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觉得诸葛亮名不符实,蜀国真的是被诸葛亮拖垮的吗?

我是隔壁小王


抹黑和贬诋诸葛亮,是很多三国爱好者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大多数人熟知诸葛亮这个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的。而演义中的诸葛亮又太妖魔了,极其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一个逆反心理——他这么神,可是为什么他没有成功呢?

当很多人逐渐长大,进入所谓的叛逆期,通过对《三国志》正史,或通过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五六七八手史料的了解后,会愈发的肯定自己当年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然后这些人就会在各种场合抹黑贬诋诸葛亮,以显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但是,这些人反感的诸葛亮,其实反感的是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不如演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但他也确实是一个人杰。这一点,只要稍微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就能明白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时,他的处境到底有有多艰难。他对蜀汉的贡献到底有多伟大了。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奉节白帝城。他驾崩的时候,蜀汉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公元 219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至少三万精兵被团灭。

一个月后,驻守上庸的孟达投魏,并带着魏军夺取了上庸三郡。汉军守将刘封不敌,连人带城全丢了。这一战,又有至少两万精兵被消灭了。

到了刘备临征东吴的前夕,张飞在阆中被下人所杀,黄忠在成都病死;刘备征东吴期间,马超也病死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蜀汉损失了三员大将。

公元 222年八月,刘备兵败夷陵。四万汉军精锐被灭,一万精锐投降了魏国。顺带着还折损了一票蜀汉的精英。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人以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精兵是什么概念?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当蜀汉国内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后,离成都只有百里的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益州南部的越嶲、牂柯和益州三郡在土著雍闿的策动下造反。叛军呼应东吴,几乎半个蜀国都造反了。

总之就是:刘备临死前,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给刘禅。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留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给儿子,结果河北四州就被曹操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给刘琮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后来,刘备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但是,诸葛亮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干净了。避免了蜀汉雪崩。并且他又给蜀汉政权续了三十九年的命。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你还认为他名不符实?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矣”。这并不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诸葛亮拖垮了蜀汉经济”的观点,这完全就是谬论。正史上可没有这些奇怪的记载。

首先、诸葛亮并没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北伐。而是消除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后才开始北伐。他的军事行动,是等到蜀汉恢复元气之后才开始的。

刘备病逝后,南中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诸葛亮的选择是赶紧带兵平叛么?

不,他的选择是: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5年三月,也就是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他才开始平叛行动。而此时,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三年。

一个为了休养生息,可以把平叛都能延缓两年的人,你认为他是穷兵黩武之人?


诸葛亮南征之后,得到了大量的资源,蜀汉的国力因此大增。然后,诸葛亮有因此而急着去北伐吗?

不,他选择是:继续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7年,也就是平定南中叛乱两年后,诸葛亮才上《出师表》进驻汉中。而他上表出征的前提是:曹丕去世了,魏国的国内有可能会产生动荡。

可是,当诸葛亮到汉中后,他发现魏国并没有因为曹丕的死,给蜀汉可乘之机。于是诸葛亮在汉中又休整了一年。一直到公元 228年春天才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五年。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出兵北伐前,他在蜀汉的政绩表现的: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很显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他并没有急于北伐。甚至面对南中的叛乱,他都能忍着两年不发兵。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积极种田,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并且还花了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蜀汉政权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稳步恢复,补上了刘备去世时,留给他的巨大窟窿。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样的一个力挽狂澜的奇才,说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穷兵黩武的人,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其次、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他真正大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而且每一次间隔时间都有数年。并且,诸葛亮北伐的策略非常求稳,绝对不搞激进的军事冒险行动。

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是在228 年春。当时北伐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点优势,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要道,诸葛亮认为没把握,耗不起,便主动的撤了。

关于这一次北伐,如果换一个名将,说不定就有可能不撤退,选择跟魏军硬抗。但是硬抗显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胜,缩小蜀魏力量对比的可能;但也有可能大败,死伤惨重,被魏国乘虚灭国。

