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去哪裡了?

生活陽光微笑179332072


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坑達到數百公里之巨,這個撞擊坑至今仍然可以通過遙感衛星探測到,就位於尤卡坦半島上。

這次撞擊導致了地球上出現核冬天,恐龍滅絕,地球上的生物被毀滅性打擊。撞擊可產生短暫數千攝氏度的高溫,足以汽化小行星上的大部分物質,那麼剩餘的物質就融入地殼中,變成地球的一部分了。

6500萬年前這次撞擊產生的撞擊坑深度最多上千米,因此小行星如果有剩餘的未蒸發物質存在,就融入地殼中混入地球地質變遷中,但大部分還是在撞擊時就蒸發掉了。

其實這顆小行星有可能是阿波羅型小行星,其成分鐵和鎳佔一定的比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太陽系中最特別的小行星應該是行星胚胎級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有大量的金屬元素,被認為是行星的前體。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成分比較常見,過去數十億年,有大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除了蒸發掉的物質外,其他都融入地殼中。


太空伊卡洛斯


很顯然,6500萬年前那顆肇事的小行星當時就已經粉身碎骨了。它給地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疤痕,直徑達180公里的隕石坑!它就是位於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不能直接被看到。6500萬千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之所以受人矚目,是因為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次撞擊事件和恐龍的滅絕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這顆小行星的直徑至少在10公里左右。這是一顆比珠穆朗瑪峰還大的小行星!小行星和地球發生撞擊後,釋放出了4.0×10^23焦耳的能量。這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當量,小行星本身也被撞擊產生的熱量完全蒸發。

6500萬年前的這次撞擊事件,引起了大規模的海嘯,並且撞擊產生的溫度極高的灰塵進入大氣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擋住了陽光,阻礙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大量的食草動物和食肉性動物也隨之滅亡,引起了生態系統的瓦解。當時的恐龍因為這次撞擊受到重創,再加上其它多中原因,最終走向了滅絕。

在地球的軌道附近存在著大量的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它們的運行軌道和地球軌道相交。在未來的某個時期,地球很可能會再次遭到小行星的撞擊。然而像6500年前的撞擊事件這樣大的小行星並不多見,並且人類掌握著越來越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提前預見小行星撞擊威脅,提前做出應對方案,而不會像恐龍那樣坐以待斃!大家說是這樣吧?


我就是兔斯基


這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為11公里。在撞擊過程中,小行星絕大部分分解、燃燒、氣化,只剩很小部分作為隕石留在原撞擊點。這個撞擊點在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鎮附近,因此被稱作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隕石坑的內壁直徑為180公里,最大直徑300公里,深度20公里。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900多萬億噸TNT炸藥,引發了1500多米高的大海嘯,使得整個美洲幾乎被湮沒。巨大的震動波,導致了世界性的地震和火山爆發,

大量的熱灰被熱風吹到世界各地,點燃了多處地表山火。同時,爆炸產生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和灰塵升空,隔絕了太陽對地球的照射。使得全球的地表溫度急劇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終止,整個生物界的食物鏈被徹底改變。

一些物種瞬間滅亡,另一些也在接下來的嚴酷生存環境中相繼死去。正是這次撞擊,致使地球上75%的植物、動物滅絕,包括所有的恐龍。研究表明,物種毀滅的過程,並不是之前人們所認為的,持續了數百萬年,而只有短短的一兩千年。

早在1950年代,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地球物理學家們,在尤卡坦半島找石油時,就發現了因大規模隕石撞擊而形成的岩層。隨後二十多年,有科學家提出了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物種大毀滅的假設,但尚無足夠的證據。撞擊點在哪裡,人們也沒有找到。

1978年,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科學家們,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鎮附近鑽井時,進一步獲得了隕石坑的許多石頭和泥土層樣本。但是,公司不讓他們對外發布研究結果並且研究被終止,他們不得不繼續找石油。

1990年代初期,在南北美洲的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地質年代大致相同的沉積物,其中加勒比海地區尤其多。這些沉積物被確定是地球遭遇撞擊後產生的。但加勒比地區,並沒有大的隕石坑。隨後,空中和地面的一系列勘察,確定了希克蘇魯伯鎮巨型隕石坑的存在。

但是,到此時,物種的毀滅,是否由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以及撞擊的地點,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直到2010年,由41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得出結論,正是尤卡坦半島上的行星撞擊,引發了6500萬年前那場大規模的物種毀滅。

儘管這已是幾乎一致的共識,但質疑之聲仍不斷出現。因此,對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研究,還沒有結束。2016年,對隕石坑口進行了海床下數百米的科學研究性鑽探,再次確認了隕石撞擊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世界真的很大


