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明朝的皇帝虽然都很奇葩,但是没有一个是傻子。“木匠皇帝”天启朱由校事实上也是如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朱木匠命苦,识字不多。所以你要他练出嘉靖那个水平,跟文官们来争辩儒家礼仪秩序这些的,斗败文官,取得权威,实在是太为难他了。但是面对那帮之乎者也的老头,他知道靠自己直接硬刚是不行的。

于是利用阉党对抗文官集团,就成了自己最优的策略。但是培植阉党势力,那其实就不一定是魏忠贤出头了。事实上一开始朱木匠的目标还的确不是魏忠贤,因为摆在他前面的还有一道关,那就是客氏。客氏是朱木匠的奶妈,对于朱木匠的意义,那是比娘老子都重要的。

在魏忠贤出现之前,客氏的目标是魏朝。因为魏朝是“三朝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的下属,前途一片光明。所以就成了客氏的对食对象,但是魏朝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不够狠。

但是魏忠贤在进宫之前,本身就是混社会的泼皮无赖。若不是赌输了被逼无奈,也不会自己割了进宫的。一个体制外的小混混进宫之后,就如鱼得水了,那些苦苦熬资历的入魏朝等人,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了。他靠认魏朝做干爹,得到了王安的赏识,做了御膳房太监。最终和客氏结成利益联盟、成为对食,一脚踹掉自己的恩人、干爹魏朝,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本来是根本没有资格进司礼监的,因为他有个和朱木匠一样的优点“不识字”。但是有客氏在,这就不是事了。

所以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不单单在于他为人够聪明够狠,还在于朱木匠有这样一个挡箭牌的需求,更在于客氏的作用。说白了,魏忠贤、客氏、朱木匠就是一个利益联盟。

但是朱木匠一死,这个利益联盟的主角没了,这就产生了严重的不稳定性。于是魏忠贤和客氏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按照他们最初的想法,那就去找个小皇帝辅佐一下呗,而且的确有可选之人。但是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朱木匠临时把位子传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17岁的崇祯皇帝。

崇祯和天启不一样,他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虽然可能尚未达到出师的阶段,但是和文人自然亲近,对文官集团,特别是对“东林党”那种义愤填膺,救国济民的那种情怀特别感冒。所以在充足的眼里,此刻最大的敌人,除了魏忠贤,无其他人。

事实上,在最初的阶段,魏忠贤和崇祯之间进行了反复的相互试探。但是整个过程中,崇祯的戒心一直都紧绷着,以至于成了病,影响到了后来的执政。那就是严重的多疑。多疑的代价往往是很大的,因为为了一件事情,他必须要做无数准备,才能消解自己的疑虑。因而在后来既要用人又要防人,和臣下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猜忌,让很多大明忠臣心都凉透了。

但是在处理魏忠贤的这件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出崇祯醇熟的政治手腕的。

他一方面先不断地让文官试探性地弹劾魏忠贤,另一方面却又引而不发,不断给魏忠贤灌迷魂汤。让魏忠贤认为崇祯对自己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但是自己的确做得有点过分,是该收敛收敛了。不断搞这些小动作的过程当中,不断收拾一些阉党的的手脚,但又让魏忠贤按兵不动。这样一来,阉党就不得不开始重新站队了。

然后开始动客氏,理由听起来也非常正常,天启皇帝都不在了,后宫自然也不需要奶妈了,所以你可以搬出乾清宫了,当然了,你之前照顾天启皇帝有功,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俸禄还是照常给到的。

最终时机成熟,崇祯故意私下读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给魏忠贤听。魏忠贤吓坏了,可此刻真的没人帮他了,即便自己的赌友徐应元,也是光收钱不办事。于是崇祯给了条出路,让魏忠贤去凤阳守灵。魏忠贤想想做个富家翁也不错,于是就同意了。可是大家都知道你魏忠贤失势了,魏忠贤就没活路了,于是魏忠贤去凤阳的一路上,大家可以参考《雍正王朝》里的年羹尧,各种奏折纷至沓来,涌向崇祯。于是无奈之下魏忠贤只能自杀了。魏忠贤一死,开始收拾客氏,乱棍打死在浣衣局。

然而做完这些,崇祯又按兵不动了,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直到崇祯2年(1629年)2月,朱由检命大学士韩爌等人开始给此前魏忠贤造成的冤案平反,这才开始彻底收拾魏忠贤的党羽。

魏忠贤在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开始一步步被温水煮青蛙,放松警惕,最后落到死无葬身之地。这很显然,魏忠贤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就是一个泼皮无赖而已。而崇祯从孤身入宫,连水都不敢喝,到掌握全局,除掉权宦,不能不说一个17岁少年拥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智商和手腕。

然而崇祯最终错在一点上,那就是除掉了让自己觉得恶心的权宦,自己却无法平衡东林党。



炒米视角



1.

