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dj小周


实事求是的讲,不是顺治帝想选立庶子继位,而是只能选择庶子,也必须选择庶子继位,因为顺治皇帝前后两位皇后都没有子嗣。中宫无子,也就注定了新帝一定是庶出。

顺治四后简介:

顺治皇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十八年,但是在这十八年期间顺治帝曾先后有四位皇后,这四位皇后其实很有意思,前两位都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中第一位因与顺治帝情不投意不合而被废为静妃;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也因不合顺治帝心意而险些被废;第三位是孝献皇后,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董鄂妃,她的皇后之位是在死后被追封的;第四位是孝康章皇后,也就是康熙帝的生母,她在顺治帝时期只是一位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因其出身佟佳氏,所以宫中人称其为“佟妃”,佟妃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皇后,在康熙帝即位后她才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她的皇后之名也是死后追封的。在顺治一朝,佟妃其实并不受宠,皇三子玄烨也是非嫡非长,然而最后佟妃之子却意外地登上了皇位,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母家显赫,地位尊崇:

虽然佟妃在顺治的后宫中不受重视,但是这并不代表佟妃出身低微,恰恰相反,在清朝统治的前期,佟家的势力非常之大,佟家的很多人都在朝中做官,佟氏一族,很多人都身居要职,在当时甚至有“佟半朝”的说法。顺治帝去世之前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存活下来的儿子只有六位,最大的不过十岁,顺治帝一旦撒手人寰,不论哪位年幼皇子继位,都将是主少国疑,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都可能趁机作乱,如果所选皇子的母家势力低微,势必造成孤儿寡母被欺凌的局面,相反,如果皇子的母家势力强大,则足可以震慑不臣之人,当时的佟氏家族,显然属于后者,并且佟妃为人低调,既无政治才能,又无弄权野心,选她的儿子继位无须担心自少母壮,后宫专权的问题。

孝庄太后,一锤定音: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孝庄太后的在立储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虽然顺治皇帝和自己的母亲一度关系紧张,但是母子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决裂,顺治皇帝在患病之后反而更加亲近自己的母亲。顺治帝的六个儿子之中,孝庄太后最为疼爱的是皇三子玄烨,但是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却是皇次子福全,但是孝庄太后不喜欢福全,因为福全的生母是董鄂妃(此董鄂妃非孝献皇后董鄂氏,而是庶妃董鄂氏,其在康熙年间被晋封为宁悫妃,康熙三十三年去世)。孝庄太后不喜欢董鄂妃,所以如果福全即位,想必不会对孝庄太后很好,于是孝庄太后极力推荐自己宠爱的皇三子玄烨。在当时,孝庄太后的分量其实很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败。当然,皇三子玄烨还有其他的优势。

天花痊愈,身强体壮:

在古代的中国,天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而且没有办法医治,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有两位都是死于天花这种病,足以见其威力。但是天花并非得上就必死的疾病,有些人在得上天花之后也能活下来。并且已经得过天花的人,由于产生了抗体,便终身不会再得天花了。在顺治皇帝的6个儿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得过天花。为了保证大清的皇位不再出现混乱,玄烨得过天花的情况成了最大的优势。最终,孝庄太后联络了贵族们进行商议,最终选择了皇三子玄烨。玄烨被选为皇子的这个决定真的非常正确,因为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玄烨的好几个弟弟先后因为各种疾病去世。玄烨是顺治帝所有皇子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这个人不是一个好皇帝,认真地说,他自己没做明白皇帝,但是在临死之前,却给大清帝国选择了一位好皇帝。或许选择玄烨即位是顺治帝一生之中对于大清王朝最重大的贡献吧。


历史课课代表


事实上顺治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董鄂妃之子荣亲王,第二是安亲王岳乐,第三才轮到皇三子玄烨。日后的康熙大帝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得益于一场大病,这可真应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民间谚语。

少年天子 子嗣繁茂

都说顺治与后妃感情冷漠,独宠董鄂妃,可这不代表他忘记了一国之君绵延子嗣的责任。顺治有21位后妃,育有8位皇子,6位皇女。这份战绩对于一位24岁早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成果斐然。这8位皇子都不是皇后所生,都是庶子,因此立嫡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庶子也有亲疏之分,顺治唯一宠爱的董鄂氏于1657年生下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不仅颁布大赫诏书,称其为“朕第一子”,并且祭告天地宗庙,接受百官朝贺。

