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襄阳郡与湖北襄阳市为何名称如此相近?

滨江大道东

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下湖北襄阳市与韩国襄阳郡的关联。

韩国襄阳郡隶属其江原道(道相当于我国的省),位于韩国西北部,东临日本海。从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时代(918年-1392年)开始称“襄阳郡”,之前称作翼岘县(又名伊文县),统一新罗时代被叫做守城郡(领县)。为什么在高丽王朝时代开始称为“襄阳郡”了呢?我们看看当时朝鲜的宗主国中国的情况。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五代十国到南北宋的更迭,更确切的说,是南宋的生死存亡之际——宋元襄阳之战。自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城破之后荆湖地区的成建制的宋军降元,其中也包括一些著名的抗蒙将领,比如当时襄阳都统高达。这批宋军被蒙元收编之后称为“新附郡军”(可以理解为抗战时期日本组织的“皇协军”)被押送到元大都,而且还“意外”的免去了死罪,这是因为蒙元这个时候准备入侵日本了,这些南宋降军被编入征伐日本入驻高丽,并被当时高丽国王安排到了目前韩国襄阳郡所在的位置驻屯,而这批进入高丽的南宋降军,可能刚好错过了第一次蒙日战争(1274年的文永之役),继而在朝鲜半岛上落地生根。


国破山河在,南宋降军在高丽落脚后由于对故土的思念,对驻屯地的一些地点按照故土襄阳的传统而命名,例如湖北襄阳与韩国襄阳都有汉江、岘山、堕泪碑、鹿门寺、襄阳古城、太平楼、石桥等地方。这些南宋降军还把相应的中原文化也带到了朝鲜半岛,例如韩国诗人金尚宪《送权缙赴襄阳郡》诗云:“习家池观已生尘,岘首残碑阅几春。江汉风流只虚事,鹿门须觅姓庞人。”诗句里涉及的习家池、岘首山、鹿门山、庞德公、汉江等不但与襄阳直接相关,诗句也是化用杜甫《赠别郑链赴襄阳》“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的诗句。所以就有了今天韩国“襄阳郡”和湖北“襄阳市”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中庐渔夫

我来说说情况。


韩国和湖北相近

韩国的国旗俗称“太极八卦旗”,仔细观察这个国旗就是中国道教的旗子。道教发源于湖北十堰武当山。韩国有很多地名和湖北的一样或相近,这些地名都是湖北先有韩国就有的,比如:襄阳、汉江、江陵、丹阳、太白山等。韩国首都以前叫汉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古代叫汉城。

相近绝非偶然有历史来源

朝鲜和韩国的开国神话中,是天神桓雄带着3000人降落在太白山建立了国家。而我国史料记载,在秦朝末年,有一个叫“韩终”的楚国方士,也带着3000人为秦始皇入海求仙药,结果杳无音讯。韩终是这一群人的首领,韩国(和朝鲜)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去的人建立起来的,由于它是楚国(湖北)人,所以去了就把所有的山川城市取名都和湖北一样!


韩国襄阳郡和湖北襄阳市

襄阳郡这个名字太熟悉了,秦朝时设立襄阳郡,如果不在前面加一个韩国,很多人会以为是古时候的襄阳。韩国襄阳郡的名称保留了下来,而湖北襄阳则由于国家多次行政划分,改名为现在的襄阳市。湖北有汉江,而韩国有汉江,这也绝非巧合,甚至韩国襄阳郡还有岘山、鹿门寺、堕泪碑、石桥等名称。甚至韩国襄阳郡当地还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岘山文化节。要知道岘山可是湖北襄阳最出名的山之一啊!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


襄阳甜

韩国为什么会有襄阳郡?简短截说,韩国襄阳郡人的祖先,是宋末元初南宋王朝最后一批勇士—襄阳生券军,这批勇士后来被元军捕获并放逐到韩半岛繁衍生息,建立了今天的襄阳郡。

韩国襄阳郡境内也有汉江、岘山、堕泪碑、鹿门寺、襄阳古城、太平楼、石桥等许多与今湖北襄阳相同的地名,两个襄阳习俗相近、文化相通,节庆相仿。至今韩国襄阳郡仍流传唐朝李白所写《襄阳歌》,是韩国优秀传统歌曲《李朝十二歌》之一。当地政府举办一年一度的岘山文化节。