小魏家住在京城附近的河间地区,他有个手艺人的父亲,还有个哥哥。小魏从小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大家都很喜欢他。

到了小魏七八岁的时候,小魏的父母送他去上学,小魏却死活不肯读,小魏父母也拿他没办法。

成年之后的小魏喜欢游手好闲,常找人喝酒赌博,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魏家里很穷,根本没有多少钱给他去赌博。

但是小魏偏偏却好这一口,而且他在赌博时的胆量非常大。

结果小魏运气不佳,输得个精光,赌友们只能扒他的衣服和裤子。

小魏回到家中,一想家徒四壁就心事重重。他本想靠赌博来发家致富,却想不到反而输个精光。小魏绞尽脑汁想,终于灵光一闪想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去皇宫里去做公务员,可问题是他既不会文,又不会武,怎么办呢?

有了,去做太监。

于是,小魏当晚就拿起一把小刀把小鸡鸡割了。

第二天,小魏的爸妈回来一看,简直吓傻了。但如今已没有后悔药了,没有小鸡鸡的小魏只能去京城里混了。

小魏的伤势康复之后,他告别了父母,开始去京城闯荡。

2.

当时是明朝,虽然公务员体系中太监这种基层职位比较空缺,但因为以前出过大量老百姓挥刀自宫来应聘太监的事情,使得政府不得下令禁止私下自宫的行为。

因为那些自宫的求职者,一旦应聘不上太监,只能去做乞丐。

但太监这种基层职位实在是稀缺,光靠从国外劳务公司招聘(进贡),显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到小魏那会儿,虽然政府的有禁令,执行度却很低。

小魏到京城之后,人生地不熟,一时半会儿也没能在皇宫里找到工作。他也倒乐观,先做着乞丐,有时间就帮人挑水做兼职,晚上就住在破庙里,倒也是衣食无忧。

后来他在京城混熟了,就拖关系去了皇宫里工作。

在这里小魏遇到了贵人小朝(魏朝),小朝当时是王局长(王安)的人。

一开始小魏和小朝以及王局长的关系都还不错,只是后来因为三角恋的关系,他把这两个人全都害了。

这就要从客氏说起,这个客氏以前当做总统孙子朱由校的奶妈,她生性浪荡,曾经还哄骗过小朱和她一起睡觉。

在认识小魏之前,客氏已经死了外面的丈夫,由于她常年在皇宫里工作,就只能找太监小朝做一对假夫妻过日子,可是在认识小魏之后,她开始渐渐疏远了小朝,因为这件事,小魏和小朝闹的不开心了。

等到小朱做总统的时候,客氏终于熬出头了,客氏的姘头小魏也出了头。

客氏先让小朱答应王局长的辞职请求,而后又和小魏串通起来弄死他。

除去了王局长,小魏和客氏的权利就也来越大了。

……

(中间省略一万字)

3.

小魏逐渐丧失了良知,他为了权势可以不择手段,期间搞死了不少人,很多都是大明的忠良。

但小朱却偏偏偏袒小魏。小朱的态度,让小魏更加大胆放手地去干了。谁要是不听话,就弄死谁。除此之外,就连京城的保安队锦衣卫也听小魏的命令。

因为死了太多的忠良,还有小朱又不管不问,让大臣们比较寒心了,敢怒不敢言,还是保住自己小命重要。

但是这种权利只能是一时的,还没等小魏退休,支持小魏的小朱就先死了。

话说,这也得怪小魏。

那年三月,小魏陪小朱在湖面上游玩,小魏为了让小朱高兴,弄了很大的阵势,小朱一高兴就大赏四方,他们一连玩到太阳下山,在下船登岸的时候,那些下人们下船下的没轻没重,导致小船摇摆不定,我们的小朱不幸掉到了水里。

自从小朱掉到水里之后,小朱就病倒了,不久之后,小朱就死了。

4.

新上任总统的小朱朱(朱由检)其实对小魏的作为早就看在了眼里。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一些原本默不作声的局长、科长们开始勇敢站起来了,他们开始在小朱朱面前进行试探。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只把矛头指向那个小魏的帮凶小B。

小朱朱没有像小朱那样袒护小魏,相反他依法把小魏的那个帮凶小B给办了。

小魏的其余帮凶一看是这个情况,立即改变了想法,个个都到小朱朱面前请求辞职,小朱朱一一签字批准。

由于小朱朱的态度,局长和科长们逐步敢于将矛头指到小魏身上了。

小朱朱也因此找小魏谈了几次话。

小魏一看大事已去,很怕小朱朱弄死他。

于是,他与客氏商量准备主动提出辞职,同时还贿赂小朱朱的助理太监小徐,请他帮忙说好话。

小徐和小魏以前关系就不错,加上这次贿赂,他也很乐意帮忙,可他哪里知道小朱朱其实早已经下定了决心。

小徐因此被开除了公务员太监助理的职位,外调地方做看陵临时工。同时,对小魏的发落也下来了,让他去凤阳去做看陵临时工。

因为不用死,小魏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高兴,他收拾了所有的珍宝高调地从京城出发了,还带了自己强悍的警卫队,小魏万万也没有想到他的高调性格反而害死了他。