这其实已经表明顺治想立此子为储,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皇四子出生后三个月便夭折了,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追封为荣亲王。

自此,第一继位人退出了这场帝位角逐。

爱妃仙逝 痛不欲生

1660年9月,身体一向柔弱的董鄂妃因遭丧子之痛的打击,身染沉珂,不幸薨逝。顺治悲痛万分,不仅追封为孝献皇后,甚至逾越祖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又还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其立传,并亲自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

董鄂妃死后,顺治万念俱灰,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经茆溪森剃度成为光头天子,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最终让太监吴良辅替代出家。1661年正月,顺治身染天花,病情危急。他召敬重的“玛法(满语中老爷爷的意思)”汤若望入宫,表示想传位于堂兄安亲王岳乐。岳乐战功赫赫,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也是顺治一向倚重的满族亲贵之一。

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虽有不妥,但帝系转移会产生更大的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将帝位传给儿子,并指出皇三子玄烨身染天花而不死,是福泽深厚之人。不久顺治帝驾崩,年仅24岁。

自此,第二继位人也退出了赛场角逐。

太后决定 鼎定乾坤

顺治帝8位皇子中,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早夭,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皆不足3岁,虽有资格却不俱备争夺帝位的实力。

因此,只剩下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和皇五子常宁参与角逐。福全当时9岁,顺治曾问过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为贤王”;玄烨当时8岁,勉强凑合;常宁只有4岁,年龄偏小。更重要在于,当时的最高决策者孝庄太后也跟汤若望想到一块去了,玄烨身染天花而大难不死,看来是福大命大之人,至少不担心以后再染此恶疾,于是决定立皇三子玄烨为帝,定年号康熙,命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自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康熙之治。


历史茶坊


顺治帝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也就是玄烨(后来的康熙)成为了新君。

顺治皇帝是大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孝庄太后,顺治在位十八年,生了八个儿子,可是这些儿子没有一个是中宫生的嫡子,因为顺治帝的两位皇后都是没孩子的,第一位皇后是孝庄的亲侄女,是顺治的亲表妹,博尔济吉特氏被废,不曾有孕,另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女,这位皇后和顺治同房都没有过,更别说有孩子了。董鄂妃生前是皇贵妃,她生的儿子过早夭折,因此顺治帝的儿子中全是庶子,没有一个是嫡子。

顺治没有嫡子,玄烨却是这些庶子中最优秀的,自然选择玄烨当皇帝,玄烨在继承皇位比赛中胜出,只因为他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生母地位高

立皇帝的话,如果在皇子阿哥中挑选,还要看他生母的地位以及后面的势力,当时讲究“子以母贵”,康熙的生母佟佳氏,虽然顺治帝并不那么喜欢佟佳氏,但是佟佳氏的“后台”很硬。在清朝前期佟佳氏为满洲镶黄旗,康熙的外公佟图赖更是位居兵部尚书,这样如果顺治当上了皇帝,母亲娘家的势力也可保年幼的康熙皇帝皇位稳定,保大清的基业稳定。

二:玄烨志在做皇帝,学业优秀

康熙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同别人的志向,据说康熙六岁时,顺治帝曾问其他皇子有何志向,其他皇子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康熙的回答则是“原效法父皇”,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从小就有做皇帝的志向。

选皇帝也看才能,幼时的康熙是非常聪明的,写文章背诗都是阿哥中的翘楚,学习成绩是阿哥中最好的,品德也很好,长大后自然能有治理好国家的才干。

三:孝庄的意愿

孝庄太后的意愿是促成康熙登基成为皇帝的很大因素,孝庄和幼时的康熙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小康熙从小聪明活泼,老祖母哪有不喜欢的道理,况且孝庄太后权衡再三,康熙生母家族势力强大,可以辅佐康熙,况且康熙生母佟佳氏身体不好,也不会出现干政的局面,以后自己还是可以继续辅导康熙,孝庄太后的态度比顺治更重要,因此孝庄太后的意愿是主要因素。

四:得天花不死

小时候得了天花也是康熙被选中当皇帝的一大因素,因为那时候的京城天花瘟疫很严重,通常感染上天花病毒的人,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康熙染上了天花,但是生命力很强,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即使脸上有点麻子,也不影响整体,毕竟是皇帝嘛,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即使天花死亡率很高,但如果是被感染者可以痊愈,那将终身都免疫这种病毒,也就是说康熙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天花了,还可能长寿,可是其他皇子都没有得天花,为了大清朝基业不会因为后期皇帝得天花病逝而毁于一旦,当时的顺治决定立已经得过天花并且已经免疫的康熙为皇帝。

