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战斗英雄的话让你热血沸腾?

风雨向阳花


中越老山之战时期,我军涌现出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比如老山前线负责向前沿阵地运送补给物资的军工队员王安军,陕西西安人,1983年入伍。1987年4月28日,那个越军趁我军收复老山三周年之机发动反扑、前沿阵地战斗异常激烈的夜晚,我军的弹药消耗量极大。一个晚上,王安军一个人居然往返前沿阵地8次,运送弹药,抢运伤员。忙到战斗胜利,王安军活活累病了。

5月30日晚,战斗依然激烈。此时的王安军高烧达到40度,被连长强按在床上休息。但是听说前沿阵地又有抢运弹药的任务,王安军主动又跟着上了。当时越军不断向我军前沿阵地炮击,运输道路被封锁。王安军扛着弹药箱,冒着炮火冲过了百米生死线。而前面是更危险的开阔地,越军的轻重机枪和狙击步枪时刻封锁着那里。就在冲过开阔地时,王安军不幸中弹了。

他从小腹摸到了被越军狙击步枪子弹打出来的肠子,眼见肠子已经被拖到了身后。倒地的王安军示意战友们不要过来救自己,自己撕开急救包草草包扎。然后,王安军背着弹药箱,继续在地上爬着向前艰难挪动。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竟然往前爬了整整30米,爬到了阵地上的哨位。然而,王安军身后留下了整整30米刺眼的血迹。战友们将他背上的弹药箱卸下,王安军壮烈牺牲,年仅18岁。

还有著名的独臂英雄陈维旺。当时陈维旺在阵地上担任观察员,半夜零点5分越军突然开始炮击。我军阵地上火光闪闪,陈维旺凭经验意识到越军很可能要趁机偷袭。果然,正前方60米处,陈维旺发现了越军正在接近。

陈维旺马上用报话机向连指挥所报告,火力支援接踵而至。准备偷袭的越军顿时伤亡一片,被迫撤了下去。然后,越军马上展开了火力报复。突然,一发炮弹在陈维旺右前方约6米处爆炸。陈维旺感觉右臂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随即失去直觉。

当陈维旺被又一阵炮声从昏迷中震醒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右小臂已经被炮弹炸断,仅剩下一层薄薄的皮肉粘连,半边身子全是血。然而,陈维旺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继续战斗,他继续趴到哨位洞口实施观察。战友们看到了陈维旺的情况,一个小战士竟吓得失声痛哭。

谁知陈维旺大骂一声:“哭个屁!”他毅然从腰间拔出匕首,活活割掉了断臂,抛出洞外,继续战斗。战友们要将他背下去,送往救护所,都给陈维旺吼了回去:敌人还要进攻!战友们只能给他匆匆包扎,让他继续参加战斗。最后,陈维旺因失血过多而昏迷,被战友们抬下了阵地。

独臂英雄的故事传遍了老山,更令后方感动。伤愈后陈维旺受邀到过不少地方作报告,讲述老山前线的故事,一次次令听众落泪。对于这些英雄,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参考资料:血与火的记录——寄自老山前线的报告 老山、者阴山战斗英雄故事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生命最后一刻不忘血战日寇:抗战中牺牲的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直到最后一刻,李家钰上将还在考虑部队,而不是自己的死活。


日军距离李家钰军部只有一二百米,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参谋长张仲雷当时就说:连带的钢盔都看见了,还能跑得掉吗?你们快走,不要等我。

刚刚撤退几步,100多米外一片麦地里埋伏的日军,就发动了全面突袭。

上尉译电员黄开仁回忆:李家钰总司令已有五十多岁,年纪大了不能走山路,是坐着滑杆行军的。日军第一波射击,就打倒了总司令前面的警卫连长唐克俊。总司令当即跳下滑杆,一面指挥部队撤退一面叫大家稳住,找地形掩护就地抵抗。日军居高临下,机枪疯狂扫射,我们极难躲避。