就当小魏离开京城之后不久,就有人告发他带了珍宝和警卫队的不良行为,小朱朱一恼火,就下令再将他抓回来治罪。

小魏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京城,他也料想到自己的死期到了,就在那一晚,他喝了很多的酒,然后唱起悲伤的歌上吊了。

小朱朱知道小魏死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死太便宜他了,他命令将小魏的尸体进行千刀万剐,把小魏的头割下来挂在他家乡来做警告。

写了这么多字,求帮忙点赞。O(∩_∩)O哈哈~


糖爹和糖妞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反思。

由于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为什么他却在即位的时候,当机立断,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消灭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了解明朝末期政治的复杂性。

魏忠贤的进宫之路:因好色赌博输光家财,最终阉割进宫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稍微来了解一下魏忠贤的进宫和晋升之路。

魏忠贤是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他原名魏进忠,是在天启二年才改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然而却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在进宫当太监之前,他就在当地与地痞流氓关系非常友好。

年轻的魏忠贤还是一个色鬼,经常进出青楼,还喜欢赌博。自己没钱吧,还一掷千金。就这样,魏忠贤把家底都挥霍干净了。

怎么生活呢?魏忠贤一狠心,就把自己阉割了,入宫去当太监了。当时,魏忠贤才21岁。

魏忠贤如何爬上权力巅峰?联络客氏,忽悠天启皇帝

进宫之后的魏忠贤,因为聪明伶俐,官职一路直升,最终成为天启皇帝(当时该是太子)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又来到李选侍的身边。

可是,这还不够。魏忠贤还需要找更硬的靠山。这时候,他就开始巴结客氏。客氏,原名巴巴,原本是保定府侯巴儿的妻子,十八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之后,被选入宫中充当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为人妖艳淫荡,在宫中经常有淫秽的传闻。

朱由校估计有恋母情节,等他长大之后,对这位乳母百般依恋,从乳母变成了自己的恋人。最变态的是,朱由校大婚之前,还与她发生了关系。

等到朱由校即皇帝位之后,客氏被封为圣夫人,与天启(也就是朱由校)形影不离。客氏生性嫉妒,由于此时自己无法生育(已经四十多了),后来还偷偷把天启与其他人生的孩子毒死。

魏忠贤为了巴结客氏,花费了五百两银子办了一桌酒席,与她同饮。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想要继续往上爬,一个想要拉外援,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后来还有人说,客氏与魏忠贤还“私为夫妇“。

二人联手,为魏忠贤扫清了障碍,魏忠贤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最高职位)。此外,二人还进一步笼络朝廷内外的党羽,把持朝政,形成了“阉党”,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

这个天启皇帝也不争气,他不喜欢理朝政,只喜欢做木匠活。魏忠贤抓住了这一机会,每次都是在天启皇帝做得更高兴的时候,魏忠贤前去禀报大事。天启很不耐烦,说你看着办吧。就这样,朝廷内外所有大事都取决于魏忠贤。

后来,魏忠贤甚至还搞起了个人崇拜,全国各地都的官员为了巴结魏忠贤,纷纷给他建立生祠。魏忠贤心里非常受用。

天启临死前想让信王即位,吓坏了魏忠贤

但是好景不长。等到天启五年(1625年),有一天,天启皇帝和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跑到西苑湖上游玩。三个人在船上把酒言欢,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船翻倒,一起掉落水中。

多亏太监们抢救及时,天启等人才没有被淹死,但天启因为受到过度惊吓,再加上身体不好,开始重病不起。

两年后,天启重病加剧。天启说:“凡是重大朝廷事务全由阁臣与厂臣计议商榷,用心赞襄”。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启突然开始关心起朝政。

也许是天启预料到命不久于,随后开始安排后事。由于天启没有子嗣,有的三个,一个早夭,另外两个也被魏忠贤和客氏弄死。因此,天启想让自己的五弟朱由检入承大统。

这一下,魏忠贤和客氏开始慌乱起来。为什么?因为朱由检和他们二人结下了梁子。

话说朱由检的母亲死的早,朱由检很小就由西李选侍抚养,后来由交给了东李选侍。东李对朱由检很好,可是这个人在宫中不苟言笑,刚直不阿,魏忠贤和客氏非常忌惮她,因此就多次栽赃陷害,最终默默死去。

