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小5小8


确切的说,是两战两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李牧传》有一段描写: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时,使了个反间计,傻傻的赵王迁把赵国最后一名良将李牧杀了,三个月后,赵国灭亡,是以留下了“李牧死,赵国亡”说法!


早期的李牧,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面对匈奴,示敌以弱,告诫士兵看到匈奴来犯,就退入营垒固守,不准出战。就这样过了几年,匈奴、赵国都认为李牧胆小,赵王还生气的把李牧召回,换了别人代他。换了个将领后,匈奴有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颇重,赵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任,李牧到了边境后,还是按原来的章程,这样又是几年,边境的官兵每天训练却无用武之地,又得到赏赐,所以都很想打一战,于是李牧就着手备战,“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匈奴小股入侵,李牧佯败,故意让几千人被抓,匈奴单于闻知,就率大部队入侵,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大胜匈奴,可以看出这位军事家善于“扮猪吃老虎”,一方面以保守的姿态麻痹对方,让对手以为自己绝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内部做好充分准备,在适当的时机突然反击,一战解决问题!

在随后对战秦军——宜安之战时,秦军已经连续获胜,士气很高,秦将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希望用一场大决战快速解决,因此没有在滹沱河渡口一带据渡口以设防,而是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从秦军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两手准备的战术,如果赵军弃营而出前去救援的话,正合了秦军想与赵军决战于野的打算,如果赵军不救的话,那秦军也可以顺势攻取肥下。而李牧选择坚守不出,这让攻打肥下的秦军以为李牧跟廉颇一样,只敢采取防守,于是佯攻变成主攻,加紧了对肥下的攻击。当秦军上下都以为李牧不敢主动出击的时候,李牧出动了,只是目标不是肥下,而是秦军的大本营。因为秦军主力都去攻打肥下,大本营疏于戒备,蓄势已久的赵军很快攻下了秦军大本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后勤基地被夺,都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秦军听到大本营被攻击第一反应是回援,而李牧也想到了秦军会回援,于是赵军分南北两支对回援的秦军展开钳形攻势,仓促而来的秦军与准备充分的赵军在激战后,秦军主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宜安之战示意图图

某一方面来讲,赵国在当年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军政改革下,赵国的单兵素质居于诸侯前列,因此即使在秦国战略优势无法逆转的情况下,赵国仍然是秦国东扩的最大障碍!是以在长平之战时,白起选择坑杀赵国40多万降卒,最大的目的应该是消耗赵国有生力量。事实证明,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也确实是强弩之末了。

后来的番吾之战,是秦赵两国交锋中,赵国最后一次大胜秦国,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巅峰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军分南北两路进军,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这次李牧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对付秦军,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在击败北面秦军后,李牧立即回师南进,上党的秦军不敢应战,纷纷撤退,秦军的进攻宣告失败!这次战役,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也是李牧高超智慧的表现!

总体而言,在战国后期,李牧能够以衰落的赵国为基础,在宜安之战、番吾之战中战胜强大的秦军,无愧自己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只是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中兵力消耗巨大,李牧也只能是驱逐秦军出境,而无法做到对秦军的围歼。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军攻赵,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难胜,遂禀告秦王,施反间计,收买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叛国的流言,昏聩的赵王迁听信馋言,夺取了李牧兵权,又设圈套逮捕了李牧,将他杀害。三个月后“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草堂有春色


长平之战,白起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赵国实力大损,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的东进,秦灭六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未能乘胜围攻邯郸,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而后各国联军解救邯郸之位,虽然暂时挽救了赵之危局,不过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必定要先除掉赵国这个强有力的绊脚石,因此,赵国的灭亡只不过存在时间上的问题罢了!长平之战以后,廉颇奔魏,乐乘战死让赵国陷入了无将可用的窘境,不过此时正好赵国最后的良将,也是赵国的一柱擎天——李牧逐步崛起!

要论秦赵长平之战以后,为何李牧还能够连却秦军,小编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李牧军事指挥艺术极为高超,总能于危难之间化腐朽为神奇!

李牧为将生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戍守边境,抵御匈奴;后期,连却秦军,保赵国之万全!(可惜,李牧一代名将,最后却死于简称陷害,死于自己的国君之手,实在是让人感叹!)

李牧从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向高位,所以不论是在带兵上还是军事指挥上,李牧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特别是长期戍守边疆,面对来去不定的匈奴的骚扰,李牧在一次又一次抵御匈奴的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战争指挥艺术。


  1. 特别是,李牧大破匈奴之战,将李牧从幕后推向台前!

