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木柄手榴彈威力有多大,現在還能使用嗎?

寳勒個寳


1944年衡陽保衛戰中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軍官,是日寇第68師團的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死於衡陽即將陷落前的8月7日,這個老鬼子是怎麼死的呢?原來,志摩源吉眼見升任師團長無望,竟然跑到前沿陣地,親自教導士兵如何將投過來的手榴彈反擲回去,黃呢軍服清晰醒目,被預10師第28團的優秀射手從容擊斃。



可以解讀出來兩個事情,其一是戰場上把手榴彈撿起來再扔回去肯定是可行的,其二是第十軍守衛衡陽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手榴彈。但這兩個事情都是充滿危險的技術活,屬於“專業操作,請勿模仿”。

斷崖工事“方先覺壕”、手榴彈戰法和炮兵有效運用,是衡陽保衛戰的三大亮點,也是第十軍可以死守47天的主要手段。戰前在軍委會後勤部長俞飛鵬的親自督辦下,衡陽守軍得到了較為充足的手榴彈儲備,國軍各部首先將陣地外壕底部佈滿鐵蒺藜,鬼子跳下去即為中國傳統暗器所傷,慘叫聲此起彼伏。



此時守軍各部組織的手榴彈突擊隊便從斷崖上摸近投彈,壕內日軍無處隱蔽只能乾等著挨炸受死;在沒有兵力防守的地帶,也鋪設鐵絲網或以樹圍子為障礙物,上面掛滿手榴彈。預備第10師還自創了波次輪番投彈戰術,即將每個排的三個班各進行從1到10的編號,排長喊1號投彈時,三個1號同時動手,如此循環往復,以保證火力的遲續性,直把攻城鬼子炸到懷疑人生。

第十軍戰術化的手榴彈運用,是日軍在衡陽傷亡慘重的一個重要因素。第116師團和爾聯隊被打殘後,黑瀨平一的133聯隊接替主攻,師團長巖永汪提醒黑瀨:“和爾聯隊進攻了三天毫無進展,重慶軍將山丘全部削成斷崖,手榴彈投擲技術也突飛猛進”。黑瀨大佐根本沒有當回事,後果是兩天下來,三個大隊長兩死一傷,聯隊基本失去戰鬥力。





尤其是到了戰役後期,第十軍戰鬥兵傷亡慘重,到7月16日前後,預10師傷亡90%,第3師傷亡70%,第190師只剩下400來人。軍部只好把許多沒有作戰經驗的輜重兵和勤雜人員派往前線,什麼射擊訓練和戰術動作的教學根本沒有時間,上手最容易戰果最有效的就是扔手榴彈,方先覺命令各連必須抽出三個老兵,專門教授新兵如何甩彈。

當然不止是衡陽,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大約使用了3000萬枚手榴彈,大多數都是鞏24式手榴彈,造成日軍傷亡40萬,佔日軍總傷亡的三分之一。作為近戰利器,木柄手榴彈經濟實惠,現在仍是我軍訓練科目之一,個人感覺,別說現在,只要戰爭中還有近戰方式,那就一定可以使用。



鞏24式手榴彈全彈總長約為310毫米左右,全重800餘克,引爆延期時間為4~5秒,由於彈殼材料及裝藥改變,這種仿自德軍的手榴彈成為了防禦性手榴彈,在類似衡陽保衛戰這樣的近距離投擲中,經驗不足的新兵通常拉火後迅速擲出,被日軍揀起來“反殺”是非常有可能的,不過如何在短時間內判斷出手榴彈的剩餘引爆時間,絕對需要專業水平,否則就會把自己炸得血肉橫飛。

日軍對衡陽的第一次總攻擊只持續了5天,就傷亡了5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被手榴彈所殺傷,攻擊部隊為了消滅斷崖上的守軍,也儘可能使用九八式手雷,在雙方雨點般的對扔中,夜晚的常德爆炸聲響成一片,爆炸產生的閃光“像焰火一樣”。比如在張家山陣地,第十軍先後投入了7個連的兵力,而日軍逐漸增加到12箇中隊,除了一名小山中尉倖存外,其他11箇中隊長全部戰死,半數是被手榴彈炸飛。



日本人伊藤正德對第十軍的手榴彈戰術作了如下評價:“手榴彈投擲是重慶軍的另一戰技,此項戰技,原為英美陸軍的拿手戲,而衡陽之重慶軍卻已超越英美,爬升為優勝隊之A組。衡陽周邊之丘陵地,基部盡已削成斷崖,敵人以手榴彈自上而下,做準確而遠距離之投擲,使日軍蒙害甚大”。