蜀汉在刘备手上已经折腾了十万兵马,诸葛亮好不容易攒了十几万人,他怎么可能会去硬扛呢?所以这一次北伐,不仅很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也符合蜀汉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为蜀汉再也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了,他要负责任。而他的这种负责任,正是他没有穷兵黩武,很清醒自己定位的表现。



而同年冬天围陈仓的行动,名义上虽然是第二次北伐,但实际上根本算不上二伐。因为这次出兵的起因是诸葛亮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想趁机骚扰一下魏国。

之所以说这一次是骚扰,是因为诸葛亮在出征前,他连粮食都没带够。如果打仗连粮草都不带够,这很显然就只是去骚扰一下而已。

到了公元 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也只是一场小规模行动,目的仅在于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以上便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从228—229,一年之内连伐三次。但是这三次中,只有第一次才是真正的北伐,另外两次都只是骚扰而已。

诸葛亮真正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拉拢了鲜卑柯比能之后才誓师出征的。并非以一己之力单独攻魏。

公元 231年春,诸葛亮养精蓄锐后,再次出征北伐。这一次,诸葛亮打急眼了,他不再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大胆的放弃了后方,以自己和粮草做诱饵,引诱了司马懿上钩,并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这一次大胜后,司马懿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交战。

后来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被迫退兵。但是在退兵中,还是射杀了张郃。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没有急着北伐。他在国内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继续鼓励耕织。

(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直到公元 234年,诸葛亮才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北伐,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此时离上一次北伐又过去了三年。这一次,诸葛亮是在联络东吴出兵夹击之后才出兵的。也不是不知深浅的单独出兵。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的大规模北伐只有三次。从公元228年—234年,六年期间,三次大规模用兵。每次大举出兵之前,诸葛亮都会进行了数年的充分准备。战略战术上也十分稳健,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样子,实在看不出诸葛亮哪里穷兵黩武了?这分明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北伐。



至于史书上记载蜀汉百姓“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是在诸葛亮死了25年后,因为姜维连连北伐,庞大的军事开支严重影响了农业,从而导致的结果。与诸葛亮没有关系。

其实在诸葛亮时期,他一直都在尽可能的节省民力:

“一蜀之大,其兵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蜀之所以强者,以孔明不尽用之。”
“蜀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于二十八万户中,二家零三分之余出一人,于五十六万四千男女口中,四丁零四分发一人,其不忍尽民之力如此。”

对比当时曹魏和东吴对百姓的压迫,诸葛亮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几乎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甚至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在曹魏境内屯田,以战养战,也更进一步削减北伐对于国内的负担和长途运输的损耗。

这么一个精打细算,重视节省民力的人。居然说他拖垮了蜀汉,良心不会痛么?

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急着北伐,这个道理在正史上说的很清楚了: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本身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同时,他认为自己死后,国内就再没有能跟曹魏抗衡的人了。所以他要趁自己还活着,尽可能给曹魏施压军事压力。并且在实际上,他也确实给曹魏带去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综合前面的内容(曹魏的滥用民力,诸葛亮的科学利用民力)来看,诸葛亮北伐,吃亏的都是曹魏。魏国为了对付诸葛亮,每次都要调中央军支援长安。因为魏国的边兵根本挡不住蜀军。而若是调中央军,魏国必然要开支大量的钱粮。

这到底是谁更吃亏?一目了然了。

当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压力锐减。曹叡就开始盖宫殿,搞腐化堕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去世了,战争没有了,曹叡手上也有钱了。

由次来看,你还会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必要的么?


Mer86


其实三国人物里,不光诸葛亮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关羽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赵云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实际上赵云连五虎上将都不是),刘备也没有那么怂,曹操也没有那么奸。

诸葛亮被神话,是托《三国演义》的福,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说成了神人。

什么火烧博望坡,什么三气周瑜,什么借东风,什么魂断五丈原向天借命,什么空城计,全是罗贯中脑补出来的。

诸葛亮成了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

但是剥离了小说的因素,诸葛亮就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

错,即便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仍然是高大的。

唐朝的杜甫没有看《三国演义》他就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连晋朝的皇帝司马炎都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就是说,司马炎都羡慕这么一个忠臣,如果有这样的帮手,今天自己当皇帝会轻松很多。