事实证明,康熙当上皇帝后,健康长寿,在位61年,励精图治,开创了大清盛世,被人成为“千古一帝”,顺治和孝庄太后当时选康熙还真没有错。


小聪历史客栈


公元1643年9月,清太宗皇太极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他的长子豪格集团和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互不退让。17天后在各方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顺治皇帝)登基,成为大清入关第一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顺治皇帝在位时的两任皇后均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属于彻底底的政治联姻,顺治与她两人可以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感情而言,第一位被废黜了皇后,贬为静妃,第二位迫于孝庄太后的劝阻,顺治才没有再一次将皇后废黜,她们二人均没有产下皇子,所以顺治没有嫡子。

1656年,顺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董鄂妃,顺治对董鄂妃的爱,可以说波澜壮阔,两千多年来无出其右者,顺治帝要加封董鄂氏为皇后,遭太后强烈反对,顺治无奈只好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1657年,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不顾之前三个儿子的存在,公然称之为“此乃朕之第一子”, 并且祭告天地宗庙,接受百官朝贺,这种规格比之嫡子规格还高,并有意立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变夭折了,令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伤心不已。顺治皇帝下令追封其为荣亲王,并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寝,足可见顺治帝对这个儿子的疯狂宠爱。

1660年9月,身体一向柔弱的董鄂妃因遭丧子之痛的打击,身染沉珂,不幸薨逝。顺治悲痛万分,她死后两天,他就追封其为“孝献庄和至德宜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悼文,顺治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以及所有公主和命妇都要哭丧。下葬时为她抬棺的都是满洲八旗贵族中的二三品大员,顺治赐死30宫女陪葬董鄂妃,顺治命108名僧人为其诵经21天,在清代也是绝无仅有,又还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其立传,并亲自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

董鄂妃死后,顺治万念俱灰,萌生了皈依佛门的念头,不理朝政,独居养心殿,从早到晚悲痛不已,思念成疾,1661年正月,顺治身染天花,病情危急。

顺治帝8位皇子中,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早夭,此时二儿子福全9岁,三儿子玄烨8岁,五儿子长宁5岁,其他的三个都不满4岁。

当时虽然天下已基本大定,但是南明皇帝朱由榔尚在,反清势力依旧不时敲打清朝统治者脆弱的神经,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永固,孝庄皇太后必须选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

看着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孝庄皇太后非常苦恼,最终集思广益决定由三子玄烨继承大统:

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追封)佟佳氏属于汉军八旗中的襄蓝旗,而且她的父亲佟图赖是汉军八旗中的鼎力战将,佟家人在朝中身居要职,在当时甚至有“佟半朝”的说法。当时不论哪位年幼皇子继位,都将是主少国凝,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都可能趁机作乱,而皇子的亲娘家的势力也可保年幼的康熙皇帝皇位稳定,保大清的基业稳定。

幼时的玄烨非常聪明,写文章背诗都是阿哥中的翘楚,他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同别人的志向,据说康熙六岁时,顺治帝曾问其他皇子有何志向,其他皇子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康熙的回答则是“原效法父皇”,这里就可以看出康熙从小就志存高远,长大后自然能有治理好国家的才干。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是顺治的老师、任职钦天监监正,并且先后治好了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颇具威望,他说,这些阿哥中,只有玄烨得过天花并且痊愈,得过天花还能活下来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

这是一个非常坚实的理由,当时天花无法医治,只能凭天由命,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有两位都是死于天花、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也是得天花死的,毕竟当时顺治的孩子都太小了,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为了保证大清的皇位不再出现混乱,玄烨得过天花的情况成了最大的优势。

自此,开始了长达61年的康熙之治,康熙在位61年,励精图治,开创了大清盛世,成为“千古一帝”。


美丽青春您真痘


顺治皇帝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其中他最为中意的继位人就是他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即荣亲王。

在遇到董鄂妃之前,顺治皇帝的婚姻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幸。

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来自于科尔沁蒙古,吴克善的女儿,顺治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这是一桩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并且主婚人还是当时的权臣、摄政王多尔衮,两人可以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感情而言。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出于对多尔衮的愤恨,便亲自废黜了皇后,贬为侧妃。

