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用戶6126728385449


同樣是立軍令狀,但是和關羽立軍令狀和與馬謖立軍令狀的性質和出發點完全不同。

劉備聯合孫權抗曹,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曹軍,此次戰役,孫劉聯盟方面主要的參戰方是東吳水軍,總指揮官是“羽扇綸巾”的東吳周郎。劉備的隊伍,說的好聽點叫打配合,說的不好聽一點叫“撿便宜”。

關羽在此時立下軍令狀去華容道堵截曹操,最多算是“錦上添花”,甚至是“走走過場”。

諸葛亮派出去的趙雲,張飛等等等都是去“打掃戰場”撿便宜的。

儘管如此,有一個便宜劉備不敢撿也不想撿,這個便宜就是曹操的首級。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就是不算他也知道在水上的大戰失敗之後,曹操的敗逃是不可避免的,他派出去的幾路人馬,戰場外打秋風,能撿多大便宜都不嫌多,唯獨曹操這一路的便宜不能撿。

別看諸葛亮忽悠東吳的時候,對“曹賊”恨不得“千刀萬剮”,但是,在骨子裡,劉備和諸葛亮都知道,曹操的勢力不好惹,最理想的局面就是赤壁大戰的鍋東吳來背,赤壁大戰的成果劉備來收。

所以,曹操最好別死,假如非死不可也不能死在劉備的手中。諸葛亮知道,就是曹操死了,孫劉聯盟也就完了,劉備自己也不是曹魏的對手,並且馬上會成為包括孫權在內的諸侯們的眾矢之的。

所以,如何保證曹操不死,才是這個事情的真正實質。於是派關羽去華容道堵曹操就是最佳選擇。因為只有關羽有足夠的理由保曹操不死。

曹操對關羽是有恩的,並且是“不殺之恩”。關羽“降漢不降曹”之後,曹操對關羽的關照大概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就是曹操視為眼珠子的赤兔馬也是很豪爽的送給了關羽,關羽一生當中最看重的“漢壽亭侯”,也是曹操給操辦的。

就算是關羽不領情,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哪怕是過五關斬六將,曹操始終是不動殺心——一個單槍匹馬的關羽,連闖五關基本上就是在開玩笑。

這種恩情,對於關羽來講,是一件非常沉重的心理包袱,就算是“斬顏良誅文丑”,也不能讓關羽稍顯輕鬆,關羽“義”字當先,對曹操的這種愧疚感,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都無法容忍的。

讓關羽去華容道,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就是解決關羽在曹操面前的負罪感問題,而且這種解決要很徹底,徹底到名義上關羽是用命來報答曹操的地步。

在這個背景下,那個軍令狀其實也就是一個激將法,同時,也算是一紙報答說明書,關羽的命已經實實在在的交給了曹操,曹操拿他換來了自己的自由。

那麼關羽的這條命,其實就完全屬於劉備了。

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所以,關羽這一紙軍令狀,更像是一紙“賣身契”(也許不太準確)。

但是,到了馬謖那裡,軍令狀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和關羽去華容道的背景和諸葛亮的心情都是天上地下。

馬謖是被寄予極大希望,並承擔不容有誤的決定全局的重大使命的前提下籤下這一紙軍令狀的。

在諸葛亮具傾國之力北出岐山伐魏的時候,雖然不能說是背水一戰,但也是容不得有致命的閃失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奪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就是“街亭”。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街亭雖小,事關重大。

馬謖的軍令狀其實是諸葛亮把自己的“命”也交給了馬謖,這相當於“以命賭命”。諸葛亮把這個“契約”看得非常重。

但是,馬謖卻是不以為然的。他非常自負,所以,儘管有這個軍令狀,但是馬謖其實並未因為這個軍令狀而感到“責任重大”而“謹小慎微”。

馬謖把拿命換來的守街亭的機會,用來展現他的“不世之才”!其實他是把街亭當成了他的“試驗場”,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如何“獨出心栽”和有獨到見解。

這樣的心態,馬謖出事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諸葛亮看到了王平送來的街亭守軍的防禦圖的時候,諸葛亮覺得自己的胸中有一口老血就要噴出來,但是他不敢。

