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时期只有美国大规模装备了半自动步枪?

风云一点通


二战期间,美军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装备率远远高出其它国家,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结果。其中美国财大气粗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除了财大气粗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导致欧洲国家的半自动步枪换装率,不如美国的原因。



第一、半自动步枪的学习成本太高,欧洲各国忙于大战,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所有的士兵适应这一新生武器。

美国确实财大气粗,但是欧洲大国也不是穷光蛋。虽然半自动步枪的制造成本要比老式的栓动步枪要高很多,但是半自动步枪毕竟只是轻武器而已。欧洲大国再穷,还不至于穷的连轻武器都装备不起。

比如说,当时苏联和德国也装备了大量的半自动步枪。尤其是苏联,苏军二战前的构想和美军一样,步兵主以半自动步枪为主。可是无奈德军下手实在太快了,苏联自己研制的SVT半自动步枪还没来得及装备部队,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后来苏军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太差,精锐损失惨重。为了维持战线,苏军只能大量征招一些没有军事技能的文盲、农民士兵入伍。这些人对半自动步枪的保养和使用的掌握速度很慢,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太长。

为了尽快让部队有战斗力,于是苏军就把本该淘汰的莫辛纳甘又从仓库中淘出来,装备给这些新兵使用。而SVT半自动步枪就只能打入冷宫了。

但是尽管如此,苏军在战争期间仍然装备了大约100万支半自动步枪。这个数字虽然不如美军,但也是相当厉害了。当时的苏军部队中,相对有点文化水平的单位,譬如上了岸的水兵和城市产业工人组成的民兵,都是大量持有半自动步枪的。



第二、美军的轻机枪不行,如果不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近战非常吃亏。

美军大规模换装半自动步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换不行。

一战初期,重机枪被当做小型火炮使用,经常从一公里以外射击,是步兵防守和进攻的火力核心。但是由于重机枪太重了,无法跟随步兵在进攻的时候急速推进,而步枪又无法压制对方的火力。于是轻便携带,火力又不差的轻机枪就出现了。

到了二战期间,轻机枪(通用机枪)加步枪,是当时各国陆军的标配。比如说:

苏军的标配是DP轻机枪+手动步枪

英军的标配是布轮轻机枪+手动步枪

日军的标配是大正十一式+手动步枪

德军是MG34/MG42+手动步枪

美军是勃朗宁BAR+半自动步枪

在各国的武器配置中,苏军、英军、德军装备的轻机枪或通用机枪,都是当时非常经典的武器。相比之下,美军的轻机枪是最糟糕的,在实战当中被虐的很惨,所以美军如果不换半自动步枪,步兵近战很吃亏。

例如美军参战初期,海军陆战队装备还是春田式步枪,步兵要是没有重机枪掩护,近战简直就没法打,不过好在太平洋战争的前两年,美军只打日本人,压力还不大。但是只要跟当时的德军一比较,轻武器的火力劣势立马就体现了。

为了弥补这种劣势,美军必须要大规模的装备半自动步枪。到了二战后期,美军全部装备了M1式半自动步枪和更灵巧的M1卡宾枪后,才算是扯平了勃朗宁轻机枪的劣势。

同时期的欧洲,由于手动步枪加轻机枪的组合非常成功,后期还有冲锋枪的加持,因此对换装半自动步枪的动力也就明显不如美国了。

这里额外插一句,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用半自动武器跟志愿军的三八式步枪打,其实也没有很明显的火力优势。这说明有轻、重机枪压制的情况下,半自动步枪在战场上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步枪真正起到重要作用,还是在越战期间,美军开始全员装备自动步枪之后的事情。



第三、美军参战时间晚,本土也没有受到战争威胁。因此美军有充足的时间换装,而其它各国都没有这个优势。

众所周知,工业生产和后勤才是制式武器能不能换装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二战再晚几年爆发的话,欧洲各国以一战的经验和研发速度,迟早都会换装半自动步枪。比如说现在不就全部换装了全自动步枪么?有哪个大国会因为缺钱而装备不起全自动步枪?

