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三江口村:“巧婦”將“無米之炊”做成“饕餮盛宴”

走進慈溪市周巷鎮三江口村,眼前是令多少人憧憬的水鄉美景:清清江河邊,彎彎的柳枝隨風而舞;寬闊村路旁,一幢幢漂亮的農民公寓高高聳立……

而在19年前,區域面積大、集體經濟薄弱、矛盾糾紛多是三江口村的最大“特色”。當地村民有句口頭禪,叫“老虎也會變病貓”,意思是,到這個村來當幹部,再能幹的人也無法施展身手。

“全靠姚書記,如果沒有他,阿拉還住在對面環境髒亂差的老房子裡呢。”住在三江口新村農民公寓的嚴振森指著三塘江以南的地方對筆者說,姚志苗2000年來到村裡當了書記後,辦了許多大事情,蓋廠房、建醫療站、治理河道、造農民公寓,一件件都辦在了村民心坎上,大家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個書記辦事絕對“牛”!

在姚志苗的掌舵下,三江口從負債累累的貧窮落後村,到如今村集體總資產超過1.27億元;從窮得揭不開鍋,變為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75.99萬元的強村。如今,該村不但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還是慈溪“鏡頭中最美村莊”。

“借雞生蛋”賺來第一桶金

“我們村由6個自然村合併而來,2000年姚書記剛來村裡的時候,那真是窮得叮噹響,買張紙的錢都沒有。並進來的村都有負債,少的五六萬元,多的為三十萬元左右。”三江口村村委會主任戚夢喬說,村裡的黨員幹部只要一開會,就開始爭論吃虧便宜的事,村莊雖然並起來了,但人心卻並沒有並起來。

“三江口村不是一窮二白,而是負債累累,不要說造福百姓,基本的開門費都沒法保證。那個時候,村黨組織沒有號召力,村莊沒有凝聚力。”姚志苗說,到村第一天起,就決心一定要當為民造福、勇往直前的“虎”,而絕不是見難就退的“病貓”。面對現狀,姚志苗深知,村莊要發展,環境要改善,面貌要提升,集體經濟的口袋必須先鼓起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少村幹部有畏難情緒,他們覺得村裡“囊中羞澀”,缺少發展的本金,集體經濟的增收無從談起。姚志苗一方面向慈溪各部門爭取資金,一方面苦思冥想發展的途徑。當時,看到民營企業在三北大地蓬勃發展,標準廠房成為“搶手貨”,姚志苗敏銳地嗅到其中的機會。

“建設廠房缺少資金,我和村三套班子成員反覆商量對策,終於想出一個‘借雞生蛋’的辦法。”姚志苗說,一邊提前收取應收資金,利用各類優惠措施說服入駐企業提前支付三年的租金;一邊推遲支付應付資金,說服施工單位在工程驗收結束後統一支付建設資金。“利用資金進出的時間差,村集體賬戶上的資金‘流動’了起來,短時間內攢出一筆一百餘萬元的‘可用資金’,解了燃眉之急。”村黨委副書記吳吉傑說,同時,村裡只負責土建工程,標準廠房的內部裝修和相關配套由11家入駐的企業自己完成,大大減輕了村裡的財務壓力。

34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項目為三江口村賺取了近300萬元,村裡第二年還清了全部債務;第三年,三江口村脫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建標準廠房並不是沒有風險的買賣,不少村建了四五層樓的廠房,有的目前還處於閒置狀態。姚書記帶著我們四處考察,和有意向的企業反覆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根據他們的需求建設廠房,實現了效益最大化。”戚夢喬說。

“養雞下蛋”實現快速發展

賺到“第一桶金”後,三江口村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在姚志苗的帶動下,村幹部也慢慢形成共識,擰成一股繩。標準廠房給村集體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姚志苗決定“養雞下蛋”,實現村莊更大的發展。結合村莊實際,姚志苗提出打造“一座幼兒園、一條商業街、一個市場、一個工業加工區、一個居住中心、一個衛生醫療站”的“六個一”工程,既解決了村民衣食住行問題,又培育了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增收項目,並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投資環境,吸引了企業落戶,使三江口村逐漸成為周邊地區的商貿中心。

三江口是慈溪第一農業大村,村裡註冊了“三江口”品牌,按照“品牌引領、集約發展”的思路,扶持村民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與大潤發、三江等大型超市合作,每天定額配送蔬菜,一下子打通了村民蔬菜銷售渠道。由於產品質量好、數量足,幾年間,三江口村的蔬菜便打響了牌子,再次為三江口村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不屬牛也不姓牛的姚志苗,卻與“牛”扯上了關係。在村民眼中,他辦事很牛,再難的事他都能想辦法辦成;他幹事像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姚志苗這個“車頭”的帶領下,村委會一班人團結一心,將這個落後村建設成為“明星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