看到这里,读者是否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韩国襄阳郡‘’克隆‘’了自建城至南宋末年(生券军所处时代)为止湖北襄阳几乎所有名胜古迹,独独缺少号称当今襄阳古迹之首、当地人坚称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古隆中‘’,是不是匪夷所思?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从三国时代到清中页为止,襄阳并没有‘’隆中‘’这个古迹,所谓的‘’习凿齿《汉晋春秋》‘’里记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日隆中‘’,也仅仅是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落户现址古隆中,之后陆续出现一些纪念性建筑。
(图片来自网络)

古建史专家孙筱祥先生认为:襄樊隆中现有古迹和文物是‘’后世帝王和文人墨客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一些历史文物……一切诸葛亮故居的传说,至今提不出任何考古学证据,因此根据这些纪念性的文物古迹,要想重建或修复诸葛草庐,也是不足为凭的。‘’

‘’古隆中诸葛亮故居‘’这个名字起得相当矫情,就象初生婴儿取名‘’老头子‘’一样迷惑人——承载‘’故居‘’名号的‘’隆中十景‘’中,疑似伪刻的江汇‘’草庐碑‘’把古隆中‘’年轮‘’从清康熙提前到了明嘉靖年间;最早的‘’三顾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古隆中‘’牌坊立于清光绪年间(1893年);直到现代,古隆中对面的小山包,还被改成莫名其妙的‘’卧龙冈‘’,与南阳卧龙岗一较高下。——隆中造假传承生生不息,与韩国‘’砚山申遗‘’如出一辙,令人激赏。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古隆中诸葛亮故居‘’是明清建筑。)

在这里再举两个例子做旁证:

一、盛唐诗人李白写《襄阳歌》,吟遍襄阳风物名胜,对襄阳隆中只字未提,而《襄阳歌》也随汉江、岘山、堕泪碑、鹿门寺、襄阳古城、太平楼、石桥这些地名一起,被宋末生券军带到了韩国襄阳郡成为当地文化元素;同一时期李白过南阳时写下的五言诗《南都行》则一直‘’留‘’在中国,成为南阳著名的历史文化符号。李白在这首诗里用‘’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以孔明自况,表达了对躬耕南阳、隐居求志的万分敬仰。

二、再晚上几百年,宋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在《丰山怀古》里有‘’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的诗句,讲的是后人津津乐道的《隆中对》故事,可惜这个丰山是南阳第一名山,诗中的‘’隆中‘’是指南阳卧龙岗。


其它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询这方面史料,笔者不一一列举。

这些实例至少证明:①至少在唐宋时期,襄阳不存在‘’隆中‘’这处古迹;②‘’隆中‘’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专指南阳卧龙岗。③古隆中之‘’古‘’纯粹是噱头。与襄阳‘’古‘’隆中相比,始于魏晋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不是该被称为‘’上古遗踪‘’?

回到正题。(韩国)襄阳郡和(湖北)襄阳市百姓同为南宋末襄阳生券军后代,可以说是双城同祖,同气连枝。有此渊源,两地名称相似,风俗相近,甚至百姓习性相同,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自1993年湖北襄阳县与韩国襄阳郡缔结友好城市开始,身处不同国度的两个‘’襄阳‘’,如久别重逢的兄弟,命运再次紧紧连到一起,尤其是韩国‘’岘山申遗‘’成功,中韩两处‘’襄阳‘’城市的百姓,前者目瞪口呆,后者弹冠相庆;

一家徒呼负负,一家得意忘形。

祝福襄阳人民。

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我是望峰鸢。谢谢大家。


望峰鸢

诸葛亮躬耕地在大韩民国江原道襄阳郡!!

1、诸葛亮在《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给皇帝刘禅的奏章,绝对不会有错。

2、其次湖北襄樊说“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见2003年人教版教材。

3、再次,“今湖北襄阳一带”在汉末、三国属襄阳郡。

4、然后,襄阳郡在大韩民国江原道一带。

因此,诸葛亮躬耕地不在南阳,也不在湖北襄阳,而在大韩民国江原道襄阳郡!!!

韩国襄阳郡才是正宗罪襄阳!

中国襄阳原名是襄樊,于2010年盗取了韩国襄阳郡的名字!!


断鹰攀崖

请不要黑湖北襄阳,韩国棒子不配在此比较。

我话讲完,大家随意发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