然而回到二战那个档口,由于二战1939年就全面爆发了,当时欧洲各国都是赶鸭子上架,没有换装的时间。

但是,美国因为参战晚,并且美军也一直以海战为主(太平洋战场只有小型陆战),后期参加欧战时,参战时间也非常得晚。所以美军有充分的时间换装M1。

比如说珍珠港事变后,美国陆军扩招,但也只有一百多万人。早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的精锐部队,仍然装备的是春田式,陆军还好点,海军陆战队基本上全是春田式。



到了1943年打北非、意大利时,前线的几十万美国陆军才完全换装完M1。而太平洋战区的美军完成M1的换装,则要等到1944年。也就是说,美军换装也有一个过程,并美国本土远离战争,它的换装压力不大。

但是,当时的欧洲国家,由于已经打了好几年了,其中英国和德国打了四年,苏联和德国打了两年。各国的资源都消耗殆尽,也就没有足够的产能和后勤换装半自动步枪了。

所以,最后也就只有美军全面换装了半自动步枪,而苏、德的主力步枪仍然是莫辛纳甘和毛瑟98K。

至于英国,它比较特殊。英国人对新鲜事物一向比较保守,像半自动步枪这种还有待改进的武器,英国人一时间难以接受。英国人还是更习惯用自己祖传的李恩菲尔德式。



总的来说,半自动步枪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武器,欧洲各国战前在半自动的研发上,进度都差不多,并不比美国落后。但是由于欧洲的开战时间早,欧洲各国早早的就投入了战争。像半自动步枪这种需要重新让士兵熟悉,新开生产线,并且成品率也不高,小毛病一大堆的武器,是不适合欧洲战场的实际需求的。

相比之下,美国因为参战时间晚(陆军大规模参战的时间更晚),美军有足够的时间窝在家里改进半自动步枪的小毛病,建立新的步枪生产线,并悠闲的训练士兵熟悉半自动步枪。


Mer86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大气粗!没有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

首先来看看二战时期各国步兵最小单位的武器配备,再来看看这个问题!

二战时期美国步兵班,配备1挺勃朗宁轻机枪,1-2支汤姆逊冲锋枪,其余8支为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是二战初期乃至后期最豪华的步兵制式标配;

德国的步兵班,在步枪上采用的是6-7支毛瑟98K步枪,1-2支冲锋枪,但是德国的机枪比美国的实用性更高一点,前期MG34通用机枪,后期MG42通用机枪,可以当轻机枪,也可以转换成重机枪,如果这样的话,班级作战单位的火力可能并不输美国;

苏联的步兵班以1942年为界限,1942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和爆发初期,都是一挺轻机枪,1挺冲锋枪,剩下都是莫辛纳甘步枪,是最标准的步兵配置(可能还缺乏冲锋枪)。这种情况到1942年有了改观,苏联进行了制式武器大革新,大量制造冲锋枪,以取代步枪,配合装甲部队,深入学习德国在二战初期的策略。

从二战三大陆战强国的情况来看,苏军后期全员冲锋枪,德军班制机枪,美国的自动步枪分别都是各自的亮点。

由此可见,只有美国大规模装备了半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虽然不是全自动的,但是在射速上还是完全领先手动步枪的,因此,在二战时期,半自动步枪一度差点取代了手动步枪。

苏联和德国也并非没有常识,苏联研发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曾经也生产了上百万支,德国研发的G43半自动步枪也生产的几十万支。

但是无论苏联,还是德国都没有将其全员装备,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苏联为何没有全员列装SVT-38/40半自动步枪

苏联从三十年代后期的时候就希望研制一款半自动步枪取代老式莫辛纳甘手动步枪,1938年SVT-38半自动步枪定型,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后二战爆发,10月份苏联开始批量生产SVT-38半自动步枪,在生产了15万支左右,在随后参加的芬兰作战中,表现并不好。

因此,在SVT-38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为SVT-40半自动步枪,在生产此款自动步枪后,苏联就开始减产莫辛纳甘步枪,想要用SVT-40半自动步枪全面取代莫辛纳甘步枪。

但是由于该枪结构较为复杂,生产速度较慢,虽然苏联高层很看好,但是有些士兵却很反感,认为还不如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皮实,苏联最后只生产了上百万支。

相比之下,因为波波沙冲锋枪结构简单,制造速度快,上手容易,苏联在二战时期生产了六百万支,成为二战生产数量最多的冲锋枪,属于一步到位型的。

德国为什么没有全员列装G43半自动步枪

经过枪械专家的测评,德国G43半自动步枪在性能上完全不输给美国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在苏联和美国陆续列装半自动步枪后,德军的毛瑟98K在火力上显然无法较量,因此,德国生产了G43半自动步枪,作为应对之策,然而,德国步枪向来重视机枪而不注重步枪,再加上当时德国的生产能力和原料都跟不上,因此G43半自动步枪的产量很低。