蒙什麼害,日本鬼子跑到中國來殺人放火,被籠罩在手榴彈爆炸的白煙下罪有應得,炸死活該。


度度狼gg


手榴彈裝TNT 50克,在當年威力是很大的。

這種手榴彈,今天一樣可以使用。


薩沙談:二戰時期德國手榴彈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諸位是否知道在八年抗戰內,源自德國的中國製手榴彈,一直是國軍士兵手中最有威力的武器嗎?你知道手榴彈共造成40萬日軍傷亡嗎?另外,你知道這種手雷,是絕對不可能藏在褲襠裡面的嗎?下面就聽老薩來說說

手榴彈的歷史

德軍大規模裝備手榴彈,還是一戰後期的事情。

由於一戰壕溝戰的特點,普遍使用單發步槍的部隊對待隱藏在曲折戰壕內的大量敵人極為頭疼。他們極其需要威力強大的單兵手榴彈,可以迅速的消滅這些敵人。

實戰永遠是軍工生產的指揮棒,德國軍工企業隨即在1916年研製出一種木柄手榴彈。反覆試驗以後,這種手榴彈被命名為M18式長柄手榴彈,並且隨即大量裝備部隊。

在當年來看,M18手榴彈的結構並不簡單。它由拉環、拉火繩、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鋼管內裝玻璃粉,將一拉毛銅絲捲成團放在玻璃粉內,銅絲一端接拉火繩、另 一端通導火索和硫磺,利用銅絲與玻璃粉的磨擦發火點燃導火索和硫磺。使用時擰開彈柄上的蓋,捅開防險紙,拉出拉環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擲。

一線部隊對M18式手榴彈的評價非常不錯,這種木柄手榴彈投擲距離很遠而且投擲非常精確,德軍士兵可以在幾十米之外準確的投入戰壕內,大量殺傷戰壕內的敵軍士兵。同時,這種手榴彈採用集束形式,可以輕鬆的炸燬鐵絲網、破壞大片雷區、可以對付敵人的簡易工事,甚至可以對付當時還處於幼兒期的英軍坦克。

不過,德軍在1918年底就戰敗,M18的生產和改進也就隨著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停止下來。

一戰後的德國很快復興,在一系列秘密的軍事研究大趨勢下,德國軍工企業也開始對M1918式手榴彈進行改進,並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槍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為M24式長柄手榴彈(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在M18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適應未來的二次大戰的需要。

首先是改進了手榴彈的爆炸時間。M1918式的爆炸時間過長,從拉動彈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時間。也就是說這個手榴彈通常要在敵人腳下保持三到四秒鐘的時間不炸,敵軍的士兵完全有時間躲避甚至反擲回去。

M24長柄手榴彈的引爆時間縮短到4到5秒。如果士兵使用得法,手榴彈一般投擲到目標附近一秒鐘後爆炸,敵人很難作出反應。

德國人還用漫畫形式對手榴彈爆炸時間過長進行調侃!從德軍扔出手榴彈,雙方一共互相投擲了四次之多。^_^

其次,M24採用了更容易生產的鋼板衝壓技術,廢棄了早期很費工時的整彈體鑄造技術。這種設計除了加快了生產速度以外,採用薄鋼板還大大的減輕了手榴彈的質量,增加了投擲距離。

再次,M24採用了爆炸力更強的TNT炸藥,裝藥量100克。這個改進大大加大了手榴彈的威力。在二戰期間,M24手榴彈的威力是數一數二的,被盟軍稱為高爆手榴彈。戰爭後期由於德國軍事資源已經枯竭,曾經改使用硝酸銨炸藥作為戰鬥部,造成手榴彈威力大幅度減弱。

另外,M24還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彈體上安裝鐵環,便於單兵攜帶。

優點

M24定型以後的十多年內,基本沒有什麼改進。隨著1939年二戰爆發,M24手榴彈開始大量使用於東線西線戰場。它的優勢很快得以體現出來!

一,投擲距離遠,投擲十分準確

M24採用木柄設計,由於槓桿原理,受過基本訓練的士兵可以將其投擲的又遠又準。

德軍老兵一般可以採用站立的姿勢,往往可以把手榴彈投擲到50米甚至更遠。這個距離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彈,絕對無法達到的。

由於長柄帶來的槓桿原理,M24可以投擲的極為準確。

實戰中,德軍士兵往往把手榴彈準確的擲入敵軍控制的工事內、房屋窗戶、狹窄的散兵坑內。

尤其在激烈的巷戰中,一個蘇軍士兵手持一把71發彈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個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壓制一個班的德軍無法靠近。