陈寿在《三国志》里这么评价他: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肯定了诸葛亮作为丞相治理国家方面的功劳,他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却没有怨言,因为他处事公正。

但陈寿也说了,他连年征战没有能成功,是因为带兵打仗实在不是他擅长的。

就有人根据这个推断诸葛亮不该六出祁山,一再打仗,拖垮了蜀国的经济。

其实以诸葛亮管理内政的能力,未尝认识不到这个。

但是诸葛亮之所以一再出征,恐怕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出征是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当时蜀国内部矛盾重重,分为三派势力,一是益州大族,以谯周为首,二是刘璋集团的遗留势力,三是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

三派之间矛盾重重。如果蜀国安享太平,三派势力矛盾就会激化,但是诸葛亮以“王业不偏安”为号召,让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就会转移消化这部分矛盾。实际上诸葛亮死后,仗是不打了,但蜀国内部的矛盾却凸显出来,当钟会邓艾带着兵过来的时候,站出来主张投降就是益州大族谯周他们。

其实荆州是刘备集团从四川出征的最好出口,所以关羽丢荆州,刘备才会那么着急要发动战争夺回来,可惜失败了。

从这个时候起,诸葛亮就知道蜀汉在这里发展下去,很可能会作茧自缚,什么天险根本靠不住,必须要主动出击,一则以战争激励国民,一则以惊扰魏国。


锦翼


诸葛亮在蜀国有四个人对诸葛亮有意见,第一是诸葛亮学生马谡,马谡跟诸葛亮学排兵布阵,城池防御,安营扎寨,怎样以少胜多。马谡说起来,什么全学会了,主公对诸葛亮说,你学生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诸葛亮不答,直摇头,对主公意见不但不听,心中还不高兴,直到马谡失街厅后,诸葛亮才相信主公观人能力比自己强。第二魏延,多次对诸葛亮建议,让他带兵走大山小路,出奇兵,至河南夺取曹操首都,而诸葛亮不听,先走陈苍,陕西省宝鸡,无功而返,然后有六出祁连山,走甘肃省陇南,再进巩河南,有无功而返,死于五丈元,而在诸葛亮死后,却将魏延走深山小路,出奇兵战术,托梦给邓艾,是邓艾几千兵,无马,只一战灭了蜀国。书上写诸葛亮求邓艾不杀蜀国百姓为条件,当了一次许攸。第三是蜀国承相李延,对诸葛亮连年征战,表示反对,当时全部收入是农业,李延承相要将收入治国安民,而诸葛亮要用于军费。蜀王召诸葛亮回朝,不要用兵打仗了,李延承相说三国己经成定局,谁也灭不了谁。将收入用于治国安民,而诸葛亮大骂李延是奸臣,他也原因天天上朝,不在野外打仗,而百年后,曹操不灭,蜀国永不安宁,蜀王有听了诸葛亮话,要杀李延承相,而诸葛亮求情,让李延回家养老,杀了李延,他儿子李忠天天押运粮草有功,杀了李延无人征齐粮草。第四,关羽在荆州,诸葛亮弟弟诸葛瑾在东吴孙权帐中。受孙权委托,将关羽之女,媒说于东吴孙权之子,两国成了亲上加亲,联盟起来对付曹操。关羽大怒,虎女怎能嫁与犬子,将诸葛瑾打四十军棒,赶出营门,诸葛瑾说,他是诸葛亮弟弟,关羽道,不看承相之面让你回不得东吴。孙权听诸葛瑾说后,写信于诸葛亮,关羽也不于东吴结亲,也不还荆州城于东吴。请诸葛亮告知主公,再不还时,东吴用兵收回,诸葛亮知道荆州城池不保,根本没给主公说,诸葛瑾第二次找诸葛亮,亮答,告知主公,主公也不会用意。明知东吴用兵于荆州,诸葛亮大权在手为什么不提防。


286草民


诸葛亮确实被《三国演义》过度拔高,主要是小说里头还添加不少神幻色彩在诸葛亮的身上,比如借东风,八卦阵等等。但是,说诸葛亮名不副实,就不对了,而且蜀汉更非被诸葛亮拖垮的。