天启皇帝召见朱由检,交待了后事。这个时候,朝廷中人人自危,朱由检也担心随时有可能被魏忠贤害死,于是表现得非常淡然,韬光养晦。天启让他当皇帝,朱由检装作吓得要死的样子,说“臣死罪”,以此麻痹魏忠贤。后来,朱由检索性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魏忠贤本来想与锦衣卫都督田而耕和兵部尚书崔呈秀一起搞政变,不让朱由检当皇帝。但是,田而耕和崔呈秀胆小,此事只好做罢。

崇祯即位,先不动声色,等魏忠贤动起来

后来,天启逝世,朱由检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

崇祯开始进入紫禁城之后,皇嫂张氏甚至悄悄告诉他,不要吃宫中的食物。因此,崇祯自己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

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没有睡觉,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这时候,他看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决定拉拢收买他们。他命人取来酒肉犒赏他们。

这些人自然满心欢喜,对崇祯产生了好感。

崇祯顺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消灭魏忠贤和客氏。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自己末日临近,开始想办法自保。他给崇祯进献了四个绝色美女,并在四个美女身上涂了一种“迷魂香”,男人闻到都会把持不住。魏忠贤觉得,前几任皇帝都是好色之徒,崇祯也应该如此。

然而,崇祯并不好色,不为所动。为了不让魏忠贤疑心,笑纳了这四个美女。他立即让人对四个美女搜身,查出了“迷魂香”。魏忠贤的第一次计谋失败了。

崇祯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机会,直接命人罢免魏忠贤?魏忠贤党羽太多,弄不好狗急跳墙,自己就性命不保。崇祯需要等待时机,让魏忠贤动起来。

果然,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马上下令,不许辞职!随后,客氏也说,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想出宫回到自己家中。这一条,崇祯允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分开。

这时候,大臣们也看出了崇祯想要整治魏忠贤,一个叫杨所修的南京通政使上书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说魏忠贤手下的党羽,父母过世了,还不回去丁忧守孝,和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合,应该赶快出宫回家守孝。大臣们的用意就是削弱魏忠贤的力量。

崇祯觉得此时时机未到,不但不同意大臣的建议,还斥责了上书的大臣。

魏忠贤继续试探:决定丢车保帅

这一下把魏忠贤弄迷糊了,崇祯这是要干嘛?有时候,摸不准主子的态度,比知道要整自己更可怕。

魏忠贤要继续试探。他上书崇祯,乞求停止各地给自己建造生祠。崇祯看了之后,说可以,没有建造的就不要建了。这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对以前建造的生祠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下,魏忠贤更迷糊了。魏忠贤继续动作,他命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上书,攻击杨所修是在拨弄是非,是东林党余孽,要进行严查,查处背后的东林党势力。这是企图制造恐怖气氛,把水搅浑。

崇祯自然不会允许,他说,大臣们都是先帝选拔的,都是有道德的大臣,不会被人利用,没必要捕风捉影。但是,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让魏忠贤觉得自己要对他下手。怎么办?立即给魏忠贤等人加官晋爵,说他们在自己登基的事情上有贡献,有功劳。

魏忠贤等人开始要进一步动作了,他们要丢车保帅了!一个“阉党”分子杨维垣上书,攻击崔呈秀等人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但是杨维垣并没有提魏忠贤,背后的意思是,朝廷中一切问题都是崔呈秀等人造成的。

崇祯自然不会上钩,他斥责了杨维垣,说他“率意轻诋”,崔呈秀等人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后来,杨维垣继续上书,揭露了崔呈秀更多恶行并美化魏忠贤。说厂臣都不爱钱,只有崔呈秀贪污腐败等等。

崇祯看到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同意罢免崔呈秀等人官职,让他们归籍守制。

大臣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觉得时机已到

大臣们看到了崇祯的态度,于是开始纷纷上书揭发魏忠贤及其党羽。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大臣们敢于揭发,就不怕找不到搞掉魏忠贤的证据。只不过,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对大臣们的上书进行表态,先搜集证据。

这个时候,魏忠贤似乎感觉到,崇祯似乎念及天启的恩德,不敢对自己下手。还跑到崇祯面前,哭诉了一番。对此,崇祯没有表明立场,仍旧不动神色。

最后压死魏忠贤这个骆驼的稻草,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揭发魏忠贤,这可以让人们觉得,魏忠贤这是惹怒了全天下。崇祯觉得时机到来了,可以下手了。

魏忠贤先是上书,假意表明要“引疾辞爵”,以退为进。他觉得崇祯会挽留他。然而,崇祯立即同意。随后,命令魏忠贤到凤阳给朱元璋的父母守陵。

接着,又下达御旨,历数魏忠贤和客氏的罪恶,要求“除恶务尽”。最终,魏忠贤和客氏被抄家,给被魏忠贤陷害的大臣们平反。

最终,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上吊自尽。客氏也被押入浣衣局严刑审讯。客氏招出了当年自己如何杀害宫中有身孕的宫女。最终,客氏被活活打死。