李牧戍边前期,每每遇到匈奴入侵就会依照惯例出城迎战,可是每次作战总是失败,导致士兵伤亡不小。慢慢的,李牧改变了以往出城与匈奴论战的惯例,匈奴每次入侵,他就闭门不出,让匈奴难以有所收获。同时,李牧经常犒赏士卒,深受士卒爱戴,同时士卒感念李牧恩惠,总想替李牧解决匈奴之祸。而李牧对匈奴每每示弱,避而不战,给匈留下了胆小无为的印象!就这样一年多,李牧认为时机成熟,就让边民将牧群赶往边境上,故意给匈奴探子侦察到,然后又示弱引诱匈奴主力深入李牧总已经布置好的口袋阵,一举灭低十余万,导致匈奴十余年不敢在代地牧马!(此战,李牧展现了其作为优秀将领该有的高超指挥艺术,先长期故意示弱于匈奴,为一举歼灭匈奴主力打下基础,在歼灭匈奴主力中,巧妙地布置口袋阵,创造了用步兵大兵团围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列。同时,李牧又理解士卒心思,深的士卒爱戴,这也是李牧能够成为名将的又一个因素。)


2而李牧在另一场大战——肥下之战中,更是展现了其出其不意的高超指挥艺术!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之下。赵王迁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

李牧认为,秦军深入赵国腹地,连战连捷,士气正盛,与其交战极为不利,所以避其锋芒,深沟高垒与秦军对峙。桓齮为了逼迫李牧与其决战,就亲率主力进攻肥下,想吸引赵军南下支援肥下,然后在运动中歼灭赵军!可惜,桓齮面对的是李牧,李牧洞悉桓齮心里的小九九,并没有增援肥下,而是直接攻打秦军大营,大破秦军留守部队。李牧料定桓齮必回师救援,就布置部分兵力正面抵抗秦军,将其余兵力布置于两翼,等到正面部队与秦军交战,就指挥两翼部队以钳形攻势围歼秦军,最后大破秦军,桓齮仅率领数名随从逃走。(顺便提一下,桓齮最后畏罪潜逃到演过,被燕太子丹收留,而有学者就怀疑桓齮就是樊于期。)

肥下之战,是李牧又一个大手笔,是围歼战的典型战列。李牧面对来势凶猛的秦军,并未盲目出击,而是选择避敌锋芒,深沟高垒避免与秦军决战,之后避实击虚,不顾肥下之围,果断出击秦军大营取得大胜,而后以逸待劳,围歼秦军主力。此战将李牧的高超指挥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避敌锋芒,攻其所必救,以逸待劳,围而歼之!

而后的秦赵之战中,由于长平之战赵国就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再加上赵军经过肥下之战等大战,已然兵力不足,已经不可能再进行围歼战了!不过,李牧依然靠着自己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为赵国延续着国祚!最后,王翦灭赵都是通过反间计除掉李牧,才成功灭赵,而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的李牧与王翦从始至终也并未正面交手过!

二:赵军士卒勇猛善战,长平之战以后,赵人对秦人及其仇恨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后,赵国实力大涨,到了战国末期,东方六国唯一能够抵抗秦军的就只有赵国了!赵国与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名族接壤,也导致赵地民风彪悍,赵人不惧怕死亡,战斗力自然强悍。再加上,长平之战,白起屠杀四十万赵军,赵国举国悲痛,对秦之仇恨已经到了生啖其肉的地步。在面对秦军时候,自然勇猛,不惧身死。


淘战史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力空前强盛,兵锋所指之处,只有秦军可以匹敌!

史料记载:秦、赵两国之间的单打独斗,一共发生过七次,分别为阏与之战、几之战、长平之战、平阳之战、宜安之战(肥之战)、番吾之战以及最后的秦灭赵之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七场战役的梗概及最终结果:

一、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秦国以胡伤为将,领重兵围困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危在旦夕,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前往增援。赵奢采取“示敌以伪,麻痹秦军”的战略,使秦军轻敌。初见成果后,赵奢率领军队偃旗息鼓,轻兵急进,突袭秦军。秦军仓促应战,不敌赵军,一战被赵军斩首八万,阏与之围立解。战后,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二、几城之战: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强民富,秦锐士之勇武善战更是声名远播,何曾遭受过在阏与城下的惨败之辱?所以,为扳回秦军名声,秦国再次发兵攻向赵国几城(今河北大名)。这次领赵军前往增援的是赵国老将廉颇,廉颇不愧名将之称,于几之战再破秦军!



