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本質: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最終實現心靈自由

創業的本質: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最終實現心靈自由

創業這件事,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呢,最早叫個體戶,後來叫下海,再後來呢,叫做生意或者開公司。

互聯網興起之後呢,利用資本的推力,造就了一批富翁和成功人士,比如張朝陽,丁磊,王志東等最早的一撥互聯網創業者。

從那之後呢,創業這個詞彙開始流行,成為我們這個社會一種文化現象,也衍生出很多亞文化現象,比如高居“敗家排行榜” 首位的就是賣房創業。

時至今日,經過移動互聯網這一波創業大潮的洗禮之後,人們對創業這件事本身有褒有貶,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業已經改變了中國的傳統商業生態。

大部分年輕人的夢想已經從“擠破頭皮考取公務員端個鐵飯碗”變成了“創業也許可以使自己成為霸道總裁繼而迎娶白富美”,雖然創業成功的概率只有5%,甚至更低,但是架不住年輕人趨之若鶩一往無前獻身創業的大無畏精神。

很多年輕的90後已經成為今天這個時代的主流創業者,甚至有很多在校大學生還沒有出社會便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在很多創業者的眼裡,創業成功的概率不是5%,而是50%!

因為對於個體的創業者而言,無非就是兩種結果,成功或者失敗。如果一個人可以接受失敗的打擊,並可以承受失敗帶來的相關後果,那麼,他選擇創業作為實踐自己人生夢想的幾率就會遠遠高於打工。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業就是創業者自身命運的一場賭博,只要你賠得起,你就敢去賭。

有一天我坐出租車,跟司機閒聊,司機說我們就算拼命多拉幾個小時的活,最多一天掙300塊,如果不拼正常收工,一天也就是200塊。“不拼”和“拼命”幹中間只有100塊錢的差距,如果他天天去拼,縮短休息時間,日積月累,萬一落下什麼病,看病的錢可能要遠遠高於每天多100塊,每年多出的那3萬多塊錢。

這位司機說的話其實背後反映了一個經濟學的常識: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通俗地說,就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

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增加量在不斷減小。

還是拿出租車來舉例,我們假設這個司機師傅跑的是夜班,從下午4點接車開始,在6點到7點這個下班高峰期時間段內,他基本沒有空駛,所以這一個小時收入最高,我們假定是80元。緊接著隨著乘客數量的減少,空駛時間的增加,每個小時的收入將呈現下降趨勢,到午夜12點之後,乘客數量會嚴重下降。如果此時收工,這位司機師傅工作了8個小時,除去要交的份子錢和油錢,他自己可能只賺了200塊。

如果這位司機師傅選擇繼續“加班”,一直工作到凌晨5點,後半夜打車人數銳減,這位司機師傅只能選擇在酒吧等娛樂場所“趴活”,那麼5個小時下來,運氣好可能掙100塊,運氣不好可能只掙50塊,我們假設這個平均數字是75元,也就是說每小時只賺了15塊錢,而之前8個小時平均每小時賺了25元。

司機師傅的工作時間在增加,但是他每小時的“產出”卻在下降。他為了在總量上多增加一些收入,所以不惜花更大的“代價”去獲得。但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司機師傅多增加的這5個小時的“投入”,反而拉低了每個小時的“平均收益”。

我們接下來再思考一下這位司機師傅的老闆,他可能是一家出租汽車公司。這家公司擁有100輛出租車,假設每天每輛車24小時運營,白天晚上雙班倒,每輛車每天給公司貢獻的固定收入是400元,不會再額外增加。那麼,這家公司每天的收入就是4萬元,一個月就是120萬元。

如果這家公司想增加收入,只能增加更多的出租汽車,這就是規模效應。對於司機師傅來說,增加工作時間,單位平均收益反倒在遞減,而且一天就是24小時,人畢竟不是機器,還要休息,所以不存在什麼規模效應,但對於出租車公司而言,就可以通過增加車輛(生產資料)