馬謖是他諸葛亮自己選的,並且是在很多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選的。其實,最不看好馬謖的是已經歸天的劉備——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諸葛亮恰恰就“大用”了馬謖。

馬謖的這一紙軍令狀,儘管馬謖沒在意,但是諸葛亮卻非常在意,馬謖的“得瑟”讓他丟了街亭,諸葛亮一下子就遭到了“滅頂之災”,逼的諸葛亮不得不做了他一輩子僅幹過一次的冒險動作:空城計。

用錯了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人力物力財力全白費,這個責任必須有要負,諸葛亮不負,就必須由馬謖來負。

其實,馬謖被斬,他的命至少百分之三十是為諸葛亮。也就是說,馬謖替諸葛亮擔了至少百分之三十的責任。儘管後來諸葛亮“自罰三杯”,但是如果沒有馬謖的命墊底,諸葛亮自罰三杯肯定不夠。

別看都是拿命賭的軍令狀,但是賣命和買命完全是兩回事。


步武堂


諸葛亮殺的動馬謖,卻殺不動關羽,軍令狀這東西就不用太當真了,關羽的地位還不至於給諸葛亮立軍令狀,蜀漢政權劉備第一,關羽第二,雷打不動的排位,除了劉備,誰敢言斬關雲長?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三國志.馬良傳》

關於馬謖其人,本身就是諸葛亮破格提拔,根據《襄陽記》的記載,馬謖的亮點就在於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時,建議諸葛亮攻心,諸葛亮也是採納馬謖之言,得以安撫了南中少數民族。但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吳壹這種大將都沒任用先鋒,而是力排眾議任用了馬謖,這可能也是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誤。因此,諸葛亮不斬馬謖難以服眾,自己也是降官三級以明軍法。與馬謖一同被斬的還有將軍張休、李盛,同往的黃襲被削兵權,唯有妥善收拾殘局的王平加拜參軍,這也體現了諸葛亮的賞罰分明。


而諸葛亮入劉備陣營時沒有官職,但關羽因白馬之功被曹操請封為偏將軍,還是個漢壽亭侯,諸葛亮斬不動關羽;劉備攻佔荊州南部四郡時,關羽被任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諸葛亮被封軍師中郎將,總領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稅收工作,還是斬不動關羽;當諸葛亮隨劉備入蜀以後,關羽督荊州,屬於州牧、刺史級別,諸葛亮任軍師將軍這一雜號將軍,還是斬不動關羽。

其實放眼蜀漢集團,諸葛亮前期根本就沒有掌握軍權,又談何斬關羽呢?兩人一起共事也只是劉備入川支援劉璋之時,諸葛亮輔佐關羽鎮守荊州,諸葛亮也只是個輔佐,關羽能斬的動他,他斬不動關羽。



而劉備入蜀以後,關羽與諸葛亮就更沒有交集了,即使有交集,關羽在劉備稱漢中王時被拜為前將軍,假節鉞,在外就代表劉備,行王命的人物,除了劉備,沒人斬的動。

馬謖與關羽就不屬於一個級別的人物,馬謖的哥哥馬良還只是關羽帳下一謀士,二人放在一起比較沒有太大意義。


棍哥觀史


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殺關羽卻斬了馬謖?

哼哼!這個問題正說明諸葛亮的陰險之處。

諸葛亮同關羽立軍令狀時已經決定不殺關羽了,更不願意滅了曹操。如果那時諸葛亮想滅曹操只需將關羽和張飛的差使調換一下便可。這是因為當時劉備在諸侯中的地位和勢力還不穩定,而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也不穩定。如果滅了曹操,則劉備集團無力與江東抗衡,既無力與江東抗衡,則隆中之對將成為信口開河的牛逼大話,日後也必將成為關羽張飛等人的笑柄。派關羽守華容道也是諸葛亮的用心良苦,之前關張就對諸葛亮不服,正好借軍令狀殺一殺關張等人的威風,從而樹立他個人的威信,同時也能在劉備講情時賣個順水人情。諸葛亮此舉可謂一箭多鵰。更是《三國演義》的精彩之處,至此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生花妙筆!!