警卫连就地还击,但日军数量很多,气势又猛,根本挡不住。我们是川军,装备低劣。即便是警卫连也只有1挺苏制机枪,弹药手被打死,身上携带的弹药不知去向。这挺机枪打光1盘47发子弹以后,就没有弹药了,完全被日军火力压制。

上尉译电员黄开仁回忆:我看见扶着总司令的卫士潘福廷被机枪打死,一旁的李平山急忙上前,扶着总司令就走。刚刚走了一小段路,我突然听到总司令哎呀一声,扑倒在地。然后他抽出钢笔和日记本,不知道写些什么。我才看到他的衣服上有血,知道他中弹了。

混战中, 日军发现李家钰身穿高级军官制服,集中火力向他射击。李家钰头部腹部连中7发子弹,壮烈殉国,时年53岁。

当时李家钰胸部先中两弹,伤重到说不出话,神志还算清楚。

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李家钰上将还是想着战友。他掏出在笔记本,用尽力气写下:速调104(师)(来救援)。

刚刚写了几个字,日军子弹又扑面而来,李家钰头部颈部连续中弹,当场牺牲殉国。

日军火力是很猛烈的。李家钰将军牺牲后,日军仍用掷弹筒连续对他发射,弹片击中胸部腹部,连布鞋都被打烂。

一同牺牲的,还有少将副官处长周鼎铭,少将步兵指挥官陈绍堂等人。警卫连和随行文职军官伤亡200多人死伤殆尽,幸存者很少。


萨沙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让我读来热血沸腾的一句话。

这次战争对于中国解放军来说十分的重要,当时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的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地区,如同一把尖刀一般,插向敌人的心脏大别山。

要知道敌人的心脏地区,就是敌人重军把守的核心地带。

想要进军这里,把敌人的老窝给端了,想想是何其的难呀,当时刘邓大军,就是在完成这个任务。

要知道进攻大别山的时候,刘邓大军还是孤军,这也就是说,刘邓大军是抱着必死的态度,来完成这次壮举的。

因为方圆几百里全部都是敌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盟军。

也就是说,无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敌人的核心地带,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这时候他们要拼的就是胆略,就是勇气,就是真刀真枪。

再加上大别山,丘陵山地比较多,即使有路也比较狭窄,不适合大规模军队的作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面对敌人的时候。

刘伯承,邓小平提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这种打法。在这里打仗只有有勇气的人,只有有担任的人,才有可能能打胜这场战争。

只有不怕死的人,最后才有可能真的不会死。

结果两军相遇,刘邓大军经过九死一生的和敌人拼杀,终于把敌人吓破了胆。敌人要么死于刺刀之下,要么落荒而逃。

刘邓大军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杀出来了一条属于中国解放军的光明大道。

这次战争的胜利,被毛泽东誉为,解放军由防守到进攻的标志性战争事件。

可见此次战争,对于中国解放战争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在那个生死关头,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在激励着士兵们前进,在激励着士兵们坚持到了胜利。

正是这次胜利,才有了我们解放军的大反攻。这样的事件,这样的经历,怎么可能让你不为之热血沸腾呢?

刘伯承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一生征战无数,仅打仗时期,他全身上下留下的伤疤,就数不胜数。因为要拿出眼睛里的子弹,没有用麻药,他被称为“军神”。

邓小平军事家,政治局,思想家,改革家。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的改革开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实施的。


史学达人


战斗英雄的故事,在天津蓟县有个叫莫庄子的地方,一位老妈妈,喊二头吃饭,可村民说二头跟部队走啦,二头,大名叫卢雨,1946年,16岁参军,17岁火线入党,一次连队在一个村里宿营,国民党军队。从村头进村,连队都撤出村子只有卫生员几个人住在村头没人通知。卢雨冒着危险骑马回村,通知啦卫生员跑出啦村子,卫生员姓曹,建国后是卫生队长,长说卢雨救啦他的命50年部队参加湘西剿匪,凶残的匪徒吧,县委书记十几个人都钉在墙上,围攻县长在的一个土楼,卢雨和战友们骑马回援打退啦匪徒,一次部队包围啦一股匪徒。匪徒要部队派代表谈判。卢雨孤身一人。代表解放军和匪徒谈判,两把驳壳枪。和匪徒头子连喝三碗白酒匪徒被卢雨的英雄气概,所折服,缴枪投降啦,51年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和战友抓过美军俘虏,卢雨参加过,辽沈战役,平京战役,从东北打到海南岛,湘西剿匪,抗美援朝,大小战斗50多次。负伤一次,25岁55年连长,我的父亲,一个真正的英雄,