消灭了魏忠贤和客氏之后,崇祯开始在全国缉捕阉党。就这样,魏忠贤和他所建立的势力烟消云散了。


兮兮说事儿


表面上看,魏忠贤的权势非常大,可谓是权势遮天,还被人称为九千岁,甚至连天启皇帝都几乎成为他的傀儡,所以当很多人看到17岁的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轻而易举将魏忠贤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时,自然会觉得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魏忠贤的权势远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大,魏忠贤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并不是因为他政治基础有多坚实、或者实力有多庞大,而是因为他总能得到天启皇帝近于无限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魏忠贤的所做所为代表的就是皇权,如果反对魏忠贤就相当于在挑战大明帝国的皇权,自然会受到最严厉的打击。反之,大家跟着魏忠贤混,不仅涉及不到挑战皇权,还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人们自然都愿意跟着魏九千岁去混。

大家知道,明代的太监势力,是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它根本不能和东汉、晚唐时期太监相提并论。东汉和晚唐时期的太监,在实力足够强大后,虽然不能够取代皇帝,但至少有能力废立皇帝,但明朝时期的太监,不要说废立皇帝,就是连和皇帝甩脸色的力量都没有。

因为,明朝是一个高度官僚化的帝国,它既不存在像两汉时期的世代高官和世代巨富这种庞大家族;也没有晚唐时期的军阀化部队存在,甚至连势力巨大的皇族亲王、外戚也都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太监想挑战皇权,不仅缺乏可以依附的力量和借力打力的条件,反而还会让整个官僚集团找到借口,轻易将他们踢出局。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们纷纷巴结魏忠贤,仅仅是因为魏忠贤深爱皇帝宠信;绝不是因为魏忠贤拥有领袖的人格、威望;更不是因为魏忠贤代表着众多的利益群体、集团利益。

真正有权势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汉皇帝就是撤了曹操的官职,曹操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曹魏皇帝撤了司马懿各项职务,司马懿依然也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

这些人的主要权力,根本不是皇权派生出来的;他们的权力都主要源于一个巨大的、与他们利益紧密相联的政治、军事、经济集团存在;更主要的是,是这个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纯粹是独立于皇权之外,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首脑,而全无所谓的皇帝。

我们再看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他们哪个人被撤了职后,还能算得上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事实上,他们一旦失去了官职,不仅马上就丧失了所有的权力,如果皇帝不庇护,他恐怕立马就会被人拉出去清算,凭他们这种完全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还想挑战皇帝,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才可以让整个帝国都乖乖听命。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授权,魏忠贤批答的奏章,显然不会有这种效力。即使勉强可以发挥一丁点作用,也只会给自己引来一条条更大的罪名。

所以,魏忠贤从来都没有享有过真正的权力,他只是在天启皇帝的授权下、监督下执行的。换句话说,只不过是天启皇帝的一条狗而已。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他面对敌人攻击之时,只是哭求皇帝支持自己就可以明白。

其实,魏忠贤自始至终都很清楚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从天启皇帝一死,他就再也不敢碰那枝象征权力的御笔,也不敢批答任何奏章。等到崇祯皇帝上位后,他马上乖乖的把帝国权力的象征(批答奏章的权力),交到了新皇帝手中。


接下来魏忠贤的命运,实际上就在崇祯皇帝一念之间,如果崇祯皇帝愿意继续用他,他就可以接着当崇祯皇帝的狗。但问题,崇祯皇帝在刚上位时,由于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并没有看清楚魏忠贤真正的实力和地位,所以他才会觉得魏忠贤权势滔天,对自己是很大的威胁。

再加上东林党的蛊惑,让崇祯这个小皇帝天真的以为大明帝国贪污腐败横行的罪魁祸首就是魏忠贤,所以崇祯自然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对魏忠贤流疏远和害怕的神情。

崇祯皇帝的这种表现,以东林党为核心的官僚集团自然看在眼里,这群官场老油条太能够捕捉人性。所以当时就有人跳出来弹劾魏忠贤,虽然崇祯对此并没有理会,反而一再宽慰魏忠贤。但明眼的人都能够明白,那就是新皇帝并不信任魏忠贤。

因为,如果崇祯皇帝真正信任魏忠贤,当这个官员跳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就算皇帝不收拾他,魏忠贤也会立马跳出来收拾他,但为什么魏忠贤没有这样做呢?显然是因为他知道崇祯皇帝并不信任他,所以他不敢保证这个官员的弹劾是不是崇祯在背后授意,魏忠贤又哪里敢站出来接茬呢?甚至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只能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

对此,东林党等官僚集体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既然知道新皇帝对魏忠贤不信任,那他们自然会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各种针对魏忠贤的弹劾一个接着一个出来。