至於馬謖之死則是馬謖自己找死。因為馬謖言過其實也就罷了,在明知自己一沒靠山、二沒背景、三沒人脈、四沒能力、再加諸葛亮居心叵測,你說你立哪門子的軍令狀?成功了是他軍師指揮有方,失敗了他可以借軍令狀舍車保帥推脫責任。所以啊!做人還是低調一點好。


碧雲天244021590


關羽和馬謖能想比嗎?

關羽蜀國開國元勳,和劉備是結義兄弟。當時諸葛亮跟劉備,威望還沒有樹立起來,至少在關羽,張飛的眼裡,諸葛亮還不敢把他倆怎麼樣。不說別的,能戰力,關羽張飛那個不是萬人抵。關羽放了曹操,那是為了報答曹操的恩情。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他明知道關羽不會殺了曹操,為何要派關羽去阻擋曹操,要讓曹操死,派張飛,趙雲那個去,曹操都玩完了。諸葛亮為何派關羽去,就是讓關羽還人情去了,關羽一旦還人情就會違背軍令,那麼諸葛亮就有一張牌,握住關羽在手裡。日後關羽不聽自己的調遣,這個牌是不是可以驚醒一下關羽。關羽既然違反了一次軍令,諸葛亮不計較,那麼日後對軍師的派遣,那還有二話可說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關羽是劉備的兄弟啊,劉備沒有答應,諸葛亮也不能按軍令行事,就算劉備不管,張飛那脾氣,還說不定鬧起來,把諸葛亮給砍了。所以,諸葛亮沒有按軍令來處罰關羽,是殺不得。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培養起來的,街亭這個位置重要,一旦失去蜀國就成了被攻擊的對象。所以諸葛亮不同意馬謖去守,因為馬謖沒有實戰經驗。而馬謖信誓旦旦的要去,並能確保街亭的安全,諸葛亮不讓馬謖去是怕馬謖失敗。馬謖要去是要證明自己能行。師傅不讓去,徒弟要去,再說了也是為了顯示師傅帶出的徒弟,是不會丟師傅的臉的,不讓去反倒是別人說師傅帶出的徒弟只會紙上談兵。所以諸葛亮允許了馬謖前去,馬謖為了讓諸葛亮放心,還立了軍令狀,本來諸葛亮沒有說立軍令狀這事,可是馬謖自己搶先說了,也立了。諸葛亮在眾將面前也沒辦法。


後來證明,馬謖確實是紙上談兵。失去了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蜀國一下子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諸葛亮是有痛有悲啊,痛的是街亭失守,自己一片心血付之東流。悲的是馬謖事大,恐不保啊。自己最器重的門生,出戰就失敗。如何向眾人交代,如何自圓其說。馬謖倒是爽快,不想讓諸葛亮為難,自己既然立了軍令狀,自己不聽副手的建議,師傅的阻止。狂妄自大,誇誇其談,失去街亭對蜀國可是沉重的打擊。這個後果必須要有人來承擔,諸葛亮去承擔嗎?他願意去做,但別人會怎麼說,難道是自己的徒弟就可以不追究嗎?問題就是在這裡,正因為馬謖是諸葛亮培養的門生,所以他不能求情。

揮淚斬馬謖,諸葛亮出自於真實的感情,因為馬謖在自己身邊,做事都是很用心的。畢竟他們是“師徒”關係吧。所以斬馬謖,諸葛亮確實很難過。馬謖為了諸葛亮,不要為了自己而失去眾將士的信任。所以馬謖自願伏法。

街亭失守,蜀國陷入被動,眾人很心有不甘
,就因為馬謖的原因造成,所以為他求情的人沒有幾個。當時蜀軍軍心恐慌,沒辦法,只好由馬謖來承擔自己的後果。

所以,關羽不能斬,馬謖是必斬。形勢不一樣,格局不一樣,所以結果不一樣。


歷史戲言


關羽、馬謖身份不同,任務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同,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兩人身份不同。

十個馬謖,也頂不上一個關羽。

在劉備集團,劉關張這三位是合夥人,都是老闆。關羽是二將軍,是二把手。諸葛亮在牛,荊州時期,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職業經理人。

以他的權力和地位,根本殺不了關羽。他也不敢殺。

馬謖的地位與關羽沒法比,他只是諸葛亮的參謀和幕僚。在蜀漢沒有什麼根基,殺不殺,就是諸葛亮一句話。

第二,兩件事後果不同。

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和劉備的本意。實際上最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所以,是好事,並不是壞事。劉備對比心知肚明。

馬謖失街亭,那就罪不可恕了。好端端的北伐大業,直接被他毀了。殺他十次都不算多!