前清遗少1


1933年6月,时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的吉鸿昌将军,率部北上抗日,连战连捷,收复了察东失地后,兵锋直指日伪军重镇多伦时,急行军中的吉鸿昌在马背上即兴做了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

吉鸿昌,河南扶沟县人,身材魁梧、英姿威严而且谈吐忠实厚诚,从这首马背诗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性格刚烈、耿直而又嫉恶如仇的爱国将领。年满18岁时,吉鸿昌抱着“大丈夫要有不惜五尺血肉之躯,报效国家”的壮志离开了家人,投入到了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从此开始了吉鸿昌的戎马生涯。

由于吉鸿昌聪明能干而且做事踏实,很快就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与信任,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走上了一线指挥官的位置,1926年担任36旅旅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了解西安之围,1927年所部扩编为19师,吉鸿昌担任师长,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作战勇猛,所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从不欺压百姓,在东进河南、会师中原过程中战功卓著。1929年7月,吉鸿昌升任第10军军长兼宁夏主席,一直坚持着报国救民的理想。

中原大战冯玉祥惨败下野后,吉鸿昌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担任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虽然出身贫寒,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吉鸿昌毫不含糊,不愿意与红军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舍身报国一直是吉鸿昌的初心,一二八事变后,吉鸿昌闻讯愤然率领旧部30师起义,开始从事反蒋抗日活动,此战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并于于1932年4月加入了我方,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组织抗日救国。

1933年初,吉鸿昌变卖家产开始组织革命武装抗日,并与老上级冯玉祥、方振武在苏联的帮助下在张家口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担任第二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为追求抗日救国的理想,从此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直到献身。从6月开始,吉鸿昌率部北上抗日,所向披靡,连战连胜,威震敌胆,击溃了日、伪军,收复了重镇多伦及察东四县等地,成为了九一八事变以来首次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热情。

然而,由于蒋的媾和政策和对吉鸿昌身份的不快,很快就派出了重兵集团进攻同盟军,吉鸿昌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为了保存残存的抗日力量,吉鸿昌只身前往与国民党谈判,无奈之下悲愤地离开了军队。没有了军队的吉鸿昌回到了天津后,继续组织与宣传抗日爱国运动,于1934年11月在天津法租界被国民党特务刺伤后被捕,之后被国民政府“引渡”回北平,11月24日被杀害于北平监狱。


赛门军略


文史频道第119期之战斗英雄

1948年,解放河北隆化县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作为解放军战士,带领六班战士担任爆破工作,主要目的是炸掉敌人修筑的碉堡,减少我方战士的伤亡。


1948年5月25日凌晨,解放隆化县的战役正式开始,主力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迅速占领了苔山阵地。

只有隆化县中学这个据点的敌人还在负隅顽抗,敌人的几个碉堡组成了火力网,前线战士伤亡很大。

董存瑞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主动向上级领导请战,炸掉敌人的碉堡,为解放隆化中学扫清障碍。

临行前他把党费交给上级首长,说:“如果我回不来,这是我最后一次党费”。

首长告诉他一定要活着回来,亲眼看到全国解放。

董存瑞向首长敬礼后,背起炸药包冲了出去。

在战友火力掩护下,他匍匐前进,越来越接近敌人的碉堡。

敌人猜到我方的计划后,像疯了一样朝董存瑞开火。

董存瑞毫不畏惧,继续匍匐前进,他的腿被打中,鲜血开始不停地流。

顾不上包扎伤口的董存瑞来到敌人碉堡下。

这里的地形非常复杂,没有可以爆破的支撑点。

四周全是坚硬地石头,也没有办法实施爆破。

这个时候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大部队开始发起进攻。

董存瑞看到战友们一片片地倒下,心里非常着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董存瑞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炸掉敌人的碉堡。