三、长平之战:赵国两次打败秦国,令强秦颜面尽失。为巩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秦国转而出兵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韩国弱小,无力抵抗秦国,韩国朝野经过商议,决定献上党战略要地换秦国罢兵,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献城入秦,而是把上党之地献给了赵国,受到赵国欢迎!秦王暴怒之下,令左庶长王龁率军夺取了上党之地,进而攻向赵国长平(今山西高平一带)。

秦、赵决战就此拉开序幕:不甘示弱的赵国以廉颇为将,率军在长平抵御秦军,双方互有胜负。廉颇用兵老辣,决定以“坚壁清野”之策,先拖垮秦军,再伺机出战,遭到赵王反对。与此同时,秦国间谍在赵国活动,声称秦军谁都不怕,只怕“马服子”赵括。这话传到赵王耳中后,本就对廉颇坚守不出不满的赵王决定换将赵括。对峙双方不断增兵,兵力达到百万之众。后秦国战神白起秘密抵达战场,指挥秦军假装败退,趁机出兵切断了赵军补给线,并将赵军主力分割。赵军在缺粮四十六天后发动总攻,被秦军击败,赵军主帅赵括被秦军射死,其余赵军投降后被秦军坑杀,只有二百四十名年幼的士兵被放回赵国,赵国元气大伤!



四、平阳之战: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大将桓齮领秦军攻赵,赵将扈辄率军迎战。赵军兵败,丧师10万,扈辄战死!

五、宜安之战:公元前233年,秦军攻占赵国宜安,进逼赵都邯郸。赵王令戍卫赵国北部边境的名将李牧南下迎战秦军。秦军猛攻肥下,欲引李牧救援,李牧却趁机攻取秦军大营,并大败前来救援的秦军,秦军主将桓齮畏罪逃到了燕国!



六、番吾之战:公元前232年,秦国以王翦为主帅,兵分两路攻赵。李牧命司马尚率赵军依托国都邯郸南部的有利地形抗击秦军,自己亲率主力北上,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大败秦军后,又一记回马枪杀向围攻邯郸的秦军。秦军已无斗志,一触即溃!

七、秦赵决战:公元前229年,赵国饥荒,秦将王翦率军攻赵,并以“反间计”除掉李牧,赵军节节溃败。次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陷,赵国灭亡!



综上所述,李牧直接指挥的抗秦之战只有两场:宜安之战和番吾之战,并非题中所述百战百胜!李牧之所以能打赢这两场战役,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李牧指挥艺术不拘一格:

从宜安之战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到番吾之战的分兵合击,战法多变;

二、赵军战斗力尚存:

赵国国力虽不比秦国,但赵军实力委实不弱。且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哀兵,故而能两次大败秦军!


布书公子


反间计杀死运筹帷幄的李牧!


秦弩的射程和杀伤力性比弓还强,并且当时的秦国还实现机械化生产。在长平之战中派出对赵括的封锁部队更是配置了大量的弩,再配合简单的工事,就可以抵挡数倍赵国士兵。赵军当时也是因缺少器械而在弩阵连绵不绝的攻击下死伤惨重。


并且当时的秦国还在全国征兵,征到了一些青壮年,兵力上占足优势。而且当时的赵括取代廉颇的位置后,廉颇为赵国宿将,门生遍布全军,必然导致这些将领的不满,也不会尽全力让赵括立功。并且援军又被秦军截断,可谓赵括这一战并不具备任何优势。但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连胜两场,并大挫秦军。


一方面,李牧花了很大的精神在对付匈奴上,从底层晋升上去他更了解士兵们的需求还有长期驻守边关也让他对战场的形势,军事上有自己的见解。李牧在边关也是深得军心,对待自己的士兵也是恩威并施,他对付匈奴的办法就是将损失降到最低,让匈奴知难而退,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当时李牧镇守时边境的人民也很少受到匈奴的侵扰。其实当时李牧算是暗度陈仓训练了一批精兵,还有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以便后期作战的包抄。