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来自于科尔沁蒙古,由于满蒙联姻是清朝初年的国策,自己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就是来自于科尔沁部落,自然又一次被安排迎娶了科尔沁蒙古的人作为了皇后。但是两个人的感情依旧不好,迫于孝庄太后的劝阻,顺治才没有再一次将皇后废黜。

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董鄂妃,随即便进入了其长达四年的独宠董鄂妃的时期。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将其视为“此乃朕第一子”,并有意立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变夭折了,令顺治皇帝和董鄂妃伤心不已。顺治皇帝马上下令追封其为荣亲王,并修建了高规格的陵寝,足可见对其的重视。

董鄂妃自入宫开始就备受顺治宠爱,入宫仅一个月就被册封为皇贵妃,死后还被追封为孝献皇后,而在顺治生前册封、追封的三位皇后中,只有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子,只不过早殇了,而这也是顺治真正意义上唯一的嫡子。


顺治皇帝册立皇三子为皇位继承人,更多的是遵循了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意见。

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除了早殇的皇四子荣亲王之外,剩下的七个儿子里,活到顺治去世的有:皇次子福全,时年8岁;皇三子玄烨,时年7岁;皇五子常宁,时年4岁;皇六子奇绶,时年2岁;皇七子隆禧,时年1岁;皇八子永干,时年1岁。

顺治的孩子年龄都实在是太小了,顺治想到了自己幼年登基,大权被多尔衮夺取,正是出于这样的教训,顺治想要从自己的堂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而他的选择便是安亲王岳乐。

安亲王岳乐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生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顺治的堂兄,时年36岁,是顺治皇帝非常倚重的宗室贵族。

起初,顺治皇帝非常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长岳乐,但是遭到了孝庄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一致反对。此时的汤若望已经成为了顺治的老师、任职钦天监监正,并且先后治好了孝庄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颇具威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也只能放弃了将皇位传给自己堂兄的想法,继续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继位者。

最终,由汤若望建议确立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在所有的儿子中,顺治更倾向于更为年长的皇次子福全,于是顺治皇帝再一次向汤若望咨询了意见。汤若望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福全没有得过天花,皇位的存续便存在风险,应该从得过天花的皇子中选择。

汤若望这样建议有着非常坚实的理由,当时得了天花没有办法进行治疗,只能听天由命,而且天花的杀伤力非常的强,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董鄂妃是得天花死的,顺治皇帝本人也是因为被传染了天花去世的,所以用这个理由更加具有说服力,毕竟当时顺治的孩子都太小了,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先保证皇位的存续和稳定,在寻他法了。

而顺治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得过天花,因而这辈子不会再为天花所困扰,就这样,玄烨最终登上了皇位,而他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雍亲王府


清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6岁即位,13岁亲政,23岁去世。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处在改朝换代的风口,留在人间一生虽然短暂,但从成长、施政再到感情生活都充满着艰辛、惊险,清宫四大疑案中的两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他的继承人爱心觉罗.玄烨(康熙)能走上历史舞台,在位61年,开创康乾盛世,既有偶然性也是极大的必然。

康熙以非嫡非长身份即位,在清朝帝位的传继中属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在殷朝以前是没有嫡庶之分的,嫡子庶子的差异在魏晋时代达到顶峰,唐朝时嫡子庶子在家产的分割上已经平等,只在承爵和继位时才有差别;到了明朝连庶母的地位都得到提升,清朝沿袭了明朝制度,嫡庶之分已不再明显。而清朝由于皇后无子、嫡子早夭或其他原因,只有道光是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顺治颇为坎坷的感情经历也是他中宫无子的重要原因。他冲龄继位,外有强悍的叔父摄政王把持朝政,内有聪明智慧、强势的母后孝庄,婚姻上哪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母后的侄女,性子娇、脾气大,生活奢靡,3年后,被他顶住压力贬为静妃,无子;第二任皇后还是博尔济吉特氏,这次是母后的侄孙女,她个性乖巧,虽然得不到顺治的喜欢,但能聪明地讨好皇太后,后来顺治虽再起了废后之意,但没能成功实行。顺治反抗不了婚姻在政治上的需要,就对两任皇后极其冷落,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占领了后宫,但没有子嗣来继续染指大清江山。第二任皇后与康熙感情颇深,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77岁才去世。