他艰难地站起来,举起炸药包,看着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大声向战友们喊道:“为了新中国,前进”。

炸药包成功炸毁了敌人碉堡,我们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带着他的美好愿望,光荣地牺牲在隆化战场。

主力部队成功解放了隆化中学,不过这次胜利是千千万万个像董存瑞这样的英雄换来的。

董存瑞牺牲后,经上级领导批准,他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建国后,董存瑞的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每次看《董存瑞》这部电影,看到董存瑞牺牲时喊的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不知不觉已经热泪盈眶。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铭记历史,怀着感恩的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End—



文史频道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尽最大努力详尽透彻的回答每一道问题。(当然有时可能篇幅有点长)。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的“关注”。


“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杨靖宇。这句慷慨激昂却有充满了无奈的话语,每每读之,都不禁使人热泪盈眶,更让人的血液燃烧。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918事变后,杨靖宇将军受党中央的委任,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先后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杨靖宇将军,战斗经验丰富,英勇又不失谋略。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因为熟悉山地游击战,善于捕捉战机,灵活转移,出其不意,常常突如其来地杀出,给敌人巨大的杀伤,因此杨靖宇将军也被日寇称为“山林之王”。

可惜,抗联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先是,杨靖宇将军最为信任的部下,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向日本侵略者投降。为了向日本人献投名状,程斌带领日军摧毁了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储存枪支弹药以及粮食水源的密营,给抗联的补给生命线以毁灭性的破坏。

接着,自小被杨靖宇将军抚养长大,并担任杨靖宇将军警卫排长的张秀峰。因受不了当时艰苦的环境,忘恩负义,于1941年2月1日,张秀峰携带机密文件、四支手枪和一些弹药,以及抗联经费9960块大洋叛变投敌。张秀峰的叛变是致命的,它使日军立即包围了杨靖宇的宿营地。

即使面对如此险恶的境地,杨靖宇将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依旧没有动摇。经过连番激战,杨靖宇将军,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即是叛变。,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当杨靖宇将军深陷绝境之时,他遇到了四个砍柴的村民,赵廷喜,孙长春,辛顺礼,迟德顺。由于日伪不让砍柴的村民带食物上山,杨靖宇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同胞,掏出钱,请他们回去带点食物和棉鞋。赵延喜劝杨靖宇投降可保得性命,杨靖宇沉默一会儿,对赵廷喜说: “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赵廷喜答应回去帮他采买粮食,然后和杨靖宇分手。

结果赵延喜在下山之后,就把杨靖宇的行踪告诉了日伪。1940年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将军牺牲在了东北的白山黑水间。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东斯坦因


战斗英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让人感动到流泪。这就是每一个国人心里深处的家国情怀,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慷慨为国。这也是五千多年以来,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

小时候看黑白电影《英雄儿女》,战斗英雄王成一个人坚守阵地,顽强作战,面对涌上来的敌人,不断的通过电台向后方指挥部要求“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这种场面,只有历经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受到列强压迫的,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才能体会到这种感情,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民的幸福,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真是令人泪流满面!

战斗英雄的名字,永远都不能忘却!!!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这是国民党空军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陈怀民曾说过的一句话。壮怀激烈,生死置之度外,令人热血澎湃。


陈怀民是江苏镇江人。上海抗战后,陈怀民目睹日寇的侵略行径,不满20岁的他愤而投笔从戎,参加了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中的学生义勇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初,陈怀民进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3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任第4航空大队少尉飞行员,立即投入战斗。

1937年9月,日军空袭南京。陈怀民和战友们驾机升空,与敌人展开空中搏斗。4架敌机团团围住陈怀民,陈怀民临危不乱,与敌机智周旋。不料,陈怀民战机油箱被敌击中起火,凭着过硬的技术,果敢的胆识,陈怀民驾机迫降长江,陈怀民身负重伤,鼻骨断裂。