德国在二战时的各种枪械,无论是步枪、机枪、冲锋枪、手枪、突击步枪都是二战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比较领先的,名气都很大,只有这款半自动步枪没有成名,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了。

相较于半自动步枪,德国后来更倾向于全军列装StG44突击步枪。

德国采取StG44突击步枪,就是因为StG44采用了金属冲压工艺,生产成本低,易于大规模制造研发。

苏德装备不起,不代表美国装备不起

从德国和苏联的情况来看,并不是说半自动步枪不好,虽然射速没有冲锋枪快,但是威力大,精准度高一点,是一款可以介于步枪和冲锋枪之间的中间值武器。两国早有研发意图,却都没能全员列装,跟两国的陆军作战思维有一定的关系,也跟德国和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有关。

首先,半自动步枪结构复杂,因而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速度慢,作业时故障率高,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差,总之,没有结构简单的步枪和冲锋枪皮实,易于制造;

其次,相较于步枪,子弹消耗量惊人,对于缺乏机动性的步兵军队来说,后勤供应的负担特别大,二战后期,苏德敢于大量装备自动枪械,也是依赖于运输体系的提升;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半自动步枪比手动步枪、冲锋枪操作难度更大,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根本驾驭不了这款武器,到二战后期的时候,德国和苏联连小孩都要上战场了,根本没有时间给新兵训练,因此,冲锋枪无脑突突很适合新兵。

所有这些对于苏德而言都是困难,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国而言,那都不是事!

看美国关于二战的影视剧,大概都会看到,美国士兵只要入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新兵训练,体质上,身体有缺陷的想当兵还费劲呢!比如美国队长入伍后差点被整出军队。

正因为如此,二战时期美国士兵的作战素质应该是最高的,看《兄弟连》美军偷袭德军炮兵阵地的战术运用,想要不佩服都不行。


史论纵横


要么玩不起,要么玩不转。

二战时期,全世界都在使用栓动步枪的时候,美国人则是很有前瞻性的大面积装备了加兰德步枪,这把枪重点就在于半自动射击。在那个年代,半自动射击的加兰德拥有强大的火力,以及强大的压制能力。别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大面积装备半自动步枪?其实也挺复杂,制式步枪换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弄不好要牵扯到整个国家。<strong>

发展空间

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拥北美,北美没有人能和美国抗衡,战争都是在亚洲欧洲打,而美国佬呢,静静的发财,等时机成熟了,美军开始出动。美国从1921年就开始研制半自动步枪,研制过程其实比较漫长,一直到1940年,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加兰德步枪。

十几年的时间去研制一把枪,这点在所有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因为你没等研制好呢,开战了,开战意味着什么,部队全面列装制式步枪,并且,加紧生产现有的制式步枪。而美国不同,美国就有这时间去弄,而且,有财力物力。其他国家思想依旧是停留在使用单发手动的步枪时,战争已经开始了,没时间允许你研制并换装了,而且,战争一开始,财力物力都是吃紧的。

虽说美国大面积装备加兰德步枪,但美国也不是一开始就用加兰德的,美军初期依旧是使用春田步枪的,慢慢换装的,最惨的是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简直就是捡破烂的,加兰德也是最后到他们手里的。

用不起

半自动步枪射速快,射速快带来的问题就是消耗大。消耗大,牵扯的就是生产力和运输力了。论生产力,德国英国其实都不行,运输呢,德国更不行,波兰战役时,德军的运输系统就差点崩了,而到了苏联,德军的运输系统彻底崩了。吃的都没有,那就别提什么子弹了,还是老老实实的用98K吧。

苏联曾经大面积装备SVT40半自动步枪,而这把枪呢,太过于复杂,生产速度慢,不耐用,苏联虽说生产了100万把,但也是不够的,和美军人手一把加兰德,然后还有富余比起来,苏联的100万根本不够看。

德军在1944年的时候大面积装备了G43半自动步枪,性能上不输美国的加兰德,然而,比较晚。这个时候的德国,生产力已经严重跟不上了,库存大量的98K没处用,新兴的G43又跟不上进度,产量其实很低。

全军换装,说起来其实就四个字,然而背后牵扯的就是国力,前期德国没能拿出来,是因为技术问题,后面技术够了,国力不行了。这就是原因,想换装,但换不起。美国呢,隔着大海看着你们打,自己钱攒够了,国家机器能飞速运转了,才开始换装,换装进度也是比较缓慢的,美国都是如此,那些打的水深火热的家伙们想全军换装,不可能。

其实很简单

几百万部队换装

钱呢???