诸葛亮多次北伐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这并非是诸葛亮的能力问题,恰恰是诸葛亮一再的北伐行动和姿态,才让蜀汉的国祚更长久。

类似的问题,个人也曾和大家分享过自己的看法,现在就在详细的说几句。其实,我们不要忽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多个以蜀地为统治中心的偏安政权中(除古蜀国之外),不断耗费国立进行北伐蜀汉,反而是国祚最长的。而更为繁华富庶的前蜀、后蜀反而亡得比蜀汉更短命。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更像是一种“主动防守”的军事策略,而是其效果相当见效,因为诸葛亮及其继承者的一再北伐,最终让更为强大的曹魏,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防守之态,而不敢主动攻伐川蜀。

正所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蜀汉有蜀吴联盟做支撑,加上巴蜀险峻的地形,进可攻退可守。因此,蜀汉可以集中力量,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北上进攻曹魏,这样一来反而让曹魏成了防守的一方,进而达到疲敌的目的。

而且,要说休养生息,个人认为曹魏比蜀汉更需要,也更渴望修养生息!

因为,自黄巾之乱以来以来,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才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正如当年曹操所言的:“生民百无一”!这便是中原在历经各方诸侯轮番逐鹿,征战数年后的惨状。因此,曹魏比蜀汉更希望休养生息!

正如如此,诸葛亮更不能给曹魏休养生息的机会。毕竟曹魏不论人力物力,还是社会生产力都远胜蜀汉。如果在彼此和平发展的环境下,那么曹魏的恢复速度显然要快于蜀汉。所以,诸葛亮采取更为积极的军事战略,其实是正确的,更是明智的!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光复汉室”!正如先主刘备说的:“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这也是迫使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最弱,也得不断北伐的重要原因。

蜀汉既然要扛起了汉室的大旗,那么北伐对于蜀汉而言,是必须坚持的政治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天下百姓昭示:自己虽偏安西南一隅,但仍是正统,反而是占据中原、坐拥两京的曹魏才是“反贼”,才能保证蜀汉取得对曹魏的政治制高点。

而倘若蜀汉不发动北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然后君臣上下都心安理得的过着偏安生活。那么,就等于默认曹魏的合法性了,他们手中的“汉室”这面政治旗号,也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可言。蜀汉也将彻底的沦为一个割据政权。这只会让蜀汉失去主心骨,反而更没有未来。

因此,基于这个政治口号,蜀汉不论是谁掌权,都必须不断作出北伐的姿态,哪怕是少规模的滋扰曹魏,也得装出个北伐的架势出来。以此保证蜀地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拥护汉室!


这些历史要读


诚邀,客观的说,诸葛亮北伐确实严重的消耗了蜀国国力,但说到底,诸葛亮其实也是在救蜀国。



刘备飘零半生,南征北战几十年才占据了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蜀汉政权虽占据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但其实“益州疲弊”,蜀汉政权兵马不过10万,百姓只有90多万,土地仅仅益州一地,可谓既缺兵,又缺银,而曹魏占据中原九州,今天下三分有其二,带甲50万,人口近440万,蜀汉实际上没有北伐的能力。

那么为何智冠天下的诸葛丞相还要执意北伐呢?一句话,没办法。

蜀汉以益州敌曹魏,靠的是山川之险要,以及三国建立初期,蜀地未逢战乱,蜀汉以此为根据,可以勉强与占据经受战乱的中原之曹魏抗衡,但是时间利曹魏不利蜀汉,时间一长,曹魏的土地恢复了生产力,蜀汉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所以诸葛亮实际上不得不北伐,不然只能等死。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近些年互联网兴起极大的改变了我们摄入信息的方式,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经常会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

譬如,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比如对曹操,袁世凯这种在以往已经被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的看法。

同样,对诸葛亮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觉得诸葛亮是赌徒,在他的先军政治的领导下蜀国走向灭亡,有人觉得诸葛亮是个独裁者,军政一把抓,自己做起了土皇帝。

各种说法,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但是,读历史一要严谨,二要客观。以示明鉴以正兴衰。

