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牧打败匈奴时,赵国边境为什么有那么多军队?

满血原地复活的南恩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并不稀奇,因为当时匈奴是赵国的主要敌人,必须优先对付。

当时匈奴各部落兵力已经达到10多万,都是骑兵。

就规模来说,匈奴人完全可以横行欧亚,当时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挡得住10多万骑兵。

作为赵国来说,他的北部边境经常被匈奴袭击。

当时赵军没有对付骑兵军团的有效方法,作战都是输多赢少,损失惨重。

因为赵军对付不了匈奴,导致北方的赵国老百姓纷纷南迁,放弃了万亩良田。

这样持续下去,赵国就会被匈奴拖垮,导致崩溃。

这种情况下,李牧才被任命为对付匈奴的将军。

李牧花费数年时间练兵和示弱,才成功的诱敌深入,前265年将10多万匈奴骑兵重创。

而赵军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军团,也是用尽全力。

李牧精选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还有1万多精锐的骑兵,准备与匈奴决战。

看看,也就是说赵军至少用了20万人,如果加上后勤人员至少超过25万。

对赵国来说,长平之战赵军出兵40万,已经是倾全国之力,基本适龄男人都已经参军,绝大部分都来长平决战了。

那么,为了对付匈奴,赵国用了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这才凑齐了这么多人。

这也是必须如此。

因为赵国本来面对秦国就已经非常吃力,哪里还有余地同时和强大的匈奴作战?

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两线作战问题,赵国就是第一个垮台的战国国家。


萨沙


匈奴和赵国相邻,他们是赵国最为重要的敌人,对于赵国来说,防御匈奴就是最大的一件事,毕竟当时的匈奴有十万大军。

要知道匈奴都是骑兵,古代的时候,骑兵就相当于是特种部队,可以说那时候能够抵挡匈奴十万大军的国家并不多。

但是,赵国就是唯一的一个。

赵国的军队英勇善战,自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以来,赵国的军队在作战水平上已经和匈奴相近了。

他们再也不需要担心匈奴的进攻了,总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当然了赵国之所以要对抗匈奴,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毕竟赵国是和匈奴相邻的,若是他们不抵抗匈奴,很有可能赵国就会失去大片的领土。

百姓就会南迁,这样就会造成赵国出现国力衰危的现象。

因此,对于赵国来说,他们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举全国之力,把匈奴给打败。

我们都知道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在赵国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匈奴相对抗的。而且他也有能力打败匈奴,为了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李牧决定给匈奴打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

这一次战役李牧成功了,因为在匈奴看来,李牧和匈奴作战的时候,一直都是以防御为主的。

匈奴来了,他们就挡上一档,匈奴走了他们也不去追。就如同打游击一样,李牧的战略战术,正是给了匈奴人这种印象。

所以,他们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中了李牧的计。

为了一举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李牧选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还有十多万的步兵,总共将近十五万人和匈奴打了这有史以来,对匈作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进攻赵国的匈奴骑兵有十万多人,正是因为赵国举全国之兵力来对付匈奴,才取得了这次战役的伟大的胜利的。

我们都知道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已经被杀了40万人了。只能说赵国大部分士兵是被秦国给杀掉了。

但是,一个国家肯定是能够凑齐十几万大军的,否则,这个国家也将会是国将不国了。赵国之所以在边境上有如此多的人,就是他们蓄谋已久了,对于他们来说,若是打就把匈奴打的狠狠的,让他们一次就知道赵国的厉害。

正是因为如此, 赵国才聚集了这么多兵力的,可以说这十几万兵力,就是赵国的所有士兵了。

正是所有的赵国士兵,他们同仇敌忾打败了共同的敌人匈奴。

这就是为何,赵国边境有这么多士兵的原因。

恰恰也正是因为赵国和匈奴打了这一次战役,后来才有了李牧被调到都城邯郸,去对抗秦军去的。

因为在这一次战役当中,匈奴真的是被打怕了。


史学达人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一位名将,他的成名之战就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李牧大破匈奴之战根据历史的记载规模是很大的,赵国和匈奴双方大概有二十多万人参加到了在这次战争中来。


但是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且不说匈奴所谓的十余万骑是不可靠的记载,李牧方面的人数也是有很大的水分,此时赵国北部边疆上不可能集结如此多的军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以上就是历史记载中李牧所拥有的军事力量,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其中彀者的人数最多,那么什么是彀者呢?根据颜师古注《汉书·冯奉世传》引刘德记载:“彀者,谓能张弓者也。”因此彀者也就是那些能够开弓射箭的人,这些人并非是赵国的正规军,而是赵国北部地区的民众组成的民兵。这种民兵组织在战国时期是比较常见的,在一些经常发生战争的地区,国家通常会组织民众进行军事训练,进行射箭训练无意是这些民兵最好的选择。例如魏国的李愧在河西地区就组织民众进行过类似的行为。