<strong>


军武文斋


老兵告诉你,一支军队所以火力强,是因为有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军工制造业。还要有强劲的补给运输能力。

一,打仗打的是弹药,枪炮是其次。没有弹药的枪炮不如烧火棍、大刀片好使。枪弹、炮弹、手榴弹,必须有足够的钢铁、铜锌铅铝等金属材料,还要有先进的工艺技术才能制造。这就是强大的国力和完善的军工制造业。

二战时,美国年产钢已达3600万吨,苏联、德国也都达1500万吨以上,连小日本也年产钢800多万吨。这些列强都有完善的军工制造业。只是小日本的铁矿、有色金属矿资源需进口。反观二战时的泱泱中国,年产钢50万吨不到,弹药制造少得可怜。所以,美苏德日等强国军队,每个步兵班可配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连队可配小口径迫击炮、 火箭筒、掷弹筒。火力强是因为弹药足。而当时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是靠美苏援助装备及弹药,杂牌军的枪弹就是万国造了。一个连队枪支五六样是没有弹药保证的。所以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初期也是如此,连队武器杂牌,每人能配五发弹不错了,身背的弹药袋大部分是插的小树棍装样子,再挎上实用的大刀片。打仗必须算好人要多于对方,弹药打完第一拨,就得挥大刀、上刺刀了。然后靠缴获敌资才能准备打下一仗。

二,要有强劲的补给运输能力。火力强的军队,弹药消耗也大。一个连5挺机枪、10多支冲锋枪、百支半自动步枪,加上迫击炮、火箭筒、手榴弹等,我天,那得自带多少弹药?那不是打游戏玩,弹药无限,充币可以满血的!二战时的美英苏德日军队,都是机械化协同步兵运输弹药/火炮。八路军、新四军本来就没有像样的武器和足够的弹药,配几匹骡马也是实用的装备。

我在70年代的野战王牌军服役,全连150人(加强连),装备全自动、半自动,还有重武器排。弹药/迫击炮得用骡马驮的。你可能笑了,解放军王牌军还有骡马?是的,70年代。山区野战,只有骡马好使,弹药和小口径野炮能迅速到达高地山林指定位置,弹药足够作战。

我还真看不好现代设计的机器狗之类,它背弹药/装备能上山涯?就算晴天可以,雨天泥水天能背上山去?我们连的骡马就能上去,野战训练时大雨滂沱也上去了,人都累喘趴了。现代战争如何变化,要取得决定性胜利,还是要有地面步兵的攻占。伊拉克、叙利亚战场就是证明。你轰炸多少,没步兵扫荡残敌是决胜不了的。步兵作战不都是平地,而更多是在高地、山林,你得带足弹药。机枪500发子弹是一个作战基数,你背它跑5公里试试,早趴下了!弹药车可以帮你,但登山时就得自己扛弹药了。我就想那些设计机器狗的专业人士,你能让机器狗背200公斤弹药和步兵一起登上高山阵地吗?而且不许没电、不许雨天短路趴下,这才能打仗滴!

要说的话就长了。不说了。





东之水3255259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二战时期,不是只有美国大规模装备半自动步枪。

苏军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生产了高达100万支。

德军的G43半自动步枪,生产了几十万支。

第二,对于装备半自动步枪,各国有顾虑。

原因很多。

其一是半自动步枪的结构过于复杂,导致、维护困难、故障高、造价高昂,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较差。