诸葛亮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歌颂的“千古一相”,为蜀国呕心沥血了,小编认为,我们作为后人不应乱扣帽子,应当给予缅怀和尊重。

现在我们回归正文,简单讨论一下,蜀国的灭亡跟诸葛亮有无直接关系。

大家都知道蜀国的基本国策是在诸葛草庐就已经确定的了,便是著名的《隆中对》。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刘备的小创业公司有了基本的市场战略,事实上在207年之前,刘备的公司只有关张赵此类拿着刀一路砍业务员,经营状况也是时好时坏,时不时被兼并收购作为其他的大公司一个小部门存在。刘备CEO董事长一肩挑,身边可用之才并不是很多。在诸葛亮加入刘备公司之后,带来了两点基本的改变,第一公司有了战略蓝图,知道自己是要做实体还是做互联网了。第二,公司有了个经验丰富的CEO,刘备专心能做自己的董事长兼CHO了。

在诸葛亮加入之后,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好,市场规划产品研发两步走。先是兼并了荆州刘表的公司,后收购了益州刘璋的公司,并把公司的主营业务放在益州了。眼看着公司越做越大,董事长CEO和一干创业骨干是时候了。于是在公元221年在诸葛亮出任CEO14年之后,刘备宣布蜀汉公司正式挂牌上市了。上市后公司内外一片祥和,兵强马壮。

注意,此时是刘备创业公司市值最高的时候了,员工福利好,薪水高,一个个干劲十足。

但是,刘备公司应了那句中国的老话叫“物极必反”。正当公司内外一片和谐准备加把劲在把其他两个公司都兼并的是时候出事了。刘备创业的老家荆州分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刘备公司的创业元老突然死了,一问手下人原因竟然是被东吴公司给开车撞死了,妥妥的 商业暗杀,荆州分公司群龙无首也被东吴公司给兼并了。刘备连夜开董事会,决定要为二弟报仇,带着研发部市场部拼命研发新产品,东吴公司以不变应万变继续老三样,产品竞标,蜀汉公司大败,董事长刘备和几位创业元老也相继死于非命。

用个小故事模拟了下基本背景,各位看官勿怪。

事实上蜀国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机会一统天下了。主要原因有几点。

第一点刘备荆州创业的老本在夷陵之战基本赔光了,益州地广人稀,兵源补给不足。

第二打仗便是打经济,蜀地经济比江南和中原都稍差。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公司内部有很大的分歧。刘备创业之初带来的荆州精英集团与益州本地的门阀氏族集团有着相当大的矛盾,人心涣散。

这里多说一句,三国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多为察举制,“察举制即为,察廉,举孝”,刘备曹操的人才选拔多出于此,在他们创业初期,小的藩镇武装极多,精英人才散落各个势力。刘备曹操皆是枭雄,懂得用人之道。所以初期的人才他们的宗旨都是相似的“唯才是用”,“既是你有能力,我就不看学历”。后期曹操亡曹丕继位,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此时小地方武装基本都被三个大公司兼并了,此时的人才全部集中在掌握最大社会资源的门阀士族手中,“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极大的保护了门阀氏族的利益,使更多人才涌向曹魏。之后的司马家一统天下也多少得益于此。

回到正文

诸葛亮在极度危险的政治环境下,面对这几点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大旗一打“北伐中原”。

原因有三

第一,荆州带来的老兵多数尚在,但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益州本地并无可用兵员,了以速战,才有机会一同中原

第二,荆州刘备集团所带来的精英损失殆尽,只有打出大汉正统的普世价值大旗才有机会吸收一些关内人才。但是关内的精英大都知道,所谓衣带诏所谓大汉正统,不过是诸葛亮执拗的宣传工具罢了。

第三,诸葛亮知道休养生息不可取,蜀地的门阀氏族非但不能为自己所用,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与蜀地的本地集团的矛盾极大,甚至还跟关内的氏族贫有联系,做起了“蜀奸”,长此以往,便会文化消亡。