德軍的M24就是掃蕩房屋的利器!德軍士兵不需要衝入危險的房屋,只需要在遠距離用手榴彈將蘇軍士兵殺傷即可。

自從二戰爆發以來,德軍手榴彈的消耗就極為驚人,後方經常以十萬為單位進行補充,客觀上說明了M24在實戰中的重要作用。

二,單個爆炸力強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的TNT裝彈量很大,爆炸力很強,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確,每顆M24都可以造成 一群的敵人傷亡。

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一線德軍士兵給它取了一個外號,叫做“土豆瑪沙”,也就是土豆粉碎機的意思。任何在M24爆炸半徑內的敵人,都會像土豆一樣被徹底粉碎。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彈,M24的獨特的優勢是可以採用集束的方式,大大加大爆破力。

二戰的單兵攻堅武器總體上是比較落後的。單兵火箭筒和無坐力火炮都處於雛形階段,數量少且無法滿足實戰需要。在幾百萬人會戰的戰場上,炮兵和裝甲部隊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威脅,仍然有數量眾多的敵軍工事和裝甲力量,需要依靠步兵自己解決。

尤其是前者最讓德軍頭疼。面對東線戰場蘇聯數不清的小型碉堡,簡易土木工事,複雜的大型鋼鐵工事,德軍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彈而已。

單個手榴彈的威力不足於對付哪怕稍微堅固些的工事,集束是必須的。

M24可將七枚手榴彈集束使用,去掉周圍的六枚的木柄以減輕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為引爆器。

這種集束手榴彈的威力很大,可以輕鬆摧毀敵軍眾多簡易工事,也可以用來破壞敵軍的地雷區,掃清步兵的障礙。

集束手榴彈的弱點在於投擲距離很近,需要步兵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勇氣,儘量靠近敵人的工事。自然,這樣就極容易傷亡了。

至於集束手榴彈對於敵軍的裝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離盟軍的裝甲力量無法抵禦德軍集束手榴彈的攻擊。

不過實戰中,卻較少出現德軍使用集束手榴彈打擊盟軍裝甲力量的戰例。

至於集束手榴彈對於敵軍的裝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盟軍的裝甲力量在近距離,根本無法抵禦德軍集束手榴彈的攻擊,最低程度會被炸斷履帶。有意思的是,實戰中,卻較少出現德軍使用集束手榴彈打擊盟軍坦克裝甲車的戰例。

這主要是德軍士兵畢竟裝備相當數量的鐵拳(噴氣式空心裝藥反坦克榴彈)和88mm坦克殺手反坦克火箭筒,這些都可以在較遠距離擊毀敵軍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彈去炸要安全的多。

就算要打近戰,德軍步兵還有更為有效的反坦克磁性手雷(重達3公斤)。這種手雷在二戰中生產了55萬個之多。

三,便於運輸,比較安全

M24一般裝在一種帆布袋內,由單兵佩戴,二個布袋一般可以裝六枚手榴彈。

大量運輸時,M24手榴彈裝在一種金屬板做成的簡易箱子內。一個箱子可以裝在14枚M24手榴彈,箱子外形和現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士兵可以單手拎著行軍。

一個這樣的箱子可以裝在14枚M24手榴彈,箱子外形和現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可以由士兵單手拎住。

同時出於運輸安全的考慮,在箱子一側有一個木盒,專門放置14枚手榴彈的雷管。在作戰前,由步兵雷管安裝到彈體上。這種設計是很先進的,最大程度保證了運輸的安全係數。

缺點

隨著戰爭的繼續,M24的缺點開始明顯的體現出來。

一,M24的結構比較複雜,製造很費工事。

除了彈體的造作以外,還必須靠工人用手工把把實心木柄掏空,這是相當費時的操作。

德國軍事工業能力雖超群,二戰實戰中的彈藥消耗量卻更是驚人。

蘇德戰爭4年內,蘇軍使用了多達4.2億發炮彈,170億發子彈,1.21億枚手榴彈,300萬噸航空炸彈。

德軍的消耗雖然沒有蘇聯這麼多,也是僅次於蘇聯的第二號彈藥消耗國,超過了美國和英國。

M24工廠經過幾次工藝改進(在1939年和1942年二次改進),多次擴大生產規模,仍然無法滿足前線的需要。

德國軍械部無奈,被迫設計了二種新式手榴彈來應急。

其中一種式是M39式卵形手榴彈(Eihandgranate-Egg Grenade),另一種是M43長柄手榴彈。

M39手榴彈是一種輕型手榴彈,它的特點是重量較輕(約是M24長柄手榴彈的三分之一),體積較小(長度也約是M24的三分之一),便於步兵大量攜帶。

實戰中,M39式手榴彈多裝備於對負重有嚴格要求的德國傘兵或者山地部隊。

M39式手榴彈的基本設計和M24倒是差別很小。M39式手榴彈使用時旋開頂部的一個金屬帽,然後拉動露出的金屬環,金屬環同樣帶動拉火繩,靠摩擦點燃導火索。

M39可以看作M24把長柄改為卵形的產物,沒有本質的不同。

有趣的是,M39式手榴彈是一款很不受德軍士兵歡迎的武器。德國士兵抱怨它的威力小、投擲距離短、不是蘇聯和英美手雷的對手,根本無法滿足實戰需要。很多德軍士兵寧可使用繳獲的蘇式長柄手榴彈,也不願意使用M39,這讓德國手榴彈設計師們羞愧無比!