顺治后来为自己创造过生养嫡子的机会。他遇到董鄂妃,仿佛打开了感情的五彩盒,给了她绝无仅有的晋位速度,超出常规的颁诏册封大典。她所生的第四子被顺治欣喜地称为“第一子也”,俨然未来的继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顺治会不顾阻拦再次废后,并传位于他。可惜,他俩的情深意切是福更是祸,不满4个月的儿子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就夭折,董鄂妃的健康也在心力交瘁地维护后宫关系时消耗殆尽,韶华之际就香消玉损。顺治以皇后之礼下葬,追封她为皇后,只是她的荣耀也至于此。后世的祭奠不享有皇后的规制,谥号也未再被追加。

当父、母的关系不再对继承产生影响时,康熙的个人因素就占据了优势。顺治13岁时长子出生,十年间共生有8子6女;在确立后嗣时,备选人基本就是9岁的二子福全和8岁三子的玄烨。年少的福全曾表示要做贤王,而玄烨曾说要像父皇一样,面对不相上下的两个少年,犹豫的孝庄太后为此征询顺治的“玛法”汤若望的意见,他以玄烨曾出过天花可获终生免疫的理由,成就了未来的康熙大帝。毕竟健康才是基业繁盛、稳定的基础。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极其正确,三子玄烨不仅以卓越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而且在兄弟当中最为长寿;福全后来先被封为裕亲王参与议政,后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讨伐噶尔丹获胜,50岁时病故。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在清朝的皇位继承问题上是不存在立嫡立长问题的,这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因此让康熙来当接班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满清没有入关之前,推行的是八王议政制度。也就是说一些大事有重要的贵族共同商定后民主决策,最高领导人由大家推选出来,而不能是单纯的继承制度。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的家族已经掌控了主要形式,最终推举了皇太极当接班人。皇太极死的时候,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两派都在争夺接班人的位置,最终双方折中,让顺治占了便宜当了接班人。

当顺治当上皇帝时,年纪还非常小,由多尔衮当摄政王总理朝政。多尔衮对顺治的帝位构成了非常大的威胁,虽然顺治到了亲政的年纪,但依然掌握不了实权。幸亏多尔衮身体不好,突然间就重病去世,这才让顺治成功的亲政了。



顺治是比较有理想的一个皇帝,他希望能够按照汉人的制度来建立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和之前的汉唐宋明一样,由皇帝一个人来实行独裁。这样就和很多满清贵族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在政治斗争中甚至失败了,当然他的皇帝位置是没有人可以动摇的。

可怜的甚至像斗败了的公鸡一样,想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得到一些温暖。然而谁来当皇后,他和谁结婚,基本上他说了也不算。最终好不容易娶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董鄂妃,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甚至本来想立这个儿子为接班人,哪知道刚出生没多久,这个儿子就死了,最终他的母亲也跟着他去了。

伤心欲绝的顺治爱情事业都受到了重挫,对生活也就失去了信心。他整天沉迷在佛学当中,开始逃避现实生活,向往空灵的佛教净土。传说他甚至一度想出家当和尚,但最终也未能如愿。

就像是魔咒一样,身体强壮的满清子弟自从入关后很容易染上天花。天花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基本上是不治之症,顺治也不能幸免,最终也在天花的折磨中死去。



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也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在她20多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在她壮年的时候,儿子又去世了。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永固,孝庄皇太后必须选一个合格的皇位接班人。

因为顺治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他一生中有8个儿子。除了有两个死在他之前外,还有6个儿子。二儿子福全9岁,三儿子玄烨8岁,五儿子长宁5岁,其他的三个都不满4岁。

到底选哪一个接班人好呢?都是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根本也没有办法去进行对比。孝庄皇太后也非常苦恼,最终她决定集思广益,听一听大家的看法。最终担任钦天监监正的洋人汤若望的意见引起了她的兴趣。汤若望说,这些阿哥中,只有玄烨得过天花并且痊愈了。爱新觉罗子弟得天花的概率太高了,得过天花还能活下来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虽然他不知道谁更合适,但是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看,玄烨如果能当皇帝,他会活得更久一点,从理论上来说,对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大有好处的。

孝庄皇太后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她就去跟重病中的顺治皇帝去商量。虽然两个人在处理很多事上意见不一致,好久都没有说过话了,但对于事关大清基业的问题,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玄烨是最合适的。


新知传习阁


顺治的八个儿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嫡子,也就是说他的第一任皇后孟古青(孝庄太后侄女,废后)并没有生下儿子,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孝庄太后侄女)也没有生下儿子,那么皇位继承权自然只能从庶子里面选择!

