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來告訴你為什麼收藏是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

收藏界提起馬未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空軍大院出身的紅二代,與王朔、馮小剛、高曉松等人都有不錯的私交。數十年的收藏史,名下已是珍寶無數。

隱形富豪馬未都,名下珍寶無數身價超百億他是如何做到的?

馬未都,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傢俱、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1992年,出版《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此外,還撰寫有《明清筆筒》等文物鑑賞研究專著。其中,《中國古代門窗》一書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獎一等獎。1997年1月18日,創建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設有傢俱館、陶瓷館工藝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

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在一次節目中,深情講述了上世界60年代的世界首富,美國大收藏家保羅·蓋蒂的傳奇故事。由於保羅·蓋蒂藝術中心內沒有一件東方藝術品,但是有一幅著名的梵高的作品《鳶尾花》,馬未都只得拿出壓箱底的文物,一件有鳶尾花圖案的瓷器配合這次節目,於是,不小心露富了。

馬未都的清雍正粉彩鳶尾花蛺蝶紋花盤

馬未都先生拿出的這件瓷器,是非常罕見的一個盤子,上面是中國畫師畫的鳶尾花。馬未都表示,這個盤子也是他花了5390萬美元買到的。話一出口,驚倒眾生,北京城人稱的“馬爺”果然財大氣粗。

但接下來馬未都神秘的笑了笑說,他自己心裡是這麼想的,但其實他並沒有花到這麼多的錢,觀眾不僅紛紛猜測起實際價格來。看到天價瓷器,一般人不淡定了,表示大神的世界離我們太遠。

對大眾而言,認識馬未都,大多是從百家講壇開始,而對於之前的經歷,很多人就知之甚少了。

據馬未都本人,以及周圍朋友講述,他的收藏開始於70年代。

那時的收藏環境與此時不同,古玩交易被限制,由專門的人群,從全國各地網羅珍寶,再統一運到北京,每個月,故宮博物員都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採購。

那時的馬未都還年輕,經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等候在前往指定交易點必經之處,寒風凜冽,馬未都就這樣守在路邊,面對川流不息的古董販子。就這樣看,只看不買,時不時也與商販聊天,就這樣日積月累,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當時在國營文物商店內銷部買舊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擱地上,隨便拿,10元錢一個,現在拍賣的價格至少要三、五十萬吧。時間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的伊始,馬未都開始了文學創作,在編輯部朝九晚五。

古玩交易漸漸解凍,北京城有數個交易市場。作為一種愛好,馬未都表現出了瘋狂的熱愛,一有業餘時間,就去地攤上淘貨。看得多,買的少,但只要入手,幾乎件件精品。日積月累,滴水穿石。進入90年代,馬未都傾盡積蓄,名下的藏品傢俱、瓷器、玉器、文玩應有盡有。

馬未都來告訴你為什麼收藏是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


在上世紀80年代,古董的價值是體現不出來的,當時沒有人能想到古董會升值,人們對一件古董的價值判斷也僅僅停留在心裡感受層面。所以馬未都感慨地說:“整個10年,我對古董價格的感受都非常不準確,而且資金非常有限,想不到後來的事。”

第一次讓馬未都感受到古董很值錢還是在1988年,當時一個臺灣人來北京,看到他有隻碗,問能不能賣給他。這隻當時花200塊錢買的碗,臺灣人開價1萬美元,這件事讓馬未都有了“價值觀”,但是馬未都還是沒有賣。

“所有跟我一起玩古董的全被歷史淘汰了,北京一個沒剩,全國也是,不是下大獄就是吸毒、家破人亡、娶五房太太……什麼事都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我沒賣,賣的人全是死;賣的人不賺錢,賺也是賺一陣子。我不賣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錢,是我源於文人的面子,我覺得賣東西是一個奇恥大辱,我的不賣把我徹底救了。”

很多人都不清楚馬未都哪裡來那麼多錢買古董,其實馬未都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是個暴利行業,一個月能掙七八萬塊錢,靠賣藥掙來的錢玩古董。因為當時在出版社,不敢跟人講自己做買賣,但給人的印象就是馬未都有錢,就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馬未都很懷念上世紀80年代四處買古董的歲月,比如去河北、山西一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哈腰就能揀到。現在沒有了,到處都是雷。“就是等於你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裡都是大蘑菇,隨便採,現在都是毒蘑菇。”馬未都說。而且,馬未都是第一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

1995年,中國有拍賣行了,馬未都就被請去當顧問,古董的真假就由他壹個人說了算,“我絕對是對著良心說話”。馬未都說,有一次拍賣,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貴,要退回去,他問為什麼,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萬元。箱子打開壹看,馬未都就楞了,實際上就是明代的。馬未都告訴他們這是真的,他們不信,找人鑑定,最後確認的確是明代瓷器。最後這件瓷器220萬元拍賣出手。

馬未都說:“我但凡有點私心,特簡單,我一關蓋說退,然後問清楚是誰的,跟底下人說,打個電話,說現在上不了拍,有人託底你賣不賣,他們都賣。4萬塊匯過去,這東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僱於人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馬未都來告訴你為什麼收藏是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


馬未都說,他是幸運的,幸運在於他喜歡的這些東西在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價格都很低廉,即使有所上漲,也是與他荷包的增長是同步的,而那十年間筆耕不輟的寫作也讓他有充足的稿酬來支付他日益擴張的視野。但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出現了困難,尤其是1995年後,古玩市場價格飛漲。

現在回首三十多年的過往,頗有些感觸:“可謂十年一代,七十年代是破壞的一代,八十年代是淡漠的一代,九十年代是關注的一代,到了二十一世紀則是一個蜂擁而起的時代了。”馬未都的幸運得益於八十年代,那時的他充滿熱血與激情,年輕而澎湃,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徜徉於收藏的天地。

馬未都來告訴你為什麼收藏是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


傅抱石 《琵琶行詩意》 1.035億元 北京保利拍賣

在當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錢加之有閒,“古玩熱”在神州大地的溫度於是便越升越高。

據權威的《收藏》雜誌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項,3千萬收藏者熱衷此道,約佔人口的3%。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1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

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0億元人民幣。2002年10月28日新頒佈的《文物保護法》允許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進行流通,使民間收藏更加火爆。

有識之士甚至稱:“收藏古玩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不僅各類介紹收藏的書籍、雜誌、報紙訂數一路上揚,網上的收藏類網站點擊率日見人多,就連中央2套節目的“藝術品投資”、上海東方電視臺的“我家有寶”、江蘇電視臺的“家有寶物”等專題欄目也成了道上人每日不可缺少的必修課,還有小說《古街》、電視劇《古玩蟲》、《五月槐花香》等紛紛殺出,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這些都為收藏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馬未都認為:“必須用錢來衡量,如果僅僅說這件藝術品是無價的,那是沒有意義的。最近,畢加索的一幅作品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成交,我覺得這就是衡量畢加索藝術成就最好的標準。我們今天引以自豪的是,中國的古代藝術品價格在不停地攀升。雖然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一件超過1000萬美元的中國藝術品,但我覺得在我的有生之年肯定可以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