換了誰都會斬馬謖的。


上將噯福斯


這提問涉及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歷史真實,一個是虛構;一個事關重大,自告奮勇;一個似乎無足輕重,可有可無。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自作主張丟失街亭,儘管對於這件事,在史料中有多種說法,但大的基本事實,應該是真實的。而華容道關羽放曹操,卻把關羽曾經投誠曹操,受到曹操優厚待遇,不忘舊情返回劉備這些真實,與一個虛構橋段聯結起來,刻畫了精彩絕倫,義薄雲天的關羽人物形象,是一個虛實結合,有假有真,真假難辨的產物,這就是提問的根本答案。因為真實歷史是不能違背的,而虛構則可按情節,邏輯,理性來演繹。

從當時的情節看,安排街亭守衛時,馬謖首先搶功請戰,諸葛亮叮囑重要性,馬謖答覆說:若有差失,祈斬全家!這種決心,這種表態,幾乎把臨場決策領導逼到絕境,難有再選擇。說明馬謖對街亭重要性很清楚,搶功心太強烈,也太輕率,把這件事看的太簡單。後世不少吐槽諸葛亮為啥不用魏延,不用趙雲?說實話,作為磨磨牙,耍耍嘴皮子的事後諸葛亮,是可以的,但要臨場決斷,本文沒有這魄力氣派,估計多數吐槽也難免落入俗套。

再看華容道關羽放曹操,同輩的趙雲,張飛都領到重要任務,興沖沖帶兵殺敵去了,就連糜竺,糜芳,後輩的劉琦,劉封都派上用場,唯獨第一上將關羽,卻被冷在一邊,這種滋味只有真將軍才能體會。雖然關羽諸葛亮表面上,正兒八經立軍令狀,但倘若把劉備後面擔心的問:“吾弟義氣深重,若真把曹操放了,咋辦“?諸葛亮則打哈哈說:“亮夜觀天象,曹賊未合身死,留這人情叫雲長作了,亦是美事“!劉備趕緊送頂高帽:“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明白了吧?這本來就是局,是個套,主要作用是熱鬧,吸引眼球,和空城計是一個道理。不說關羽在蜀漢地位,在大老闆劉備心中的分量,就三國演義而言,關羽還有不少大事(比如著名的大意失荊州)八字沒一撇呢,羅貫中先生怎能輕易讓諸葛亮殺掉,白費口舌筆墨,自找麻煩?


星期三AAA


首先,馬謖地位怎可和關羽比之,關羽是大將又有劉備照著,馬謖不過帳前一參謀,再者諸葛亮本無斬關羽之心,就是想戳其銳氣,又剛赤壁大戰勝利,加上劉備眾將求情,也給了關羽報曹操當年之恩,關羽日後必定不會手下留情,自然關羽沒事。而馬謖就不同了,首出岐山第一戰就大敗,戳其軍威,他的一敗,影響了這個蜀漢,使得幾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何況諸葛亮北伐是蜀漢群臣極力反對的,又遇大敗。無法給蜀漢居民交代,也沒有君主的支持。劉備在,馬謖可不死,劉備不在,任何人犯軍規都不可饒恕。