到了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失敗,戰局轉為對德國不利。

嚴酷的局勢,迫使德國軍工企業盡一切力量提高軍火生產能力,而M24長柄手榴彈又是重中之重。

元首希特勒本人下令:對M24手榴彈進行最大程度的簡化改進。

希特勒的命令,導致了M43手榴彈的出現。

用現在的的觀點來看,M43完全是應急的產物,就是在M39手榴彈的下面加一個木柄而已。

它的引爆方式和M39相同,頂部仍然有一個金屬帽,需要旋轉打開金屬帽以後,拉動裡面的金屬環,摩擦點火。M43手榴彈最大的特點是它也是長柄手榴彈,但木柄卻是實心的,中間沒有掏空。這個不起眼的改進卻大大減少了製造工時,極大的加速了手榴彈的生產速度。

M43除了生產速度大為提升以外,其他性能和M24基本相當,從這點來看--德國設計師還是很精明的。

二,爆炸時破片分佈不合理和防禦威力不足

由於彈體上有一個木柄,造成M24和M43爆炸後,很可能出現破片飛散不合理的現象。

實戰中,有時會出現一顆手榴彈在敵軍幾米處爆炸,敵人卻毫髮無傷的局面,讓德軍士兵很是頭疼。

另外,手榴彈分為進攻手榴彈、防禦手榴彈和攻防手榴彈三種之分。進攻手榴彈殺傷半徑較小,主要依靠衝擊力和少量破片殺傷敵人,殺傷力較弱,但是投擲後往往不需臥倒隱蔽,可繼續衝鋒。防禦型用於防禦作戰,殺傷主要是大量破片,殺傷半徑較大,投擲後必須隱蔽。攻防兩用型則是進攻和防禦作戰兩者兼備,既要滿足防禦時殺傷威力大的要求,又要滿足進攻時破片不傷害投擲者的要求。

M24 手榴彈屬於攻防兩用型,它能夠適合進攻作戰需要,但是防守作戰就弱了很多,無法滿足需要。

蘇聯的防禦F-1式手榴彈殺傷範圍超過25米,威力巨大,這是M24無法達到的。

二戰後期,德軍在東西兩線都喪失了主動權,面對數量眾多的蘇軍和火力絕對佔優的美軍,德軍的作戰多以防禦為主,急需要防禦性手榴彈。那麼,M24就不能很好滿足實戰的需要。

德軍曾經試圖在M24基礎傷加厚彈體,同時在彈體採用縱橫刻槽的方式,以加大殺傷力。

遺憾的是,這種做法費時費力,效果不明顯,很快被軍方否定掉了。

到了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的軍火設計師給德國同行好好的上了一課。

蘇聯的主力手榴彈輕鬆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方法是使用預製破片槽的鑄鐵彈套。蘇軍士兵投擲手榴彈之前,將彈套固定在手榴彈上,就像給手榴彈帶了一個帽子。手榴彈爆炸以後,這個彈套可以帶來數倍的炸彈破片。

這種在德國軍工大師看來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設計,大大加大了爆破時的破片數量,也大大加大手榴彈的殺傷力。

在吃了蘇式手榴彈的苦頭以後,德軍開始由衷的欽佩蘇聯人的想象力和務實意識。德國人很快模仿蘇軍,生產了大量的彈套,也使用很多繳獲的蘇軍彈套。不過蘇聯和德國的手榴彈尺寸不同,德軍士兵在使用蘇制彈套前,必須採用鐵絲裝置先固定一下,不然投入出去就散開了。

三,不便於步兵攜帶

M24的尺寸較大,長達0.33米,超過了一般人小臂的長度。老薩附註:自然,0.33米的手榴彈,是絕對無法藏在人的褲襠裡面的。

在戰鬥中,士兵是不可能拎著鐵箱或者彈袋的,必須隨身攜帶手榴彈。

一般的卵形手雷可以輕鬆的掛在身上,或者放在彈藥袋中。對於長柄的M24來說,由於它的長度太長,卻只能斜插在皮帶上。一般士兵中能夠攜帶一二個就很不錯了!激烈的戰鬥中,士兵頻繁的臥倒和奔跑,皮帶上的手榴彈就很容易遺失。