和司機師傅來擴大規模,提高收入。

我舉這個例子呢,就是要說明,創業的本質是什麼。我作為一名創業者,四年的創業經歷可以講有很多教訓,當然也積累了很多經驗。我身邊也有很多創業者,他們的成功和失敗我也非常瞭解。同時,我們也通過各種媒體,看到了在更大舞臺上成功和失敗的創業者。

結合自己和身邊人的親身經歷,再結合那些曾經光彩奪目卻又墜入深淵的明星創業者的經歷,你會發現,所有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居然真的都是一樣的。而且這個錯誤,作為局外人去看的話,好像還特別低級。

這個錯誤是什麼呢?

這個錯誤就是很多失敗的創業者,忽略了從0到1的這一步。

具體來分析,有這麼兩種情況。

第一種:沒有完成從0到1這一步。

以這樣面目失敗的創業者比比皆是,創業最後成了他們的一句口號。比如揚言要改變世界,顛覆某個行業,但最後連一款產品都沒有做出來,或者做出了一款產品,但世界並沒有被這款產品改變,行業也沒有被他顛覆。

這種錯誤就是從0到1的市場驗證沒有完成,或者驗證不成立,也可以看做沒有走完從0到1這一步。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呢,是因為創業者本身好高騖遠,缺乏對某個行業和市場的深刻理解導致的,僅僅“製造”了一個看似特別精彩的想法,但缺乏落地執行和實施的能力,或者實施之後,發現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創業者憑空“創造”出了很多“偽需求”,比如“共享馬紮”、“共享籃球”以及很多O2O項目,比如上門美甲等。有些項目在資本的催化下,拿到了錢,也落地執行了,但很快就發現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這些項目不是死在擴張的階段,而是在草創階段就夭折。

第二種:完成從0到1這一步了,但是擴張出現了問題。

這種是比較“隱蔽”的,按理說,既然走完了從0到1這一步,商業模式應該得到了市場的初步驗證,那麼,為什麼擴張出問題了呢?我們拋開創始人、團隊、投資方及競爭對手的因素,也就是說,假設這些都沒問題,那麼,隨著這家企業的高速擴張,就會產生規模效應,盈利當然指日可待。

那麼,實際情況為什麼相反呢?所以我說它比較“隱蔽”,問題還是出在“從0到1”這一步。前面我們舉了出租車公司的案例,這家公司只有100輛出租車,但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賺錢的商業模式,拋開管理能力的因素,這家公司只要能擴張,每增加一輛車,就會增加收入和利潤。

但在這一輪創業大潮之中呢,很多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預測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可能會盈利,或者壟斷某個市場之後,自然會盈利,比如滴滴。

但對於普通創業者而言,它的成功沒有任何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因為那是萬分之一的概率。如果你去賭一件萬分之一概率的事情,我勸誡你不要去創業。

創業需要賭博的精神,但前提是你要先數一數自己的“本錢”,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概率成為炮灰的事情,已經不是賭博了,而是自殺。

為什麼很多創業項目當初描述的“以後盈利”或者“規模化之後盈利”並沒有變成現實,反而是經過幾輪燒錢之後就草草收兵或者兵敗如山倒呢?

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並沒有真正的完成“從0到1”的驗證。

那個驗證的“結果”是“假的”,繼而在資本貪婪之心的驅動下,瘋狂構築從1到1億的商業模式的“神話”。

一般情況下處在這個階段的創始人和投資人都喜歡講“仰望星空”或者“星辰大海”什麼的,卻忽略或者無視自己腳底下其實踩的是一片“爛稀泥”。

我就拿共享單車來舉例說明吧。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到現在也不清晰,用戶的押金似乎構築了一個巨大的資金池,但ofo的慘敗告訴我們,比起他們燒的錢,那點押金顯得很寒摻,就是這點寒摻的押金,他們都退不起。