白堊紀末期小行星環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地軸傾斜,隕石坑鏈接形成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裡光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為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了地殼的二氧化硅、硅酸鹽和礦物等等。

1、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衝擊石英。

2、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震裂屑錐。

3、隕石坑中央錐上射部位的熔融構造。

4、隕石坑中央錐底部的串珠狀柯石英。






金童希瑞


答:小行星在撞擊過程中解體,留下來的撞擊坑在上世紀被發現,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北部,撞擊坑平均直徑有180公里,深度3公里,叫做Chicxulub撞擊坑。


關於6500萬年前恐龍突然滅絕的事件,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其中以“隕石撞擊說”最為流傳;在上世紀的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島北部開鑿鑽井,首次發現了隕石撞擊留下來痕跡。

直到九十年代,科學家在當地發現了更大範圍的隕石撞擊痕跡,這些痕跡分佈於一千公里內,而且證據顯示是同一顆隕石撞擊遺留下來的,科學家意識到,如此巨大的撞擊範圍,必定是一顆前所未有的小行星撞擊事件。


科學家用衛星測繪了當地的地形分佈,加上當地的引力分佈情況,推測出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北部,存在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平均直徑達180公里,放射性元素分析顯示,這次撞擊發生於6500萬年前,和恐龍滅絕的時間一致。

2007年,《自然》雜誌公佈一篇對Chicxulub撞擊坑的研究成果,計算機模擬顯示,這顆小行星母體直徑有10公里,撞擊速度有20~40km/s,撞擊釋放能量相當於10億顆原子爆炸釋放的能量。


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這次小行星撞擊釋放能量平均到整個地球,相當於每平方千米上引爆2顆原子彈,可見威力之大。

撞擊後,引發了全球性的地震和海嘯,全球在數月內不見天日,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超級火山和地震不斷,大體型的動物幾乎無一倖免地滅絕;然後整個地球生態圈的恢復,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小行星向來是威脅地球生命的最大敵人,雖然木星和月球為地球擋住了大部分小行星,地球稠密的大氣層也燃燒了很多小行星,但是時間一長總會有大個子的漏網之魚,而恐龍就是因為點背碰上了“漏網之魚”而滅絕的,但是恐龍不死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我們,所以人類還是應該感謝65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的。

小行星在撞擊星球地表之前一般就因為速度太快空中解體了,接觸到地表的小行星也會在瞬間因為能量太大而爆炸成為碎片,所以我們在任何星球上都只能看見隕石坑而看不見隕石,因為隕石都碎了。


地球誕生46億年來沒少捱過小行星,但是地球頻繁的地質運動和後來的生命都把隕石坑蓋住了,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是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它的撞擊坑位於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當時一顆城市大小的隕石以40km/s的速度撞進大海,隨之而來的海嘯和地震以及遮天蔽日的粉塵直接讓統治地球數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消失了。

65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在撞擊時就氣化了相當一部分,小行星本質上就是一塊大石頭而已,高速撞擊下的海面和地面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化為千萬塊的小行星已經很難被科學家們找到了,現在就只剩下直徑180公里深900米的尤卡坦半島隕石坑了。

其實小行星在撞擊地球時的碎片有些已經達到了地球的逃逸速度,也就是說小行星帶碎片又回到了宇宙空間中,甚至有可能飛到了其他星球上,科學家們在地球上就發現過來自火星的石頭,很有可能就是小行星撞擊火星時飛到地球上來的。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恐龍就是因為6500萬年前的一顆直徑有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的,很多人不相信這是恐龍滅絕的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小行星撞擊之後怎麼會沒有殘骸留下呢?

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以40km/s的速度撞擊地球,那麼結果只能是小行星被撞的稀碎。一顆子彈的速度一般是800-900m/s,遠遠低於這顆小行星。而且子彈是金屬,小行星是岩石,所以子彈的結實程度要遠遠大於小行星。但是我們看下下面子彈打在裝甲上面的動圖:

可以看到,這麼堅硬的子彈打在裝甲上面直接就碎成了粉末!而比子彈快上幾十倍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也只能夠碎裂成灰!

撞擊之後,小行星碎裂的高溫灰塵反彈到大氣之中,導致地球被高溫粉塵覆蓋,隔絕了陽光並導致恐龍死亡。而小行星撞擊後雖然沒有任何殘骸留下來,但是位於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撞擊坑卻記錄了當時的慘烈一撞!