1938年2月,日军空袭武汉,陈怀民战机被击中,陈怀民被迫跳伞。4月10日,陈怀民驾机在台儿庄一带侦查,返航时遭遇敌机,他驾机撞毁敌机,成功跳伞。

1938年4月29日,日军空袭武汉,以此向日本天皇生日献礼。陈怀民与战友们再一次驾机升空,与敌鏖战。

陈怀民深知此战凶险,在出征前一天,他特意看望了父母,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陈怀民怀着必死的烈士情怀投入了战斗。在战斗中,他击落了一架敌机后,在准备向另一架敌机进攻时,5架敌机猛烈地向陈怀民发起攻击。陈怀民战机多处中弹,可陈怀民放弃了求生的机会,他没有跳伞,他驾机撞向敌机机背,两架战机瞬间轰然起火坠落,陈怀民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2岁。

空军英雄陈怀民血洒长空,为国捐躯,忠魂融入祖国蓝天,让我们铭记这些为了祖国和人民献身的英雄们!


岁月是一条河流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每次读到这句话,总让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中,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向日本舰队发起最后冲击时激励全舰官兵的话。 邓世昌任事勤勉,治军严格,而且不带家属、不在岸上购建寓所,终日在舰上居住,从军27年,邓世昌仅仅回过3次家,其中最长一次不过7天,甚至父亲去世时,也因为时值中法战争,考虑到海防大局紧张,而毅然背负“不孝”之名没有归乡。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随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北洋舰队旗舰“定远”中弹起火,见到旗舰身处险境,在千钧一发之刻,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毅然决然驶出,为旗舰遮挡炮弹,借助“致远”不惜生命换来的这段宝贵时间,“定远”舰上的官兵扑灭了大火。 旗舰转危为安,“致远”舰却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作为一艘巡洋舰,“致远”舰并不具备太强的防护力。为了掩护旗舰,“致远”的舰体多处被击穿,其中一些伤口出现在水线附近,海水大量涌入舰内,“致远”舰内的损管人员在利用一切工具向外努力排水,但是舰体仍然无可挽回地发生着倾斜。

面临生死抉择的关键性时刻,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整个战场都为之惊叹的决断,他决定驾舰冲向正在自己左舷外驶过的日本舰队。 此时激烈的海战已经持续了3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未能冲乱日本联合舰队阵形,渐渐陷入了被动交火的不利局面中,此时身受重创的“致远”舰突然高速冲向日本舰队,因为邓世昌知道,自己的军舰支持不了太久时间,与其无谓的沉没,不如尽最后的力量放手一搏,争取冲乱日本舰队的阵形,更大的希望是能乘乱利用冲角或鱼雷取得击沉日舰的战果。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 冒着密集的弹雨,邓世昌屹立在了飞桥甲板上,大声激励着将士们。全舰官兵同仇敌忾的怒吼声响彻“致远”舰上空。

“致远”舰全速冲向日本舰队,日本舰队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150毫米、120毫米等速射炮弹不断射向“致远”舰,在四周的海面上形成了阵阵水柱,就在即将逼近日本舰队本队的一刻,伴随着轰然一声巨响,“致远”舰舰体中部发生爆炸,升腾出了巨大的火球。“致远”的舰首首先开始下沉,舰尾高高地竖立在空中,螺旋桨仍然在飞速的转动……不到10分钟,这艘英勇的战舰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这一天,刚好是邓世昌45岁生日…… 如今,邓世昌和“致远”舰的壮烈事迹已经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不朽的丰碑。 我常常想,邓公如果转生今世,他一定会提醒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下的人们要居安思危,要强国练兵,要时刻警惕发生第二次“甲午战争”!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黄海大东沟的硝烟已经散去了百余年,我们的和平生活已经有几十年,国家承平日久,人不习战,见血光不知所往,这对国家安危来说是最危险的。我们不好战,但也不怕战。厉兵秣马,我们并不是想要战争;整军备战,我们并不是就要打仗。枕戈待旦,我们才能随时拿起武器和敌人战斗!我们知道生命珍贵,但是更知道,要想获得持久的和平,就必须有挥洒热血的觉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