另外有两场战役足以显示李牧的带兵之道,并且如何战胜强大的秦国。

一场是秦王政十四年,当时李牧带领大军支援邯郸赵军,并截击秦军,让他们溃逃,甚至秦将桓齮畏罪潜逃去燕国,史称“肥之战”。当时的战役是赵军一名大将连同十万大军被秦将斩杀,还丢了两个据点,赵王马上调镇守边境的李牧前往。


李牧一到是避免正面冲突,先是筑垒固守,等到敌军消耗怠战的时候再伺机反攻。尽管秦将怎么诱使李牧,李牧早已洞察敌情,还是按兵不动坚决不出去。等到敌军放松戒备时,秦军大营又兵力较少,部分兵力已出营地时,李牧马上趁机突袭。神速占据对方军营,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对秦军进行钳攻。这一场可谓是大反击秦军,当时秦军主将最后是带着自己的亲兵突围,逃至燕国。这场战役的发展可谓算是尽在李牧的掌握之中。


另一场是第二年,秦军还是不甘心,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打算兵分两路夹击赵国,但是此次抗战的还是李牧。李牧应对此次战役也是很沉着稳定,毕竟当时赵国也是面临大面积的旱灾,对于军备粮食供给还是有一定的影响,那会也是形势不稳,人心慌乱。不过,李牧的应对方针还是很是妥当,当时他采取南守北攻的方式,并且集中兵力突击各个据点。先是追击北方敌军将其驱逐出境后又返回夹击南面敌军,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这样战事也不会拖太久,让敌人有机可乘。

但是因为肥之战的损失较大,赵国又遇旱灾,难以让宜安之战组织追击,仅能镇守邯郸。然而骁勇善战、运筹帷幄的李牧,最后让秦国用反间计将其杀害。


WarOH协虎


长平之战后,赵国降卒被坑杀,六国震恐,赵国举国哀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虽然伤亡惨重,但赵国还是连场大战不倒,经历了邯郸之战,燕国入侵,大破燕军,秦赵宜安之战,五国攻秦等事,赵国像打不死的小强,依然活跃在战国舞台上,究其因,与国人尚武,胡服骑射风气深入人心有关,也因名将辈出后继有人。廉颇之后,庞煖稍有名声,在对燕作战中屡建战功,而真正代替廉颇挑起大梁的是名将李牧。


李牧出道晚,主要活跃在代地雁门一带,与异族交兵,深有经验,匈奴东胡闻之丧胆,战功赫赫,“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后来被调进朝中担任国相,与秦国谈和约盟,廉颇出走后成为赵国的顶梁柱,作战还是以北方为主,曾带兵攻打燕国取得二城。与秦国作战主要集中在三场战事,战事不多,谈不上百战百胜。赵王迁继位第二年,前233年,秦王政看到赵国势弱君少,以为可欺,便派出大将桓齮攻取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又迂回到邯郸后方,打算攻打赵国国都。


赵王迁急召李牧回师应战,李牧回援后,在宜安与秦军对峙,鉴于秦军连续作战又跨出国境,强弩之末难穿鲁缟,决定坚壁清野,死守不战徐图反攻,桓齮多次引诱,赵军坚守不出,又假装要攻打其他城池,要调动李牧应战,赵国依然坚守不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桓齮没办法,只得继续围城,秦兵渐渐军纪松懈,以为赵军永远都是缩头乌龟,李牧察觉到变化,连续犒军后,利用秦军主力进攻肥下时,突然出动大军强攻敌营,把俘获的留守秦军及辎重押回,同时派出一支军队埋伏在桓齮回援必经之路,再次大败秦军,十万秦军被全歼,桓齮畏罪逃到燕国避祸。

宜安战后第二年,秦军又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番吾,也被李牧击败,但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赵军也损失惨重,只得退回休整。第三次大战也就是李牧最后一战,宜安之战三年后,赵国干旱地震等天灾频发,民不聊生,秦国看准进机,派出大将王翦率主力直出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大军,共几十万兵进围邯郸。赵迁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率军抵御。

李牧一到阵前,故伎重施,坚守不出,秦军屡攻不下,形成相持局面。王翦见前进无策,只得把情况报回朝中。秦国决定再次施行反间计,用重金贿赂和赵亡后的高官承诺说动赵王宠臣郭开,贪婪成性的郭开便多次进谗,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赵国再次大败于秦国,乃至亡国。


南方鹏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讲的就是赵国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根据兵书上说的来办,不懂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从而使赵国损失了几十万的军队,可谓是元气大伤!但即便如此,赵国也在后来的两次的战斗中大败强秦,而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如果说章邯是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吊命稻草的话,那么李牧就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救命之绳,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而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即被王翦攻破,赵国自此灭亡。