在中國抗戰中的使用

從30年代以來,中國軍隊開始大量仿製手榴彈。

由於軍閥混戰的原因,中國有很多種手榴彈的型號,不過主流是兩種:

該手榴彈為沙俄在1914年研製的,技術較為老舊,設計思維特殊,造成結構頗為複雜,無法適應中國軍工企業的需要,很快被淘汰。

二就是仿製M24系列的長柄手榴彈。

由於這系列手榴彈遠比其他手榴彈實用,逐步成為中國最主流的手榴彈。在各地軍工廠都大量生產的基礎上,甚至還根據中國實戰需要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這裡面生產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自然是“鞏式手榴彈”。鞏式手榴彈為大名鼎鼎的鞏縣兵工廠生產。於1939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它的特點主要式彈體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 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約是M24的百分之七十,木柄形狀也做了調整,使之更適合攜帶。鞏式手榴彈在抗戰期間大量生產使用,它比M24更為符合 中國士兵的臂力和體力,深受中國士兵的喜愛。

在和它的老對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彈的交手中,鞏式手榴彈頗佔優勢。日本97式手榴彈採用圓柱形鑄鐵彈體,形狀較大,投擲不便。就的投擲距離、威力和準確度來說,鞏式手榴彈都大大超過日式手榴彈。

自然,鞏式也有明顯的弱點,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較小。它的裝彈量只有50克TNT。

抗戰中,國軍以守為主,手榴彈多在30米內使用,都在日軍腳下爆炸,根本看不出威力有什麼問題。而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和美軍交手時,前三個戰役都是主動進攻,投擲距離較遠,這個威力問題就表現的非常明顯了。

根據美軍的回憶:在一次戰鬥中,美軍有7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15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50到60顆手榴彈,其中30到40顆沒有投中或者被美軍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

在另一次戰鬥中,美軍固守的山頭有30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很多攻堅戰中,就是由於殺傷力不夠,使得志願軍出現較大傷亡。

即便威力相對較小,德式木柄手榴彈對於國軍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抗戰中國軍在炮兵和中遠距離火力上都和日軍有著天壤之別,幾乎無法對抗。所以,國軍在戰鬥中,往往依靠近戰、夜戰取勝。在近戰和夜戰中,日軍火力和炮兵優勢無法發揮,很大程度上拉平了敵我的差距。眾所周知,手榴彈是近戰和夜戰的利器。很多時候,手榴彈甚至比槍支還重要。

更關鍵的是,手榴彈的製造技術非常簡單,中國的各級兵工廠都可以大量製造。

除了國民政府的第1、11、21、24、25/30等大型兵工廠每月可以生產數十萬枚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廠甚至八路軍的土製兵工作坊,也可以生產相當數量的手榴彈。

而八路軍也好,國軍也罷,在抗戰中以防禦為主。由於步兵火力的不足,單靠步兵發射火力很難壓制住進攻的日軍。

而手榴彈作為一種有效的防禦武器,在幾次重要的防禦作戰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如臺兒莊戰役的藤縣保衛戰,川軍的守軍裝備極差,除了土造漢陽造步槍以外,連少量輕機槍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無。用這些裝備去和裝備重炮和坦 克的日軍第10師團作戰,簡直就是送羊入虎口。3000川軍就是靠了戰前送來的一整車手榴彈(當時城牆上的守軍每人發給一箱50枚),同配備重炮和坦克的日軍,在城牆下和城內巷戰中血戰數日,為會戰爭取了時間。

在常德會戰中,守軍在裝備上也是絕對劣勢,而且以8500兵力對敵人3萬兵力,結果以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殲滅日軍萬人。除了靠國軍‘虎賁’視死如 歸的精神以外,每當日軍衝鋒時,迎接他們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彈雨”。在常德會戰的巷戰中,74軍炮兵團3營士兵李志忠曾經用14顆手榴彈炸死日軍70多人。由於敵我力量懸殊,74軍守城官兵甚至直接揹著集束手榴彈跳入日軍人群中自爆,因為這樣可以殺傷更多的敵人。

在衡陽戰役中,手榴彈更是發揮了極大的威力。看看這段歷史:守軍越戰越沉著、勇敢,他們用手榴彈對付日軍的飛機、大炮,把衝鋒的日軍越放越近,在手榴彈的最有效殺傷距離內打擊敵人。 7月1日中午以後,一直到7月2日上午,惱羞成怒的日軍,在飛機和炮火的連續猛轟下,衝鋒一次跟著一次;許多回,日軍爬上雲梯,上了山頂陣地,卻又被突然冒出來的中國軍隊的集束手榴彈給炸掉。衝上去的日軍,無論多少,全部被手榴彈報銷,總是有去無回。