相比起来,普通单发步枪的结构简单、故障率很低、造价低廉,可以适合各种环境。

比如苏军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很多苏军战士很厌恶用他,宁可使用老式莫辛纳甘。

这主要是半自动步枪有着很多缺点,故障率又高,容易卡壳,还不如单发步枪可靠。

其二,半自动步枪会造成后勤的巨大压力。

由于射速高得多,子弹消耗量也大得多。

众所周知,二战除了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有严重的后勤问题。

苏德战争中,苏军德军的弹药供应都很困难。单发步枪子弹尚且供应不上,何谈子弹消耗量大好几倍的半自动步枪。

其三,连续射击后坐力大、训练难度大

战士有了可以半自动射击的武器,实战中会本能的连续开枪。

当时没有短步枪弹,半自动步枪使用的也是长步枪弹。长步枪弹后坐力本来就很大,经常导致士兵肩部红肿甚至淤青。

那么,连续半自动射击,后坐力就更大,训练难度也大。


萨沙


二战时期其实美国、苏联、德国都有了半自动步枪,只是美国的装备量要大于苏联和德国……。

一,托卡列夫SVT-40型半自动步枪





托卡列夫SVT-40型半自动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步兵的主要装备,弹药使用“莫辛纳干‘’式1908型凸缘步枪弹,该枪曾作为狙击步枪在二战战场上使用过。 但托卡列夫SVT-40型在二战中被公认结构过于复杂、不便于维护且故障率高。也有少数苏军部队对SVT-40型评价较高,认为SVT-40型的性能要比莫辛-纳甘步枪好得多。 SVT-40型是一种合格的半自动步枪,但由于设计相对复杂,而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苏军没有办法做好维护,从而导致故障率高,加之二战突然爆发,其生产量跟不上消耗量,所以没有大量列装苏军。

二、德国的G-43型半自动步枪



G-43型半自动步枪采用的导气系统是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发弹匣也可用5发弹夹填装。可以说G-43型步枪在设计上并不亚于美国的M-1型半自动步枪。 德国制造的7.92毫米的G-43型半自动步枪应该是二战中最精密的半自动步枪,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型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型步枪在德军中服役。

三、美国M-1型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此款枪型从1936年1月9日正式生产,至1957年停产,累计生产近1000万支,当之无愧的成为二战最优秀的半自动步枪。美军除了最初在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些战役中仍使用M-1903型春田步枪之外,之后基本全部美军都换装了M-1型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这也成为唯一一种全面装备部队的半自动枪械,完全代表了美国在20世纪步兵轻武器技术的最高水平。 M-1型半自动步枪的可靠性和射击精度的稳定性都比较高,而且易于分解和保养。根据它在欧洲和亚太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它被公认为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半自动步枪。 再加上M-1型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在盟军部队中广泛大量的装备,从而使其在当时的半自动步枪家族中名列榜首。


Mrttlzz99


很多人说是美国的强劲工业生产能力造就了二战美军统一制式化的半自动步枪装备体系,这其实是很不正确的说法,小日本不装备冲锋枪也不是因为打不起子弹,德国元首希特勒不同意生产半自动突击步枪也不是因为大规模贮藏的毛瑟子弹,而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够。美国陆军在参战前仅有10万人,这样的装备规模根本养活不了多少军工企业;在德国弹药生产是女工和奴隶劳工都可以从事的生产活动,这样的低端军工产业想要重建多少都不是问题。

美国之所以率先装备半自动步枪是因为其自动武器发展出现重大失误,战争迫近的情况下前线步兵班火力输出密度严重不足,这个时候再像德国、英国那样大批量研发生产冲锋枪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军方需求。汤姆孙冲锋枪(机关枪)的生产成本太贵不可能人手一支,这时候原本在30年代就已经设计定型的M1加兰德步枪被顺手拈来,因为它不需要浪费时间重新设计只要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就可以了。

德国吞并的捷克有世界第二大兵工厂“斯柯达”,这里早在20年代就诞生了“zh-29”半自动步枪,德国人本可以节省设计时间立刻大批量生产,但是受到大日耳曼主义思想限制得过高层,连照搬T-34坦克设计的5号坦克方案都不能接受,自然也就没考虑过这款下等人设计的步枪。其实加兰德步枪也不是完全体它的改进型号M14直到越战才大规模装备也就是说美军人手一把的M1也只是应急货,因为前线士兵没有足够的冲锋枪可用。

但是德国的MP40、英国司登、苏联的PPS-43和波波沙等数量充足,他们前线上的步兵并不缺乏密集的火力输出因此就没有设计生产半自动步枪的动力,即便是英德苏意识到半自动步枪的重要性又因为战争紧张进行中工厂来不及组建新的生产线而迟迟不能向前线交付,德国的M-43半自动步枪不过40万支的产量、苏联没有受到战略轰炸因此SVT-40半自动步枪产量稍高。日本在战后军工企业满目疮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弹药生产,甚至尝试仿制M1加兰德步枪,一言以蔽之不是产能赶不上而是来不及。