李牧是谁?《史记》上开篇介绍时就直言道“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李牧最初是在代地雁门守备匈奴的,李牧对待士兵很是优厚,时常宰牛犒赏他们,还教士兵们骑马射箭,让他们小心看守烽火台,并且派出了许多的探子打探匈奴的动静。李牧告诉他的士兵,让他们遇到匈奴之后,赶紧跑回营寨固守城池跟匈奴打,士兵这么做了之后,不但损伤很小,而且人马物资也没有减少多少,时间长了以后,匈奴就认为李牧很胆小,士兵们也大多认为李牧怯战。赵王知道后就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旧我行我素,于是赵王一气之下就派人把李牧召了回去,并派别人代替了他的位置。


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每当匈奴前来进攻时,边境上就派兵出战,数次下来损失惨重,赵王无奈只得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回到边境后依旧按照以前的章程办事,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虽然匈奴没在李牧那里讨到什么便宜,但也没有吃过什么大亏,因此始终认为李牧很胆小,不敢与之交战。而边境的士兵也早就摩拳擦掌,期待着能够与匈奴大战一场,于是李牧便精选战马,召集精兵,设下奇计,大败匈奴,歼灭其十余万的兵马,从那以后,匈奴数十年里都不敢再次侵犯赵国边境。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进攻赵国后方,进军邯郸,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也早已于十余年前即弃赵奔魏,于是赵王便紧急将李牧从雁门调回,任大将军,对抗秦军。李牧判断出此时与秦军正面对抗实为不智,于是坚持固守,秦军派兵进攻肥下,企图吸引赵军救援以此来将他们消灭,但李牧不为所动,反而在秦军进攻肥下时,一举攻破秦军大营,俘获大量秦军及辎重,又在秦军回头救援大营时大破秦军。第二年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李牧再次将秦军击退的同时,又南距韩,魏。


然而即便拥有着如此之大的功劳,李牧依旧没有逃脱被被君王怀疑的命运,公元前229年,秦王派大将王翦率军攻赵,王翦深知李牧的厉害,因此知道常规的方法难以将其击败,于是便使用反间计,派人收买了赵王近臣,让其散播谣言说李牧要同司马尚背叛赵国投奔秦军,赵王一听,立即派人去接替李牧与司马尚的位置,然而李牧知道这是敌军的阴谋,便没有接受这条命令,于是赵王暗中设下了圈套,拿下了李牧并杀了他,之后仅仅过了三个月,秦将王翦便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唯公子嘉得以逃脱在代地称王,但也于前222年被俘虏,赵国自此灭亡。


篱上青


东方六国中,赵国是秦国劲敌。曾一度与秦国分庭抗礼。

长平之战后,赵国军力一落千丈。 再也无力单独抗秦。赵国君臣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凭着赵武灵王留下的尚武精神,解除了亡国之危。元气有所恢复。还在后来燕国侵略之时打的燕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在北方,李牧只手擎天,大破匈奴。即便遭受了长平之战这样的巨大损失,赵国也并非不堪一击。


若非秦国这只虎狼之国在侧,赵国极有可能恢复国力重新成为东方六国诸侯之霸,但秦国不会再给他发展国力的机会。

公元前248年,秦国大将蒙骜率军攻赵,秦军一路攻城拔寨,连下三十七城,连赵国的发祥地晋阳都落入秦军之手,正当赵国手足无措之时,秦庄襄王病逝,嬴政继位,吕不韦为了稳定局势,调回了正在攻赵的蒙骜。晋阳的军民奋起反击,总算收回了这座历史古城。

此后,为了抗击秦国,赵魏韩楚燕组成五国同盟,并在公元前241年合纵伐秦,但这次的五国伐秦却失败了,从此东方六国在也没有组成合纵之势伐秦。接下来的几年里,秦国对赵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打击。赵国上下苦不堪言。



公元前234年,秦军再次大举进攻。秦将桓齮率军围攻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军救援,再次遭到大败,十万军民浮尸荒野。正当赵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时候,大家同时想到了一个人,李牧。值此危难之际,也只有李牧能拯救赵国。就这样,赵王迁将李牧从边境调回率大军抗击秦军。