7月13日。 日軍第二次攻城又打了三天,仍然未能前進一步,第116師團的攻城主力——步兵第120聯隊,在聯隊長和爾大佐指揮下,向山頭陣地發動衝鋒。在山坡半腰間,遭到從彈坑中突然冒起來的一些中國軍官兵的手榴彈狠炸。和爾基隆大佐和許多日軍官兵被當場炸斃,衝鋒垮了下去。 進攻張家山的日軍第2大隊足立大隊長和該大隊5至8中隊所有的官佐,全部在進攻中被守軍用手榴彈炸死,該大隊活著的士兵不足四分之一。 日軍只能依靠空中和炮兵的轟炸效果向前一步步推進。即用飛機反覆轟炸掃射,炮群集中轟擊,將山頭上的守軍官兵全部炸死,才能佔領那個山頭,否則,只要陣地上還有一箇中國軍人,衝鋒的日軍就要挨手榴彈炸。 7月18日。 師團炮火急忙給予支援,壓制守軍人力。支援炮火剛停,日軍指揮官一聲嚎叫,上千名日軍從地上一躍而起,嚎叫著朝守軍撲來。等日軍近前,守軍用手榴彈與敵混戰,密集的手榴彈整整炸了一個鐘頭,衝上去的日軍幾乎被炸光,守軍自己也被炸死、炸傷無數。 由於兩軍攪成一團,日軍炮火無法開炮支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衝鋒部隊被消滅。這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中國軍隊之手榴彈肉博戰使倍受“武士道”亡命精神薰陶的日軍官兵也感到膽寒。

至於八路軍對於手榴彈的使用,也是有自己一套戰術的。

由於八路軍缺乏訓練,武器裝備都很差。步兵實彈射擊數基本不到20發,加上很少裝備機槍,在遠程火力更本無法和日軍對抗。

八路軍打擊日軍多以伏擊的形式,通常在近距離採用集團衝鋒。百米以外很少開槍,一旦開展,便馬上抵近射擊,繼而投出大量手榴彈,在手榴彈爆炸以後,立即以刺刀或大刀進行肉搏作戰。

至於八路軍的手榴彈來源則是不同的,抗戰前四年主要靠國民政府給予補給還有繳獲,其中在林彪意外被晉軍新兵誤傷以後,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衛立煌聞訊,下令撥給八路軍步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枚。

到了1940年,新四軍發動黃橋事殲滅蘇北國軍一萬主力並且造成國軍軍長李守維和旅長翁達死亡以後,國軍基本停止了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供應。

八路軍的手榴彈主要靠自己的兵工廠製造。中共方面由於缺乏原材料和技術人員,手榴彈大量採用黑火藥,彈體也大都是鑄鐵。不但爆炸效果很差,而且彈片很少,甚至一下裂成兩片。彭德懷回憶,他曾經去兵工廠檢查手榴彈生產,連續投擲了3個手榴彈,只有1個手榴彈炸響了。

即便這樣,手榴彈也是八路軍戰士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日軍中流傳著共軍手榴彈厲害的傳說,一般來說,日軍在掃蕩八路軍時,會盡量避免近戰,就是畏懼於八路軍手榴彈的威力。

向日軍投彈的國軍士兵

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一共使用了三千萬枚手榴彈(國軍二千二百多萬枚)。這些手榴彈都是M24或者其的改進型,大約40萬左右日軍士兵傷亡在手榴彈上,幾乎達到日軍傷亡總數的三分之一。

德式手榴彈,你是中國抗戰的功臣!


薩沙


手榴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木柄的手榴彈,一種是卵形手榴彈。木柄手榴彈一般屬於為進攻型,手榴彈的裝藥多,而且手榴彈的彈殼外壁很薄,在爆炸時產生的破片效果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大裝藥產生的巨大沖擊波殺傷敵人。而卵形手榴彈屬於防禦型,它外殼有著許多的破片槽,但是內部裝藥量比較少,但在爆炸時產生大量破片,依靠破片殺傷敵人。


木柄式手榴彈相比卵形手榴彈,木柄式雖然多出更多的體積和重量,但是木柄可以作為一個用槓桿作用原理可以扔得更遠,其投擲距離是卵形手榴彈的2-3倍。而且在山地等有斜坡地形上卵形手榴彈不利於進攻投擲,你投過去又滾回來豈不是白費了?