兵器世界


说这么多无非就是一个字“钱”,美帝土豪的名称你又不是没听过,光制式步枪就有种,m1加兰德,m14卡宾枪,村田步枪,以及那跟机轻机枪一样的勃朗宁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就著名的汤姆逊和m3,重机枪也有几型。同时装备这么多武器,从研发购买以及保障都需要花大量的钱。除了美国谁也烧不起。





而同一时期能在火力上压制美军的就只有德国,虽然并没有装备大量的半自动步枪,主要制式步枪是毛瑟98k。但是德国的通用机枪也著名的mg42却能分发到每个步兵班。也就是说德国一个步兵班的火力完全可以达到美军一个步兵排的火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自人类发明用火药推动弹丸离膛,飞向射击目标的步枪以来,提高步枪的发射速度,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便成了一些国家孜孜追求的目标,美国包括德国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从军械发展角度而言,装备半自动包括自动步枪,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半自动包括自动步枪装备部队的进程。

但半自动步枪包括自动步枪的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都要比单发栓动步枪复杂许多,造价也极为昂贵,要远超栓动步枪。

美军之所以用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装备部队,成为步兵的制式枪械,作为军迷个人认为有三大原因。(美制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

一是追求战场上绝对的火力优势,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大量弹丸,压倒对方的火力,是保护士兵,战胜对手的最主要手段。

二是美国力强盛,有丰厚的财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制造,二战时期,仅美军就装备了400万支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

三是二战期间,美军一直没有一挺可靠的机枪,只能用又长又笨的勃朗宁BAR自动步枪,来充当班用机枪,但其20发弹匣的容弹量,明显火力偏弱,是美军步兵班大量装备M1加蓝得半自动步枪的一个主要原因,即用此枪弥补轻机枪火力偏弱的短板。

二战时期,德军也装备有G41/43半自动步枪,但数量非常有限,20万把左右,主要是技战术性能差,常出现卡壳现象,所以并没有大规模装备德军。

(苏制SVT-40半自动步枪)

不是德国没有财力制造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都是德国率先发明并装备东线作战部队,而是与德军步兵的战术运用有关。

德军步兵班是以MG42通用机枪为核心,配2支MP40冲锋枪,其余步兵都是毛瑟98K步枪,二战末期,才配发了1-2支MP44突击(自动)步枪。

日军由于国家实力弱,各类资源紧缺,就没有装备半自动步枪,以38式和79式栓动步枪为步兵主要枪械,有武士道精神的步兵,上了军刺端着大枪口喊万岁冲锋,对付东方弱国时,此招屡屡成功。

但在太平洋残酷的夺岛战中,日军步兵却吃死了美军步兵枪械火力凶猛的大亏,想到了要装备冲锋枪,以弥补步兵火力不足,所以在战争末期,日军才装备了1万余支百式冲锋枪,但战争马上就结束了,此枪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德制G43半自动步枪)

苏军大都是农民出身,文化素质都不高,操控简单的莫辛纳甘栓动步枪,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此枪动作非常可靠,射击精度极高,射程高达900米。

SVT-38/40半自动步枪,结构过太复杂,由于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开枪后擦拭很困难,导致半自动步枪的可靠性很低,这是苏军装备半自动步枪数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反而是冲锋枪,苏联人称此枪为自动枪,得以大量装备,是二战时期装备冲锋枪最多的国家,甚至整班、整排、整连、整营地列装,并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大放异彩,71发弹鼓的波波莎,其火力彻底碾压德军引以为豪的32发直弹匣的MP40冲锋枪。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在现代也不过时,而且现代战争更容易受到后勤补给的限制。二战中的各个国家英国有能力造自动武器,但是本土没有足够资源,德国也是受制于资源和工厂的整合,意大利根本就没有进去战时体制,日本还是小工坊的制造模式如何能满足自动武器那么大量的子弹需求,苏联受制于工厂和化工原料,钢铁倒是不缺。

而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美国有足够的工厂,有安定的环境,以及足够的产业工人,才能有足够的产量满足自动武器对于弹药的消耗,才能将武器转为半自动和全自动,而其他国家的自动武器只有精锐部队才能装备。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g43.苏联sks,连日本都有4式半自动,怎么能说只有美国装备半自动?只能说美国装备的最多,这也恰恰印证了前文的工业实力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