100輛ofo是不賺錢的,1千萬輛ofo就會因為規模效應賺錢嗎?從一開始這個模式就是不成立的。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長租公寓,為什麼有些企業資金鍊斷裂,不僅僅是因為租金貸無法使用導致的,而是從一開始的商業模式就有問題,從一開始就沒有實現盈利,只是為了做大資金池。

很多行業的創業者都把眼睛聚焦在規模化之後的“故事”上面,並且也用結果證明了自己具有高速擴張的能力,但問題是越規模化,風險積聚的能量也越大,最後的宿命就是車毀人忙。

簡單說,從0到1的驗證如果沒有真正完成,擴張就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擴張,而是風險的擴張。就像一棟樓,如果地基有問題,蓋的層數越高,坍塌的風險係數就越大。

所以,創業的本質是什麼呢?

創業的本質不是人人都要做李嘉誠和馬雲,創業的本質也不是人人都要做成一個阿里巴巴或者騰訊,創業的本質更不是動不動就把上市作為創業的終極目標。

創業的本質就是:讓自己換一個人,換一種生活的方式,最終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而實現心靈的自由。

換一種活法,去幹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還能賺錢,不僅可以養家餬口,還能擴大視野,提高認知,最後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真正過上了超越打工的生活質量。

這是創業的最低要求和創業的文藝說法

找到一種商業模式,經過市場的真正驗證之後,通過提高投入的方法提高產出,同時不斷提升效率,持續地創造盈利。

通俗地說,就是你每天10點鐘起床,12點到公司,甚至你一天不去公司,這家公司還在為你源源不斷地創造著利潤。

就像那個出租車公司的老闆,而不是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或者每天凌晨五點收工的出租車司機。(這裡沒有任何輕視出租車司機的想法,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選擇。)

這就是創業的倍增效應。這也是創業和打工的根本區別。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甲在一家公司任職經理,年薪30萬元,旱澇保收。乙選擇了創業,前三年不僅沒有盈利,反倒欠了50萬元的債務。第4年,甲的年薪漲到了50萬元,而乙的項目開始盈利,並賺了100萬元。第5年,甲的年薪還是50萬,而乙當年賺了300萬。這一年甲的單位效益變得不好,面臨失業的風險,而乙的事業則開始穩步上升。

五年下來,甲賺了190萬,而乙賺了350萬。

最可怕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甲的市場競爭力在不斷衰減,今後找工作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而乙則通過五年的積累,不僅賺到了第一桶金,更成功地讓自己的公司走上穩定盈利的軌道。

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甲而言,五年是按部就班的工作,領工資養家餬口,思維會被繁忙的工作所禁錮,長年的打工生涯已經讓他喪失創業的信心和勇氣。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壓力會讓他把收入的穩定性放在第一位。但甲的穩定的收入,主動權並不是握在自己手裡,老闆讓你穩定,你就穩定,老闆不讓你穩定,你就不可能穩定。

而花了五年創業折騰的乙,雖然剛開始很困難,但折騰明白之後開始賺錢,並且最重要的是——通過創業真正掌握了自己賺錢的一套商業模式,並且僱傭團隊不斷擴大收入和提高利潤。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甲手裡的魚是老闆給的,他可能只是負責幫助老闆管理漁場,或者負責編制漁網,但老闆究竟是怎麼賺錢的,他未必能搞清楚。老闆有一萬條魚,分給甲五百條魚,甲很開心,但有一天老闆只能分三百條魚給他的話,甲心理肯定不能平衡。他要麼學老闆自己開個漁場,但沒有資金,要麼忍氣吞聲接著幹,或者跳槽去別的漁場,然後又是一個死循環。

而真正摸爬滾打掌握了捕魚辦法的乙,剛開始可能一天只能抓1條魚,只夠自己吃。後來他改進了漁網,一天可以捕10條魚,自己吃不完怎麼辦呢?去賣掉然後再用賣掉的錢招聘一個人丙,這樣兩個人一天可以捕20條魚,後來丙替乙又改進了漁網,兩個人可以捕30條魚,這樣又招聘了一個人丁,之後3個人就這樣逐步變成了30個人,這個時候乙就開始建立漁場,他不用再衝在一線去捕魚了。