今天中國還有大量的木柄手榴彈的庫存,所以現在還在大量使用,畢竟這可是當年按照全國人口每人幾個的產量生產的,那可是足夠打幾次世界大戰的。至於二戰到現在的手榴彈能不能用就不知道了,畢竟這些玩意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了保質期能不能響就不敢保證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木柄手榴彈是最常見的單兵攜帶式炸彈,主要在近距離,一般在20米左右,用來消滅敵人的群體目標的。所以,與炸坦克的手雷和炸建築物的炸藥包相比,它的威力還是很有限,可以說是較小的。木柄手榴彈主要靠炸裂的彈體碎片殺傷敵人,沒有炸藥包那樣巨大的衝擊波。即是現在國產的步兵木柄手榴彈,在爆炸後也就一聲悶響,只會騰起一陣淡薄的煙幕,或許還摻雜一些泥土草葉。根本就不像一些影視劇裡的那樣,一顆手榴彈具有炸藥包一樣的威力,爆炸之後,聲響如雷,濃煙滾滾,炸得敵人人仰馬翻,房垮牆塌。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工廠生產的木柄手榴彈,在戰場上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八路軍邊區造的木柄手榴彈就差多了,不少手榴彈的彈體一炸就成兩半了,根本就炸不碎飛起來殺傷敵人。主要原因是,八路軍兵工廠缺少黃色炸藥,只有用土辦法配製的黑色炸藥,即一硝二璜三木炭的配方,來裝填手榴彈,效果就肯定差多了。從理論上說,抗戰時期的手榴彈只要保存適當,沒有鏽溼或破裂,導火索和炸藥都仍然是正常狀態,就還能使用。


一線天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手榴彈以仿製德國M24系列長柄手榴彈為主,各地的兵工廠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主要是縮短木柄、縮小直徑、減少梯恩梯裝藥等簡化工藝、降低成本的措施。雖然爆炸威力比原版M24手榴彈有所降低,但在實際作戰中給日軍造成大量殺傷,在幾次重要的防禦作戰和游擊戰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隊在整個抗戰期間共使用約三千萬枚M24及其改進型木柄手榴彈(國軍用了二千二百多萬枚),殺傷日軍大約40萬,接近侵華日軍傷亡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使用數量最多的鞏式手榴彈由鞏縣兵工廠生產,1939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主要特點是彈體較短(只有0.22米,約為M24的三分之二)、重量只有450克(大約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另外木柄形狀也做了調整以便於攜帶。不過鞏式手榴彈的裝藥量只有50克梯恩梯,爆炸威力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榴彈都要小。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彈,木柄手榴彈的獨特優勢是可以採用集束方式加大爆破力。M24手榴彈集束使用時把七枚綁在一起,去掉周圍的六枚木柄,只保留中間的一枚木柄作引爆器,可以輕鬆摧毀較為堅固的工事,也可以用來破壞雷區,掃清步兵障礙。在實戰當中,由於中國軍隊缺乏攻堅武器,戰士們經常用綁腿布把多枚木柄手榴彈捆在一起同時拉火,可炸燬日偽軍簡易碉堡或防護較弱的日本輕型坦克。

木柄手榴彈也在不斷改進,抗戰之後的歷次戰爭中仍被解放軍大量使用,已成為解放軍的經典形象元素之一。其中,67式木柄手榴彈是迄今為止國內產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手榴彈,總產量數以億計,很多是由小工廠、小作坊生產的。不僅在陸軍中獲得廣泛使用,木柄手榴彈也曾是中國海軍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例如,在1974年的西沙海戰中,海軍戰士在接舷戰中使用67式手榴彈和56衝、40火大量殺傷敵人,配合作戰的海上民兵在奪取金銀島等戰鬥中大量使用了木柄手榴彈。

木柄手榴彈由於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容易生產,在游擊戰等特定環境中有著很強的生命力。而中國因為還有大量庫存,67式等木柄手榴彈仍然在演習中頻繁上鏡,還會繼續服役較長一段時間。


用戶52240472254


首先說抗戰時木柄手榴彈存世的基本沒有,所以題主就不要想著使用它去做一些“羞羞”事了。

手榴彈的內部構造當時的中國做不好(M24內部圖)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普遍落後日軍,主要是因為國力羸弱,工業水平低下。初期正面戰場上處於防禦姿態,攻堅武器缺乏,炮火支援稀缺。仿造德式M24木柄手榴彈的鞏式(亦稱蔣式)手榴彈成為了士兵的“威力”武器。W君為那時戰場上用劣勢武器迎戰侵略者的將士致敬!