所以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受不受宠都不重要,他已经入围了皇位继承资格!而且关键在于他生了天花居然没死(在古代得了天花很难活下来),这在古人眼里属于福报,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离皇位更进一步!

康熙虽然是顺治的第三子,但他的大哥牛纽早夭直接出局,二哥福全没有野望(只愿为贤王)自愿放弃,那么按照皇位继承顺序,自然也就轮到他了。



当然,康熙登基时他还有一个四岁的五弟,两岁的六弟,一岁的七弟和八弟,但年纪太小了,在清初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实际上是极其不利于皇权的巩固!

玄烨生母孝康章皇后(追封)佟佳氏属于汉军八旗中的襄蓝旗,而且她的父亲佟图赖是汉军八旗中的鼎力战将,所以立玄烨可以团结汉军八旗的力量,这一点孝庄太后是非常清楚的。

这样一来,清朝皇室就能控制满洲八旗的一部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全部,加上玄烨有福报(得天花不死),那么皇位当然非他莫属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准确来说康熙帝并非是顺治帝不得宠的儿子。

对于理想浪漫主义的顺治帝来说,他的诸多儿子之中,并没有明显的几个得宠几个不得宠的。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爱妃董鄂妃生下的儿子是亲儿子,其他妃子生下的儿子,只是血缘上的儿子。

说白了就是顺治帝这个任性皇帝,对于爱妃董鄂妃是疯狂的爱,甚至是爱屋及乌,所以董鄂妃为他生下的儿子是喜欢的不得了。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一个儿子,是为顺治帝第四子。

顺治帝有多喜欢这个儿子呢,对于这个儿子可谓是倾注了唯一的感情,不顾之前三个儿子的存在,公然称之为“此乃朕之第一子”。不只是举行盛大的仪式,还因此大赦天下,这种规格比之嫡子规格还高,分明是表示就要以此子继承皇位的态度。

董鄂妃这个儿子生下数月,就夭折了,都没来得及起名。换其他早夭的皇子,死后那有什么追封和谥号,比如说顺治帝的第一子和第六子就没有。但董鄂妃这个孩子不仅是有,还破天荒的被追封为荣亲王,足以可见顺治帝对这个儿子的疯狂宠爱。

所以说康熙帝并非是顺治帝不得宠的儿子。

那么顺治帝为何最终会选择康熙帝为继承人呢。

其实这是一个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虽然史书上是顺治帝选择康熙为继承人。

其实顺治在驾崩之际,因为与董鄂妃的爱情要死要活的,又是出家又是这样那样的,孝庄太后对他是伤心透顶,所以顺治帝死后的遗诏,在孝庄的授意下,写的更像是一份罪己诏。

而顺治帝驾崩时,因为京城天花肆虐,死了不少人,加上顺治就因为天花而病亡。因此出过天花,并且顽强活下来的康熙就成为最佳人选了,因为康熙有了免疫体质,不害怕天花,避免会病亡的可能,有利于朝局的稳定。

所以以孝庄太后为首的满洲统治阶级,最终选择了康熙为顺治帝的继承人。

不得不说,努力很重要,但是运气貌似更重要。像康熙帝在没有登基之时,谁又知道他将来的作为呢,只是几个皇子中的一个选择罢了。却没想到他命大,得天花而不死,最终因为这个强悍的体质成为皇帝,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能力。


宋安之


满人世代居于高寒的东北地区,对天花这类传染性很强的恶性疾病抵抗力差。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死于天花,董鄂妃和顺治亦是死于天花。入关之后每年都举行迎接豆神娘娘的仪式来祈求不得天花,可见满清对天花有多畏惧!清朝皇帝更是每年夏季都要到承德避暑,也称“避豆”。

康熙幼年患天花,不仅没有危及性命,仅是脸部留下几个麻点。由于对天花有了终身免疫力,竟成了他继登帝位的一个有利因素。顺治临终确立储君时,曾询问过汤若望,汤推荐皇三子玄烨,同样身染天花的顺治觉得立玄烨为储君再合适不过。



当时,顺治的八个皇子,皇长子去世的早,二皇子福全,无意争夺皇位(是否以退为进不可考)。康熙的四个皇弟年纪都尚小。由于康熙早年患病的经历,加之年龄相当又有能力,所以皇位非他莫属。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