至于崇祯皇帝,他之所以在官员第一次弹劾魏忠贤时选择不理会,反而宽慰魏忠贤,并不是他怕打草惊蛇,而是他并不确定魏忠贤的实力究竟有多大。

换句话说,如果魏忠贤真如传说中那样权势滔天,当有人站出来弹劾魏忠贤时,基本上不用皇帝开口说话,甚至魏忠贤都不用说什么,自然就有人站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是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

总而言之,魏千岁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你这种小人竟然在这里睁眼说瞎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就代表魏千岁先把你给收拾掉。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就算魏忠贤一再检讨、一再装可怜样,崇祯以后也不绝不敢去打击魏忠贤。但问题是,当时的局面却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替魏忠贤说话,甚至连替他求情的人都没有,全程就只有魏忠贤一个人跪在地上检讨装可怜样,崇祯皇帝自然也就明白魏忠贤就是个纸老虎。

在这种背景下,崇祯和东林党都不再有所顾虑,于是墙倒众人推,权势薰天的魏九千岁很快如丧家之犬,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



我是赵帅锅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宦官太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而到了明末时期宦官太监这一职务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更是有东厂西厂的设立。而在历朝历代太监中较为出名的一位大宦官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忠贤。

魏忠贤为什么能这么有名呢?

首先他经历了明朝三代皇帝,并且在明熹宗时期,他十分的受到宠信。他地位高到了什么地步呢?他甚至被称为“九千九百岁”,这足以看出他权利之大。

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他为了巩固皇权,大力打击宦官势力。乘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原由,将魏忠贤安置到凤阳,不久便下令将他逮捕,魏忠贤因为害怕在逃亡途中上吊自杀而亡。

那么魏忠贤在明朝可以说是权力滔天,说只手遮天也不为过。为什么却斗不过一个继位时才17岁的崇祯皇帝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崇祯扳倒魏忠贤的这个过程。


天启七年,明熹宗病逝去后,他的弟弟、也就是崇祯皇帝信王朱由检即位。虽然他继位时只有17岁,看似乳臭未干,但是他自继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他知道魏忠贤在朝中的声望和权利,所以他表面迎合魏忠贤,先使魏忠贤对崇祯放松了戒心。并且魏忠贤在新帝继位后,他也十分聪敏,也不太敢过多放肆。

在魏忠贤对崇祯不过多防备后,崇祯先从魏忠贤的“盟友”客氏入手。客氏是明熹宗的乳母,她异常聪敏,深知宫内世事。可以说是魏忠贤的左膀右臂。于是崇祯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客氏赶出了皇宫,这就等于先斩断了魏忠贤的一只手臂。

魏忠贤在明熹宗死后,对客氏也不太上心了,认为自己权力已经够大了,所以对于崇祯驱赶客氏出宫一事也并没有过多的恼火。


这件事过后没多久,许多人上表了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章。于是崇祯就有了一个办法,他故意将这些奏章泄露给魏忠贤,给魏忠贤一种信任的假象。并且试探性的免去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以让他到凤阳守护祖陵以表忠心为借口,将他送出了京城。

这样魏忠贤在京城里的魏党就无法对魏忠贤给予支援,魏忠贤的权力也大大受到限制。并且因为魏党都错误认为崇祯皇帝是信任魏忠贤的,并没有太大戒心,所以也没有引起太大的骚乱。

这件事以后,崇祯当机立断,迅速派遣自己的独有势力锦衣卫以祸害朝纲,营私结党的罪名逮捕魏忠贤。但是魏忠贤还是提前收到了消息,可想魏忠贤的“能力”之大。


不过在逃亡途中,魏忠贤因为太过于害怕被抓后以悲惨的方式结束,并且听到有人唱着“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如此意境,让魏忠贤顿时感觉心灰意冷,于是上吊自杀了。一代奸臣宦官从此也结束了他荒诞的一生。


夏目历史君


魏忠贤是历史上一类复杂人物的“杰出”代表,他权势熏天,号称“九千九百岁”,在明熹宗一朝,党徒众多,可以说除了“东林党”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唯他的马首是瞻。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对熹宗是“忠心耿耿”,竟然没有丝毫簒逆之心。

魏忠贤掌控的“阉党”内部,不乏具有超凡政治眼光的聪明之人,他们在魏忠贤权势强盛之时,就已经看到了魏忠贤权力基础的弱点,那就是魏氏非常依赖皇帝。如果皇帝去世,那么魏氏王朝必将土崩瓦解。

这些人就向魏忠贤献策,趁势力全盛之时,代君自立,只有这样子,才能确保魏氏集团的长远利益。纵观历史,向来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建议是没错的。

但是,魏忠贤不听,不肯废掉熹宗自立,而是以“忠臣”自诩。当熹宗病重时,魏忠贤显出了忠仆本色,亲自伺候熹宗的起居,并试图用仙方“灵露饮”来挽救熹宗的性命。

不过呢,熹宗短命,让魏忠贤始料未及。在熹宗即将崩逝之时,魏忠贤还是感觉到了一丝丝恐惧。他找来锦衣卫都督田尔耕,说天要变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宫廷内做点事情了,就是暗示田尔耕发动宫廷政变。田尔耕装迟钝,啊,你说啥,大声点,马什么梅?