這個背影就是抗戰的寫照

鞏式手榴彈的設計參考德軍的M24木柄手榴彈,由於當時國人身材弱小,營養不良,因此鞏式手榴彈採取減少裝藥量和木柄長度來減輕總重。故而威力比原版弱了許多,加上鋼材淬火工藝不如德國,破片殺傷也及其有限。

相比德式手榴彈,鞏式先天就是威力有限


W君接下來說的就是咱們遊擊的八路軍了,手榴彈供應有一個相當響亮的名字-----“邊區造”(參考影視作品《亮劍》)還有就是八路軍自己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出產的晉式手榴彈。“邊區造”是中國軍民發揚傳統的黑火藥技術自制的手榴彈,有其型而無其質,扔出去多半是一通黑煙和彈頭開裂,所謂破片殺傷就更談不上了。

“邊區造”基本屬於瀏陽鞭炮廠的水平


《亮劍》劇照

晉式手榴彈屬於軍工產品,質量還是比較有保障的。但是經過多次的掃蕩遷移和物資匱乏,相比鞏式手榴彈威力差了一個檔次。


現在我們國內看到的基本都是67式木柄手榴彈,產量大,庫存充足。目前約有上億枚的樣吧。


<strong>這裡W君要吐槽一下抗日神劇中的橋段,八路軍拿著嶄新的M24手榴彈一扔扔出二三十米,炸的鬼子五六七八個。。。。。這。。。這太侮辱犧牲的中國軍人了。


軍武數據庫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戰士最依賴哪一款武器呢?在歐洲戰場遍地坦克的同一時期,中國戰場上,士兵最依賴的就是手榴彈了,八路軍戰士使用過很多手榴彈,看過有關抗戰電影的小夥伴對手榴彈一定不陌生,尤其是八路軍手中的木柄手榴彈,一旦八路軍利用地形優勢,往山谷裡的敵軍扔手榴彈,往往能炸得敵人嗷嗷叫。

可以說,手榴彈在八路軍中的地位堪稱重武器的地位了。而且,八路軍還利用土辦法,自己製造手榴彈,這種手榴彈被稱為邊區造。有小夥伴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什麼八路軍的手榴彈都帶木柄,而美軍與日軍使用的手榴彈卻像雞蛋。下面就來一一解答。

八路軍之所以如此看重手榴彈,原因無非就是威力大好使,而且生產起來十分便利。手榴彈使用起來非常簡單,一拉導火索,往外一丟,就能夠殺傷敵軍了。新兵只要通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夠使用。其實邊區造的手榴彈威力並沒有制式手榴彈那麼厲害。原因就是因為八路軍缺少高性能炸藥,往往只能用黑火藥來代替炸藥。所有,這種手榴彈的威力並不厲害。而且,由於工藝簡單,這種手榴彈往往出現炸不響的問題。

至於手榴彈為何帶木柄,這就分為進攻型手榴彈與防禦型手榴彈了。這種木柄手榴彈就屬於進攻型手榴彈,方便投擲適合遠距離投送。但不適合在狹小空間中使用。但這種手榴彈製造工藝也相對簡單;而另外一種卵形手榴彈,就是防禦型手榴彈,體積小巧也更方便使用。現在,隨著槍榴彈的發展,木柄手榴彈已經逐漸開始退出各國陸軍的裝備體系了,而體積小巧,威力足夠的卵形手榴彈,已經成為陸軍新的標配了。


利刃軍事


刀君看著這個問題,腦海裡想起了一個故事。抗美援朝時期,在一次戰鬥中,快要犧牲的戰士留下的遺言:要是多有幾個“小香瓜”就好了,那玩意兒能一炸炸一片。



這是我軍在戰鬥中對攻堅武器渴求的真實寫照。



抗戰初期中國正面戰場使用的基本是仿造德軍M24 的鞏式手榴彈,裝藥量少了一半,木柄短了三分之一。要說威力兩個字。。。這樣說吧,密集衝鋒中基本能炸傷三到五人,而M24同等條件下是死亡兩人,三到五人受傷。



再說八路軍的手榴彈,響亮的名字是“邊區造”或者晉式手榴彈(黃崖洞兵工廠),由於生產條件落後,長期封鎖物資匱乏。雖然晉式手榴彈威力與鞏式手榴彈相差不多,但是邊區造就基本屬於扔了嚇唬敵人,呲火冒煙加臭蛋,威力及其有限,基本和威力不搭邊(刀君說千萬不要相信抗日神劇中的八路軍手雷威力)。






現在我軍庫存量最大的是63式木柄手榴彈,保守估計幾千萬吧。至於現在還能不能看到抗戰時期的手榴彈以及能否使用。。。。刀君負責的告訴你:發現一定要上報!使用的話你就屬於恐怖分子了!


鍛刀煉心


手榴彈是靠爆炸時空氣的急劇擴張壓力和粉碎的彈片把敵人震死的,正常的話方圓三四米內秒殺,五六米重傷,六七米之外就沒多大影響了,不過有的質量不行,效果差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