科學探秘頻道


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那顆小行星,應該就是白堊紀末期團滅了恐龍的那顆。

根據現代的研究,這顆小行星墜落在如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留下的撞擊坑被叫做“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上圖: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位置(圖中每個圓圈都是一個隕石坑)

研究顯示,6500萬年前,直徑14公里的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墨西哥灣的淺水區,造成1.5公里深的巨型隕石坑。海水高速湧進隕石坑,然後又衝出,形成巨型“崩塌波”海嘯。24小時之內,海嘯以最高143公里的時速從墨西哥灣擴散到大西洋,同時通過連接墨西哥灣和太平洋的中美洲的海道進入太平洋,進而席捲全球。撞擊點附近的海嘯高達1500米,擴展到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後,浪高仍有14米。

這顆小行星直徑大概是14千米,撞擊到地殼之後,必然導致撞擊區附近的地殼完全碎裂,因為地球地殼的平均深度只有17千米。而相較於地球六千多米的半徑來說,這條確實是薄薄的一層。這個比例很類似雞蛋殼與雞蛋的比例,但雞蛋殼的強度是地殼遠遠不能比擬的,我們應該把地殼看作是軟殼蛋的蛋殼。因此一顆雞蛋殼厚度大小的小行星高速衝入了地球這個軟殼蛋,造成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他必然會涉入到地球的內部,進入地幔之中。


地球的地幔實際上就是一個液體的熔岩球體(我們實際上就生活在一顆熾熱的熔岩星球的薄薄表面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地球比作一個軟殼的溏心蛋),因此無論是什麼樣的小行星進入到這個深度,都必將被熔化成液體,與地球自身的岩漿流融合到一起。這意味著我們沒有辦法找到這顆小行星的主體遺蹟。能夠找到的可能只有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周邊被刮蹭脫落的小行星殘片,而小行星的主體早已經在6500萬年前的那場撞擊中徹底被地球“吞”了。


小宇堂


雖然這麼說有點不合適,但確實是這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成就了人類文明。6500萬年前的天體撞擊導致了統治地球一億多年的恐龍家族滅絕,這才給了哺乳動物進化的機會。

但是這麼大一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為什麼找不見了?

從圖像資料上看過好多的撞擊坑,月球上的、水星上的、地球上的幾乎沒有一個撞擊坑裡有撞擊天體。主要的原因就是粉身碎骨了。


一顆直徑10km的小行星,質量巨大向地球撞來不斷的被加速,進入大氣層後和空氣摩擦溫度可達數千攝氏度。就像一個大火球一樣,一般小的隕石在沒落地之前就被燃燒沒了。但是導致恐龍滅絕這顆小行星體積質量過大,直接撞擊在尤卡坦半島上,留下了數百公里大小的撞擊坑。

而小行星在撞擊的瞬間四分五裂,向四周散開,有的碎片速度過快會飛出幾百公里,而隨著時間地址變化好多碎片被掩蓋。還有更多的熔融狀態砸入地面,冷卻後就形成了撞擊坑的地面。

還有的速度更快的碎片甚至會重新飛出地球,進入太空很可能撞入其他的天體。例如在地球上也發現過火星上的隕石。



科學黑洞


在上世紀70年代時,一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進行石油勘探的地質學家在研究了石油公司對該地區的鑽探結果發現:該地區一千多米的地底有一種特殊的岩石~安山岩。這種岩石是一種由於火山爆發形成的火成岩,也可以由隕石撞擊生成。並在海床上發現了一個半徑約70千米的環形結構。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該地的安山岩應該是由一個隕石撞擊生成。

在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對加勒比地區K-T沉積物研究發現,裡面含有許多粗糙的岩石碎片以及許多由隕石撞擊產生的物質。最後,綜合以前的成果,發現了地處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圖: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這個隕石坑的平均直徑約有180千米,被埋藏於地表之下。根據對同位素的分析發現,這個撞擊坑產生於6500萬年前,剛好和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發生時間相同。所以,這次撞擊事件被認為是造成這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的主因。

據估算,這顆小行星直徑至少有10千米,撞擊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炸藥爆炸,是人類製造的最大的氫彈~沙皇核彈的200萬倍。在爆炸產生的高溫下,隕石本體全部被蒸發掉了。


爆炸引起了全球性的災難,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最厲害的是爆炸和火山爆發產生的灰塵進入了大氣層,並長久的漂浮在空中。這些灰塵擋住了陽光,使地球溫度大幅度的下降。植物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於是大面積的死亡。這就是“核冬天”(大規模的核戰爭也會引發)。

核冬天導致了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的滅絕,為哺乳動物的崛起提供了生存空間,人類也因此而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