如果把这些民兵算上,赵军的人数确实是很多的,但是李牧手下的正规军实际上就是前面的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以及五万步兵,总共在七万人左右比较合理。李牧正是凭借这些军队击败的匈奴、两次击退秦军的攻击,因此赵国北部边界并没有那么多的军队。


浮沉的历史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 李牧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市。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跑到魏国,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援打败燕国,杀死剧辛。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国扈辄杀了十万赵军,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宣安攻击秦军,打败秦军,赶跑秦国将领恒奇。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抵御韩国、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凡哥说历史


在战国时期,频繁而剧烈的战争,使得各个诸侯国对士兵的需求大为增加。春秋时期,传统贵族的竞技式战争逐渐趋于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兵农合一”的全民战争。

地主阶级的兴起使得郡县制成为各国主要的政治管制方式,各诸侯国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郡守和县令有权征集本郡、县适龄男子入伍,并可率领他们出征。男子16或17岁“傅籍”(或称“傅”),即进行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如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入伍参战,战争结束返回故里,后又再次应征入伍。


(战国时期全民战争)

除征兵制外,各国还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经过严格的考选,多充军队的骨干和国君的卫队。如魏国考选“武卒”,要求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样一来,各国国君非常重视土地和人口,将之作为国家的核心资源和施政方略。比如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的时候,曾经下过命令,“男子17不娶,女子14不嫁”,其父母皆有罪。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政府还会出面组织民间婚嫁。如此,经过十多年的生育,越国人口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从而一举击败吴国,报仇雪恨。

同时,郡县制度的施行,也使得君主集权的能力增强,可以对地方事务有更大的主导权。国君任命的地方官守不再是世袭贵族。为了能够调动得了国家资源,各个诸侯国还分别变法,其主旨就是把地方隐藏的民户都给登记造册,该纳税多少,服役多少都清晰可查。为了惩罚那些不愿意服役和纳税的自由主义者,政府又制定了“保甲连坐”的株连之法,对社会的管控力度(即是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这样一来,一场战役的参战人数动辄数十万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很大,以至于廉颇反攻燕国时,能够调用的赵兵多数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可是此战中战损的,更多是邯郸、太原两大军政中心的士卒。在赵国的代地雁门和河套九原一带,赵国还有一支用于防备草原游牧势力的边军。赵国能够在长平之后的邯郸之战和燕赵之战中取得胜利,所依赖的也就是这支生力军。

(代地边军是赵国最后的精锐力量)

战国时期,曾有学者统计,秦国人口总数500万,赵国人口总数大约有350万人。根据战国的普遍兵役法,假设兵民比例1:10,赵国可以拥有35万军队。那些战国策士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带甲百万”不是诓语。原因是当时兵民未分,老百姓拿起刀枪就是士兵。所以,这才有范睢的灭国屠军之论,战争越发残忍血腥。不过,极限情况下,赵国可以按照1:5比例征发70万军队。在后世的前秦、后赵等国,都曾经使用过类似的比例征发军队。即使长平之战损失40万,赵国仍能勉强凑齐30万军队。

赵国原本国力大损,边军即使有兵却无粮。不过,燕国此时却给赵国带来了利好消息。燕国倾举国之兵60万众侵犯赵国,被廉颇击败,所获辎重粮草器械无算。廉颇还反攻燕国,一直打到了燕国的都城之下。如不是赵国刚刚经历过大败,不敢久悬大兵于外,燕国此时就要退出七雄之列了。

最后燕国割地赔款,赵国才见好就收。这次战役获得的土地和钱粮人口,大为充实了赵国的实力,使得赵国在庞瑗的带领下又一次成了东方六国的纵约长。在公元前242年,第五次五国伐秦失败之后,赵国迁怒于齐国,派兵击败齐国,又夺取了齐国的河间之地。后来魏国被秦国逼迫,不能再守住邺城,也派遣使者将邺城送给了赵国。虽然邺城在赵国手里也不过只有3年就被秦国夺走了,但是赵国一直到最后都是秦国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当仁不让的事实。

燕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1年,这场战争的胜利对赵国的复兴至关重要。赵国将取自燕国的资源投入到本国军事发展中,终于在7年后,在边地锤炼出一支精锐的代地边军。

(李牧死,赵国亡)

这支军队在李牧的带领下,阵斩匈奴10万骑兵,一战打的匈奴三十年不能翻身。这效率比起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连30多年的对匈战争高的多!后来秦军不断东进,前锋已经深入到河北中部,在邯郸附近修建营垒。李牧又带着这支边军火速南下,与邯郸守军一南一北,击败10万由桓龁带领的秦军。秦始皇自此不敢再与李牧代地边军野战,而是采用了阵地战,逐渐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同时,又施行了反间计,故意放走赵国公子嘉,制造出李牧要扶持公子嘉的假象,污蔑李牧谋反。最终,李牧被赵王冤杀。而这支边军在失去了主帅之后,也无心应战,最终归于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