福之富也


首先,諸葛亮本身不可能殺關羽,即便關羽立下了軍令狀。為啥這麼說呢?關羽可是劉備起家開始便跟隨在劉備身邊的,更兼關羽又有萬夫不當之勇,實在是劉備集團核心中的核心。而當時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集團不久,因為三顧茅廬的問題,以及諸葛亮本身是士族出身而劉關張都起於草莽,劉備集團內部高層之間本身並不和諧。張飛還好,看到諸葛亮的決策英明後便服氣了,而最關鍵的是關羽。關羽本身便自視甚高,對於諸葛亮有些裝腔作勢的被“三顧茅廬”很是懷氣在心,平時的時候不表現出來,關鍵時候如果不能聽從諸葛亮的指揮,那麼勢必影響到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所以諸葛亮實際上是藉著這次的機會,想要讓關羽從實際上能夠服從自己的決定。

馬謖則不同。馬謖本身就是很受諸葛亮器重的人,屬於諸葛亮自己的小集團的人馬。馬謖立下軍令狀,要守護街亭,但是因為他的錯誤決定而導致街亭的丟失,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也不是很想殺馬謖的,但是此時劉備舊部都在,如果不能處理好馬謖事件,諸葛亮很有可能難以維持自己在劉蜀集團的威望,所以諸葛亮即便是再肉疼,也得揮淚斬馬謖,給這個錯誤一個交代,讓自己的北伐重任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受到內部的阻力。


阿慶還是阿慶


很多人把這個問題歸結到諸葛亮能不能殺動關羽上面,其實不然。

如果諸葛亮真的想殺關羽,就算是劉備阻攔,諸葛亮完全可以離開劉備,不再為劉備效力了。

之所以諸葛亮配合劉備留了關羽一命,就是因為諸葛亮其實根本就不想殺關羽。

關羽的軍令狀什麼內容?是在華容道曲曹操性命如果手下留情,甘願受罰。

可實際上呢?諸葛亮和劉備壓根兒就不想取曹操的性命,派關羽去呢,就是想讓關羽放掉曹操,順便還曹操一個人情。

所以最後關羽放了曹操,諸葛亮和劉備完全沒有殺他的意思,甚至很高興。

但是馬謖就不同了。

可以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北伐時候。

只要馬謖能夠守住街亭,諸葛亮就可以進一步擴大戰果,將第一次北伐的戰果做實,把那些地盤吃下去。

但是一出祁山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馬謖丟了街亭。

街亭這一丟就等於這第一次北伐完全就是徒耗錢糧,沒有取得絲毫戰果,你說諸葛亮能不生氣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關羽華容道放曹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而馬謖失街亭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這才是諸葛亮饒了關羽,但殺了馬謖的根本原因。

如果諸葛亮心中不想要街亭,就是想要馬謖故意丟掉街亭,那馬謖也不可能被殺。

軍令狀這種東西,從來都對普通士兵、普通將領而言,和領導親近的主要將領,是不會輕易被殺。

就像是曹仁失敗過多少次,也沒見曹操捨得殺他。

我的@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討論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這裡只論三國演義,華容道諸葛亮與關羽都立下了軍令狀,此時的諸葛亮摸透了關羽的脾性,關羽欠下曹操的人情債雖說斬顏良文丑已還清,但一想到曹操與張遼動容的哀求,關羽的心就軟下來了,關羽個性高傲,卻吃軟不吃硬,在動之以情的哀求下,他就下不了手了。諸葛亮是看透關羽的,但諸葛亮不想曹操死,曹操一死,孫權就坐大了,那時蜀國就難以憾動東吳,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只是賣個順水人情。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劇本走的。而馬謖失街亭,則是戰略上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劇本,街亭本是阻止曹魏援兵的戰略要地,只要守住了街亭,諸葛亮就可以切斷攏右,天水,南安,直搗西涼,大大擴充了蜀國的勢力,這是北伐的根本目的。可惜,馬謖剛愎自大,毫無戰爭經驗。再者,馬謖還有一點必須死,那就是蜀漢的本土派都看在眼裡,你丞相不殺馬謖,將來我們犯錯你也不能隨便殺之,如果發展到這樣,蜀漢何以嚴軍紀,何以服軍心?諸葛亮確實想培養馬謖做接班人,才讓他守此要地。他悔不當初沒聽劉備之言,馬謖言過其實。事已致此,諸葛亮淚流滿面自貶三級,以正軍紀。斬馬謖也就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