魏忠贤一看,好吧,你就装吧。他又找来了兵部尚书崔呈秀谈话。崔呈秀也是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前言不搭后语,有一句没一句的跟魏忠贤扯,最后逼急了:“恐外有义兵。”然后闪了。

这时候,满大明朝廷,那些坚持正义与真理,倔强的“东林党”中坚,已经被魏大太监给清除干净了,剩下的多数是墙头草。而阉党,除了飘飘然的九千岁“魏傻子”之外,其他人也都明白的很。你不要动我的奶酪,否则,就跟你拼命。现在东林已灭,没人动我的奶酪了,你想让我帮你干活,那你就得给我奶酪。但你魏公公的大势即将逝去,凭什么还要帮你呀。

残酷把,这就是阉党集团的真相,除了利益、虚荣,还有阿谀奉承之外,仅仅是一堆毫无信仰和理想的散沙罢了。

东林党的中坚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东林七贤,至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之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大明。而阉党呢?打击异己的目的是给自己捞取更多的金钱、土地。他们找到了朝廷弊端,想的不是革除弊政,而是利用这些漏洞给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是什么呢?社会蛀虫而已。说“阉党”可以救大明的,只是看到了他们可以捞钱的表面而已,他们捞钱可并不是为了大明朝,而是为了自己。

到这里,魏忠贤不可能斗过崇祯的原因已经明了了。魏忠贤缺乏远见,缺少强有力的支持,就是魏忠贤失败的原因。此时的九千岁魏忠贤,完全就是纸老虎了。

魏忠贤作为纸老虎,最后还是可以拼死一搏的。杀了朱由检,随便找个乳儿宗室,胁迫张皇后,将其立为新帝,可以继续把持朝政。要不就完全支持朱由检,装可怜,去哭去求饶,把家财全部捐出,支持朱由检用兵。朱由检面对如此可怜听话之人,也许会一念之仁,放魏忠贤一条活路。

但是,魏忠贤却自己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死法。而朝廷的众多大臣,自然也都倒向了崇祯,那么魏忠贤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了。


奕天读历史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年仅17岁、根基未稳的崇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斗倒权势熏天、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除了他异于常人的少年老成外,其实最为关键的因素,则是明朝中后期极尽完善的政治权力制衡体系。

明朝中期,为抗衡日益兴盛的文官集团,皇帝们亟需培养一支完全从属于皇权的力量。于是,与皇帝亲近的太监,从此参与到了朝廷的核心事务。

演化到极致,“皇帝、内阁、司礼监”三权平衡体系正式成型。

在此政治框架下,帝国的最高决策流程,一般先由文官掌握的内阁,对各种事务开出处理意见。这道手续称之为“票拟”。

“票拟”交到内廷,再由皇帝和司礼监太监对内阁的处理意见作出批复。因批复的文字是由朱砂笔书写,于是这个环节被称为“批红”。

为了防止太监内部权力过于集中,司礼监内又做出了分权。跟皇帝一起“批红”的太监被称为“秉笔太监”,虽然能参与批阅奏章,但是最终批复的生效,却要掌管印章的“掌印太监”盖章方能下发施行。

整个决策流程,司礼监“秉笔太监”看似能掌握最终的“审批权”,权力大得吓人,然而其能控制的“审批权”的大小、多寡,很大程度上要看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少。

天启皇帝自小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之学教育,几近于文盲。即位后,又沉迷于木工手艺活,对繁杂的朝政毫无兴趣,如此就给了魏忠贤专权的机会。

本应由天启皇帝占据主导的“审批权”,大多下放给了他所信任的魏忠贤。掌握了最终批复权力的魏忠贤,再加之手中握有东厂、锦衣卫两个吓人的特务机构,怎么看都像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然而,根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力分工,魏忠贤即便占据了所有的“审批权”,也无法越权将势力延伸至外朝和地方政府的事务。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就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东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破坏性,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能掌控内廷,还能明目张胆得将黑手伸向外朝的政治,甚至掌握一定量的军队操纵皇宫和京城的布防,等同于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但明朝的太监,却是极难接触到兵权的。

拿魏忠贤来说,他手头上能掌控的,无非是东厂和锦衣卫两个特务机构,虽然平时整起人来十分顺手,可一旦上升到与军队抗衡,就又很拿不出手了。更别提像东汉的十常侍一样,动辄废立皇帝,连国舅爷兼大将军的何进也敢骗进宫里砍脑袋。

因而,魏忠贤的权力来源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对他的信任。

面对草包皇帝天启,魏忠贤操纵起来自然是没有问题。可是等到对他有敌对情绪的崇祯继位,魏忠贤就不那么能罩得住宫廷和外朝的场子了,只消崇祯一道命令,管你什么九千岁,也得乖乖接受倒台身死的命运。