桓齮打败赵国援军之后,经过短暂修整继续深入。进围赵国北部的赤丽,宜安。扫清邯郸周围的据点,从而完成对邯郸的大迂回包围。若完成这个战略,赵国就危险了。李牧一眼就看穿了桓齮的意图。率军赶到宜安,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击溃秦军。秦军损失惨重,秦将桓齮不敢回咸阳,叛逃至燕国改名樊于期。




李牧携大胜之威,一举收复了许多被攻陷的城池,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赵国。秦国耗时一年,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过了一年,秦国再度率军攻赵,看来嬴政是不拿下赵国誓不罢休了。这次秦国的攻势更猛。秦军兵分两路,一路走南边取邺城。另一路从北方直奔太原。赵国举国震惊,纷纷寄希望于李牧,事实上李牧再次惊艳国际,连却强秦。

李牧分析了敌我形势以后,决定采用南守北攻的策略逐个击破。南方邺城有漳水和长城为依托,短时间不会被攻破。北方无险可守。李牧部署完兵力亲率主力北上迎击秦军。这一战,李牧亲自指挥,督军猛攻,成功击溃北方的秦军。秦军受阻,暂时退去,李牧便连忙率军回邯郸,合邺城的守卫再次打败秦军。再一次保卫了赵国的安全。李牧能够两却强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赵国军力尚没有完全沦丧。二是秦军对李牧有几分轻敌。三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牧的军事才能确实强悍。可以说李牧不亡,秦国统一之路还遥遥无期。


怀剑听雨


这就是个人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天才来说,不扯他的后腿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李牧不但打赢了秦军,还是两头作战打赢了秦军。李牧是东方六国抵御秦国的最后一道屏障。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只有李牧和白起被封为了武安君。

之所以这样排名,是因为从个人军事才能排名而来,对于将领来说,有的人擅长防守,比如廉颇,有的人擅长攻击,比如白起,有的人擅长用计策,比如韩信,而李牧是既能攻又能防守的将领。白起带领的是全盛时期的秦国打败了赵国,动用了60万兵卒,而李牧在赵国近乎灭亡的情况下,接连打败全盛时期的秦国——包括王翦的部队,王翦聪明没有直接和李牧对战。

当时的秦国并没有真正的骑兵,而李牧在消灭匈奴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真正的骑兵,正是这支骑兵,在战国后期对秦军的作战中屡次战胜。

秦始皇最后不得不派出名将王翦,而李牧采取了北守南攻的策略,北方防守王翦,使得王翦无可奈何;率兵猛击南部秦军,将南部秦军击溃。

王翦不得不采用反间计,用间谍到邯郸贿赂了倡后、及奸臣郭开,说李牧谋反,赵王迁杀李牧。李牧死,王翦帅大军猛攻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灭。

战国后期的时候,作为四战之国的赵国替整个华夏抵挡了匈奴的袭扰;而消灭匈奴的这个人就是李牧——并且李牧并没有向赵国要任何支援,靠的是自己管辖地区内的税收,训练士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后,北方雁代地区就和匈奴接壤了。当时秦赵燕三国都受到匈奴的骚扰;不得已修长城。尤其是赵国的雁代之地,经常被匈奴所劫掠,杀死边疆官员百姓。


嘟嘟读读


分析完背景之后,再看看题目,其实说李牧百战百胜有点欠失妥当,李牧连却秦军,但不过只有两次战役,宜安之战和肥之战,并且在肥之战的正面战场中,赵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秦国虎狼之师也是伤亡惨重,无力再组织追击和反攻,但也击溃秦军,获得短暂的稳定。最后,面对天灾人祸的赵国,秦王派王翦讨伐赵国,,两个当时最顶尖的名将,就这样在战场上对决。开战以后,王翦发现,李牧不愧是顶级名将,非常不好对付,据《战国策》记载,桓齮作为王翦的部下,在这一战中战死。 历史上对于这一段的描述较少,无法还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确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战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战场上受了挫折的。同时的李牧也相对采取了坚守的战略,也避免了正面野战,最后反间计死于自己君主之手。李牧死后,秦君一鼓作气灭亡了赵国。

也许很多人会可惜李牧的境遇,认为死于赵王之手太过可惜,但王翦与李牧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军事之间的对决,更有政治之间的对弈,这也是王翦相对其他三位战国四大将的亮眼之处。现实生活的也是如此,单一的竞争实力并不是全部实力的构成,能够运用复合的竞争实力,发挥各种优势,才是竞争成功的关键。


一边去大头怪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丽赤、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