攻城略地,人数从十万到辽沈战役结束膨胀到一百多万,其中的故事也不是一带而过。

即使是老蒋对夺取东北也未必能够下定决心,进军东北实际上也是一场赌博,杜聿明也主张放弃东北,把国军的重点放到山东和江苏一带。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倾轧,杜聿明与陈诚不和,当时杜聿明正在养病,因此陈诚取代熊式辉后,顺便也把杜聿明调到徐州当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陈诚是属于那种整军有一套,打仗完蛋草,到东北就开始整军,本身在东北的国军士气就不高,让陈诚这么一整,矛盾更加扩大化,后来老蒋也只能再次让杜聿明到东北去帮助卫立煌做殊死一搏。

对于东北,老蒋就是不甘心,国军就是拿下东北,你还能打到苏联去吗?还不如稳扎稳打,从南往北推更好一点。


史论纵横


杜聿明和陈诚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两人都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而且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在解放战争时期,杜聿明却被迫将东北让出,陈诚接着过去主持大局,其中的关键,悦史君给大家说道说道。

抗日战争晚期,杜聿明被蒋介石调往昆明,解决云南王龙云的问题,并且成功把龙云拿下。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借口龙云问题,将杜聿明调往东北,因为接收东北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需要杜聿明来挑大梁。

杜聿明发现和平接收不行,就汇报蒋介石要武力解决,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于是在东北发动一系列攻势,抢占了不少城市和地盘。

然而,随着停战结束和谈判破裂,杜聿明发现自己不仅前进很困难,还丢了不少地盘,急得直跳脚。

到了1947年7月,杜聿明的身体越来越差,东北局势更是一天不如一天,没办法,蒋介石只好把杜聿明调回上海养病,让陈诚去东北顶上。

陈诚比杜聿明大几岁,资历比他深,而且得到蒋介石非同一般的信任,之前是负责整个战局的,到了东北以后,也是负责东北、山东两个线,当然都是失败。

杜聿明后来被派到徐州作战,陈诚则到了台湾,两个人都是非常受蒋介石器重,但陈诚显然要更得宠一些。

这就说明杜聿明被取代的关键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战略调整,但在悦史君看来,当年无论蒋介石如何调整,他的失败已是注定,甚至无可挽回。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9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杜聿明这个人我曾经说过,他这个人军事能力很强,但是它强大的军事能力是建立在他独立思考的前提基础之上,如果他一心一意只听从他蒋大校长命令,那杜聿明的军事能力可以说是处处掣肘。

这是杜聿明的劣势,同样也是他的优势,确实在听从她讲大校长命令的时候,军事能力会下降,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蒋介石表忠心的方式呢?所以说蒋介石对于杜聿明那是100个放心。

但是与此同时,对于蒋介石某一些荒唐的命令,杜聿明也必须听从。

当时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大精锐集团,蒋介石曾经说过,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是毛泽东的御林军,而蒋介石派遣到中国东北的是中国远征军,也是国民党最精锐的美械化部队,这两支部队可以说都是两个党派心头肉,由此可见中国东北的形势可以说就好像地图上面,中国东北是中国这个雄鸡的鸡头一样,以头制尾,这是当时国共两党形成的一个共识。

当然,对于国民党来讲,她在中国东北可以说只有军队没有根基,军队在这个地方可以存在,依靠他强大的军事武装,但是,如何才能够在一个已经脱离国民党统治将近十几年的地区实行国民党的军事和政治政策,这是蒋介石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们去看接收中国东北的时候,国民党是两套班子,一套政治,一套军事。

军事上来讲经过,杜聿明长期的努力,已经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压迫到很狭小的一片生存区域里面,军事形势大好,因此,蒋介石更多的希望是想能够将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一手抓。

可是对于杜聿明来讲,他不会政治,当然这个不会是要打引号的,所以杜聿明对于中国当时东北的政治根本就没有任何插手的欲望,甚至予说处于一种放任的态势,但是非正常时期,一般都是重型重典,如此严苛的军事管理条例,自然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但是杜聿明不想去管军队和民间之间的点矛盾,他只是想如何去解决在东北的解放军,所以一个和平一点儿的环境,再加上一个熟透了的桃子,自然有人想过来摘桃子,摘胜利果实。

这个时候对于陈诚来讲,这就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首先,对于整个中国的东北形势来讲,国民党军队占据主流,可以说拥有一个不错的安全环境,而且陈诚的土木系是国民党内部三大派系之一,很多黄埔军校的精英都是来自于陈诚的11军和18师。而且政治这方面,蒋介石给陈诚那是无限宽容,因此,只要过去搞政治,对于陈诚来讲没有任何压力,甚至还可以顺手接管蒋介石最精锐的中国远征军。

因此,陈诚出手了,主要还是以中国东北地区民生问题和军队与民间之间的矛盾,(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劝诫蒋介石说我要去管中国东北的事情,把它管理层您所谓的大后方,当然陈诚对于这方面的事情,那是烂熟于心,拍蒋介石的马屁,他是没少干。

碰巧这个时候,杜聿明病重,亟需要去做手术才能够稳定自己的病情,顺水推舟,陈诚就在蒋介石面前接替了杜聿明的职务。

但是情况我们大家都是知道,陈诚他这个人政治能力可以有,但是军事上边的能力可以说傻得有点儿让人感觉到稀奇,(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尤其在面对林彪这样的对手的时候,原先杜聿明苦心经营的东北地区良好的局势一下子就在陈诚手里直接赠送。

局势差到什么程度?当蒋介石想要让其他的人去接管中国东北地区的时候,他选来选去都选不出其他人只好去找了卫立煌,卫立煌直接就告诉蒋介石,我不去你这叫我去送死,卫立煌是一个职业军人,对于上头发布的命令,他是虽然嘴上有微词,但基本上都会执行,这一次对蒋介石提出如此大的抵触情绪,也可以看出,对于东北局市卫立煌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信心了。

蒋介石不管,卫立煌派去中国东北,实际上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这个地方他不想管了,甚至于他策划如何能够从铁路或者是从海上直接将中国远征军给撤回了。

所以说蒋介石是如何失败的,军事能力上来讲,十个蒋介石绑一块儿都干不过一个毛主席,用人上来讲,100个蒋介石绑一块儿都比不过一个朱总司令,就这情况之下,蒋介石还想事事插手,你说蒋介石能在军事上面打的过这两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