中國的飲料大王宗慶後剛開始創業只想賺十幾萬元,沒有想到會做到今天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還有飼料大王劉永好,劉永行兄弟,創業的初衷就是嫌做老師工資低,想多賺點錢改善生活。還有李嘉誠,剛開始創業走街串巷賣五金產品。當然,這些都是老一輩的創業者在當初創業時候的“初心”。今天我們的創業者動不動就把“改變世界,造福人類”作為自己的口頭禪,而且每當困難的時候,就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來激勵自己。我作為一個真實存在的創業者,而且創業時間長達四年,並且經歷了喧囂的風口論和浮躁的PPT創業時代,我回憶起我當初做核桃公寓的初心——改變城市白領的租住現狀。

這個“初心”真的是我的“初心”嗎?

還是我用來“宣傳”的“初心”。

宣傳——就是給別人看的“初心”。

那如果我否認這個是我真正的“初心”,我真正的初心是什麼?

我告訴大家,一個真實創業者的真實的“初心”。

那就是——我想賺更多的錢,我想做出一個牛逼閃閃的公司,我想當霸道總裁,然後迎娶白富美。

至於“改變城市白領的租住現狀”這個“初心”,那是在你成為牛逼閃閃的公司的霸道總裁之後,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你如果混不到霸道總裁哪一步,就算你自己不忘記你的“改變城市白領的租住現狀”的初心,別人誰又會記得呢?

所以,這一輪創業的最大問題在於,很多創業者錯誤地理解了創業的本質,把創業這件事弄得很“高大上”,並且很不接地氣,玩概念,造需求,就是沒有認真的去琢磨,如果我融不來錢,我的創業還能成功嗎?

創業的本質: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最終實現心靈自由

以上是我為《鄭佔錄的創業課》第一節課寫的導言,大概5000字上下,今後每節課都會有這麼體量的一篇導言,這個導言是發佈在《核桃公寓》服務號和訂閱號上的,完全免費閱覽。

第一節課

大家看完本節課程的導言之後,應該明確一個觀點:創業的本質是什麼。創業的本質就是:讓自己換一個人,換一種生活的方式,最終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而實現心靈的自由。如果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我們去思考創業要“創”什麼,就是選擇什麼賽道進入,這個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理解“創業的本質”這個綱,再去選擇“創什麼”這個目,綱舉目張。否則就是一頭亂麻,像無頭的蒼蠅今天干這個,幹了一段時間不行,然後又換一個,幹了之後還是不行,最後欠了一屁股債,又回去上班還債了。這還算好的,有的創業者欠的債這輩子估計都無法還清了。還有的創業者自殺。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沒有認識清楚創業的本質這個問題。

既然創業的本質是,讓自己換一個人,換一種生活方式,最終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而實現心靈的自由。如果你接受這個觀點,緊接著就會產生一個新問題:

你要選擇哪個行業來創業。

經常有朋友諮詢我,老鄭,我看你創業做得風風火火,我不想打工了,也想創業,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創業的話,應該幹什麼?也就是選擇什麼行業或者什麼項目來做。

這就涉及到了我們本期的主題-選擇賽道進入的判斷標準

你是誰?你有什麼?你最擅長的是什麼?你對什麼最感興趣?你已經積累了多少資源和人脈以及資金?你是哪一類人?是領導者型還是跟隨者型?是開創者型還是守成者型?是經營管理型還是策劃運籌型?你是樂天派還是悲觀派?

第一節課

《選擇賽道進入的判斷標準》

關注我的頭條號,即可進入《鄭佔錄的創業課》專欄試聽

創業的本質: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最終實現心靈自由

創業的本質:通過創業實現財務自由從而最終實現心靈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