竹山清溪涧


说到底,魏忠贤还不是皇帝。之前的天启皇帝爱做木匠,玩心大,没时间管他。(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是他老爸没时间管他,然后他就皮了)想推翻皇帝,可以,胆子大点杀了皇帝,扶持一个傀儡。不过魏忠贤他没那么胆大包天,他特别看重自己的身家性命。对他而言,钱最重要。他可不愿冒着危险去杀了皇帝丢了性命。说到底这人还是个辣鸡,当时他是自己阉割了自己的,本来他这样是进不了宫的(想当太监的人多了去了,哪里轮得上他),结果他运气好碰见了另一个姓魏的太监,就把他引荐进宫了。我隐隐约约的记得他进宫之后依附于一个贼霸道的主人,然后还在那里和东林党抢下一任皇帝。(ning人吧,不过最后被骂的不行,没抢成功)至于失败的原因,他可能是没考虑到天启死了咋整……老子死了儿子继承,问题他的盟友客氏嫉妒心太强把儿子都闹死了……于是就要让兄弟来继承。于是崇祯就当了皇帝啦。崇祯和他哥不一样,他要把国家搞好。在他眼里,这个魏忠贤就是个祸害。于是崇祯就解决掉他了。具体过程就是:

魏忠贤:呜呜呜我为先帝贡献那么多你不要杀我

崇祯(微笑):嗯我不会杀你的

魏忠贤:嗯好!【开心的出去了】

崇祯内心:这个老不要脸!!

魏忠贤:他怎么收拾了我儿子了?!完了我是不是很危险?!

魏忠贤上奏:我要回家,我不干了

崇祯:回什么家,你做的很好,是他自己的问题我才收拾他的,不要怕

大概就是这样的发展。各种敲打以及收集证据笼络人心之后……

魏忠贤死了。明朝最大太监终于死了。

鼓掌!

(不好意思,我知道我这个解答的很不严谨,而且语言比较开放。不过你指望我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娃娃说的多好……不过相关事实我没开玩笑)


陌曦484


魏忠贤是明末的一名大太监。

公元前1627年,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落水生病,死于23岁,他在位7年。根本不怎么理朝政,就是一木匠,整日研究木工,被称为“明朝鲁班”。魏忠贤趁机把朝政大权握在自己手里,老魏没想到朱由校死那么早,更没想到死前指定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朱由检早就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

当时朝政实权被宦官魏忠贤把持,人称“九千岁”,权倾朝野。


朱由检上位后对老魏的态度是不冷不热,他准备以静制动,等待正义的声音。这样的静让老魏摸不着头绪。他给朱由检送了4个倾国倾城的美女,朱由检不近女色,魏忠贤不知道该怎么控制朱由检。朱由检把魏忠贤的“妻子”客氏请出皇宫,观察魏忠贤的态度,因为客氏和魏忠贤狼狈为奸,把持朝政,魏忠贤没有说什么,他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朱由检假装对魏忠贤好,稳住魏忠贤。


一些朝中大臣看到皇帝有了动作,开始弹劾魏忠贤的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崔呈秀是魏忠贤最重要的力量,干将。朝议时,崇祯事先安排人弹劾崔呈秀,罗列其诸多罪状,贪污受贿、谋害良臣、专权祸国、结党营私等等。于是,崇祯下诏罢黜崔呈秀全部职权,并捉拿下狱。崔成秀畏罪自杀。

大臣们看到就大胆弹劾魏忠贤,一旦有人开头,大家跟风似的都纷纷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承受不住这些压力,提出告病还乡,他没想到皇上批准了。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去凤阳黄陵看祖坟。朱由检怕他以后会再生枝节,进一步治罪魏忠贤。59岁的魏忠贤自知难逃,在路上自杀。

魏忠贤老谋深算为什么会败在一个孩子手里?主要原因:

一,魏忠贤掌权时间太短,天启皇帝在位7年他实际上只掌权2年。这么短的时间不能建立一个稳固的势力。

二,当时的制度,当时的朝廷用的权利机制是票拟和批红,票拟归内阁管理,而批红有时候归皇帝管,有时候归太监管。如果皇帝硬要收回批红的权利,太监没有任何资格不同意。

三,魏忠贤的性格,胆小,依附皇上,不想动刀枪,被动,宦官没有后代没有兵权。皇上就是他的依靠。

四,在他的眼中,朱由检很听话,没有感觉自己受到任何的威胁。朱由检上位后对他很尊重,该给他的赏赐没有少。

五,朱由检朱由检上位后假装依靠魏忠贤,老魏低估了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当崔呈秀被弹劾是,他虽然意识到危险,但为时已晚。因胆小,没有出面去救崔呈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