事实上三国志中表述,相比军事,诸葛亮更善于治国。不战必亡,战中求生,实属是无奈之举。

几次北伐均有斩获,只可惜天妒英才,时不我待了,老天爷没给诸葛亮那么多的时间,公元234在北伐的路上追先主而去,这一年是他追随刘备的第27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对先主的交代,也算是报了先主的知遇之恩。

他在刘备去世后,在他的努力下把蜀国延续了14年,他尽力而为了。

后杜甫有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城关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计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为蜀汉的延续献出了一生,无愧之千古一相。

客观看历史,以史明鉴正兴衰。


学法自然


非也!以当时的国情就是刘备在世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从、武圣’关羽丢失荆州,死后蜀汉集团就走下坡路了,荆州之地,国之国防,得荆州可观望天下,失责已无统一中原的桥头堡了。

如果荆州还在刘备手里,再加上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率10万铁骑,与曹操决战还有一统中原的机会。

古人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却一不可,蜀汉占据人和,地理不行,在加上五虎上将都已去世,人才断层,已无回天乏力。

大家说呢?欢迎评论,喜欢的关注我!






啊刚美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很有才能。在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得荆益二州,后来数次北伐曹魏,最终死于北伐的路上。

其实《三国演义》大部分描写与历史相吻合。历史上,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蜀汉的丞相。

首先我们看看诸葛亮是不是名不符实。刘备三顾诸葛亮之时,是在北方争霸失败后寄刘表篱下,驻新野。确切来说是刘表的看门狗。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主张,二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意图。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指明了”三分天下和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决策,并辅助刘备实现了”霸业可成”的目标,不过几年时间占据荆州益州。



再看诸葛亮数次北伐是否拖垮了蜀汉。首先如果不是关羽丢了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当时与曹魏国力不相上下,强于东吴。此后已经成为三国最弱的一方,如果不是诸葛亮主动北伐,拒敌于国门之外,曹魏早就杀上汉中了。

因此诸葛亮是一个牛人,硬是将一个手无寸地的刘备打造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神舟六


诸葛亮是否拖垮蜀国,应该以实际情况认定。

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平定南蛮,后方稳定,加强了蜀中人民和南蛮少数民族之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民族文化产物;

向北屡次进攻魏国,虽然未能扩大疆土,但是掠夺了很多的雍凉百姓,为蜀中带来了许多人口。在古代社会发展程度低的情况下,人口是综合国力最大的体现之一,因为人口可以带来兵源、赋税和粮食,在那个地多人少的年代,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

外交上联盟吴国,并巩固了邦交关系,致使吴蜀之间再也没有爆发如夷陵之战这样的大战,巩固了抗魏统一战线;

对内施行乱世用重典的方针,使蜀国得到大治,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充实的政治基础。诸葛亮的大政方针得到延续,使蜀国坚持了许多年。

虽然诸葛亮力主北伐,为蜀国带来许多战争,但在诸国并立的年代,大一统是人心所向,不去进攻就会被进攻,最终也会灭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客为主,将战争的主动权交到自己的手上。

所以说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发展是功远大于过的,换之他人,也未必能做到诸葛亮这样的地步。比如后来的蒋琬、费祎和姜维,不仅没有使蜀国强大,反而使蜀国灭亡。


三国校尉读春秋


你所问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名不符实?从演义和民间传说看,诸葛亮是个被神话的人物,不但智力超群,而且可以出神入化,料无不中,通晓奇门遁甲之术,天地阴阳无所不通。实际上的诸葛亮当然没有这么厉害,抛开夸张的因素,诸葛亮仍然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隆中对》是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体现,说明他是个战略家。诸葛亮帮助刘备改变了三国格局。诸葛亮在内政治理、后勤保障、知人用人方面是个大才。他甚至还是个发明家。诸葛亮还指定了后续执政团队,他的影响力不但在蜀国,还在三国。

第二个问题,蜀国是不是被诸葛亮拖垮?我认为蜀国非但没被诸葛亮拖垮,反而被他治理的较好。刘备去世时,蜀国内外环境都比较糟糕,外与东吴交恶,内有南方部族叛乱,但诸葛亮先与东吴修复了联盟关系,后亲率军队平定南方叛乱。他关注民生,发展生产,虽然多次北伐却并未过多增加人民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